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腎經 — 彧中穴

2021-03-04 芳苓園

彧即文採,中即中間,肺為相傅之官,當有文採,此穴位深部為肺,故名彧中


 

功能

 

生氣壯陽,利氣、平喘。

 

具有寬胸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當患者感覺氣喘快要發作時,馬上按壓此穴,可制止病情的發作。

 

主治

 

咳嗽氣喘、嘔吐、胸痛、不嗜食等。

 

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其他:

 

古代記述:咳逆上氣、涎出多唾、胸脅支滿、呼吸喘悸坐不得安、嘔吐不食。

 

近人報導:胸膜炎、肋軟骨炎。

 

取穴

 

位於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配伍

 

1、彧中穴配風門穴、肺俞穴治外邪襲肺;

 

2、配天突穴、間使穴、華蓋穴治咽喉腫痛。

 

3、配支溝穴、陽陵泉穴,有通三焦,清肝膽的作用,主治脅痛,肋間神經痛。

 

4、配尺澤穴、太淵穴、肺俞穴,治哮喘。

 

5、配內關穴、羶中穴、陽陵泉穴,治胸脅脹滿。

 

保健

 

彧中穴-寬胸理氣之法

 

優酷視頻網址: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wMzYxMzI1Mg==.html

(複製視頻網址粘貼至百度即可觀看。)

 

用食指指腹按揉本穴,或用刮痧板隔著衣服由上至下刮拭本穴,每次3~5分鐘,長期堅持按摩,能寬胸理氣,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胸脅脹滿、心悸、氣喘,預防心臟病、心肌炎。

 

