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要「接地氣」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提要

●「接地氣」,就是要接生活之氣、接人民之氣,把創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裡

●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來自大地深處的汩汩甘泉

●仰望世界的天空,也必須腳踩中國的大地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發表題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的重要講話。他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疫面前,又一次彰顯了國人的大愛,尤其彰顯了以醫護人員為代表的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的大愛,他們是這場戰役中真正的英雄。廣大文藝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及時進行創作,一些作品情感真摯、鼓舞人心,唱響人間大愛,是「接地氣」的好作品。

文藝創作「接地氣」,既是一個理論問題、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行動問題。沒有理論就不可能有實踐,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行動,認識有高度,實踐才能有深度,才能落到實處。

何謂「接地氣」?追本溯源,「地氣」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地氣」即「地中之氣」。「接地氣」,就是「接大地之氣」。後演變為民間用語,引申指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領導班子的工作作風:要接觸基層百姓,同廣大人民打成一片。「接地氣」曾入選「2012年十大流行語」。可見這是被時代託起的話語。文藝創作中的「接地氣」是指創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從大地和人民中汲取養分,汲取力量。

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旨在正導向、糾偏頗、轉作風、樹新風

文藝創作為何要「接地氣」?對此,認識要有高度。

「接地氣」是新時代對文藝的熱切呼喚,是文藝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必然有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極大豐富,精神文化持續發展。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欲望膨脹、追求奢華、炫富擺闊、貪圖享樂的現象。有些文藝家高高在上,享受著大都市的文明與奢華,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還有些文藝工作者忘記了初心和本色,把創作當成追名逐利的「搖錢樹」,凌空高蹈,甚至飄飄欲仙。創作觸角一旦離開堅實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氣。

柳青寫《創業史》、路遙寫《平凡的世界》、蔣子龍寫《喬廠長上任記》等,哪部不是「接地氣」的作品?他們中哪一個不是來自人民、來自堅實的中國大地呢?文藝一旦離開人民,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這正是文藝創作「接地氣」的題中應有之義。

「接地氣」是文藝創作規律的體現,是不能違背的。文藝創作從哪裡來?為什麼會發生?它的動力和源泉是什麼?這是文藝創作理論的重要命題。文藝創作源於生活,它的發生、它的動力固然離不開創作主體的創造欲望和創造性勞動,但它更來自生活的賜予,來自時代的要求和人民心聲的表達。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礦藏,它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這正是文藝創作需要「接地氣」的理論依據。「接地氣」,說到底,就是要接生活之氣、接人民之氣,把創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裡。接通了地氣,作品才有底氣,才有可能大氣。這本來是閃耀著真理光輝的創作理論和創作規律,卻常常被有些作家藝術家們淡忘、遺失。

從人類文藝的歷史和現實來看,經典的文藝作品都是從人民生活中產生的,都是「接地氣」的結晶。《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多來自民間,比「雅」和「頌」更具人民性,因而也更接地氣。接下來的屈原、陶潛、杜甫、辛棄疾、文天祥、曹雪芹,哪一個創作不是「接地氣」的?西方最久遠的希臘神話、史詩、戲劇是歐洲原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結晶。接下來的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音樂、雕塑、文學、繪畫,哪一座藝術高峰不是「接地氣」的?「接地氣」成就了藝術的生氣和大氣;不「接地氣」,藝術就會幹癟、貧瘠、無力,當然也就談不上偉大。從現實來看,當今的詩歌創作為什麼總是遭人詬病?老百姓為什麼不買帳、不接受?最根本的就是不「接地氣」。所以,詩學批評家都在呼籲:詩歌要從縹緲的雲端回到堅實的地面,要回歸現實,回答時代課題和百姓關切。由此可見,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是正導向、糾偏頗、轉作風、樹新風的重要舉措,是必要的,也是適時的。

