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鷹
《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我不想說》《走四方》……這些經典旋律都出自李海鷹之手。如今,生於廣州、長於廣州的李海鷹帶著他的原創音樂劇《青春劇團》回到了廣州。10月15日下午,「海鷹歸來,青春啟動」廣州文藝發布在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白領空間舉行,李海鷹透露,這個地道、真實、勵志的廣州故事將於11月7日、8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
海鷹回歸:我從小深受這片土地的滋養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主席、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李海鷹曾在廣州為中國流行音樂的輝煌作出巨大貢獻,他創作的優秀作品比如《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走四方》等都已經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
2017年,星海音樂學院建校60周年,李海鷹作為傑出校友回到母校,此前,他在北京待了20年。「星海音樂學院的建設需要您,廣東流行音樂經過40年的發展之後,如何再出發,需要您。」 發布會上,星海音樂學院院長蔡喬中說,「就這樣,海鷹老師回來了,擔任流行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
「我的母語是粵語,最早學會的歌就是《落雨大》《月光光》,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所以,我在廣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這些年,其實我並沒有走。但是,有一樣真轉了,我在過去10年主要是做古典音樂,2017年回到星海音樂學院以後,我終於轉回來了。」 李海鷹說。
「我從小在黃埔長洲島長大,深受這片土地的滋養。」李海鷹對廣州飽含深情。
李海鷹的回歸,不是個人現象,而是一種人才創新。2018年黃埔區制定了「文創10條」政策,吸引文化名家大師到黃埔設立工作室,開展文化項目創作生產。該政策實施以來,獲資助的工作室已有6個。李海鷹工作室是第一批獲得資助的工作室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來,陸續開展「星海創作營」、藝術創作培訓等文化公益活動,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事實上,廣州一直在加強人才培養,用好「推」「培」「引」「扶」四招,打造一支梯次分明、結構合理的文藝人才隊伍。推出以歐凱明、倪惠英、方錦龍等為代表的我市文藝領軍人才;培養依力凡·吾買爾、林遠志等本土化的「明星名角」,深入貫徹實施「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引進陳怡、廖昌永、雷佳等文藝大師擔任廣州文化顧問、舉辦音樂交流活動,積極推進何建明、葛亮文學工作室和餘隆音樂工作室的建設,發展壯大我市高層次文藝人才隊伍。扶持林俊敏、蠶繭裡的牛、魏嶽、李寫意等一批知名「網絡文藝穗軍」和丁冰、朱斌、夏達等數百位漫畫明星,推動漫畫家(工作室)籤約近100位(家),長期合作的漫畫家逾300人。
新聞發布會現場
《青春劇團》要往世界水平靠 「不求完美 只求創新」
「老城市新活力」是時代課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州城市新的源泉動力。李海鷹以此為切入點,傾力打造其回歸廣州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青春劇團》。
《青春劇團》講述了新時代背景下廣州新一代年輕音樂人為了人生理想矢志拼搏、奮鬥圓夢的故事,並全景再現了廣州的老城、新景,彰顯了廣州的千年古韻、現代活力,聚焦人文灣區,展現豐厚雋永的文化底蘊。「我在製作中一直說:不求完美、只求創新。你的故事、表達、音樂、真情實意,故事發生的每個地點、每個事情都是真的。」李海鷹說,「我希望講一個完全地道的、很真實的廣州故事,而且非常勵志。」
李海鷹說:「2020年,現在的流行音樂好像有點凋零。但是音樂劇的時代已經到了,劇場文化已經到了。從音樂劇出發就是最好的方向。」李海鷹介紹:「劇中有一首歌叫《食頭啖湯》,食頭啖湯,在廣東話的意思就是敢為天下先。音樂劇的世界水平不是那麼遙遠,我們要有信心,我們這部劇就要往世界水平靠。」
發布會現場,主創人員和部分主要演員上場,為全場觀眾和粉絲帶來驚喜連連,尤其當《聲入人心》人氣選手、知名音樂劇演員翟李朔天、《中國好聲音》季軍汪晨蕊出現在現場,一曲劇中插曲《見到你》將現場氣氛推至高潮。據悉,幾位明星演員之外,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也傾情演繹了該劇。
翟李朔天與汪晨蕊現場表演。
李海鷹透露第一次看星海學子排練《青春劇團》「就把我給震了」,「我40年以前看過伯明罕大學的一個表演團,就這種感覺,就是一種青春活力、一種拼搏、一種揮灑力量的感覺,這是這部劇的真正特色。所以叫《青春劇團》,是為了事業而拼。」
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國風骨、嶺南特質的文藝精品力作
李海鷹原創音樂劇《青春劇團》的模式是一種機制創新,作品由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市委宣傳部、黃埔區委宣傳部共同打造。高校、市、區聯動,共建共享共贏,形成一種很好的合力,有利於推出文藝精品。
蔡喬中透露:「其中有很多唱段,我相信一定會像《歌劇魅影》一樣在中國流行。這些音樂中有我們熟悉的李海鷹老師的歌曲,更多的是他重新創作的音樂,所以這部劇非常值得期待。」廣州市民同樣期待著這部劇,期待著廣州打造的一系列文藝精品力作。
事實上,廣州正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黨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切實抓好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廣州實施建黨百年題材創作計劃。戲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以230萬元票房穩居中國戲劇電影票房榜首;我市電影企業出品的《中國醫生》已於10月1日在無錫影棚順利開機;《中共三大與大革命運動叢書》已完成初稿,委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計劃2021年5月份出版;8集的《廣州,告訴世界》正在開展撰稿和拍攝選點選景工作;戲曲電影《三家巷》、芭蕾舞劇《父輩的旗幟》、報告文學《信仰——周恩來嶺南紀事》《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的一生》《1952·廣州·巾幗風雲錄》正在穩步推進。
回應時代主題和社會所需,廣州努力謀劃打造一批生動刻畫脫貧歷程、實現小康夢想的標誌性作品。目前,已創作出話劇《工業大道》,聯合中國美協完成集中展現中國連環畫百年發展畫卷的叢書《世紀敘事:中國連環畫藝術創作百年大系》,聯合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電視劇《吉他兄弟》已在央視八套備播。積極推進報告文學《小康之路 潮起珠江向大海》、組歌《雲山珠水木棉頌》、文藝電影《雨打芭蕉》、電視劇《像我們這樣奮鬥》《奔跑的年代》等作品的創作生產。
廣州正深入挖掘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具有中國風骨、嶺南特質的文藝精品力作,講好灣區故事,中國故事。聯合本土文化企業——方所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入選2020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推薦」影片,聯合廣東粵劇院創排的粵劇《譙國夫人》成功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廣州正紮實推進粵劇電影《南越宮詞》、電視劇《廣州十三行》和以粵菜、粵劇、中醫藥為主要內容的嶺南文化題材電視劇的創作。
李海鷹回歸,將迎來藝術上的又一個新的春天。未來,更多的文藝名家將用藝術的力量加快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