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鷹回歸!廣州文藝精品創作正青春

2020-12-22 大洋網

李海鷹

《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我不想說》《走四方》……這些經典旋律都出自李海鷹之手。如今,生於廣州、長於廣州的李海鷹帶著他的原創音樂劇《青春劇團》回到了廣州。10月15日下午,「海鷹歸來,青春啟動」廣州文藝發布在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白領空間舉行,李海鷹透露,這個地道、真實、勵志的廣州故事將於11月7日、8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

海鷹回歸:我從小深受這片土地的滋養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主席、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李海鷹曾在廣州為中國流行音樂的輝煌作出巨大貢獻,他創作的優秀作品比如《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走四方》等都已經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

2017年,星海音樂學院建校60周年,李海鷹作為傑出校友回到母校,此前,他在北京待了20年。「星海音樂學院的建設需要您,廣東流行音樂經過40年的發展之後,如何再出發,需要您。」 發布會上,星海音樂學院院長蔡喬中說,「就這樣,海鷹老師回來了,擔任流行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

「我的母語是粵語,最早學會的歌就是《落雨大》《月光光》,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所以,我在廣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年,其實我並沒有走。但是,有一樣真轉了,我在過去10年主要是做古典音樂,2017年回到星海音樂學院以後,我終於轉回來了。」 李海鷹說。

「我從小在黃埔長洲島長大,深受這片土地的滋養。」李海鷹對廣州飽含深情。

李海鷹的回歸,不是個人現象,而是一種人才創新。2018年黃埔區制定了「文創10條」政策,吸引文化名家大師到黃埔設立工作室,開展文化項目創作生產。該政策實施以來,獲資助的工作室已有6個。李海鷹工作室是第一批獲得資助的工作室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來,陸續開展「星海創作營」、藝術創作培訓等文化公益活動,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事實上,廣州一直在加強人才培養,用好「推」「培」「引」「扶」四招,打造一支梯次分明、結構合理的文藝人才隊伍。推出以歐凱明、倪惠英、方錦龍等為代表的我市文藝領軍人才;培養依力凡·吾買爾、林遠志等本土化的「明星名角」,深入貫徹實施「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引進陳怡、廖昌永、雷佳等文藝大師擔任廣州文化顧問、舉辦音樂交流活動,積極推進何建明、葛亮文學工作室和餘隆音樂工作室的建設,發展壯大我市高層次文藝人才隊伍。扶持林俊敏、蠶繭裡的牛、魏嶽、李寫意等一批知名「網絡文藝穗軍」和丁冰、朱斌、夏達等數百位漫畫明星,推動漫畫家(工作室)籤約近100位(家),長期合作的漫畫家逾300人。

新聞發布會現場

《青春劇團》要往世界水平靠 「不求完美 只求創新」

「老城市新活力」是時代課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州城市新的源泉動力。李海鷹以此為切入點,傾力打造其回歸廣州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青春劇團》。

《青春劇團》講述了新時代背景下廣州新一代年輕音樂人為了人生理想矢志拼搏、奮鬥圓夢的故事,並全景再現了廣州的老城、新景,彰顯了廣州的千年古韻、現代活力,聚焦人文灣區,展現豐厚雋永的文化底蘊。「我在製作中一直說:不求完美、只求創新。你的故事、表達、音樂、真情實意,故事發生的每個地點、每個事情都是真的。」李海鷹說,「我希望講一個完全地道的、很真實的廣州故事,而且非常勵志。」

李海鷹說:「2020年,現在的流行音樂好像有點凋零。但是音樂劇的時代已經到了,劇場文化已經到了。從音樂劇出發就是最好的方向。」李海鷹介紹:「劇中有一首歌叫《食頭啖湯》,食頭啖湯,在廣東話的意思就是敢為天下先。音樂劇的世界水平不是那麼遙遠,我們要有信心,我們這部劇就要往世界水平靠。」

