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美國就開始加強在西海岸的海防工事。湯斯利炮臺就是其中之一,該炮臺於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裝備有一門M1919 16寸(406毫米)岸防炮。該型火炮主要用來保衛美國重要的港口設施,可以以每分鐘2發的速度發射重達1060公斤的穿甲炮彈,炮彈出膛速度超過850米每秒,射程長達42公裡,能夠輕易地擊穿戰列艦的主裝甲。
而湯斯利炮臺是整個美國方斯頓堡海防堡壘的一部份,曾是舊金山西南角的一個海港防禦設施,位於默塞德湖西側的天際線大道上,這座堡壘由許多座炮臺組成,名稱來自於舊金山地區知名的美國陸軍少將弗雷德裡克·方斯頓。這座堡壘建造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岬上,下方為大洋灣,地形十分的陡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3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導致大量美國海軍戰艦及戰鬥巡洋艦的建造計劃被取消。美國陸軍海防炮兵軍團取得部分原本為這些船艦所準備的大炮,用以在重要口岸抵禦敵方的海上襲擊。
當艦炮和岸防炮對轟時,往往岸防炮得勝的次數更多。在一戰中有名的登陸戰役,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和法國海軍出動了包括伊莉莎白女王號在內的18艘大型無畏艦,意圖摧毀土耳其的海防工事,並登陸土耳其。於是這支擁有300多門大中型火炮的龐大艦隊和土耳其的僅僅22座,最大口徑為240毫米的舊式克虜伯火炮工事群開展了對轟(類似於清軍後期的海防工事)。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儘管這些岸防炮早已過時,且全部由人力操作、發射速度極慢,但是卻能和龐大的英法聯軍打個有來有回。從上午戰到下午,英法海軍竟然一直沒能將土耳其的岸防火炮壓制住,還有四艘艦船被岸防炮近距離命中,四艘艦觸發了水雷,最終丟下3艘沉沒的艦船後,英法艦隊灰溜溜地撤出了戰鬥,導致了登陸作戰的失敗。
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航母艦載機已經取代了傳統的火炮成為了海戰中最主要的攻擊手段,艦載機的攻擊半徑遠大於岸防炮的射程。這樣海上艦隊和岸防工事之間的作戰效能發生了改變。
被自家生產火炮擊沉的"呂布歇爾"號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沒有大型軍艦被岸防炮所擊沉。除了倒黴的德國重型巡洋艦呂布歇爾號,該艦在進行一次攻擊挪威的任務時,因為輕敵冒進在近距離被一發280毫米的岸防炮彈擊中,造成了致命傷,隨後又被兩發挪威岸防部隊的魚雷"補刀",沉沒於挪威的奧斯陸峽灣內,不過恰巧的是擊沉布呂歇爾號的岸防炮,正是當年德國人生產的克虜伯火炮。
在諾曼第登陸中,盟軍飛機在登陸當天對諾曼第地區進行了猛烈的轟炸,破壞了大量的岸防工事,使得英美艦隊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能夠開到海岸邊為陸軍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與一戰期間爆發的那場登陸戰相比,過程與結果可謂完全不同。
諾曼第登陸盟軍的火力準備
除了在中途島戰役中,一支日軍的偏師象徵性佔領了美國無人防守的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以外,日軍再也沒有摸上過美國的本土,更別提登陸美國西海岸了。
於是除了一門用於防空的M1 90毫米炮在1953至1957年冷戰期間持續服役外,其他的艦炮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不久就拆除了。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艦隊的強大,無需擔憂岸防安全,另一方面也標誌著巨艦大炮、海戰依靠艦炮的時代結束了。
所以,美國的這些巨型的406巨炮可謂生不逢時,生在了海軍強大的美國,同時也生在了航母取代戰列艦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