貴州銅仁:「五進社區」助力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

2021-01-18 貴州網
貴州銅仁:「五進社區」助力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
發布時間:2020-12-24 15:49:18      來源:貴州網

  「之前我以為搬遷去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相處很困難,沒有想到到這裡入住後,黨委政府給我們組織開展了這麼多活動,還給我們取了一個非常暖心的名字『旗山姑娘』,這讓我很欣慰」,思南縣旗山社區搬遷群眾張良霞說道。這是

銅仁

市開展「五進社區」活動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銅仁市29.36萬名貧困群眾遷出大山搬進新家園,開啟小康新生活。銅仁市創新建立了「黨委領導+工青婦為主體+其他組織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參」的「1+3+X」工作機制,以開展「五進社區」活動為載體,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切實增強幸福指數,著力建設心安家園。

  一是感恩教育進社區。依託道德講堂、脫貧攻堅夜校、感恩記憶館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好勤勞致富的故事,引導群眾增強感恩情懷和奮進之志。目前,已開展政策理論宣講910場次、先進典型宣講405場次。從印江縣板溪鎮搬入碧江區矮屯社區的任廷芬說:「我家裡共有7口人,有4個子女在讀書,自從搬來矮屯社區後,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寬敞舒適的住房,還配齊家具家電。孩子在家門口上學,還有教育資助,我在小區物業上班,丈夫在華聯瑪客上班。政府領導時常來小區走訪慰問,小區經常開展文藝活動,感覺每一天都像過年一樣,生活過得幸福。」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工青婦組織多方整合資源在安置社區開展助學活動220次、發放圓夢助學金99.116萬元。

  二是文明創建進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載體,常態化開展新市民教育、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系列活動,以文明新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升文明素養。現年47歲的李愛珍,是江口縣壩盤鎮錦繡小區安置點居民,她10多年來精心照顧臥病在床的老公、用心教育兒女,從不言棄,無怨無悔,她的精神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傳遍周邊村,被大家公認為新時代好媳婦。建立文明激勵機制,募集春暉公益資金5900多萬元,以「春暉愛心超市」「文明儲蓄所」等為載體,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從農民向新市民的快速轉變。安置社區開設的「春暉愛心超市」,超市所有商品都是來自愛心企業、春暉愛心人士的捐贈,所有商品不用現金購買,只用積分兌換。社區群眾通過「義務勞動」、「善行公益」、「表彰獎勵」等方式獲取積分。

  三是公共文化進社區。廣泛開展群眾樂於便於參與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目前,全市安置點共開展文藝演出1005場次,公益電影放映768場次。玉屏縣飛鳳新區安置點的搬遷群眾龍為軍,他愛好唱山歌和跳舞,在安置點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成立了「飛鳳新區文藝隊」,目前已吸納固定隊員11名。茶餘飯後,大家都喜歡在安置點的廣場上唱一段、跳一曲,生活過得喜樂融融。龍為軍說:「我從小就喜歡跳舞和唱山歌,以前在農村的時候幹農活太辛苦,都沒有時間搞這些,現在搬到飛鳳新區來後,有時間了,生活沒有壓力了,才有心思組建了這支隊伍,現在生活才是過得安心呢。」

  四是民族傳承進社區。在安置點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通過繪畫、音頻、視頻等藝術的形式,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松桃縣團山社區安置點在「四點半」課堂開設極具苗族特色文化的花鼓舞課程,讓搬遷群眾子女從小受到民族傳文化的薰陶。同時,在1具備條件的安置點附近通過流轉租賃土地的方式,開設「微田園」,分配給每戶搬遷家庭耕種,讓搬遷群眾既記得住鄉愁,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菜籃子」問題。

  五是「心靈滋潤」進社區。堅持以文化人,在安置點建設「追夢書屋」110個,引導搬遷群眾提升文化修養;在安置點建立社區心理諮詢室,為搬遷群眾提供心理輔導等服務,引導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目前,工青婦組織聯合開展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律宣傳335次,調解勞動爭議、鄰裡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群眾心理疏導750次。