發布會現場,主創人員和部分主要演員上場,為全場觀眾和粉絲帶來驚喜連連,尤其當《聲入人心》人氣選手、知名音樂劇演員翟李朔天、《中國好聲音》季軍汪晨蕊出現在現場,一曲劇中插曲《見到你》將現場氣氛推至高潮。據悉,幾位明星演員之外,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也傾情演繹了該劇。

翟李朔天與汪晨蕊現場表演。

李海鷹透露第一次看星海學子排練《青春劇團》「就把我給震了」,「我40年以前看過伯明罕大學的一個表演團,就這種感覺,就是一種青春活力、一種拼搏、一種揮灑力量的感覺,這是這部劇的真正特色。所以叫《青春劇團》,是為了事業而拼。」

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國風骨、嶺南特質的文藝精品力作

李海鷹原創音樂劇《青春劇團》的模式是一種機制創新,作品由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市委宣傳部、黃埔區委宣傳部共同打造。高校、市、區聯動,共建共享共贏,形成一種很好的合力,有利於推出文藝精品。

蔡喬中透露:「其中有很多唱段,我相信一定會像《歌劇魅影》一樣在中國流行。這些音樂中有我們熟悉的李海鷹老師的歌曲,更多的是他重新創作的音樂,所以這部劇非常值得期待。」廣州市民同樣期待著這部劇,期待著廣州打造的一系列文藝精品力作。

事實上,廣州正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黨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切實抓好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廣州實施建黨百年題材創作計劃。戲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以230萬元票房穩居中國戲劇電影票房榜首;我市電影企業出品的《中國醫生》已於10月1日在無錫影棚順利開機;《中共三大與大革命運動叢書》已完成初稿,委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計劃2021年5月份出版;8集的《廣州,告訴世界》正在開展撰稿和拍攝選點選景工作;戲曲電影《三家巷》、芭蕾舞劇《父輩的旗幟》、報告文學《信仰——周恩來嶺南紀事》《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的一生》《1952·廣州·巾幗風雲錄》正在穩步推進。

回應時代主題和社會所需,廣州努力謀劃打造一批生動刻畫脫貧歷程、實現小康夢想的標誌性作品。目前,已創作出話劇《工業大道》,聯合中國美協完成集中展現中國連環畫百年發展畫卷的叢書《世紀敘事:中國連環畫藝術創作百年大系》,聯合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電視劇《吉他兄弟》已在央視八套備播。積極推進報告文學《小康之路 潮起珠江向大海》、組歌《雲山珠水木棉頌》、文藝電影《雨打芭蕉》、電視劇《像我們這樣奮鬥》《奔跑的年代》等作品的創作生產。

廣州正深入挖掘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具有中國風骨、嶺南特質的文藝精品力作,講好灣區故事,中國故事。聯合本土文化企業——方所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入選2020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推薦」影片,聯合廣東粵劇院創排的粵劇《譙國夫人》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廣州正紮實推進粵劇電影《南越宮詞》、電視劇《廣州十三行》和以粵菜、粵劇、中醫藥為主要內容的嶺南文化題材電視劇的創作。

李海鷹回歸,將迎來藝術上的又一個新的春天。未來,更多的文藝名家將用藝術的力量加快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

