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 問渠哪得清如許——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

2020-12-16 新華網四川站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天湖 謝佼 張海磊

  四川阿壩縣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境內綠草茵茵,雲海翻騰,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新華社記者 陳天湖 攝

  ◇2019年四川省聘請約8.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8萬多個家庭穩定脫貧

  ◇預計2020年四川完成造林80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將達到85.8%

  青藏高原蘊藏全球最集中的山地冰川,又稱地球第三極。高原向東俯衝,留下千山萬壑,白雪漸次轉為綠色。尤其是四川藏區,溼地星羅棋布,千萬年庇護長江、黃河之源,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也是全球變暖趨勢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溼地乾涸、土壤裸露、草原沙化……種種生態挑戰疊加呈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地處長江、黃河上遊的四川藏區各族兒女繼續不懈拼搏,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氣概,抬水面,澄風沙,復林木,在江河之源築起上遊生態屏障。

  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

  從2016年1月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確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民族母親河換了新顏,開啟了歷史性發展的新徵程。

  茫茫九派流中國,長江黃河源四川。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建設美麗四川、推進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決策,緊緊抓住了這個歷史性機遇。

  為加快以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協同發展布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增強上遊意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突出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嚴格實行「省負總責、州為主體、縣抓落實」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川省林草部門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先後完成了《四川林草2025——四川林草建設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規劃(2019—2025)》《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等編制,著力構建「四區八帶」的生態修復空間格局、「一軸五屏」的自然保護空間格局、「五區協同、集群發展」的林草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他們會同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圍繞川西北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退耕還林、溼地保護修復、乾旱河谷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修復等重點,謀劃了一批生態保護重點項目,對生態補償、生態治理、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給予更多政策傾斜。

  「阿壩州作為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天然屏障,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6.16%,嚴禁在長江黃河重要支流1公裡範圍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紙、印染、製革等項目。」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楊克寧說,黃河流域3個斷面,岷江流域22個斷面,嘉陵江流域7個斷面,達標率全部為100%,6個出州斷面水質長期保持為Ⅱ類水質。

  楊克寧說,為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管發展、管行業、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的要求履行好「一崗雙責」。由於全州均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生態環保投入力度空前:2010年以來中央累計下達資金46.79億元,實施轉移支付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970個,匹配轉移支付資金45.1億元;2015年以來州本級財政投入生態環保資金92.49億元。與此同時,生態修復治理得到全面加強。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工程,常年有效管護天然林5580萬畝、集體公益林1076萬畝、退耕還林76.68萬畝、圍欄草場4247萬畝、草原禁牧2000萬畝,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2.38萬畝,水土保持治理400平方公裡,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9個,生態功能逐漸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黃河九曲第一彎局部。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生態與發展兼得

  四川藏區是脫貧攻堅三區三州的重點區域,如何統籌生態與發展、做到魚和熊掌兩者兼得?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的探索回答了人們的困惑。

  雅礱江在這裡發源,全縣3216萬畝的天然草地約佔四川省草地面積的六分之一。縣長羅林白天治理草原,晚上在黑土灘上睡帳篷,一住大半年,腿患嚴重風溼,站不了幾分鐘就會抖。很多人不喊他縣長,喊他草地娃羅林。幾年下來,板結荒漠開始長出牧草,「逐草遊牧」向「種草定牧」轉變。

  在石渠縣色須鎮,記者看見成片被鐵絲網圍住的草地裡長滿了一尺多高的牧草。當地牧民說,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黑土灘」,根本沒有草,板結化嚴重。2015年,縣政府號召農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種草、維護,修復生態,很快見到成效。

  2014年至2018年,石渠一個縣就實施退牧還草200萬畝。「有的牛多,有的草場大,建合作社集約化管理實現集體富裕。」羅林說,以前放牧1000頭犛牛需要40餘名勞動力,通過畜牧業集約化後,只需8名勞動力。

  一進石渠縣達攏村,就聽說公秋遲裡家的660頭犛牛少了大半。作為從23頭牛起家的致富帶頭人,他怎麼想的呢?

