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縣: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

2020-12-14 央廣網

縣委書記韓治群巡察河流(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央廣網開封11月17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通訊員 司利強 葉中琳 陰行) 「黃河水引進後,河水變清澈了,河裡的魚兒漸漸地多了,引來了眾多垂釣者;水鳥站在搖曳的蘆葦上,伸著長長的脖子在唱歌;鴨子一會鑽進水裡,在遠處冒出水面蕩起圈圈波紋------」11月15日中午,杞縣城郊鄉老徐莊村47歲的韓鐵軍富有詩意地描繪著惠濟河與淤泥河交界處的美景。

縣長王紅濤察看引黃入杞流域圖(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杞縣縣長王紅濤介紹,杞縣現在有三義寨灌區蘭杞乾渠;趙口灌區陳留分流到幸福乾渠、鐵底河;柳園口灌區淤泥河、柏慈溝;三條「引黃入杞」工程。解決了杞縣縣城二環水系及城南城北22個鄉鎮(集聚區、社區)的引黃灌溉補源問題,實現了「引黃入杞」全面履蓋,杞縣城鄉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綠樹成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生態。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關亮在幸福乾渠巡河(資料照片)(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激活護城河 清水繞古城

「千年古城周環水,沿堤而下溪繞城。每天早上我和老伴都會沿著護城河走一段,河水清澈,河岸綠樹成蔭,為嫻靜、純樸的杞縣增添了靈動和生機,未來美麗的新杞縣指日可期呀!」

說到杞縣護城河的變化,在縣城居住30多年的老教師孔祥泉禁不住感嘆到:「回顧往昔,違障建築物,堆砌的垃圾侵佔河道,護城水域變狹窄了,有些地方甚至變成了暗溝,雜草叢生,淤泥覆底更多的河道常年無水,斷流嚴重,清新秀麗的「杞國」水系美景一時間蕩然無存。」

小將河一景(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隨著杞縣構建以「一縱一環一中心、三帶四橫六輻射、九河十園百坑塘」綠色生態景觀廊道的建設,打造了「生態杞縣」「森林杞縣」4條縣級精品線路,全長285公裡,覆蓋全縣22個鄉鎮(集聚區、街道)。

在國道省道、河渠、二環水平系建設中,對沿線違建進行拆除後高標準培土綠化;在恢復古城護城河水系的同時,兼顧了歷史人文、生態美學,厚植文化底蘊,融入了歷史與美學元素,提升縣城顏值與內涵;精心設計,激活水系,完成了大北環、小蔣河、東湖公園、一二環水系、開杞路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的河(湖)岸綠化,形成了綠樹常青、四季有水、常年暢流的靜謐畫卷。

「杞縣水系建設共有兩條供水線路,一個是趙口引黃灌區工程,該水源由趙口經南乾渠途經陳留分幹進入惠濟河,為惠濟河杞縣段以南地區提供15個流量的水源。另一個柏慈溝引黃入杞工程,由柳園口經柏慈溝,白丘西溝,經李崗閘倒虹回穿越惠濟河,流入縣城規劃的北環水系,為縣城地區提供5個流量水源。」杞縣水利局局長李旭光如數家珍。

縣城東湖(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興水利命脈 潤美麗鄉村

清水繞村過,門前涔涔流,河面水鴨戲,水中魚兒遊的美景會勾起不少人鄉愁的記憶。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惠濟河是我成長的樂園,夏天和夥伴們在河裡戲水,河水清澈,結隊捕魚;嬸子和大娘們在河邊洗衣服、洗菜;冬天河水結了厚厚的冰,夥伴們在上面溜冰玩耍,歡笑聲、打鬧聲在河間迴蕩。」裴村店鄉賀營村賀承席深有感觸地說,一個時期,上遊的排汙使惠濟河成了汙水河,河床成了垃圾場,很快河水變黑變臭了,遠遠就能聞到難聞的味道,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現在黃河水的引進,又溝起他對童年的回憶。

「我流轉了470畝土地,今年全部種上了新品種麥子,村南的谷熟崗溝引進了黃河水後解決了小麥的灌溉問題。」杞縣圉鎮鎮白木崗村種糧大戶劉永強振奮地說:「黃河水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水肥,水溫適中,水質好,不但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水量,而且成本低,每畝每次灌溉可節約電費5元,按一年澆灌兩次算,我這能節約近5000元。黃河水澆灌後的農田,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強,每畝糧食可增產300多斤。」

杞縣水利局引黃辦主任黃寶劍介紹說:「趙口引黃灌區杞縣二期工程設計灌溉面積4839.57萬畝;橫跨杞縣16個鄉鎮207個行政村;32條渠道、28條溝道、1處沉沙池工程、768座水田澆灌工程,灌溉保證率50%,改善杞縣沿岸土地灌溉面積4.5萬畝,增產糧食為1650萬公斤,節約地下水300萬m3。」

惠濟河(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河長巡溝渠 制度管長遠

杞縣屬淮河流域、渦河水系,有省管河道2條、市管河

道8條、縣管河道13條、鄉級溝渠43條,中型水閘9座。

根據河渠布局,杞縣設立了「三級河長」巡河制,縣級河長16名、鄉級河長116名、村級河長314名。

環城水系(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

杞縣縣委書記、第一總河長韓治群一次巡河到蘭杞乾渠陽個段時,得知蘭杞乾渠蘭考縣段與杞縣河道水位存在落差,影響河道疏通,韓治群立即來到蘭考縣三義寨鄉白雲山村與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現場辦公解決了黃河水暢通問題。

