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Century Galaxy Group: The price of compassion」(世紀長河集團:情懷的代價)於9月18日首發,進入哈佛商學院聯合案例庫。這篇英文教學案例使得國內企業首度以影響力投資為主題,出現在國際案例庫中。
案例由本人及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梁昊教授所開發,以北京世紀長河集團董事長郭美玲為案例中的決策者,以宜生健康的增資案為決策情境,深入探討影響力投資的核心議題,諸如投資方與被投資方的互動、影響力度量和管理的推進、財務回報和社會回報之間的關係等。
世紀長河為醫療健康行業的盈利集團,有產業及投資兩大運營體系,通過組織內部的投資部門來完善業務鏈。宜生健康是一家以強化殘疾人福利為宗旨的營利組織,由宜生到家及宜生無憂兩間O2O平臺組成,郭董於2016年首度投資,而本案解析的這次是二度融資。
Century Galaxy Group: The Price of Compassion
來源:哈佛商學院聯合案例庫首發公布(領英網絡)
郭董本人富含社會情懷,很快即被近年興起的社會效益投資所吸引,盼能把情懷融入醫療事業。在她主導下,集團重新詮釋了「自然大健康」,做了幾項同時追求財務回報與社會回報的雙底線投資,而宜生健康即為其一。不過,影響力投資在國內才起步幾年,有志實踐者仍在篳路藍縷中奮力前行。那麼,世紀長河集團在影響力投資的生態裡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它如何能融合影響力投資與醫療事業?如何能把影響力投資與集團所參與的慈善活動予以區隔?如何能把影響力投資實踐到位?
針對這些問題,本案以宜生健康增資案作為決策驅動點,凸顯其中的兩難,以符合案例教學所需的場景鋪陳、情境設計、雙向互動等條件,而達到啟迪智慧的教學目標。
案例教學及案例開發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崛起於1920年代,先在法學院使用,後在商學院流行,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而近年也為國內商學院所延用。
案例通常有一個強制性決策點,由身為案例主角的決策者把學生引入案例情境,讓他們置身決策者立場而做出選擇。強制性決策點通常由一個兩難來反映,凸顯決策者處於高難度情境,而須在至少兩種無法兼容的選擇下做出決定。
案例教學是一種高度互動的教學法,學生在課前須先研讀案例,對案例公司的行業、特質、發展及決策情境有所理解,臨場才能參與討論。有別於其他教學法,案例教學的獨特處在於,教師必須引導討論,但要儘量從決策情境中退出,避免影響學生,更不能表示自身立場。反之,教師應讓學生針對兩難情境做出決定、說明理由,並為個人選擇辯護。
這類教學所需的案例,通常由教授及專業的案例作家所開發,有時為了讓學生學習,也會請他們當研究助理,幫助收集材料。案例材料由兩部分形成,一是案例本身,另一是教學手冊。教學手冊僅供教師使用,案例庫對其嚴格控管,只有在確認教師身份後才會提供。
教學手冊由開發案例的教授所編寫,目的在於引導其他教師如何教這個案例。否則,除了開發者以外,他人未必會教。手冊通常會納入案例定位、適用課程、學習目標及討論議題,另加上教學時間配置。典型的案例教學以120分鐘為準,內容包括破題、概念導入、案例公司介紹、問題解析及結語等,各部分的時間配置會依其重要性而不同。一般而言,佔時最久的部分是問題解析,大約50分鐘;因為案例目的就在於討論,而討論會圍繞著教學手冊中預擬的三到五個問題展開,最後聚焦於案例所凸顯的兩難。佔時次久的部分是概念導入和案例公司介紹,通常分別佔時25分鐘。至於破題和結語,它們是前菜和甜點,能讓案例教學流程更流暢,但與主菜相比,顯然有主從之分。
開發案例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除了必須具備相關領域的學術基礎之外,還需要讓案例公司認同案例教學的教育主旨,願意提供必要信息和協助實地訪談,才能開發出成功案例。案例有真實和虛構兩種,前者會以公司實名撰寫,而後者則不必。不過,所謂」真實」是指案例公司及情境的真實性,並不代表案例中所有人名、數字的真實性,而案例作者通常會依行規要求,基於保護公司機密的理由而刻意隱藏或改動某些可辨識資訊。
案例純屬教學用途,而不是宣傳材料,故案例首頁會依規表示:作者並不影射案例公司在管理效能上的高低。不過,能成為案例的公司,常是行業先行者,因而具有某種啟發意義。
重要的是,無論案例公司實際表現如何,案例作者都須以中立的、分析的視角來撰寫案例,最終才能通過案例庫的同行評審而被收入其中。如同學術論文的同行評審制度,哈佛商學院聯合案例庫也有類似流程,目的就在於維持案例質量,並讓作者依評審建議而優化案例。
影響力投資案例的重點何在?