  43歲的公秋遲裡說,草原退化嚴重,門前變成了裸露的黑土灘,「不治理,牛遲早有吃不到草那一天。」公秋遲裡主動把犛牛降到180頭左右,所得數百萬元投入圈舍修建和牧草種植。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梅花鹿在鮮花盛開的川西大草原上覓食。陳大康 攝

  人不放牧幹什麼?美景處處的四川藏區,生態保護、生態旅遊衍生出新崗位。如阿壩州出臺政策,吸納貧困戶從事生態公益崗位,僅松潘縣就新增2000個公益崗位。

  在松潘岷江源國家溼地公園,寒盼村村民甲凸茨地正在巡護草原。他說,寒盼村和鄰村川盼村原來是一個村子,多年前卻被一場泥石流衝成兩半,成為生態惡化的教訓。

  「我當草原巡護員已有10年,冬春一周巡兩三次,主要看有沒有濫挖草藥、草皮和肥土的現象。」甲凸茨地說,保護好生態就有發展旅遊的本錢。

  鎮坪鄉解放村黨支部書記多吉次仁說,11名貧困村民擔任巡河員,每個月有550元工資,村裡裝垃圾的編織袋,重複使用,每個月都要用壞上千個。

  藏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示範帶動還助推脫貧攻堅,實現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和群眾增收並舉。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四川已按時兌現集體和個人所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僅2019年,中央和省財政就向88個貧困縣補償集體和個人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0.21億元。四川作為全國最早啟動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試點的省份之一,護林員從全省各貧困縣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中選聘,通過調劑天保工程國有林管護費,2019年全省聘請約8.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8萬多個家庭穩定脫貧。

  川西大草原,藍天白雲與藏族特色民居交相輝映。新華社記者 陳天湖 攝

  「狼王」歸來背後的溼地故事

  2020年1月,致公黨四川省委員會農業委員會主任、生態專家沈尤又一次來到若爾蓋溼地,在這個黃河上遊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找尋草原狼的蹤跡。

  在九曲黃河第一彎唐克鄉等處,他看到幾頭草原狼正在翻越草原上的鐵絲圍欄,準備偷襲犛牛群,卻被犛牛逼退。從大小、毛色來看,其中有一頭幼狼。此行他還觀察到藏狐、藏原羚、大天鵝、高山兀鷲等高原物種。

  「狼、狐狸等位於食物鏈頂端動物的出現,說明若爾蓋溼地的生物量不斷增加,食物鏈完整,生態環境在逐漸改善。」「狼王」歸來,讓每年定期前來觀察記錄的沈尤異常高興。

  二十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他隨成都大學社會實踐隊到若爾蓋溼地植樹治沙,「那時生態惡化,草原上一個接一個的小土包,底下是鼠害,植被根系被咬斷,風一吹,黃河兩岸草原上就刮沙塵暴。」沈尤說,草原狼逐漸稀少,溼地面積加劇縮小。

  作為全球最大的高原泥炭溼地,若爾蓋溼地堪稱黃河之腎。黃河上遊水量的30%來源於此,溼地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泥炭總儲量達70億立方米。其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的作用無法替代。

  80多年前紅軍長徵過草地時,孕育多處溼地的若爾蓋大草原廣袤豐沛,黑頸鶴引項而歌,梅花鹿俯首喝水。如何讓黃河上遊恢復往昔的生態環境?

