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以為搬遷去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相處很困難,沒有想到到這裡入住後,黨委政府給我們組織開展了這麼多活動,還給我們取了一個非常暖心的名字『旗山姑娘』,這讓我很欣慰」,思南縣旗山社區搬遷群眾張良霞說道。這是
銅仁市開展「五進社區」活動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銅仁市29.36萬名貧困群眾遷出大山搬進新家園,開啟小康新生活。銅仁市創新建立了「黨委領導+工青婦為主體+其他組織力量、社會力量、市場力量參」的「1+3+X」工作機制,以開展「五進社區」活動為載體,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切實增強幸福指數,著力建設心安家園。
一是感恩教育進社區。依託道德講堂、脫貧攻堅夜校、感恩記憶館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好勤勞致富的故事,引導群眾增強感恩情懷和奮進之志。目前,已開展政策理論宣講910場次、先進典型宣講405場次。從印江縣板溪鎮搬入碧江區矮屯社區的任廷芬說:「我家裡共有7口人,有4個子女在讀書,自從搬來矮屯社區後,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寬敞舒適的住房,還配齊家具家電。孩子在家門口上學,還有教育資助,我在小區物業上班,丈夫在華聯瑪客上班。政府領導時常來小區走訪慰問,小區經常開展文藝活動,感覺每一天都像過年一樣,生活過得幸福。」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工青婦組織多方整合資源在安置社區開展助學活動220次、發放圓夢助學金99.116萬元。
二是文明創建進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載體,常態化開展新市民教育、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系列活動,以文明新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升文明素養。現年47歲的李愛珍,是江口縣壩盤鎮錦繡小區安置點居民,她10多年來精心照顧臥病在床的老公、用心教育兒女,從不言棄,無怨無悔,她的精神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傳遍周邊村,被大家公認為新時代好媳婦。建立文明激勵機制,募集春暉公益資金5900多萬元,以「春暉愛心超市」「文明儲蓄所」等為載體,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從農民向新市民的快速轉變。安置社區開設的「春暉愛心超市」,超市所有商品都是來自愛心企業、春暉愛心人士的捐贈,所有商品不用現金購買,只用積分兌換。社區群眾通過「義務勞動」、「善行公益」、「表彰獎勵」等方式獲取積分。
三是公共文化進社區。廣泛開展群眾樂於便於參與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目前,全市安置點共開展文藝演出1005場次,公益電影放映768場次。玉屏縣飛鳳新區安置點的搬遷群眾龍為軍,他愛好唱山歌和跳舞,在安置點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成立了「飛鳳新區文藝隊」,目前已吸納固定隊員11名。茶餘飯後,大家都喜歡在安置點的廣場上唱一段、跳一曲,生活過得喜樂融融。龍為軍說:「我從小就喜歡跳舞和唱山歌,以前在農村的時候幹農活太辛苦,都沒有時間搞這些,現在搬到飛鳳新區來後,有時間了,生活沒有壓力了,才有心思組建了這支隊伍,現在生活才是過得安心呢。」
四是民族傳承進社區。在安置點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通過繪畫、音頻、視頻等藝術的形式,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松桃縣團山社區安置點在「四點半」課堂開設極具苗族特色文化的花鼓舞課程,讓搬遷群眾子女從小受到民族傳文化的薰陶。同時,在1具備條件的安置點附近通過流轉租賃土地的方式,開設「微田園」,分配給每戶搬遷家庭耕種,讓搬遷群眾既記得住鄉愁,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菜籃子」問題。
五是「心靈滋潤」進社區。堅持以文化人,在安置點建設「追夢書屋」110個,引導搬遷群眾提升文化修養;在安置點建立社區心理諮詢室,為搬遷群眾提供心理輔導等服務,引導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目前,工青婦組織聯合開展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律宣傳335次,調解勞動爭議、鄰裡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群眾心理疏導750次。
搬出大山,小康夢圓。「十四五」新徵程即將開啟,銅仁市將持續深化「五個體系」建設,以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創建為引領,不斷延展「五進社區」內涵,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讓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節節高。(石昌勇)
相關熱詞搜索: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