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表叔,一個帶你探索神秘的鐘表世界、披露維修內幕的鐘表維修師傅。
前幾篇文章簡單講了瑞士鐘錶發展的過程,一直聊到了19世紀末,有興趣的表友可以翻看一下。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開始,也就是一戰之後,歐美市場上的風向標就開始變了,人們都慢慢喜歡上了手錶(或者稱腕錶),懷表漸漸的不受人的歡迎了。到了40年代末,隨著二戰結束,深受軍事風格影響的鐘表製造業中,手錶的製造量已經佔據了整個成表出貨量的80%以上。由於手錶的需求量越來越旺盛,整個瑞士包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制表業顯得俞發的欣欣向榮。
在1968年之前的每年1月份,瑞士鐘錶業的大佬們都會處於一種令人不安、侷促、緊張的狀態之中。這是因為納沙泰爾天文臺的計時比賽會在這個月公布去年的最終結果。獲獎者會在力洛克鎮上得到由瑞士官方為其舉辦的頒獎儀式這一嘉譽。
所謂的天文臺計時比賽是個什麼情況呢?在19世紀末,當時的瑞士還並不是世界上獨大的制表龍頭,而是和德國、法國與英國一起並駕齊驅。從瓦特的蒸汽機革命之後,在航海、鐵路貿易大幅增加的刺激下,鐘錶,特別是航海鍾、鐵路鐘的需求大為增加,有著眾多的品牌的市場上缺少一個第三方證明誰家的鐘表更準確,在這樣背景之下,天文臺計時認證與計時比賽從19世紀就開始扮演著這樣一種裁判的工作。
天文臺計時證明其實最早在1823年的英國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也只是為了英國的航海鍾提供校準服務。不過到了20世紀的50至60年代,天文臺比賽已成為了當時鐘表的軍備比賽!原因很簡單,出於天文計時嚴謹的態度,誰得了第一,就證明誰的手錶更精準,市場銷量就會更好。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時的PP、AP、JB、歐米茄、真力時、浪琴、勞力士等廠商用都很熱衷參與這樣的遊戲。另外再提一下的是,當時的天文臺認證不僅有納沙泰爾天文臺,日內瓦天文臺,還有倫敦的泰丁頓天文臺、法國貝桑松天文臺以及德國漢堡海軍天文臺。
當時的天文臺競賽雖然打得火熱,但還只是歐洲人自己關著門在玩。直至1968年,日本人帶著Grand Seiko(當時還和藍冠獅沒什麼關係,但藍冠獅和第二精工舍有關係,這個說來話長,在此略過)機械錶參加了納沙泰爾天文臺比賽,一舉獲得了A組的第二、四和第八名。很多傳記都是描述為當時的精工帶著石英表一舉奪得天文臺比賽的冠軍,這是不正確的。世界上首枚石英表還是瑞士人先做出來的,而在這一年日本人還沒有將石英表正式生產出來。
由於當時負責設計Grand Seiko的中村恆也還在第二精工舍主持工作的時候,一直發誓要讓他設計製造的機械錶超過瑞士產品。所以,在納沙泰爾1968年的比賽中並沒有石英表參加的身影,當時1968年A組的第一名還是歐米茄的751機芯,這枚機芯還被裝配在星座裡。
1968年精工不止是在納沙泰爾出了風頭,又在日內瓦天文臺比賽再鬧了一波。瑞士人一看情況不妙提出了一個新規定,允許石英腕錶和機械腕錶共同比賽。為什麼這樣規定呢?因為瑞士人已經有了最新的石英表,而為了防止精工的機械錶蓋過瑞士表的風頭,只能用這樣的手段來阻止日本人。
果不出然這一年日內瓦天文臺競賽的前三名被瑞士CEH電子鐘錶中心的Beta21試裝表保住了,精工表只拿到了第4至第10的名次。考慮到來自精工的威脅以及石英表對於機械錶所帶來的影響,再加上幾百年來機械鐘錶製作的傳統,終於讓瑞士做出了暫停各類鐘表的天文臺競賽的舉動。
但這只是開頭。從這1969年一直到1985年,被稱為瑞士鐘錶業稱為最黑暗的歷史已經打開了帷幕。
早在1955年,瑞士人就發現可以使用電磁擺輪代替機械發條,首先研製成功了擺輪式電子手錶。
在1963 年,浪琴公司就已經設計出一款用於天文臺競賽、以一節1.35V汞電池供電的專業機電機芯L400;到了1965年浪琴推出適用於航海鐘的石英電子機芯L800;1969年浪琴發布了Ultra-Quartz的原型機芯。
石英表的原理是在石英晶體上通入電流,使其發生晶體振動,然後利用放大電路放大這種振蕩,代替了傳統遊絲擺輪發生了震動。由于振動的頻率越高走時便會越穩定,石英的振動頻率相比較傳統機械結構發生的振動頻率要高許多,現在常見的機械錶的振動頻率每小時一般在21600VPH至28800VPH之間,而石英表在最初發明時振蕩頻率為8192次/秒(Hz),至了1971年芝柏定義了石英表振蕩標準為32768Hz,相比較機械機芯這種頻率高了萬倍以上,誤差也可以做到每年只相差幾秒。
遺憾的是,瑞士人雖然發明了石英技術卻沒能將它發揚光大。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瑞士人沒有想到在當時需要解決的電力問題,現在的紐扣電池已經做到2年甚至更久才需要更換一次;也沒有料到80年代以後電子產品和電腦時代的到來對石英表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做了400多年機械鐘錶的瑞士人害怕石英表影響到機械錶的市場份額,讓他們不僅僅丟失工作更可能把祖宗傳下來的技術也丟掉。
歷史的改變不是因為人數多寡的原因,只在於改變的力量大小而已。
在中村恆也的大力倡導下,精工50年代末就開始發力於石英技術。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石英表的尺寸和電池這兩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中村,表的尺寸做小了,電池也得小,這樣電池的能量很快就會耗盡;但尺寸不變小,那就是鍾而不是表。
眼看瑞士人在1969年就已經拿出來試製的成品表,精工的老闆給中村恆也下了一個死命令,令他必須在1970年將石英表上市銷售。當時整個精工公司都將能工巧匠抽調到諏訪精工舍,讓中村帶領攻克難關。終於在69年的年末研製出微型頻進電機,在當年的聖誕節推出世界首枚正式銷售的石英手錶,Seiko Quartz ASTRON。
隨後浪琴在1972才正式將Ultra-Quartz機芯量產,但已經落後精工2年的時間。最終上市的精工ASRTON石英表的售價高達45萬日元,在和瑞士人較量的取得先機後,諏訪精工舍繼續改進產品,後續在1971年推出ASRTON 38SQ。這款腕錶的品質更高,價格為13.5萬日元。同時,的第二精工舍也於1970年推出石英表,起始型號為36SQ。
表叔查詢了70年代初日元美元的匯率,得知當時的匯率約為360:1,45萬日元約為1250美元,13.5萬日元約為375美元。按當時美國產業工人的日薪平均為7.5美元計,一塊石英手錶夠支付一個美國工人的半年收入了,是不是很貴?