  若爾蓋大草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生態圈,包括四川省的若爾蓋、紅原、阿壩、松潘、壤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黃河上遊縣,約5萬平方公裡。必須總體施策、各方協同。

  2012年以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向若爾蓋溼地傾斜,一大批沙化治理項目投入。僅四川阿壩一個州,就向黃河流域各縣累計投資1.2億元用於溼地保護。

  在若爾蓋溼地核心的花湖區域,木棧道被拆除,恢復自然生態。通過歷年擴湖補水還溼,水面由2010年的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水位新增30釐米,恢復周邊半沼澤和幹沼澤上萬畝。

  如今,黑頸鶴在這裡翩躚起舞,紅軍長徵途經的溼地沼澤又見盎然生機。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黑頸鶴在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得到有效保護。這是在若爾蓋溼地拍攝到的黑頸鶴一家。新華社記者 陳天湖 攝

  生態保護成為考核新導向

  走進森林王國木裡縣,只聽叢林嘯,不聞刀斧聲。

  這是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角的藏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47%,森林面積約佔全國百分之一。

  森林一度是這裡重要的砍伐資源。李龍忠記得他到木裡林業局當伐木工砍的第一棵樹,3個人輪流鑽到大樹肚子裡,像挖山洞一樣往外砍。「到1994年,我完成的木材生產任務近20萬立方米,相當於砍了1500畝原始林。」這位退休伐木工對記者說。

  1998年特大洪災過後,中央決定長江上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實施天保工程。緊接著在西部地區實施坡地退耕還林工程。四川十萬砍樹人變成栽樹人,千萬農民割掉陡坡上最後一茬莊稼,規模前所未有的植樹造林在四川展開。

  衛星從太空俯瞰,四川藏區的綠色仿佛「開掛」一樣,快速蔓延。木裡林業局將樹栽滿了木裡,又栽滿了涼山,感嘆已經沒有地方栽樹。而當年伐木工人向上級爭取「留給子孫」的九寨溝,早已是舉世知名的世界自然遺產。

  2017年9月,九寨溝縣被當時的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全國首批、四川第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該縣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保護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範圍和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生態保護成效成為考核政績的新導向和新標尺,高質量助推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

  近年來,四川通過實施綠化全川行動,提升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效益,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實現四川山青地綠、應綠盡綠。預計2020年四川完成造林80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將達到85.8%。

