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諦,不在於正確的方式,而在於能否剔除錯誤的理念

2020-12-23 娜莎育兒分享

在傳統教育理念當中,父母對孩子都有一個期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成為人中龍鳳,傳統教育理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給父母提供了一套教育孩子的模板,但這個模板上的內容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確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教育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對於父母來說,倘若非常死板的去堅守傳統教育理念,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無形中已然傷害了孩子的內心。

那麼在傳統教育理念當中有哪些理念是錯誤的?首先第1個就是謙虛和肯定之間的區別,相信在生活當中大家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很多父母在過年串門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裡,當孩子展現出了一種才華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會奮力誇獎,那父母通常會非常謙虛的說,孩子這一些其實沒有什麼。

這樣的場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父母為了保持自己謙虛的態度,但很少有父母去真正考慮過孩子。當孩子費盡心力表現出一段舞蹈時,最終從父母的嘴裡只聽到一個瞎跳,試想一下,孩子內心深處會有多失望。

孩子並不像成年人一樣能夠聽出什麼是客套話,什麼是真誠話,對於他們來說父母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因此,當父母說出一些比較謙虛的話,是孩子也會認為是真的。第2個理念就是內向和不成才。在很多父母的心裡,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能夠表現得懂事活潑可愛,那麼孩子就屬於不成才,傳統教育理念當中對於內向的理解非常模糊,甚至有意在貶低內向的性格,不過當我們以現在的角度去看內向和外向之間的區別,至於一個孩子成不成才,根本就沒有太大的關係。

內向的人有內向的好處,比如他們心思縝密,做什麼事情考慮得比較周全。外向的人善於利用資源,在任何環境當中都能夠左右逢源,但一個人能不能成才?一方面要看自己的本事,另一方面也要看當時的氣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整個時代發展的大環境。

因此單純以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區分來定義孩子是不是成才,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在傳統教育理念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理念並不合理,這些需要做父母的根據自己的孩子來進行評判。

