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藥墨和傳統墨的製作工藝和區別

2020-12-23 白茶古墨無別事413

墨的製作

(一)、傳統制墨法 「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 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鞠蔑為圓物,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千餘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燃薪數日,歇冷,入中掃括.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印刷,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玄(黑)者.

(二)、現代制墨法 現代制墨法與明清以來的傳統制墨法,大同小異,惟所用煙與藥料,均不如明清的考究,故墨的品質,不及古墨,為了迎合大眾的購買力,多取市面容易購得的原藥料,用機械攪拌及搗揉. 常用的煙,以提鍊石油後的重油燒成的工業用油煙為最多,燈煙用的植物油,並依品類等級酌量摻入礦油煙.膠水多配用牛膠,魚膠,阿拉伯膠,或化學合成的塑膠,壓克力膠等.添加物一般添加樟腦,冰片,防腐劑,防黴劑,化學芳香劑,合成香料等.另有所謂「青墨」者,墨液色顯青光,系添加花青顏料,所謂「茶墨」者,墨液顯褐色光澤,為添加褐石顏料所致.

(三)、藥墨 古時有藥墨的製作,供遍遠地方急病使用,但其功效如何,今人多不了解,現錄於下,僅作常識觀看. 藥墨的原料:犀角,羚羊角,牛黃,麝香,冰片珍珠,金箔,蟾蜍,熊膽等名貴中藥材. 用途:消炎解毒,活血止痛,涼血止血,消腫軟堅,開竅醒神,鎮靜,抗癌等. 可治:吐血,便血,尿血,高血壓,帶狀皰疹,乳痛,口腔炎症,無名腫毒.

注意:孕婦忌服.

較有名氣的是八寶五膽藥墨和玉海宮古墨,富春古墨現在市場上依然有供應。

(四)、五彩墨 五彩墨有紅,黃,藍,白,綠五色,也有白,赭,絳,青等色,實際不止五色.這種墨黏性較大,適合書寫繪畫.用得最多者為朱墨,為更改或批示文書所用寫.五彩墨是將礦物粉磨極細,代替黑煙,加膠比制黑墨更多,製造法與黑色墨相同.

(五)、墨汁的製作墨汁所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分為黑煙,膠料,香料,防腐劑,經由機械的分散,均勻,混合而成.