本案是國內企業第一個冠上影響力投資的英文教學案例,當然影響力投資就是其中的關鍵。影響力投資的英文由impact和investing兩個字組成,用以形容一種可以產生社會影響力的投資方式。因此,影響力投資除了關切傳統投資裡的風險與回報兩大核心問題外,還納入了與impact相關的問題,譬如影響力的度量和管理、投資人對社會回報的要求、社會回報和財務回報之間的關係等。換言之,影響力投資案例主要凸顯的,是impact對傳統投資帶來的改變。
在實踐上,影響力投資在一級市場以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 VC)的方式,由社會效益導向的金融中介通過」募、投、管、退」四個階段,來進行影響力風險資本(impact VC)的投資,而標的常是能為緊迫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初創公司。在此,」募」是資金募集,」投」是標的挑選、盡職調查及合同籤署等投資流程,「管「是投後管理,「退「是變現退場。
不過,傳統VC以財務回報為主要考慮,其投資流程裡的各階段並不納入社會影響力的因素。反之,影響力VC以財務和社會兩種回報為考慮,造成其」募、投、管、退」有別於傳統VC。
更具體地,在募資方面,有別於傳統VC之向單底線投資人募資,影響力VC向雙底線投資人募資,包括社區發展基金、公益基金會、家族辦公室等。在投資標的方面,有別於傳統VC之投資於高科技、生物醫學等主流行業,影響力VC通常投資於弱勢人口特別需要的一些非主流行業,像是窮人使用的衛生設備和教育軟體。在投後管理方面,影響力VC除了會像傳統VC一樣地協助被投資方擬訂戰略規劃、優化管理團隊外,還須協助落實影響力的度量與管理,以反映這類投資所衍生的獨特問題,譬如財務回報和社會影響力之間的互抵性。在變現退場方面,影響力VC會比傳統VC面臨更大的障礙,規劃時間更久,考慮層面更廣,甚至還有不能變現之虞。
影響力投資崛起至今,已十年有餘,發展時間雖不長,但它能將impact和investing兩種理念予以融合,故可視度甚高,更被列為ESG投資的七種策略之一。迄今為止,哈佛商學院聯合案例庫所納入的影響力投資案例,已有幾百個之多。
那麼,這些案例到底以誰為主角?以什麼為內容?圍繞著什麼決策點展開?涉及那些問題?針對於此,我們可以從這幾百個案例歸納出幾點。
首先,案例公司通常是影響力VC,譬如英國的Bridges Asset Management、美國的Acumen Fund、巴西的Vox Capital,而案例主角則是這些案例公司的高管,或其創始人。
其次,案例內容通常關乎影響力VC的」募、投、管、退」四個階段,特別是它們有別於傳統VC之處,諸如向那些雙底線投資人募資,如何選擇能產生社會影響力之投資標的等。
第三,案例決策點通常是影響力投資裡的兩難情境。例如,當決策者面對兩個投資項目,各項目之社會回報和財務回報的組合不同時,他應如何選擇?又如,當決策者處於二次投資情境,面對單獨增資、共同投資和出場了結等選擇,各選項都涉及兩種回報因素時,他應如何選擇?