「以前部分群眾環保意識不強,河裡到處倒垃圾,為這事沒少給群眾做工作,現在群眾對河長制的理解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幸福。」陽堌鎮黨委書記王善良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組織機械設備,對河流中的雜草垃圾進行了清理,現在河道清潔了,水清岸綠了,賞心悅目,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8月,杞縣籤發了第一號總河長《關於加快推進河流「清四亂」行動的決定》令,全縣出動人員8365人次,動用機械542臺次,清理河道、清淤除障,清理河道長度216.8公裡,清理河面漂浮物2700平方米,清理垃圾4535噸,清理農作物秸稈30餘萬方,提高灌區引輸水能力。」杞縣副縣長張利民說。

杞縣縣委書記、第一總河長韓治群表示:「杞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水為脈、以綠為魂,堅持生態立縣,圍繞縣域『規劃、設計、配套、修復、清流』五全理念,實施『引水、蓄水、淨水、供水、導水』五大戰略,通過『河道溝渠疏流、黑臭水體治理、城鄉汙染防治、內源外源兼修、生態環境修復」五大整治,全面落實河長制這一治水管水護水模式,切實推動杞縣河長制長效機制,不斷提升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以引黃入杞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促進區域生態涵養能力的持續提升,實現了『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總目標。

截至10月,杞縣縣級河長巡河116次,鄉級河長巡河1566次,村級河長巡河13173次。排查重點河流「四亂」問題113個,納入省臺帳管理14個,全部整改銷號,完成率100%,拆除違障建築、養殖場等75處,共計6500多平方。

相關焦點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泓碧水跨海東流,兩岸23年來「共飲一江水」的願景成真。金門通水儀式的現場,標語中透出久旱逢甘霖的喜氣。對此,金門各界都表達出最真心的感謝,島內輿論也據理力挺紛紛點讚。用金門縣議長洪麗萍的話說,現在是「渠到水成」。   渠到水成是眾望所歸、民生所盼。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觀書有感·其一宋代 ·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 「杏壇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
  • 「行動學習進支部」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柳北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柳北區堅持高位推動「行動學習進支部」工作,各級黨組織積極推進行動學習在工作中的深化實踐,持之以恆推廣運用,實事求是探索創新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裡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裡,將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菜園鎮: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後高漢村兩委,在菜園鎮鎮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動腦筋、想辦法、找門路、跑項目,在湯陰縣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終於修成了全長1500多米的地下引水管道,引水上崗,解決了東崗澆地難問題。同時,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澆地,村兩委又投資十餘萬元,安裝了30臺水泵、電錶、地埋線等配套設施。
  • 問渠那得清如許,大教育家朱熹告訴您,讀書有什麼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
  • 【地評線】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
    作者:謝偉鋒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10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用水困難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豐。
  • 問「江」哪得清如許
    問「江」哪得清如許?唯有改革活水來。  [共享]  讓沿江百姓獲「綠色紅利」  新安江上遊人均耕地不足1畝,兩岸許多農戶過去「靠水吃水」。為保護水質,2011年起沿江3000多名漁民拆除網箱6379隻,退養產值近4000萬元。  漁民退養之後怎麼辦?
  • 問渠那得清如許 —中信環境林家南河流域治理顯成效
    問渠那得清如許 —中信環境林家南河流域治理顯成效 來源:財訊網 • 2020-11-27 09:01:02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同學給我的解釋「渠」就是「水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試問這水渠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瞭望》新聞周刊: 問渠哪得清如許——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
    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建設美麗四川、推進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決策,緊緊抓住了這個歷史性機遇。  「阿壩州作為長江、黃河上遊最大的綠色生態天然屏障,把守護生態擺在第一位,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6.16%,嚴禁在長江黃河重要支流1公裡範圍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紙、印染、製革等項目。」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長楊克寧說,黃河流域3個斷面,岷江流域22個斷面,嘉陵江流域7個斷面,達標率全部為100%,6個出州斷面水質長期保持為Ⅱ類水質。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打開中國地圖,俯瞰萬裡平疇,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從秦巴山間出發,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縱貫南北,一路穿行1432公裡,將一渠清水送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按照《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行20條政策措施》要求,對符合條件的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旅遊業用戶,按現行政策的90%來結算其2020年2至3月份的用水費用。此項措施共惠及全區8327戶用水戶,優惠金額高達45萬餘元。
  • 長江保護|問渠那得清如許?南潯為長江生態修復貢獻「水晶晶」力量
    源頭治汙 實現「汙水零直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淨」水來。在南潯,源頭治汙早已深入人心。水汙染問題是水,但源頭確是在「岸」。近年來,南潯區著重源頭控汙,對印染、製革、化工等重汙染工業企業進行整治提升,實行排汙權交易,大大增強了企業減排治汙的內生動力,變「要我減排」為「我要減排」,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 誦經典詩詞 尋法治源頭,明星老師助陣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12月8日上午8點,中南大學問渠長廊第六期名家誦讀活動在玉帶河畔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一位明星老師——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b站千萬粉絲UP主羅翔老師前來講學,中南大學法學院楊開湘教授助陣此次活動。現場觀眾近500名、直播觀看8000餘名,線上線下共9000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
    新華社合肥5月16日電題: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新華社記者劉菁、陳尚營、汪奧娜、魏一駿一滴泉水,晶瑩剔透,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在皖南匯聚為新安江,百轉千回於斑斕山嶺和白牆黛瓦間,東流千島湖,匯入富春江、錢塘江,奔騰入海。
  • 法學網紅教授羅翔助陣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羅翔教授應邀參加中南大學問渠長廊第六期名家誦讀活動,與同學們分享經典後的法治觀點。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通訊員 塗圖 王睿卿 寇夢鷗 記者 劉力)12月8日上午8點,中南大學問渠長廊第六期名家誦讀活動在中南大學新校區玉帶河畔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