  2月12日,四川藏區位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若爾蓋縣、紅原縣、色達縣、汶川縣、白玉縣獲批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提高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整體效益,轉變生態保護地區的發展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實現流域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方興未艾的生態保衛戰、持久戰,又翻開了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河南杞縣: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
    縣長王紅濤察看引黃入杞流域圖(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杞縣縣長王紅濤介紹,杞縣現在有三義寨灌區蘭杞乾渠;趙口灌區陳留分流到幸福乾渠、鐵底河;柳園口灌區淤泥河、柏慈溝;三條「引黃入杞」工程。
  • 問渠哪得清如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於福建的宋代大儒朱熹的這句詩,今天依舊是常讀常新。那一渠汩汩清流,不僅是泉州流入金門的解渴「活水」,更象徵兩岸關係發展的源頭「活水」。 閩水入金,背後是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是閩臺親上親的手足情。兩岸好,臺灣才會好。從供水金門到惠臺31條,大陸正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巨大發展機遇,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 長江保護|問渠那得清如許?南潯為長江生態修復貢獻「水晶晶」力量
    修復生態環境,推進長江大保護,是「水晶晶南潯」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潯分局深入貫徹省市「五水共治」總體部署和南潯區委區政府重塑「水晶晶」新要求,緊緊圍繞「三奪大禹鼎」治水總目標,聚焦當前治水重點工作,縱深推進鞏固「五水共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重塑水晶晶南潯、建設美麗繁華新江南的提供強有力的水環境保障。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 黃河清了!
    ◆ 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生態建設工程、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是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近期入黃泥沙銳減不能代表今後趨勢,對未來來沙量估計不宜過於樂觀:◆ 黃河治理應保持戰略定力,防止受局部和短時期變化影響產生戰略誤判  5月中下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觀書有感·其一宋代 ·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包括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涉及河南、湖北、陝西、四川、重慶、甘肅6省市49個縣(市、區),幅員9.5萬平方公裡。從2005年庫區工程啟動時起,經過15年努力,如今水源區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一幅秀美畫卷展現眼前。水更清了。
  • 黃河清了!
    5月中下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大旱之後必有大澇,1933年,黃河出現特大暴雨洪水,輸沙量高達39億噸,造成黃河下遊決口50餘處,洪水席捲冀魯豫蘇4省67個縣,導致300多萬人受災。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陝北採訪,但見昔日像一籠籠蒸熟的黃饃的山丘,被一片片油松、刺槐、林果蓋得嚴嚴實實,「高土高坡」的印象已被綠色所顛覆。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包括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涉及河南、湖北、陝西、四川、重慶、甘肅6省市49個縣(市、區),幅員9.5萬平方公裡。從2005年庫區工程啟動時起,經過15年努力,如今水源區青山如黛、綠樹成蔭、水流清澈、鳥鳴悠悠,一幅秀美畫卷展現眼前。水更清了。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 問「江」哪得清如許
    據皖浙兩省聯合監測數據,2012年至2018年新安江上遊流域總體水質為優,跨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以上,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乾淨水。  問「江」哪得清如許?唯有改革活水來。  [共享]  讓沿江百姓獲「綠色紅利」  新安江上遊人均耕地不足1畝,兩岸許多農戶過去「靠水吃水」。為保護水質,2011年起沿江3000多名漁民拆除網箱6379隻,退養產值近4000萬元。  漁民退養之後怎麼辦?
  • 公益訴訟保護長江黃河生態環境,四川檢察機關去年辦理相關案件722件
    四川在線記者 任鴻1月5日,「守護公益 『益路』有我」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資訊發布會舉行。四川在線記者從發布會獲悉,保護長江黃河上遊生態環境是去年檢察公益訴訟的重點之一,全省檢察機關共辦理相關領域公益訴訟案件722件。
  • 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
    新華社合肥5月16日電題: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新華社記者劉菁、陳尚營、汪奧娜、魏一駿一滴泉水,晶瑩剔透,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在皖南匯聚為新安江,百轉千回於斑斕山嶺和白牆黛瓦間,東流千島湖,匯入富春江、錢塘江,奔騰入海。
  • 礦區著綠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三成,攀枝花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攀枝花觀察 彭莉 四川在線記者 唐子晴12月8日,攀鋼礦業公司攀枝花鐵礦的肖家灣排土場裡,層層臺階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各種花草樹木,如同為礦區披上一件「五彩衣裳」。近年來,攀枝花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進一步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有關數據顯示:最近20年,攀枝花水土流失面積減少33.5%,年均減少70平方千米以上;金沙江水的濁度,已由過去超過10000NTU,降至100NTU以內。廢石堆如何變綠蔭地?
  • 瞭望丨「生態黃河」重現中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丁王聖志孫清清牛少傑 一條長達百公裡的白天鵝棲息帶在豫西「依黃而生」,上萬隻天鵝將冬日的黃河裝扮得浪漫溫馨,一些「絕跡」多年的珍稀野生動物頻頻露面,用腳為生態黃河投票。    不要黃金要「綠金」    壯士斷腕清四亂    三門峽市靈寶市是黃河入豫第一站。
  • 問渠那得清如許,大教育家朱熹告訴您,讀書有什麼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
  • 問渠那得清如許 —中信環境林家南河流域治理顯成效
    問渠那得清如許 —中信環境林家南河流域治理顯成效 來源:財訊網 • 2020-11-27 09:01:02
  • 黃河長江流域水文地緣對比2-上遊中遊
    峽谷地貌,懸崖峭壁、河道狹窄、水流湍急,不容易在沿岸催生大城市(僅在蘭州盆地的狹長沿河區域,催生了一個大城市蘭州),但卻是水電站、水庫等水利工程選址的好地方(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也是位於峽谷段)。所以黃河這一段峽谷,密布了很多水利工程,如劉家峽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等,並且在峽谷末端修建了青銅峽水庫。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發生大洪水機率增加
    從託克託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裡的黃河中遊,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遊,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數據。據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 「杏壇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