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的意圖很明顯,他要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朱常洵,亦稱福恭王(另說福忠王),俗稱老福王,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母親鄭貴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初五。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朱常洵被農民起義軍殺死,享年五十六歲。崇禎皇帝賜諡為福恭王。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母親鄭貴妃。萬曆的皇后姓王,但沒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萬曆一時興起,臨幸了一個宮女,便有了長子朱常洛。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繼承法,身為長子的朱常洛,是理所當然的太子。
但是,一則由於萬曆皇帝對鄭貴妃的寵愛,二則由於朱常洛的母親只是個一般宮女,萬曆皇帝遲遲不肯立朱常洛為太子。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立心愛的女人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萬曆皇帝這種不顧祖制的行徑,遭到了多數正直大臣的批評。儘管萬曆曾「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駭嘆」,但前僕後繼的批評者依然絡繹不絕。最後,萬曆皇帝敵不過大臣們的口水仗,他終於明白,儘管貴為天子,卻不能隨心所欲地立一個接班人,只得接受祖制的安排。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萬曆皇帝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三子朱常洵為福王、五子朱常浩為瑞王、六子朱常潤為惠王、七子朱常瀛為桂王,爭國本事件最終落下帷幕。
圍繞這個問題,大臣們與皇帝鬥了十五年,期間,發生很多事情。「國本之爭」是萬曆一朝最激烈複雜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萬曆皇帝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議。
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有謠言說,萬曆皇帝想要換太子,矛頭指向鄭皇貴妃,結果,皇帝株連逮捕者甚眾。到了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又有進言,說鄭皇貴妃以及福王將要謀害皇太子,結果,萬曆皇帝僅僅是讓福王就藩,但被鄭貴妃暗中阻止了。
到崇禎皇帝時,朱常洵地近位尊,朝廷尊之以禮。從小嬌生慣養的朱常洵,終日閉閣,酌飲醇酒,所愛唯有婦女、歌舞,對外界的亂象,漠不關心。
此時,長江以北起義不斷,河南也遭大旱蝗災,人互相食,已是末日之象,世間都說,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經過洛陽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子死於賊手。」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正住在洛陽,聽說之後很害怕,便將其中利害關係告知朱常洵,而朱常洵並未放在心上。
崇禎十三年冬(公元1640年),李自成接連攻陷永寧、宜陽。第二年正月,參政王胤昌率軍警戒防備,總兵官王紹禹,副將劉見義、羅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這才清醒了些,把三將召入宮中,擺酒設宴,倍加禮待。數日之後,闖軍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縋城而出,手持長矛衝入敵營,李軍才稍微退卻。
夜半時分,王紹禹的親軍從城上招呼闖軍,互相談笑,揮刀殺死防守城牆的士兵,焚燒城樓,打開北門,引闖入城。朱常洵從城牆上用繩子逃出,藏匿於西郊迎恩寺中。
第二天,闖軍跟蹤而至。將其捉拿,朱常洵當場被殺。兩名承奉(福王身邊的侍從)伏屍而哭,闖軍揪住他們,讓他們離開。承奉掙扎著喊道:「福王已死,我們也不願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屍骨,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怨言。」闖軍見他們如此,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用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裝殮之後,放在一個破爛的架子車上,兩人就在旁邊自縊而死。王妃鄒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懷慶。闖軍火燒福王宮,大火持續三日不絕。
福王死時五十六歲。崇禎帝為此輟朝三日,予祭葬從優,一切喪禮較其他藩王倍厚,賜諡曰「恭」,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初八葬於邙山之原。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後,朱由崧在南京被馬士英、盧九德擁立為皇帝,定年號「弘光」。國號仍為明,史稱南明。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