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是用烏茲鋼錠製造,武器通常為彎刀,花紋如行雲似流水,刀身美麗至極。波斯人獨特的冶煉技術和鍛造方式,使得大馬士革刀極為著名。蒙古、印度、土耳其均聘用波斯良匠鍛造武器,大馬士革彎刀之所以如此鋒利,主要是因為其鍛造方法與眾不同。
真正讓大馬士革刀出名的是「馬穆魯克」,這個軍事貴族集團採用終身訓練制,使得格鬥技巧精湛,且體格強壯,大馬士革刀更是讓馬穆魯克如虎添翼,在對抗十字軍和蒙古人的時候,大馬士革刀所劃之處,士兵血濺當場,火獄之劍對於東西方的敵人而言是噩夢般的存在。
大馬士革鋼刀不僅鋒利無比,且刀身堅韌不會被折斷,波斯工匠打造的大馬士革彎刀數百年也能光亮如新不生鏽,是中東最出名的刀具。
(2)克力士劍
馬來人使用克力士劍對付侵略者,在與荷蘭人的衝突中,克力大刀能夠輕易劈斷火槍兵的鋼管,劍刃能夠輕鬆刺穿肉身,只要被其劃傷就能危及生命,克力士劍威震西方世界。恐怖的殺傷力,使荷蘭侵略者影響深刻,深知馬來克力士的犀利,收藏家和博物館紛紛收購克力士劍,從荷蘭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就可以證實。
克力士劍使用隕鐵鍛造,焊接花紋精美絕倫,製造刀身極為精細,光反覆錘鍛入火就要500次左右,刃上的夾層鋼有600層之多,是東南亞最出名的刀具。
(3)武士刀
日本武士隨著戰爭的錘鍊,對武器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刀刃鋒利無比,且硬度性能不差,並且保持一定的彈性,成為日本武士的首選刀具,為了解決武士們對戰爭的需求,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出現了。
豐臣時代,日本名工良匠層出不窮,冶鍛技術日益完善,使武士刀得到大力發展。鍛造過程中,淬火硬化以及融入非金屬(碳),比其他普通刀具更加堅硬,刀身纖細鋒利,非常適合戰場上廝殺。白刃戰中,武士刀一擊皆斬,能夠輕鬆斬斷敵人的手臂和身軀,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冷兵器。
(4)戚家刀
日本武士入侵了江南,明朝大將戚繼光:「遭之身多兩斷」,被武士刀劈中者多被兩斷。明軍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武士刀磕折,士卒死傷極重,爾後使用厚背砍刀對抗,雖然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
戚繼光重新打造中原兵器,「鐵要多煉,刃用純鋼」用百鍊鋼做刀身,純鋼做刀刃,做到整體剛柔並濟。從鍛造結構看,戚家刀多為身軟刃硬的嵌鋼結構,異於武士刀外硬內軟之包鋼結構;從熱處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鐵無法淬火的原理, 整體加熱刀具,不需要似武士刀之敷土淬刃,工藝節儉,但是效果相同。在戚繼光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原冷兵器在戰爭中達到一個高峰。
戚繼光十三戰十三捷,戚家刀所向霹靂,將日本武士趕下大海,成功保衛了江南。
(5)海軍刀
為了適應海軍在廣闊兇險的大西洋戰場,歐洲海軍迫切需要一種新式刀具,而陸地戰場上使用的笨重長大武器,在搖晃狹窄的甲板上毫無用處,作戰甚至沒有短劍好用,直到有一天,士兵從海盜那繳獲了一把彎刀,發現這種彎刀在甲板上非常實用,於是傳統陸戰冷兵器被海軍淘汰,取而代之是歐洲工匠發明的海軍刀。海軍刀威震大西洋,在輕騎兵中也大大流行開來使用軍刀,非常適合衝鋒砍殺。
海軍刀也稱為「Hanger」,刀身一般長60到75釐米,彎曲寬則達3到4釐米,非常適合在海洋上廝殺,猛力揮舞能擊穿鎖甲。是輕裝步兵最實用的武器,輕便的海軍刀在搖晃甲板上,能夠自由揮舞攻擊,尖端10CM左右的雙刃刀尖,絕對可以給人致命一擊,甚至陸軍輕騎兵都開始大規模武裝海軍刀作戰。
(6)唐刀
唐朝為了戰爭需求,開發出了一種軍用戰刀。熟鐵為刀具外皮,百鍊鋼為刀具中間,再加上覆土燒刃技術。刃口堅硬無比,刀具擁有極強的耐用性,由於複合鋼廣泛使用,大大強化了唐刀作戰水平。唐刀所戰之處,入牆而進,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
唐橫刀長度通常是70cm-110cm左右,狹窄的刀身,非常適合步兵作戰。缺點就是成本太過昂貴,只有唐朝盛世才能大規模武裝精良的唐刀,在晚唐時期逐漸被價格便宜的其他刀具所取代。
唐橫刀整體是直刀,刀身沒有彎曲,這是和武士刀最大的區別,唐刀即有劍的王者之風,又有刀的霸者之氣,體現中原戰場的武器特色,是中原最出名的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