相關焦點

  • 教育的真諦在於給人希望
    冒名頂替事件的受害者,多是出身普通家庭的寒門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是他們十年寒窗苦讀的核心動力。誠然,受教育未必能改變每個人的命運,上了大學也未必就一定能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但教育最大的價值在於帶給人改變命運的希望,以及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選擇。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每年夏天舉行的高考為何總是萬眾矚目,而每一位考生的希冀都能輕易牽動萬千民眾的心。
  • 悉之教育聯合創始人古茜:大部分的無效學習在於錯誤場景的重現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近日,新華網舉辦在線教育研討會,邀請來自教育研究機構和相關在線教育企業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共同就在線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展開了一場高濃度的思辨討論會。悉之教育聯合創始人古茜表示,「大部分的無效學習在於錯誤場景的重現」,如何去糾錯,這一點技術可以做提綱挈領和總結。古茜說,通過AI、大數據的方式不斷賦能教學,並不斷深入研究整個教學過程,從用戶的角度,切入相應的教學場景,進而更深入地打造AI老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完成跟學生在教學場景的交互、講解和答疑。
  • 張伯苓:教育「在於造成完全人格」
    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胡適《教育家張伯苓》)這位年輕人從此走上教育之路,用一生的心血先後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以造就新人才」。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張伯苓先生。  南開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 重新解讀霍姆斯法官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重新解讀霍姆斯法官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編輯:伊路芳菲有較多的法律人,很是推崇美國著名首席大法官霍姆斯所說的那句名言:「法律的生命力,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
  • 愛情心理學丨愛不在於開始,而在於維持
    有人不願意相信有一見鍾情,因為鍾情的是外貌,而日久生情才是愛情。而有的人覺得日久生情是將就,一見鍾情才是愛情正確的打開方式。愛情沒有指定的開場方式,開場方式不同,但是愛是相同的。在心理學上,不論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都是愛情正確的打開方式。先來聊一下心理學中的日久生情。
  • 初靜草堂分享:禪意生活方式,在於拿起與放下
    人們總以為禪意的生活方式就是要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其實不然,禪是大徹大悟後的超脫與自在,是在複雜的人世間,仍能過著平凡人的生活。想要學會禪意生活方式,只要懂得與自己相處,與外界相處,你想要的平凡生活自然會來。
  • 《墊底辣妹》:用極致化的反差刻畫教育眾生相,揭秘教育的真諦
    說到教育理念,可謂形形色色。「虎爸虎媽」「直升機父母」依然流行,雞娃大軍浩浩蕩蕩,但崇尚「愛與自由」的父母也不在少數。這是家庭教育理念的一些碰撞。而在學校教育這一塊,既有眾多人信奉的「嚴師出高徒」古訓,也有「人本主義、因材施教」等現代化教育理念。
  • HTC:問題不在於Quietly,而在於Brilliant
    3月26日,HTC表示將拋棄「Quietly Brilliant」——連同標語與該營銷理念。原因在於:「HTC(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與CEO周永明多次在不同場合反思,HTC這兩年最大的敗筆就是營銷,做了好東西,卻沒有有效推銷出去;或者不直接與對手競爭比較,而只是把焦點放在自家產品的特色上。」回溯下HTC的基因我的第一部智慧型手機是多普達696,它的實際生產廠商就是HTC。
  •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育孩子本身不是一件難事,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被認可被表揚。很多情況下,孩子更喜歡被誇獎,會因為一朵小紅花而努力表現自己。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育孩子最好方式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很多時候,家長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貼上標籤,小時候調皮搗蛋,長大可能會就改變。但有時候這個無形的標籤可能就會跟著孩子一輩子。你們是否有見識過「熊孩子」,而「熊孩子」就是一個標籤,只要孩子做錯一點事情,或者太過於調皮搗蛋,大人們就會認為這個孩子沒規矩。
  • 孔子之所以偉大的地方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做!致中和!
    「學而時習之」,朱熹註解「學」為「效」,效法的意思,辜鴻銘說:「學之義甚廣,不當作效字解,使後之為學者只求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敬事而信」的信朱熹說是信於民,辜鴻銘說信當做有恆解。辜鴻銘說:「孔子之所以偉大的地方: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做。孔子所做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給了中華民族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一個民族的禮儀風俗是什麼水平,答案應該是建立在這個社會所遵守的道德準則之上的。關注這個民族的理論和觀念不僅僅是民族的實踐活動,目的就是明白這個民族如何區分正義和非正義,如何區分好與壞。
  • 生命在於運動的正確含義
    本文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結合我國古代唯物哲學的元氣學說和自身多年來氣功實踐的體驗,對「生命在於運動」作進一步的探討和闡發。「運動」這個名詞的結構本身,就頗含深意,值得深思。就是說由運而動,有運才能動。由此可以說生命在於運動。就微觀層次來說,物理學界通過長期研究早已發現,各種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重性。根據現代量子物理學的原理,則只有運動的粒子才具有波的特性。可見微觀粒子一旦靜止不動,波也就消失了。這種靜止不動的粒子,既喪失了波的特性,就成為有陰而無陽、有質而無能的單純性粒子,等於成了死的粒子。這與上述元氣學說的哲學觀點是基本一致的。
  • 邱萬橋:國際合作的意義在於對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引入
    原標題:邱萬橋:國際合作的意義在於對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引入2016年中歐企業家峰會本月12日即將於英國召開,火山鳴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邱萬橋先生接受原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先生的邀請,將隨同其前往出席。據悉,本屆中歐企業家峰會主題為「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的中歐創新合作與共同增長」。
  • 好茶與否,在於苦後能否回甘
    好茶與否,在於苦後能否回甘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鐵觀音的苦澀並非都不好,是否為好茶,在於苦後能否回甘? 茶湯的滋味是通過人們的味覺感官對茶葉中呈味物質的綜合反應所決定的。不同茶葉因其呈味成分的種類、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現出來的滋味也不同。
  • 不在於「怎麼讀」 而在於「讀什麼」
    原因很簡單,有很多人不是通過傳統的紙質,而是通過其他方式閱讀。如今,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知識、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捧書閱讀變成了「雲閱讀」,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其實,無論是翻閱書本還是線上閱讀,都是閱讀的打開方式,都能使人充實和愉悅。
  • 關鍵不在於骨頭,也不在於狗狗,而在於人
    這類似於我們人類通過嗑瓜子之類的方式來打發時間。所以,不給狗狗啃骨頭實在是剝奪了它們一生中一種極大的樂趣。第三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狗狗潔牙。狗狗的牙齒是非常容易堆積牙結石的,因此市面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專用咬膠、潔牙膏等等類似的產品,用來讓狗狗啃咬,以清潔牙齒。
  • 打罵孩子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但是不打不罵的方式就一定有效嗎?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令人頭疼的問題,打罵孩子都說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不打不罵孩子吧,有時候光說教講道理,語言顯得特別的蒼白無力,有些孩子即使是被打被罵之後,依然還是老樣子,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是好了!
  • 聖人與常人最大的差距不在於智慧,而在於……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錯誤。面對錯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人選擇文過飾非,進而重蹈覆轍,積少成多,最終招致更大的禍患;另一些人勇於承認過錯,不斷自省反思,及時改過,最終完美解決問題!其實,即使是聖人也會不斷犯錯,聖人與常人的最大差距在於,是否能自省,並及時改正錯誤。
  • Jasper向鏡頭道歉獲贊,孩子骨子裡的教養,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
    普通的小孩子如果被大人罵一頓,可能就會哇哇大哭了,但是Jasper完全不嬌氣,外公叫他吃飯的時候,jasper還是有禮貌地說:「No,thanks.」不得不說,Jasper小小年紀就擁有很高的情商,這是很多孩子都做不到的,就連大人也不一定。而孩子這種骨子裡的教養並非天生,有賴於父母從小教育。
  • 教育的魅力在於語言!智學教育的英語快速路——陳文禮
    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是熱愛 教育是一首歌,歌的名字是經驗 教育是一幅畫,畫的名字是素養 他不是語文老師,卻傳播語言的文化與魅力,他是智學教育的英語老師——陳文禮。
  • 蕾士悅李海兵醫生:隆鼻,不在於高度,而在於形態
    蕾士悅李海兵醫生說:「理想的鼻子,不在於高度,而在於形態。」  但是,好多求美者隆鼻的目的並不是很清晰,而是一味的追求高、挺、翹,殊不知歐美風的翹鼻大多不適合亞洲人。好看的鼻子是與自身的五官相融洽的,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鶴立雞群」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