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沒有熄滅,念佛時妄想煩惱很多,這樣念佛能往生嗎

2020-12-14 正覺法音

我們都是凡夫,凡夫的定義就是他的心具足貪嗔痴慢疑,就是妄想雜念紛飛,這是凡夫的特質,如果不是這樣,不會出生到娑婆世界這個人間來。

因為禪定修成會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禪定就出生在「無色界天」;而我們都是貪嗔痴很熾盛、很深重的,才會在這個娑婆的人間界,從出生一歲就開始修行到一百歲,貪嗔痴都沒有改變,妄想雜念也依然如故。

所以要曉得我們是「三福無份」,連世間的福都沒有份了,何況出世間的戒福、行福,更談不上。

我們就是以貪嗔痴、妄想雜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雖有妄想雜念,但是不障礙往生,因為平時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迎接。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是眾生念佛必定往生的佛。

所以我們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雜念;一方面雜念,又一方面念佛,都是這樣。

當然,為了讓自己念佛更加安詳寂靜,所以用「十念計數」,用十念計數,大家應該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可以用「三念、三念、四念」(三三四)分段計數,這樣,大家應該都做得到。

因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計數,自然會比較攝心專 (注;心比較收攝,心就比較平靜、比較清靜。)

儘管如此,還是有微細的妄想雜念,並不是運用這種方法,一念佛就沒有妄想雜念了。

所以我們要「信」,信什麼?

信只用我們這種雜亂的心去念佛就必定往生,不是信我們一定要念到工夫上的一心不亂,或是工夫成片、夢寐一如,才能夠往生,不是信這樣。

所以我們是信只要我們以凡夫心去念佛,必定往生。

「願」是願什麼?

「願」是隨順彌陀的呼喚,彌陀說你要「欲生我國」,所以我們就「願生彼國」。

那「行」是行什麼?

就是專念這一句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心不隨便地讓人家影響,不會人家說禪宗好、境界高,就學禪去了;人家說密宗殊勝、感應多, 就學l密宗去了,不是這樣!而是像善導大師所說;一向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正定之業。

所以願往生極樂世界念佛人,只要今天念,明天念,今年念,明年念,一直念一輩不改變,這叫一向專念,臨終阿彌陀佛必定來迎,命終當下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

