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杜林忠:脫貧路上的引路人
通訊員 張彩霞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場房,乾淨有序的辦公生活區,樹下覓食的土雞,勞作忙碌的養殖人……
「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到西北人的熱情、豪爽,也能感受到一股敢闖敢拼的精神頭。」這是杜林忠留給戰友的印象。
杜林忠是臨潭縣八角鎮八角村人,2005年12月應徵入伍在新疆某部隊服役。
2013年到回家鄉後,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家比一家難,杜林忠心想:「有什麼辦法能讓全村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村裡的生態環境這麼好,土地資源也豐富,發展養殖業再合適不過了,我就從網上查閱養殖方面的知識。」杜林忠回憶:「當時由於自己資金有限,養雞投入少,養起來稍微容易點。」
到2013年年底,杜林忠養殖的幾十隻雞幾乎都沒有存活,有幾次他差點放棄了養雞的想法。2014年2月,杜林忠又去在陝西安康學習了半年的養殖技術,學習回來兩個月後的,就成立了臨潭縣特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養殖方式必將淘汰,必須走科學化、規模化的道路。這是杜林忠學習回來的感悟。為了方便打理,他把特禽養殖場建在離家不遠的山坡上,於2014年5月正式引進第一批雛雞(2000隻)。在政府鼓勵青年創業的優惠政策扶持下和自己籌資,高原生態養殖場總投入資金達30萬元,養殖場佔地面積面積40畝,有廠房4棟。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缺少對養雞方面的經驗和技術的人,做起養殖的時候,遇到的困難肯定很多。初期,由於他不懂養殖技術,沒有把好雛雞的防疫關,賠了好幾千元。可他不氣餒,頂著巨大壓力,硬著頭皮查資料、找專家,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積累著經驗。杜林忠的筆記本記著許多養殖日誌。經過努力,他積累了不少富有價值的養殖經驗,養殖場的規模也逐步改造、擴大。
目前,杜林忠畝場地內種植山杏樹3萬株,杏樹可為蟲草雞提供食物,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收入。
「養雞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一項對人,雞,環境要求都很高的工作。」這是杜林忠經常說的話。
杜林忠常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自己先富了,杜林忠沒有忘記身邊的百姓,更沒有忘記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把自己所掌握養雞本領,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手把手地教給當地的許多養殖戶,並幫助他們選購育種,制定飼料配方,規範疫病防治技術,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幫助銷售,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還提高了當地集體經濟效益。
為帶動周邊群眾產業發展積極性,2016年3月,杜林忠帶頭與當地養殖合作社協商,積極申請成立了臨潭縣冶海情生態農畜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致富帶頭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以分散養殖,集中銷售的方式,增加群眾經濟收入。
為充分發揮在市場、信息、養殖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推行「黨員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公司成立後,採用「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方式,為入社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服務,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同時改變了養殖戶以往「單兵作戰」的模式,引領廣大群眾加入合作社「抱團」致富。
目前杜林忠的合作社帶動農戶160戶,其中50戶年收入2600元,100戶年分紅280元,長期務工6人,月工資平均2800元,合作社年出欄土雞8000隻,種植苜蓿150畝,玉米100畝,草莓38000株。
「下一步,我打算發展電子商務,構建現代蛋禽產品銷售物流體系作為發展的主攻點,加快構建網絡平臺,開展電子商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杜林忠信心滿滿,「同時,落實扶貧機制長效化,實現經濟循序利用,讓貧困戶得到真正的實惠。」
內容來源 | 中國甘南網
原標題:《杜林忠:脫貧路上的引路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