第四,案例所涉問題都關乎影響力投資的核心特質,其中以影響力度量和管理、兩種回報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特別是,傳統投資並沒有影響力度量和管理,而影響力投資在這方面的發展又亟需創新,因此很多案例以此為討論重點,譬如Rise Fund案例所針對的影響力貨幣化問題,Root Capital案例所針對的影響力外加性問題,Acumen Fund所針對的精簡數據問題等。
國內為什麼欠缺影響力投資的
教學案例?
影響力投資的理念於六、七年前引入國內,其後有幾家推動組織成立,舉辦了培訓活動、論壇與峰會,但參與者以慈善界人士為主,而與投資界關係不大。國內檯面上也出現了影響力投資的領頭人士,宣稱中國是世界上的影響力投資大國、要開發教學案例散布全球,作為仿效的楷模。然而,迄今為止,這種宣稱仍在重複,但距離現實相當遙遠。
特別是,國際知名的教學案例庫裡,一直欠缺國內的影響力投資案例,以致高校教師在相關課程上只能使用歐美案例。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呢?依本人分析,原因大概有四。
01
是涉入機構的真實性問題。國內宣稱實踐影響力投資的機構很多,但其真實性令人質疑,特別是在影響力度量和管理方面,絕大部分的組織都沒法拿出有力的數據。如前所言,影響力投資必須融合impact和investing兩方面,當某一實踐者只能提出investing的數據(例如財務回報),但卻拿不出impact的數據時,則其實踐的不是影響力投資,也沒法成為案例公司。
02
和行業組織的誤解有關。國內是有一些以影響力投資為名的組織,但其成員以社會企業為主,而欠缺影響力投資的骨幹――影響力VC。無論社會企業對人類有多少貢獻,但它們並非展開impact VC之投資流程的主動者,因而也不能成為影響力投資的案例公司。更具體地,低價家庭式太陽能設備廠商d.light(光悅科技)、低價移動衛生設備廠商Sanergy(生能潔)等社會企業的案例,通常用在創業精神、戰略管理等課程,而非影響力投資課程。倘使行業組織宣稱社會企業案例是影響力投資課程的主軸,那是張冠李戴,反映了對這類投資的認識不足。
03
和案例開發者有關。開發者通常是專門研究影響力投資的教授,否則無法理解這類案例的討論重點,也沒法編寫教學手冊。迄今為止,國內投入影響力投資的學者非常有限,而人才欠缺形成了開發案例的瓶頸。當然,國內有記者和志工開發過一些影響力投資案例,但其信息來源及方法學都難稱嚴謹,不具備理念基礎、場景鋪陳、決策思考和問題解析等要素,因而達不到教學案例的標準。
04
和案例公司的心態有關。如前所言,教學案例以教學為目的,有一定的撰寫框架和內容要求,立場必須中立客觀,最後才能通過案例庫的審核。當然,能被開發的案例,其案例公司本身必定有相當的正面價值;最終能進入國際知名案例庫的案例,其案例公司的可視度必定會隨之提高。但是,教學案例絕非宣傳品,不可能由案例公司以渲染方式撰寫後要求教授背書,而就算有這種案例,最終將難以通過審核,也難以被教學目的嚴正的教師使用。因此,當一家公司願意被開發成案例時,應該對相關標準及流程有所理解,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之。
本文藉由國內首篇影響力投資的英文教學案例,說明了開發相關案例的先決條件、市場現況,以及發展阻礙。本文結束前,身為案例作者,我特別向世紀長河集團的郭美玲董事長致敬。郭董是成功的企業家及創業者尋求天使資金的對象,先前未必理解教學案例的開發,但在我說明了流程及立場後,郭董除了給予必要的協助外,全然放手讓我完成工作。正是郭董的寬厚和尊重,才能讓國內有了第一隻進入哈佛商學院聯合案例庫的影響力投資案例,期盼這隻案例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相關案例的開發,最終能和國際的影響力投資行業並駕其驅。
內容來源 |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