相關焦點

  • 處理煩惱的辦法:淨土念佛法門是解決煩惱問題的有力武器
    處理煩惱的辦法:淨土念佛法門是解決煩惱問題的有力武器淨慧長老:古代禪師提到對治煩惱時,常用「斷」和「轉」這兩個字。我們現在對待事情都說要處理處理,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這裡就借用「處理」這個詞,一語雙關,一個是說你要怎麼樣解決煩惱,第二個意思是你把煩惱當成什麼。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我看我們大家就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總是抱著不放,覺得煩惱很好,所以煩惱很多。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餘時則非,更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於一切時中,都始終如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往生。要真實發願,遵照佛所傳的淨土法門,勇猛精進地修持,勤除習染,時時身心輕泰,即現生極樂(這話很重要!是現生極樂,而不是等死了以後才生)。其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諸佛。
  • 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
    1.淨空法師: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如果我們對於飲食起居,我們常講的「財色名食睡」,還放不下,還有貪染;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心的生煩惱,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是念佛,能不能往生?
  • 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
    把念佛養成習慣,變成自己的性格,讓「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讓一句佛號成為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 這樣當我們動腦筋思維事情,或跟人家交談辦事完了之後,雖然還沒有想到念佛,但這一顆心會不假思索地、自動地、自然地,一句佛號就湧出來了。
  • 這位法師告訴我們,真正相信念佛往生的樣子是這樣的!功德無量
    言「必得往生」者,我豈獨漏來迎乎!這是解釋善導大師《往生禮讚》關於阿彌陀佛本願及願成就文的四十八字釋,其中最後的兩句話八個字,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祖師說眾生稱念,難道我不是眾生嗎?我既然是眾生,也有我的分,並不是把我排除在外。既然「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是眾生,我也有分。
  • 你會念佛嗎?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師父說:「念佛就可以,念佛念到正念現前,沒有雜念,心安定下來,自然就會坐得好。坐得久,這是最快的方法,否則,一坐下去都是妄想紛飛。」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問:「如何可得解脫?」老和尚說:「念佛。念佛收攝妄念,能開智慧,便能解脫;不念佛,則妄念紛飛,想東想西,絞業障,如何能解脫?」
  • 念佛可免難、康寧、解厄、安樂、治病、開智慧、結善緣、救冥苦、大寶藏、決定往生,念佛成佛二十則
    唯一能擺脫生死輪迴,擺脫煩惱的方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其他方法,我們完全用不上力。一切修行法門裡面最妙的法門,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佛是大乘法的精髓,成就無比快速。它是捷徑,不要斷煩惱,帶業往生。因為要斷煩惱太難太難了!惟獨念佛法門不需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
  • 念佛法門丨弄清楚念頭的本質,才能更好的修學念佛法門
    歡喜的、舒服的貪愛先不斷(大乘菩薩道降伏性障首斷嗔,嗔為重戒),讓你一想到就揪起來難受的煩惱,一定要斬斷,若不斬斷,只能讓自己受苦,煩惱的事相不斷地在腦海中顯現就如同反覆自己扎自己,這真是愚痴,所以我們的煩惱都因貪嗔痴而有。心中種種事相的由來,如同電子屏幕上的字幕,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小LED燈次第閃爍構成的,如果一斷電,全部黑屏,就沒有屏幕上的文字出現了。
  • 臨終時老實念佛,必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修行有功德的人,臨命終時就會有佛跟菩薩們來接引;造惡業的人,也有刀山劍樹、牛頭馬面,地獄的惡相現出來。所以有些人臨終時候,臉上露出驚恐的形狀來,就是這個緣故。一個人只要一心念佛,等到臨命終時,就有佛跟菩薩們來接引他,真是殊勝難得。
  • 圓瑛大師《勸修念佛法門》第九:念佛具足三學
    次觀水,三觀地,四觀樹,五觀池,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十五、十六觀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勝也。觀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國。  三、觀像念佛。即靜坐觀佛形像。先觀彌陀眉間白毫相光。毫相觀成,漸次觀佛面部,以及全身。觀像功成,即能隨身所向,皆得見佛,相好莊嚴。  四、持名念佛。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這個自指的是我們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簡單的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這樣同體的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習所謂的禪淨雙修。  這個禪淨雙修的理論,我看淨土宗的祖師當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宗鏡錄》有很多禪淨雙修的觀念。
  • 妙善師開示:念佛何為「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就是用念佛之「念」降伏一切主業識流,轉化不了的、透不過的業識流,總是在那裡較量也沒有結果,倒不如專一其心、萬緣放下、都攝六根的「念佛」,指的是發自內心如母憶子般的「心念佛」而不是口念佛。如此,種種的習氣、執著、煩惱……都不再起現行;整天念叨著「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而事實上卻「都不住」,如果「都得住」就無有六根之「都攝相」,也沒有「修持相」,這就是淨土念佛法門之殊勝,用佛的德能降伏八識田中的一切業識流,最終實現臨終的「剎那降伏」來顯發彌陀性海,此生即可蒙佛接引往生移居;到了極樂世界,在佛陀和諸上善人的指導下,一點點的行持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提到死亡,念佛人也許不會像世人一樣恐懼無助,因為生命的盡頭,等待我們的是往生。但是,提到生病,很多人還是會有所顧慮,畢竟我們看不透因緣,如果生一場病,阿彌陀佛就來接走了,當然最好;如果病得很嚴重,陽壽又未到,一個人在病苦中等待往生,身邊送飯的人也沒有,多少有些擔憂。
  • 佛教:只是念佛,布施放生什麼都不做,這樣可以往生嗎?
    問:有些辣醬和食品在製作時會調點酒進去的,這種食用是不是犯戒?答:如果只是當調料而且不會引起酒醉,甚至不會微醺的,可以的,南無阿彌陀佛。問:我念佛時眼睛不知道看哪?問:我害怕我悟性不夠,但是我又無法判斷,就想著讓你幫我看看,想提高自己的悟性,所以找到了你希望你能可以為我指點迷津,真心的,謝謝!答:你覺得很多高僧大德悟性夠不夠?肯定夠,他們悟到的結果是:解脫輪迴還是要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要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其它全部靠不住。
  • 【念佛感應錄】我家小狗 往生極樂
    說也神奇,自從這樣做以後,牠總是或坐或臥,平靜、安詳的聆聽佛號聲,而且身體的狀況也漸漸好轉,讓我深信,念佛眾生必得彌陀庇佑。     Baby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往生。在往生的前幾日,突然非常有精神的跑到我腳邊跳來跳去,好像又回到牠年輕有活力的時候,原本對食物無感的牠,竟然也胃口大開,讓我感到驚訝又有幾分高興,以為牠的身體越來越好。
  • 念佛的感應
    於是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證得無生法忍,而得以往生彼國。該經介紹的往生西方淨土,共分為九個等級。於臨命終時,則不論生何等級,均有見佛菩薩、見蓮華臺等瑞相現前。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
  • 【一心不亂的真義】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七:念佛三昧有大福德,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首先我們看第十六: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七:複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 念佛不簡單,修行竅決要牢記
    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3、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二)
    飯在旁邊不知吃飯,在啟妙用而不知,這不是冤枉嗎?所以我們說不要被自己所瞞,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消除貪嗔痴慢疑,就必須見性。你不見性,怎麼能把貪嗔痴慢疑去掉?總是有所取,有所著,貪得無厭,有一萬,要十萬,有十萬,要百萬、億萬,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我們學佛法要一切放下。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像死人一樣,一切不管,心念耳聞。
  • 彌陀贊——念佛法門
    藕益大師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