生氣或疲累後,胸脅部有時會感到疼痛,而且不斷咳嗽,此時可以用拇指指腹點按彧中穴,有助於止痛、定咳、順氣。





相關焦點

  • 【腎經】彧中穴:緩解治療咳嗽氣喘、嘔吐、胸痛、不嗜食等
    彧中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咳嗽氣喘、嘔吐、胸痛、不嗜食等作用,彧中穴的位置: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詳見本文圖解彧中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 每日一穴:彧中
    彧中為經穴名(Yùzhōng KI26)。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或中,《醫學入門》作域中。屬足少陰腎經。
  • 如何準確尋找湧泉穴 湧泉穴位位置圖
    湧泉穴位位置圖?湧泉穴在哪?按摩湧泉穴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呢?今天就和小編來學習一下湧泉穴在哪?湧泉穴的位置圖和按摩對身體的好處。湧泉穴被成為人的第二心臟,在中醫穴位養生裡,湧泉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起來看看湧泉穴的具體介紹。什麼是湧泉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 「每日一穴」彧中:彧中位於華蓋旁,寬胸理氣調肺臟!
    彧中Yùzhōng※所屬經脈:足少陰腎經(KI 26)
  • 穴位密碼--下髎穴 、中髎穴 (連載七十九)
    下髎穴 按摩下髎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溫馨提示】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針刺下髎穴的方法:下髎穴直刺1-1.5寸。
  • 次髎穴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文章摘要:次髎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骶部,穴位上布有第二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 中醫經絡,穴位,通天要穴,百會穴,神醫扁鵲用此穴能起死回生
    百會穴是足三陽經與督脈陽氣交匯之處,是諸陽之會。百會穴為人體之巔即最高點,為通天要穴,而巧合的是在人體最低有個湧泉穴,是腎經的井穴,一個與天相通,一個與地相連,兩穴操作其實就是一個水火既濟卦,具有平衡人體陰陽的作用。
  •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十二正經上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叫做特定穴,特定穴中有一類穴位經氣通於奇經八脈,叫做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不僅可以治療本穴所在經脈和所通奇經的病證,而且可以應用於時間醫學,也就是靈龜八法中的取穴,從而加強治療效果。
  • 針灸大成調神穴位總結
    以上穴位中神門穴出現的頻率最高,分別記載於《考正穴法》、《脾胃門》、《瘧疾)、《刺瘧論》中,十四經中又以腎經的穴位數佔比例最高,共5個穴位,佔1/7,充分說明《大成》重視心煩與心、腎兩髒的關係。 臨床中常見中老年女性出現心煩躁擾,少寐多夢,伴有手足心熱,頭暈耳嗚,腰膝酸軟,便秘溲赤,舌紅少苔.脈象弦細,多因心腎陰虛,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所致。
  • 中醫所指「八脈交會穴」是什麼?這8個穴位原來有如此妙用!
    具體來說,穴位養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艾灸或者按摩穴位,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養生保健,也可以治療疾病,在我們身體中,有很多穴位是有治療疾病的作用的,而且對於健康的人來說,也是防未病的好辦法。穴位養生的終極目的無非是消除疾病和益壽延年。在我們麼個人的身體穴位中,有一些穴位是一些特殊的點和區域,通過一定方法的刺激,可以起到舒筋通絡和強身健體的作用。
  • 肩部穴位——肩髎穴
    【導讀】肩髎穴是人體肩部的一處穴位名稱。
  • 【穴位查詢】臑會穴
    【臑會穴位位置圖】臑會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臑會穴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按摩臑會穴位的作用】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按摩臑會穴的功效】降濁除溼。
  • 每日一穴 | 巨骨穴:肩背痛
    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標系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於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穴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穴。)
  • 肩部穴位——肩髃穴
    肩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肩髃穴的名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後動、靜脈。
  • 奇穴針灸每日分享一穴---《六水穴》
    【水相穴】穴位:在內踝骨直後,跟筋(阿基裡斯腱)前緣貼骨下陷處下五分,即十四經中腎經之太溪穴下五分。大鐘穴內五分處為水相穴。解剖:腎之支神經、腦神經。取穴:水相穴當內踝骨尖直後二寸下五分處是穴。即十四經大鐘穴內五分骨縫中取。太溪下二寸取水仙。歸經:入腎經。穴性:利水清腫,通調衝任。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腎虧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婦科產後風、白內障。針刺法:直刺三分—五分。針感:酸脹麻電感。
  • 按摩腿部4穴位 緩解皮膚瘙癢
    其實,中醫認為,皮膚瘙癢大多因血虛生風所致,按摩腿部4個穴位,就可以有效緩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脾經:三陰交三陰交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它就像一個聚會點,腎、肝、脾都必須經過這裡才能行走。位於內踝尖上約四指寬的位置,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脾經:血海穴血海穴是足少陰脾經上的穴位,有「血之海」的意思,位於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兩寸。
  • 照海穴——慢性咽炎妙穴
    取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點;後方有脛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質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幹。歸經:腎經本穴,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功能作用:滋腎清熱、通調三焦。【穴性探究】——照海照海穴,又名陰蹺,屬八脈交會之穴,位於足內側,是人體十二經脈中,足少陰腎經的第十六個穴位。我國最早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中稱:照海,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是調理陰蹺脈和腎經的妙穴。【穴名解說】照海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蹺脈。別名:陰蹺穴,漏陰穴。
  • 「一針一穴」治療足部疾病
    取穴:崑崙穴透太谿穴。穴位:崑崙穴在外踝尖與跟腱聯線的中點處。手法:用毫針從崑崙穴刺入,慢提緊按往復三次,直至太溪,以補法為主,留針30分鐘。按:崑崙穴屬足太陽之脈經穴,透至腎經之原穴,對於疏通踝關節及足跟部軟組織經氣有效好的效果。
  • 隱白穴_人體穴位查詢
    單指定點復位法視頻10月13日北京站、18日貴陽站【臺灣邱雅昌】董氏正經奇穴特色療法專題技術10月26日長沙【張一聖】筋骨並用,提氣呵成,速治頸肩腰腿關節疼痛等10月23日長沙市【吳金樂】根骶能量健康按摩療法實戰隱白穴(脾經) yǐn bái別名:鬼壘穴,鬼眼穴,陰白穴取穴方法:隱白穴位於人體的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
  • 冬病夏治常用穴淺析
    但是有不少朋友在冬病夏治的應用過程中其實並不太正確。因為冬病夏治並非適合每一個人。 首先,如果你現在已經處於艾灸的過程中,是否專門調節穴位來應對冬病夏治呢?兩個建議 第一,如果急性病症或者現在調節的病症比較急切,那麼不建議替換穴位 第二,如果你現在艾灸,只是為了單純的養生,如果想冬病夏治的話,也可以 冬病夏治用什麼穴位呢?事實上我們要知道冬季常發的病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