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墨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特色制墨技藝中是中國漢族工藝中的珍品中國制墨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墨由松煙、油煙和漆煙為主要原料,再加上骨膠、中藥材、添加劑等輔助材料混合而製程的。歷代制墨所用的松煙均由黃山松煉製而得。黃山松出煙率高,並且煙細黑度好。油煙以桐油、豬油等動植物煉製。用桐油煉煙制的墨,墨色又黑又有光澤,而且經久不褪,宜於書畫。
其中,徽墨是典型的傳統手工藝製品,製作工藝及其講究,傳統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而現代的墨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所以整個生產過程便分為:點菸、和膠、制墨、晾墨、修墨、填彩、包裝、墨模製作這八道工序。
和膠
和膠在制墨中是第二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點菸,就是把選好的古松枝放在窯裡點燃,等窯冷卻後進去掃煙和取煙即可。然後將這些煙用細絹篩到缸中,倒入煎好的膠,再加入配料進行攪拌。
制墨
把煙和膠還有一些中草藥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後,放到鐵臼裡面進行搗研、揉搓,經過一定數量的捶打之後,便製成了初制的墨。
每個制墨師傅的案幾前都會有一個精細的小天平,當初墨成型後,制模師傅就會將一大坨的墨會按照後期製作所需要的重量分成一錠一錠的。
經過稱重後,師傅們會將相同重量的墨錠充分揉搓捶打後,製成圓柱狀,再放入墨模進行壓制,墨模上的圖案就會印在墨錠表面,擠壓成型的墨錠待冷卻完成後才能取出。這個環節一般不會有女工,因為是個非常耗體力的活,就算是師傅們也經常會滿頭大汗,還有的乾脆打起了赤膊。
晾墨
模具中成形後,將墨條取出,放到木板上攤開晾乾。晾墨房要保持恆溫恆溼,風不能吹,陽光不能曬,火不能烤,還要依據季節的變化防裂防黴,同時要定期翻面,以免變形。
晾墨的時間與墨的形狀、重量有關。一兩的墨錠需要6個月時間,二兩的墨錠需要8個月,墨錠越大,需要的晾曬時間越長。同時,墨的形狀不同,晾墨的方式也不同,塊狀的墨可以攤著晾,圓柱形的則需要用棉紙垂直懸掛,防止其變形。
修墨
墨錠晾至三成幹時,就要進行銼邊處理。墨錠在模具中擠壓後,邊角會有一些毛邊,銼邊就是用工具將墨錠邊角上毛邊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填彩
這個環節叫描金,晾乾後的墨錠在出廠前,工人會按照墨錠上的圖案和字,用顏料進行描畫、填彩,以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描金是個細緻的活,需要很大的耐心,所以這個環節基本全是女工來完成。
包裝
描金完成後,墨就可以包裝出廠了。根據產品的檔次定位,不同檔次的墨,包裝也不同。高端墨採用錦盒或木盒包裝,更顯古樸典雅。
(以上圖文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