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偉鋒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10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用水困難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豐。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
治水築安瀾,興水潤民生。中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分布不均,「北缺南豐」更是長期存在的客觀情況。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作為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工程地跨江蘇、湖北、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多個省和直轄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輸水距離之長、受水範圍之廣、受水人口之多,南水北調工程築就了人類治水史上的中國豐碑,展現出我們這個國家配置水資源的厚重能力,更凸顯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讓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參與到民生改善的過程中,不僅體現著一種價值理念,更是彰顯一種發展擔當。截止到2019年底,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量299.5億立方米,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南水北調的水。在北京,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73%來自丹江口水庫;在天津,14個區的居民用水全部來自丹江口水庫;在河北,80個市縣區用上南水,400萬人告別高氟水、苦鹼水……南水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為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民造福的堅定信念,始終貫穿在南水北調之水向前湧動的每一個浪花之中。
「一江清水送京津」。奔騰而來的一庫清水,經過上千公裡的流淌,穿行數省後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更像是田徑比賽的接力項目,而「賽道」的意義則體現在更高的層次——不僅紓解了大地的喊渴之聲,更給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很大的一個前提是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南水北調充盈了北方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總體格局,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地區崛起、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強力的水資源支撐。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與2014年末南水北調水進京前相比已回升2.88米,地下水儲量增加14.8億方。生態環境資源的「水位」保證,是發展「水位」提升的最大底氣。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在實處的體現。
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截斷漢水,跨越黃河,一江澄碧縱貫中華腹地,每一滴南水都訴說著惠澤之深,更承載著貢獻之巨。「以我之淵,潤爾心田」,無論是從「滴水之恩」的共情心理,還是「節約用水」的全民共識,我們都應該對來之不易的南調清水予以珍惜的態度。事實已經證明,超量排汙、過度開發、人水爭地……竭水而用最終會帶來難以為繼的發展困局,以行動自覺做到「節源」,是避免「最後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的樸素方法。就個人而言,擰緊跑冒滴漏的水龍頭,生活用水做到物盡其用;對生產而言,用科技手段改變農業粗放式漫灌,優化工業用水,保證排放的回收利用,嚴管洗車等特殊行業用水等等,都是「節源」的具體方式。當前,節約用水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時代的現實命題,需要每個人用實際行動來解答。如此,才不負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片初心。(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