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①
——從近年來電視劇創作看推動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經驗
文/仲呈祥
中國是當今世界電視劇藝術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據統計,電視劇觀眾的日常擁有量已達10億之上。全國人均每天收看電視劇的時間約1小時。電視劇的年產量已由2000年的7535集翻了一番,至2007年達14,670集,即全國平均每天生產電視劇40集。全國1974個電視頻道中,播放電視劇的頻道達1764個,佔總數89.4%。全國的電視劇製作單位已由2001年的432家發展到今天的2511家,增長了6倍。電視劇的廣告收入已佔全國各級電視臺的廣告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電視劇以其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和觀眾之多,在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別的文藝樣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當然,沒有數量就無所謂質量,而沒有質量的數量則是沒有意義的。藝術的價值,歸根結底取決於質量。一部《紅樓夢》的價值,遠甚於數十種續《紅樓夢》著作。近年來的中國電視劇創作,在數量發展的同時注重質量的提升,佳作迭出,勢頭喜人,出現了《士兵突擊》《恰同學少年》《闖關東》《戈壁母親》《金婚》《喜耕田的故事》《西聖地》《家有兒女》《荀慧生》《臥薪嘗膽》《大明王朝1566》《快樂星球》等一批受到觀眾好評、社會關注的好作品,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的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新經驗。
一是在創作宗旨上,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即「化人」與經濟效益即「化錢」的關係,堅持在「化人」的前提下力爭「雙贏」,反對背叛「化人」的正確方向,一味急功近利地「化錢」。文化者,乃人類獨有的一種生存方式以「化成天下」也。電視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其宗旨理應把「化人」——提升人的精神素質放在首位。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電視劇當然要面向市場,在「化人」的前提下同時努力「化錢」,以利於精神生產與文化消費的良性循環,促進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這正是我們追求的。《亮劍》《金婚》《士兵突擊》《闖關東》《家有兒女》等優秀作品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堅持在「化人」的前提下努力「化錢」,是面向市場的電視劇創作正途;而一味讓電視劇「化錢」追逐利潤,甚至以降低、敗壞人的精神素質為代價,是必須堅決反對的。前幾年,我們在實現從「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變革中,曾到處聽到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這當然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今天,為了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我們不能再僅僅把文化視為謀利的手段,我們應當在已經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儘量加大對文化的投入,讓「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靠文化把人的素質「化」高,靠高素質的人去保障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
二是在美學追求上,正確處理好「養心」與「養眼悅耳」的關係,堅持「養眼悅耳」的審美歸宿是「養心」,防止藝術創作止於「養眼悅耳」,誤把受眾視聽感官生理上的快感當成精神美感。藝術者,乃人類獨有的一種審美方式以「把握世界」也。馬克思主義認為,如同經濟的、政治的、歷史的、宗教的等方式去「把握世界」一樣,人類以審美的即藝術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也不可或缺。唯有如此,人類才能堅守自己獨有的神聖的精神家園。在娛樂文化日漸成為強勢的所謂讀圖時代,電視劇要贏得觀眾,當然就要「養眼悅耳」,但止於「養眼悅耳」即把美學追求止於「營造視聽奇觀」,這是遠遠不夠的。優秀的電視劇,理應通過「養眼悅耳」,以其強大的藝術吸引力感染力達於觀眾心靈,使其得到認識的啟迪、精神的陶冶,由快感而升華到美感。審美的終極目標本應是「養心」——淨化人的心境。《亮劍》中廣為傳揚的「亮劍」精神,《金婚》中流淌著的夫妻間最珍貴的人間至情,《戈壁母親》中感天動地的偉大東方母性,《士兵突擊》中抱定宗旨、砥礪德行的理想信念,《闖關東》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戰爭目光》中的文化自覺與國防意識……審美歸宿都在「養心」。相比之下,那種一味「花眼鬧耳亂心」的劣作,根本與審美藝術無關。
三是在生產方式上,努力實現題材資源的最佳配置與創作生產力諸要素(編、導、演、攝、錄、美、音)的優化組合。實踐證明,電視劇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一樣,也有一個資源的配置問題和生產力諸要素的組合問題。吉林、山西等省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對農村題材資源的配置,解放軍各創作單位與中央電視臺及相關省市聯合對軍旅題材資源的配置,都努力實現「最佳」,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值得稱道。《恰同學少年》成功的基石,正是湖南電視工作者在中央文獻研究室和黨史研究室的專家學者鼎力支持下,對毛澤東青少年求學生涯這一珍貴的題材資源實現最佳配置。《闖關東》聯合大連的編劇、山東的導演和全國一流的演員,在題材資源的配置和創作生產力諸要素的組合上都實現了「最佳」。正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力作《周恩來在重慶》,也是在中央文獻研究室指導下,重慶市委宣傳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對這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革命歷史題材資源進行了深入發掘和最佳配置,並聘請撰寫過《長徵》《延安頌》的著名作家王朝柱擔綱編劇,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新秀董亞春執掌帥印,優秀特型演員劉勁飾周恩來、馬曉偉飾蔣介石,以及一流的攝像師、美術師、化妝師、音樂家加盟,實現了創作生產力諸要素的優化組合,確保全劇做到思想較為精深、藝術較為精湛、製作較為精良。
四是在創作心態上,要力戒浮躁媚俗,努力做到「重在引領,貴在自覺」。這是確保創作健康持續的發展繁榮必備的主觀條件。胡錦濤同志反覆強調文化建設要重在引領,文藝創作「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引領」的反面是「迎合」,即浮躁媚俗,汙染世風。如果只是「迎合」,國家與民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國家先進民族之林。而要真正做到「重在引領」,關鍵在於創作者文化自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臨終前曾深刻總結包括他在內的「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近百年來文化建設的根本經驗,認為可以歸結為「文化自覺」這個大題目,並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闡明何謂「文化自覺」。「自覺」的反面是「盲目」,從事文化建設者陷入盲目,勢必誤人子弟;領導文化建設者陷入盲目,勢必釀成災難。《恰同學少年》《喜耕田的故事》等上述優秀電視劇共同的成功經驗雄辯證明: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文藝創作必須從藝術哲學層面宏觀上對審美價值取向體現大智慧,切忌津津樂道於形式層面細枝末節的小聰明。唯其有了繼承弘揚中華民族藝術之美,借鑑學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藝術之美,並善於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將這兩種美交融、整合、創新,才能真正使電視劇創作進入先進文化行列,參與引領和諧文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能源和智力支持。
最後,為了加強文藝現代化建設,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建議組建與12家文藝家協會既密切聯繫又相對獨立的旨在打通各藝術門類聯繫的,從藝術哲學層面專門對文藝思潮和文藝創作進行價值判斷和美學評析的中國文藝理論評論家協會,以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導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二,受新近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八大高等藝術院校院長交流協作會的委託,建議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將原來隸屬於文學門類之下的藝術學升為門類,以加強藝術學理論建設和培養藝術學高端理論人才,推動全民性藝術鑑賞和審美活動健康深入開展。
注釋:
①本文原載於《藝術教育》2008年第4期。
(本文原載《草原·文藝論壇》2013年第1期,作者系著名文藝理論家、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