相關焦點

  • 聞香尋墨-墨條的製作
    現代制墨工藝過程多仿古時,基本的工藝過程大體分為:造窯、選煙、加料、拌合、加膠、搗杵、切泥、壓模、涼墨、修墨、描金、入盒、包裝等12道工序,墨工求市場競爭優勢也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作自己的調整。原料成分和配料比例以及工藝程序控制都會影響墨的質量,煙質、膠質以及等決定了墨本身的質理,在煙膠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藥,目的既防膠變質以致墨身變形,更使墨也具藥效。
  • 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作為舶來品的墨,除比較清楚的一錠唐開元墨和二錠新羅墨之外,其餘九錠還不清楚產自何方。聖武天皇御用墨也可能皆為舶載品,但也有無款墨,這或許是日本的國產品? 孝謙天皇的天平勝寶九年(757)載,在圖書寮設置了造紙長、造墨長和造筆長,敘階位在最下位。
  • 正宗藥墨
    正宗藥墨現在市場上藥墨的種類多種多樣的,都說自己是最正宗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最正宗的藥墨,想必這也是我們消費者最想知道的問題,我一個朋友做藥墨已經有些年頭了,工廠也考察了很多家,也算是藥墨行業裡的半個行家了,藥墨本人也買了很多,也用了很多,價格也是相差的很多,三四十塊錢的也有,幾百塊錢的也有,幾千塊錢的也有,為什麼會差別這麼大呢
  • 宇野雪村|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江戶時代 德川藏墨昭和五十三年秋,平成京域發掘出土的船形墨(10.9cm)。在正倉院文書中有東大寺寫經所的寫經生買一錠墨花費二百五十文的記錄。松井藤次氏在《和墨流傳考》中詳細地記載了上墨、中墨、下墨、凡墨、掃墨、香墨、唐角墨、新羅墨、金墨、銀墨、荒墨、半萬墨、和墨、古墨等名稱。
  • 墨的因緣·大和古墨 | 【藝術品·生活】
    在正倉院文書中有東大寺寫經所的寫經生買一錠墨花費二百五十文的記錄。松井藤次氏在《和墨流傳考》中詳細地記載了上墨、中墨、下墨、凡墨、掃墨、香墨、唐角墨、新羅墨、金墨、銀墨、荒墨、半萬墨、和墨、古墨等名稱。延曆二十三年(804)最澄渡唐時,流傳他贈台州太守陸惇四錠筑紫墨的佳話。筑紫墨,據說為大宰府治下的葦屋所造。弘仁十三年(822)太政官發出布告令:「在全國的國衙設置墨工一人。」
  • 從木炭到石墨再到松煙墨,墨的歷史
    文房四寶分別是筆墨紙硯,墨排在第二位,可見墨的重要性。墨配合毛筆使用,既能寫字又能畫畫。古人使用的墨錠不僅是實用品,還是珍貴的收藏品。追求生活品質的古人,製作出各種各樣有藝術性的墨錠,供文人貴族賞玩珍藏。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的陶器上裝飾有黑色花紋。
  • 【旌德物產】「八寶五膽」藥墨
    輕鬆點擊上方↑「微旌德」免費訂閱哦! 中藥史上最具療效的「八寶五膽」奇方源於三國韋誕,成於南唐御醫李廷珪,歷經唐宋元明至清而臻於完善,清代制墨大家胡開文在此基礎上創製了「八寶五膽」藥墨,治兇險頑症無數,被後世尊為藥墨華佗,紅頂商人胡雪巖參與製作並大力推廣。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瘡(魚鱗病)頑疾,尋遍諸藥不治,得「八寶五膽」藥墨而愈,一時名噪天下。
  • 傳統制墨:墨香浮動
    好墨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特色制墨技藝中是中國漢族工藝中的珍品中國制墨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千錘百鍊,成就「一兩黃金一兩墨」,領略中華徽墨之美!
    徽墨,即徽州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明朝人說過:「一兩黃金一兩墨。」徽墨配方非常講究,動輒用上松煙、桐油煙、牛皮膠、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進行調配。
  • 墨還能治病?懂的人都說好!
    從焦濃重淡清五種墨色渲染的仕女圖,到提按頓挫汪洋恣肆揮毫潑墨的蘭亭序;從黥刑烙印在面頰傷口深處的墨跡,到批閱奏摺助皇帝日理萬機的硃砂墨;從舊楹聯紅褪墨殘的蕭索,到金榜上重墨提名的喜悅;從「古硯微凹聚墨多」的趣味,到「朵朵花開淡墨痕」的洒然。
  • 三秦中藥——藥墨
    這是一首清人吟誦「五膽八寶藥墨」的詩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詩,其實這首詩正道出了以藥制墨和以墨入藥的雙重含義。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松煙墨、陳墨、京香墨、香墨《本經逢原》1.《本草衍義》:墨,松之煙也,世有以粟草偽為者,不可用,須松煙墨方可入藥,然淮遠煙為佳,鹿延界內有石油,燃之,煙甚濃,其煤叮為墨,黑光如漆,松煙不入,其識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人藥,當附於此。2.《綱目》:上墨以松煙用扲皮什解膠和造,或加香藥等物,今人多以窯突中墨煙,再三以麻油入內,用火燒過造墨,謂之墨煙,墨光雖黑,而非松煙矣,用者詳之。3.
  • 【雲南古墨·特產篇】自然發酵火腿與純手工古法鐵核桃油
    古墨熱菜的烹製幾乎道道使用鐵核桃油,而不沾油星兒的熟食菜品,非古墨火腿莫屬,火腿也是古墨最具特色的美食,既是食材又是美菜,沒有之一。古墨火腿的選料上乘,自然發酵,只求品質不求產量,這是它在世留芳的魅力所在。我們在古墨時,古墨莊園的莊主親自帶我們觀摩家庭製作的火腿,以及「莊園定製」火腿。
  • 明代古墨龍香御墨
    綜合上述記載,所謂「腦麝」,其實是指兩種不同的藥材,即龍腦香和麝香。即中原傳統制墨工藝中流傳千年之久的「龍香劑」配方。      追溯御墨與「龍香劑」之間的關係,有著某種人為的政治關係。「龍香劑」作為一墨品名,傳說最初由唐明皇李隆基命名。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日『龍香劑』。」
  • 彈珠檯和玻璃球的藝術:《墨》
    作者丨周思衝「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握住頭像絕對不放」——清水健。
  • 中國書畫傳統的墨與墨法
    從莊子的「吮筆和墨」一語中可知,墨在周代已有了定名。不過當時制墨的原料及方法不同於後世。墨字從「黑」從「土」,說明當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的黑色礦物質。隨著制墨技術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後來又出現了更具實用性的煙子墨。目前發現最早的煙子墨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見到的。
  • 【善水藥墨】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芬芳馥鬱」「其堅如防」,一時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競相爭用。藥墨輝煌    一代藥墨宗師胡開文創製的八寶五膽藥墨,他以熊膽、蛇膽、青魚膽、牛膽、豬膽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黃、麝香、硃砂等8種珍貴藥材入墨
  • 書畫大夫:畫山水畫跑墨是什麼原因,用這些方法,畫畫不再跑墨
    同時在墨的選擇上,首選傳統工藝或類傳統工藝製作的油煙墨,相比松煙墨,油煙墨不易暈散,且墨色層次也更豐富,不論畫山水畫還是人物,工筆還是寫意,均實用。和宣紙類似,墨也是陳墨比新墨好用,如果是新墨,可以存放幾年後再使用,其墨性更穩定。
  • 古代「墨」的分類
    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制墨歷史,最早應用的是松煙墨,宋時產生一種書畫用的油煙墨。 衛夫人《筆陣圖》:「其墨取廬山主松煙,代群之鹿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屠隆《考盤餘事》卷二:「餘嘗謂松煙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煙墨姿媚而不深重。」松煙墨特點是濃黑無光,入水易化。宜畫人物鬚眉、翎毛和蝶翅等。
  • 文房四寶 | 中國墨的不凡歷史
    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墨。漢代制墨業集中在陝西伏風、延州一帶,東漢發明了墨模,墨的形式才趨於規整。南北朝時,制墨業中心移至河北易水、山西潞州和廣東始興。唐代空前興盛,製作益精,後期大批墨工為逃避戰亂南遷到江南歙州(今安徽地區)。歙州因松木資源豐富得以成為制墨的新中心。宋宣和三年,歙州改名為徽州,所以我們今天所見大多為徽州所制的墨便統稱徽墨。
  • 墨韻萬變,書香千年,濃妝淡抹總相宜,解讀中國傳統墨文化
    自古以來關於墨的成語有很多:「胸無點墨」、「濃墨重彩」、「文人墨客」,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有著屬於它自己的舞臺。翻開書本,飄來一股墨香,書香氣息也由此而來。墨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到明清時期,墨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