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

2020-12-14 新華報業網

  作者:謝偉鋒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10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地區用水困難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豐。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

  治水築安瀾,興水潤民生。中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分布不均,「北缺南豐」更是長期存在的客觀情況。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作為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工程地跨江蘇、湖北、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多個省和直轄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輸水距離之長、受水範圍之廣、受水人口之多,南水北調工程築就了人類治水史上的中國豐碑,展現出我們這個國家配置水資源的厚重能力,更凸顯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讓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參與到民生改善的過程中,不僅體現著一種價值理念,更是彰顯一種發展擔當。截止到2019年底,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量299.5億立方米,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南水北調的水。在北京,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73%來自丹江口水庫;在天津,14個區的居民用水全部來自丹江口水庫;在河北,80個市縣區用上南水,400萬人告別高氟水、苦鹼水……南水已由原規劃的受水區城市補充水源,轉變為多個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成為這些城市供水的生命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民造福的堅定信念,始終貫穿在南水北調之水向前湧動的每一個浪花之中。

  「一江清水送京津」。奔騰而來的一庫清水,經過上千公裡的流淌,穿行數省後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更像是田徑比賽的接力項目,而「賽道」的意義則體現在更高的層次——不僅紓解了大地的喊渴之聲,更給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很大的一個前提是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南水北調充盈了北方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總體格局,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地區崛起、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強力的水資源支撐。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與2014年末南水北調水進京前相比已回升2.88米,地下水儲量增加14.8億方。生態環境資源的「水位」保證,是發展「水位」提升的最大底氣。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在實處的體現。

  南水北調清如許,唯有節源活水來。截斷漢水,跨越黃河,一江澄碧縱貫中華腹地,每一滴南水都訴說著惠澤之深,更承載著貢獻之巨。「以我之淵,潤爾心田」,無論是從「滴水之恩」的共情心理,還是「節約用水」的全民共識,我們都應該對來之不易的南調清水予以珍惜的態度。事實已經證明,超量排汙、過度開發、人水爭地……竭水而用最終會帶來難以為繼的發展困局,以行動自覺做到「節源」,是避免「最後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的樸素方法。就個人而言,擰緊跑冒滴漏的水龍頭,生活用水做到物盡其用;對生產而言,用科技手段改變農業粗放式漫灌,優化工業用水,保證排放的回收利用,嚴管洗車等特殊行業用水等等,都是「節源」的具體方式。當前,節約用水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時代的現實命題,需要每個人用實際行動來解答。如此,才不負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片初心。(謝偉鋒)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那是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不斷地送來活水。詩句言物喻理,學海無涯,煙波浩渺,人世間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學習的知識也在不斷的迭代更新,只有在人一生中努力地學習、研究和探索,永葆一個謙虛的心和年輕活力的精神狀態,接受新鮮事物,保持思維活躍,進行不斷的知識積累,才能翻越一座又一座知識的高山,推動人類的進步。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觀書有感·其一宋代 ·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泓碧水跨海東流,兩岸23年來「共飲一江水」的願景成真。金門通水儀式的現場,標語中透出久旱逢甘霖的喜氣。對此,金門各界都表達出最真心的感謝,島內輿論也據理力挺紛紛點讚。用金門縣議長洪麗萍的話說,現在是「渠到水成」。   渠到水成是眾望所歸、民生所盼。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南陽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新華社發2019年1月9日,陝鋼集團工作人員查看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近年來,陝西漢中、安康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
  • 河南杞縣: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
    縣長王紅濤察看引黃入杞流域圖(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杞縣縣長王紅濤介紹,杞縣現在有三義寨灌區蘭杞乾渠;趙口灌區陳留分流到幸福乾渠、鐵底河;柳園口灌區淤泥河、柏慈溝;三條「引黃入杞」工程。
  • 問「江」哪得清如許
    問「江」哪得清如許?唯有改革活水來。  [共享]  讓沿江百姓獲「綠色紅利」  新安江上遊人均耕地不足1畝,兩岸許多農戶過去「靠水吃水」。為保護水質,2011年起沿江3000多名漁民拆除網箱6379隻,退養產值近4000萬元。  漁民退養之後怎麼辦?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南陽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新華社發2019年1月9日,陝鋼集團工作人員查看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近年來,陝西漢中、安康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
  • 源頭活水清如許
    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在公安機關的指導下,從群眾中來的「紅楓義警」,活躍在治安巡邏、法治宣傳、糾紛調解、文明勸導、社會關懷等服務群眾的方方面面。  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以黨建為引領、以法治為基礎的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正是「楓橋經驗」之所以經久不衰的最大優勢。
  • 灣沚區陶辛鎮:得渠清如許 善水惠民生
    陶辛鎮緊緊圍繞農村清潔工程和人居環境專項整治工作,從清基礎、斷源頭、廣宣傳、強管理、固成效等方面著手,實現「清河水、淨塘水、治汙水、得善水」目標,全力推進以水惠民生工作。全面整治,清基礎、斷源頭。為從源頭上控制汙染,清潔水生態,陶辛鎮對鎮域內各類荷塘溝渠進行集中整治。
  • 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
    新華社合肥5月16日電題:問「江」哪得清如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安江實踐」新華社記者劉菁、陳尚營、汪奧娜、魏一駿一滴泉水,晶瑩剔透,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在皖南匯聚為新安江,百轉千回於斑斕山嶺和白牆黛瓦間,東流千島湖,匯入富春江、錢塘江,奔騰入海。
  • 慶賀禹州南水北調通水六周年!
    一項工程,千裡北上潤萬家一渠清水,奔流不息連沃野一脈真情,南北如一若比鄰飲水思源...六年來,它一刻不停,安全運行它就是禹州南水北調目前南水北調生活供水已成為我市主體水源獲益人口達51.21萬人>又立即前往禹州城區現地管理站參觀主要參觀的是自動化設備間值班室、調流閥室、設備室了解現地值守的工作現地管理站責任也十分重大主要為保障南水北調調度管理運行正常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6年來,這渠丹江清水從南陽出發,晝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計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成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
  • 南水北調大文章越來越精彩
    創新管理 中線運行六年達效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年供水量逐年遞增,中線一期工程運行六年實現達效。綠色發展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企」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據了解,龍泉驛區水務局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立足部門職能,以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縮短辦事時限為重點,針對給水接入中存在的問題,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並赴金堂、雙流等地實地學習,不斷提升供水服務水平,為企業營造高效便捷、公開透明的良好營商環境。
  • 南水北調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長江保護|問渠那得清如許?南潯為長江生態修復貢獻「水晶晶」力量
    源頭治汙 實現「汙水零直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淨」水來。在南潯,源頭治汙早已深入人心。水汙染問題是水,但源頭確是在「岸」。近年來,南潯區著重源頭控汙,對印染、製革、化工等重汙染工業企業進行整治提升,實行排汙權交易,大大增強了企業減排治汙的內生動力,變「要我減排」為「我要減排」,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同學給我的解釋「渠」就是「水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試問這水渠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問渠那得清如許,大教育家朱熹告訴您,讀書有什麼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是一首很有哲理意義的詩,作者是南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孟子之後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者就是朱熹了。南宋以來,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他是一個思想特別縝密同時求知慾又特別旺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