現在我們都對石英表抱以廉價的感覺,但是在當時的精工、瑞士人的眼中,石英表純粹是為了提高手錶走時精度而開發出來的產品,和機械錶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由於製造成本高昂,產量也少,在1971年之前精工的官方統計目錄中都沒有把石英表計入在內,因為只有不到3000枚,可以忽略不計。
石英表是如何走下價格神壇的呢?精工的想法可以說還是比較超前的,在60年代就開始琢磨機芯的自動裝配方法。到了1968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給予精工資金支持,用於開發月產10萬枚以上的自動裝配線。從那時起,精工石英表的產量與日俱增,在1975年的年產達到170萬枚,1990年後年產更是超過1億枚。相比尚未實現石英表自動化批量生產的瑞士同行,精工憑藉技術革新的優勢,將石英表的售價控制在100至200美元間。
為了快速將市場打開,佔領瑞士人的市場,控制整個行業的產業鏈,精明的日本人並沒有對石英機芯的技術專利進行保護,而是將相關的步進電機、線路設計等專利免費開放給行業使用,這樣一來迅速的培訓出來很多小弟,比如在70年代的中後期日本西鐵城以及80年代崛起的卡西歐,後來一些瑞士品牌,歐米茄、勞力士等等也都使用過日本人的專利生產石英表。由此以來,精工的很多技術標準要求在後來成為世界範圍內的行業標準。
對瑞士制表業進行打擊的並不僅僅只有石英技術,在1978發生的石油危機導致的全世界經濟衰退也對瑞士制表業進行了嚴峻的考驗。當時的美元兌瑞士法郎大跌,導致瑞士產品出口價格高漲,而另一方面進口的貴金屬與鋼材價格卻在上漲。瑞士機械錶在漲價,日本的石英手錶款式豐富,功能多種多樣,價格卻很便宜。兩相一對比,瑞士人抗不住了!
1970年,瑞士還有1600家鐘錶廠,9萬名工人。到了1984年,已經縮減至632家公司和3萬名工人。瑞士三分之二的鐘表工業崗位消失,超過一半的鐘表製造公司不幸破產,大量的瑞士品牌破產和消亡,瑞士鐘錶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由43%下降到了不足15%。在1968年,拉紹德封還有超過11000人從事鐘錶業。1975年,這一數字下降到僅僅 7000人的水平。而由此帶來的整個瑞士國內的鐘表從業人員的數字更是斷崖式的下跌,許多制表工人不得不離開瑞士前往德國或法國尋找工作。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很多手錶品牌也基本上停止了傳統機械錶的生產,乃至破產。
日本人是如何做大鐘表產業的呢?在二戰之前日本人的鐘表產品都是默默無聞,也未曾出過什麼經典產品。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後,日本的鐘表製造業呈現趕超瑞士的勢頭,原因在於自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主持之下,工業製造業以及新興的電子產業開始向亞洲國家,主要是日本轉移。
日本經濟和工業得以騰飛。到了上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體,在電子、汽車以及工業製造方面的多個領域甚至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隨著日本經濟的增漲,日本國內勞動力成本大增,相關的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電子產業,隨之開始向亞洲其他地區轉移,後續在80-90年代造就了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這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強勢地區。在人力成本優勢下, 亞洲逐步成為世界的製造業中心。亞洲已經具備了在鐘錶業與瑞士一較高下的條件和資本。
1980年,日本成為第一鐘錶生產大國。到了1982年,瑞士甚至被中國香港超越,跌落到了世界第三位。世界鐘錶市場不再是瑞士人一枝獨秀,瑞士鐘錶好景不再!從1969年至1985年,這近16年的時間裡,隨著日本人將不同功能、款式的石英表、電子表源源不斷的投放到各個國家,產品價格也在不斷的下降。在這樣的環境下,瑞士傳統的制表業在黑暗中經歷著史無前例的低迷期。
那麼瑞士人是如何打敗日本人,又重新坐下制表界龍頭位置的呢?且聽後續分解。
好了,感謝大家閱讀!如果您有手錶相關的問題可以關注我,每一份關注都是對原創的最大激勵!歡迎點擊文章最上方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