  搬出大山,小康夢圓。「十四五」新徵程即將開啟,銅仁市將持續深化「五個體系」建設,以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創建為引領,不斷延展「五進社區」內涵,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讓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節節高。(石昌勇)

相關熱詞搜索:貴州

相關焦點

  • 銅仁共青團助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
    今年6月,團銅仁市碧江區委舉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少兒繪畫大賽,潘榮濤的參賽作品《我的新家》獲得金獎,還被印在矮屯社區希望小課堂的班服上。  潘榮濤剛搬來時的表現,和現在截然不同。他和許許多多易扶點「新市民」的變化,與銅仁市共青團一群年輕人的努力密切相關。  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市,有29.36萬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半數以上為跨區縣搬遷。
  • 銅仁創建「四安家園」讓30萬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銅仁創建「四安家園」讓30萬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發布時間:2020-12-18 10:28:06      來源:銅仁日報   銅仁市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讓三都搬遷群眾快速融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清晨5點半,簡單洗漱後,三都自治縣城南社區安置點62歲的白大軍和妻子穿上工作服、拿上掃帚,來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打掃衛生,開始了一天的新生活。自搬遷以來,謀生的工具從農具變成掃帚後,白大軍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 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精神力量|銅仁「五變」促「五破」縱深推進新...
    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留得下、能發展,銅仁市在安置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並以之為載體請專業老師指導搬遷群眾跳廣場舞、合唱或宣講政策,豐富文化生活,貼心服務群眾。  群眾在哪裡,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 黔西南興義市「三化」讓搬遷群眾快融入
    黔西南興義市「三化」讓搬遷群眾快融入 發布時間:2020-01-08 16:04:22      來源:亮點黔西南   為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保障工作
  • 新市民·追夢橋:銅仁多措並舉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鋪好「就業路」 築起「致富夢」——貴州銅仁多措並舉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群眾搬出大山挪了「窮窩」,但要徹底斬斷「窮根」,還得依靠穩定就業。為了把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做好,今年以來,銅仁市人社部門聚焦就業扶貧,創新工作思路,多措並舉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這個你得做仔細咯。」在沿河縣一家扶貧「微工廠」裡,質檢員周娟不時叮囑工人們,這是她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 ...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
    省委書記諶貽琴出席並講話,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與時俱進深化「五個體系」建設,高質量抓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 ——銅仁「五變」促「五破」縱深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精神力量——銅仁「五變」促「五破」縱深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11月28日,銅仁市碧江區矮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留得下、能發展,銅仁市在安置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並以之為載體請專業老師指導搬遷群眾跳廣場舞、合唱或宣講政策,豐富文化生活,貼心服務群眾。  群眾在哪裡,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 ...高質量抓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
    本報訊 (記者 許邵庭 李薛霏)1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推進會在貴陽召開。省委書記諶貽琴出席並講話,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與時俱進深化「五個體系」建設,高質量抓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 新市民·追夢橋:石阡易地搬遷社區繪就幸福圖
    該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緊扣「五個一批」脫貧措施,按規劃、分年度、有步驟地組織實施「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工程,共計搬遷4875戶偏遠山區群眾到14個安置點,奮力寫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搬到城裡樣樣都好,誰還願意回村裡?」石阡縣宏信服飾生產車間內,平陽社區搬遷群眾陳婭婭滿臉笑容,正忙著加工衣服。
  • 銅仁:樹立愛心品牌普惠搬遷群眾