相關焦點

  • 獻禮中國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餘隆執棒廣州交響樂團首演李海鷹新作《珠江交響曲》
    《珠江交響曲》發布會現場,從左到右為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著名指揮家餘隆、著名作曲家李海鷹、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文藝作品。廣州交響樂團歷來重視推動中國音樂的創作、演出和推廣。今年8月,剛剛由廣州交響樂團錄製完成的《馬思聰作品集》就是其中一項挖掘中國文藝精品的及時之舉。
  • 廣州文藝新力量,閃亮登場廣州文交會!
    11月24日晚,10位來自廣州文藝界的青春面孔,閃亮登場廣州文交會,亮相「廣州文藝新力量」藝術沙龍。該活動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展現了廣州文藝的新面孔。  10位青年藝術家通過現場藝術SHOW+藝術宣講,展現青春力量:景煥、依力凡、陳振江、王璁、李夏夏、林遠志(肥志)、麥毅、唐哲、趙偉斌和汪晨蕊(點擊看藝術家專訪),他們或來自傳統文化領域,或流行音樂、動漫領域,但無一例外代表了廣州文藝開放、包容、活力和創新的風貌。
  • 餘隆執棒廣州交響樂團 首演李海鷹新作《珠江交響曲》
    《珠江交響曲》首演現場(廣州交響樂團供圖)大洋網訊 為謳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廣州交響樂團委約著名廣東籍作曲家李海鷹創作了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
  • 廣州文藝新力量|汪晨蕊:無法想像如果不唱歌,人生會怎麼樣
    【編者按】  廣州文藝新力量,凝心聚力再出發。2020年廣州文交會期間,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廣州文藝新力量」藝術沙龍於11月24日晚在廣州舉行。  沙龍以老藝術家推薦青年藝術家的方式,體現文藝傳承。
  • 餘隆執棒廣州交響樂團首演李海鷹新作《珠江交響曲》,以廣東情懷...
    為謳歌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廣州交響樂團委約著名廣東籍作曲家李海鷹創作了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曲(珠江)》。當晚演出前,《珠江交響曲》首演新聞發布會在星海音樂廳音樂空間舉行,指揮家餘隆和作曲家李海鷹出席了發布會。李海鷹表示:「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最早會唱的歌就是《落雨大》,我熱愛廣東音樂,熱愛廣州。我是以很榮幸、很感動的心情去創作這部交響樂的。我以前多寫流行歌曲,這次寫交響曲,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和路子去寫。」
  • 《彎彎的月亮》《走四方》詞曲作家李海鷹為黃埔寫區歌
    「創新不斷,創作不止,比起我們當年寫歌,如今社會的接納度還有市場的包容性都好太多。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更不能懈怠。」回憶起自己當年的創作經歷,李海鷹對青年音樂人予以真誠期望,「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擁有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敢於創作,敢於表達。現在時代發展很快,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更需要優秀的作品去回饋給更多喜歡音樂、熱愛音樂的受眾。
  • 黃埔區舉辦李海鷹大師工作室首場...
    回憶起自己當年的創作經歷,李海鷹對青年音樂人予以真誠期望,「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擁有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敢於創作,敢於表達。現在時代發展很快,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更需要優秀的作品去回饋給更多喜歡音樂、熱愛音樂的受眾。對社會的思考,個人情感的表達,你們都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去描述,堅持原創才是最強的生產力。」「李海鷹老師的分享給了我很多鼓勵,也使我增加了創作的信心。
  • 慶陽市文藝精品創作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登(上)
    打造慶陽文學精品的思考和建議付興奎慶陽市作協主席、慶陽市財政局四級調研員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全省文藝精品創作會議精神,針對目前全市文學創作精品缺乏、作家斷層的現狀,我就提高我市文學創作水平,打造慶陽文學精品談四點具體的建議
  • 從「一聲驚雷」到「榮耀歌頌」,揭秘李海鷹《珠江交響曲》
    原標題:從「一聲驚雷」到「榮耀歌頌」,揭秘李海鷹《珠江交響曲》   12月1日,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將執棒樂團,聯袂男高音張學樑、女高音李晶晶及華南師範大學合唱團,在星海音樂廳世界首演著名作曲家李海鷹為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而作的《第一交響曲(珠江)》。