    「每天都會推出2至3款特價商品,每個月還會開展一次促銷活動,把優惠實實在在地普及給社區居民。」7月22日,在松桃自治縣團山社區的一家超市裡,梅佐斌正在整理貨架上的物品。 2019年2月,梅佐斌一家4口從該縣永安鄉鳴珂村搬遷至團山社區,同年5月,他在工會「娘家」的幫助下開起「愛心超市」當了老闆。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全力做好後續扶持工作,貴州探索實施基本公務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等「五個體系」,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漸能致富,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挪窮窩——搬出大山,以城鎮化安置為主2015年底,貴州正式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而實施整鄉搬遷的三寶彝族鄉,在實際推進中難度不小。
  • 貴州印江:搭橋建家天地寬 搬遷群眾生活美
    自部署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以來,以峨嶺街道興民社區安置點為樣板,搭建黨心連接民心、農民變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的橋梁,引領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適應新家園、融入新生活、實現新夢想。抓住印江與蘇州對口幫扶機遇,引進文鼎集團先進運營、管理經驗,搭建企業溝通橋梁,開展技能培訓、開發就業崗位、組織勞務輸出、提供就業服務,為社區群眾提供更多就業渠道,提升群眾致富能力。截止目前,共走訪安置點家庭2260戶,發放宣傳資料3186份,累計服務群眾6276人次,為搭「五橋」、建「五家」,實現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 ...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貴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全面...
    5個百分點,後續扶持全面推進、成效顯著,搬遷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搬出了脫貧攻堅新成效、城鎮發展新動能、貧困群眾新期盼。——縱深推進「五個體系」建設。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各安置點累計新(改、擴)建669所配套教育項目、440個醫療配套項目,解決了38.17萬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及群眾就醫需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繳納醫療保險,97.64%的適齡搬遷群眾繳納養老保險,99.99%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按程序完成安置地城市低保轉接手續。
  • 銅仁大龍開發區:小區功能齊全 搬遷群眾生活更便利
    銅仁大龍開發區:小區功能齊全 搬遷群眾生活更便利 發布時間:2019-03-25 11:16:31      來源:銅仁日報   3月22日中午,大龍開發區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德龍新區裡
  • 「希望工程·陪伴行動」 讓新家成為「心家」,託起搬遷青少年夢想
    「希望工程·陪伴行動」是共青團清鎮市委在清鎮市委的領導下,團省委、省青基會、共青團貴陽市委的指導下,攜手站街鎮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和基層脫貧攻堅工作的探索實踐,旨在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的少年兒童在課餘時間作業有人輔導、生活有人陪伴、興趣特長有人指導、感恩奮進有人加油,陪伴他們全面、健康、快樂成長,引導他們更好的融入城鎮新環境,學習新知識,開啟新生活,爭當新市民。
  • 「新華網 貴州頻道」江口縣「易扶優學」教育改革讓易地搬遷點學校...
    教師的紅燭先鋒作用不僅體現在三尺講臺上,還體現在服務搬遷群眾上,學校黨組織和黨員教師加強對安置點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的生活關照和困難幫助,開展各種幫扶活動30餘次,實物和資金幫扶共計40餘萬元。引領紅心向黨。在學校走廊樓道融入紅色文化,建設「紅色長廊」,開展「紅色課堂」,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 「人民網 貴州頻道」興義彭憲英: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知心大姐」
    永安社區新市民譚詩啟這樣評價彭憲英。2018年對於彭憲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自己通過選舉當上了社區常務幹部、女兒大學畢業了、兒子入伍參軍了。「也是2018年,我向組織主動遞交了脫貧申請。」永安社區是興義市15個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之一,有來自興義雄武、南盤江等鄉鎮的305戶915名新市民搬遷到此居住。常懷感恩的彭憲英成為社區幹部後,更忙了。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培訓、就業、創業同步扶持:貴州鎮遠確保搬遷...
    參加完貴州省鎮遠縣「拾遺民間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的手工刺繡培訓班,氵舞陽鎮東城社區居民馬天榮在家做起了「繡娘」。技術有人培訓,銷路有合作社保障,「繡著花、帶著娃、掙著錢、養著家」的願望,成了現實。
  • 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案例⑨|同程旅遊:助力「梵天淨土、桃源銅仁...
    會上發布了近三年全球101個旅遊減貧案例,其中9個與貴州相關,分別是:六盤水市水城縣海坪村:「六業並舉」開創易地扶貧搬遷「海坪模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推民族村寨脫貧;遵義花茂村:精準扶貧與環境治理並重,鄉村振興新範本 ;安順:「塘約經驗」新時代農村改革典範;黔西南納孔村:產業融合與民俗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