  • 廈門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召開 一大批文藝創作項目正在籌劃中
    相關連結  廈門文藝創作精品不斷湧現  會上,圍繞近年來廈門文藝創作取得的成就,與會代表們進行了交流分享。針對下一步文藝創作重點,推進會進行了部署。  近年來,廈門文藝創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文藝導向、價值取向,文藝戰線積極行動,創作活力持續迸發,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成績可圈可點。  廈門文藝創作精品力作不斷湧現。黨的十八大以來,70多件作品先後獲全國專業獎項、260多件獲省級獎項。《大稻埕》等優秀作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曹禺劇本獎等國家級大獎。  廈門音樂孕育發展。
  • 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2日訊(通訊員 譚周易)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加強對文藝工作者的引導和團結,進一步推動婁底文藝精品創作邁上新臺階,5月8日,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建平出席並講話。
  • 以人民情懷創作電視劇精品
    電視劇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閉門造車,看起來加快了創作過程,實現了多快好省,但其實消耗了電視劇的生命力。有段時間,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懸浮劇流行,雖也能滿足一部分觀眾的需求,但大多數觀眾並不買帳,導致國產劇的口碑和市場呈現流失狀態。文藝創作脫離現實、孤芳自賞,就無法深入人心、觸動靈魂,不可能造就精品。
  • 《馬可·波羅》復演提振市場信心,廣州大劇院回歸市民文藝生活
    受疫情影響,暫別觀眾152天後,廣州大劇院6月18日在實驗劇場迎來復演第一場線下演出——國樂大師方錦龍廣東音樂聆享會。隨後6月25日、27日、28日,歌劇廳也將在歌劇《馬可·波羅》的復演中重啟,這標誌著廣州大劇院全面回歸廣州市民的文藝生活。
  • 《到黃埔去》歌曲首發 廣州科學城綠軸廣場上演千人快閃
    攝影 肖昆華  在廣州科學城的線下快閃活動現場,李海鷹在人群中彈響鋼琴前奏,歌手汪晨蕊、劉罡從人群中走出來,唱起動人的旋律——「走進黃埔看見古港,船兒穿梭日夜繁忙;海絲的基因傳揚,書寫開放千年華章。」  隨著歌曲漸入高潮,快閃的規模越來越龐大,公安幹警、城管隊員、市場監管人員、醫護人員、志願者、學校師生、企業員工、市民紛紛加入。
  • 文藝為民 出彩出新——茌平區文藝精品不斷湧現
    文藝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步伐,紮根生活、立足本土創作,反映人民心聲。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創作的《一個也不落下》一經演出,就贏得了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如潮好評。  「我們曾在中國評劇院演出,大廳內座無虛席,30分鐘的演出贏得了觀眾14次熱烈掌聲。」茌平區山東梆子劇團團長周克泉難掩喜悅。  偉大的文藝精品,必將是無愧於時代的。
  • 文藝創作,獎盃與口碑如何兼得?
    本屆藝術節表彰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本屆藝術節的最高獎項——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大獎。對於這個結果,不少觀眾和評委認為「實至名歸」。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拿到了政府部門頒發的獎盃,也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口碑。這背後,是院團精打細磨、孜孜以求的不懈創作。唯其如此,才能打造出我省勇攀文藝高峰的扛鼎之作。
  • 「浙江省當代音樂創作精品工程」——2020浙江省主題歌曲創作活動...
    央廣網杭州9月26日消息(記者曹文君 魏煒 通訊員裘鈞霞)為大力加強浙江省「三個地」「重要窗口」文藝精品創作,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決定開展「浙江省當代音樂創作精品工程」——2020浙江省主題歌曲創作活動,旨在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
  • 文藝創作要「接地氣」
    文藝創作中的「接地氣」是指創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從大地和人民中汲取養分,汲取力量。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旨在正導向、糾偏頗、轉作風、樹新風文藝創作為何要「接地氣」?對此,認識要有高度。「接地氣」是新時代對文藝的熱切呼喚,是文藝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 晉中:用文藝精品反映偉大時代
    晉中:用文藝精品反映偉大時代 2020-12-22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