「接地氣」就得腳踏實地,沉入歷史和現實的深處

文藝創作如何才能「接地氣」?對此,實踐要有深度和廣度。

要有愛心,尤其是大愛之心,要解決做人的問題,解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大寫的人,「我是誰」是首要問題。魯迅說過:「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這是正確的論斷。「我是誰」的問題解決了,「為了誰」「依靠誰」便迎刃而解——那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蘇聯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關鍵在於具有人民的意識、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使命,還要有人民的世界觀。」有大愛,才能明大德。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回答時代重大關切,反映人民疾苦和心聲,不應該只停留在口號上,而要有切實的行動。只有踏踏實實,沉入歷史和現實的深處,才能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大型合唱聲樂《黃河大合唱》是怎樣誕生的?詞作者、青年詩人光未然在抗敵演劇隊轉戰的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寫下了大型朗誦詩《黃河吟》。作曲家冼星海置身於民族解放鬥爭的前沿,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和人民大眾的痛苦。當他聽到光未然深情地朗誦《黃河吟》和充滿激情的講述後非常興奮,產生強烈共鳴。於是,樂思如潮,在延安簡易的窯洞抱病夜以繼日為之譜曲,終於完成了一首時代的民族音樂史詩。柳青、周立波等作家為了創作,為了「接地氣」,寧願把全家搬到落後的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嚴格來說,如今一些文藝家沒有真正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多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式的採風。這就不是真正的「接地氣」。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來自大地深處的汩汩甘泉。這就要不怕吃苦,長期堅持。這也是實踐的難點所在。

14億中國人的生活永遠給藝術家提供營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永遠給藝術家提供底蘊。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現實人生面前,文藝工作者有學不完的知識,有體驗不完的生活。所以,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接地氣」就要腳踏實地,貼著地面前行。

「接地氣」才能通文脈,通文脈才能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力量

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強調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著就輕視了文藝家的靈氣和才氣?是否限制了文藝家的想像力?是否忽視了藝術技巧?非也。毋庸置疑,文藝創作是高層次、創造性的精神勞動,當然離不開創作者的天分、靈感、靈氣、才氣,離不開藝術家騰飛的想像和高超的技巧。但僅有這些,僅依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此基礎上經過生活的淬鍊,在生活的泥土中長期摸爬滾打,才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和靈氣。當天分、靈感、靈氣、才氣以及想像和技巧,與博大的歷史文化和廣袤的現實人生緊密結合時,才能產生大氣磅礴的作品。

有人說,創作歷史題材作品的作家,是不是就不用「接地氣」了?要知道,歷史就是昨日的現實,今天的現實也會變成明日的歷史。歷史可以照亮現實,現實也可以激活歷史。歷史需要現實之光、時代之光的照耀。因此,歷史題材的作品不僅需要「接地氣」,而且需要汲取更渾厚、更廣闊的地氣。為何到了今天,大家還在念念不忘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就在於它們是「接地氣」的,是通了文脈的。

也有人說,科幻作家不需要「接地氣」,只靠想像就行了。科幻作品的確需要想像,甚至需要天馬行空式的想像。這種想像是憑空產生的,還是依託堅實的現實世界產生的?答案是後者。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例,從形式上看,它固然是創作者想像的結晶:人類在2075年帶著地球去流浪,尋找新家園,為此付出艱難的歷程。但從內蘊上看,它所折射和體現的生存危機、故土情結、生態觀念、憂患意識、英雄情懷、奉獻精神,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哪一個不是來自現實的依託?由此證明,仰望世界的天空,也必須腳踩中國的大地。

有些文藝工作者熱衷於自己的小圈子,沾沾自喜於個人的小悲歡、小情調、小技巧的表達,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忽略了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繫。在他們的作品裡,感知不到時代脈搏的跳動、百姓心靈的呼喊,看不到人間大愛的呈現,看不到作者的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這樣的作品註定是小家子氣,成不了大氣候。因此,要跳出這種小圈子,置身於人民生活的汪洋大海,去搏擊風浪,體驗藝術創作的愉悅。

總之,立足中國現實,紮根中國大地,表現中國精神,才是「接地氣」的正途。接地氣才能通文脈,通文脈才能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力量。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作者:王衛平,系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網絡文藝創作的自律與他律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網絡文藝創作通常是在自由、隱匿、互不關聯的虛擬空間進行的,但創作的成果卻要展示在彼此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變成公共文化產品。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
  • 廈門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召開 一大批文藝創作項目正在籌劃中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 9月18日上午,全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在市委宣傳部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中宣部、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精神,強調緊扣重要節點,講好廈門故事,著力實現新時代廈門文藝創作新成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輝躍出席會議。  李輝躍肯定了近年來我市文藝創作取得的成績。
  • 「土味」標語、民間文藝……全民創作助防控
    「土味」標語接地氣縱觀各地內容豐富的宣傳標語,不難發現,其中有的暖心,有的嚴厲,有些側重於強調過年不出門,有些則宣講衛生知識。相比現代化的社會動員手段,標語在今天更像是一種全民性的文藝創作,可以讓民眾在自我教育、自我表達中實現防疫宣傳。」林瑋說。民間文藝齊發力「今年春節,可不像往年。新型冠狀病毒來宣戰。這場戰爭雖然沒有硝煙,可醫護人員全身裝備如同上前線……那位阿姨說了,那親情怎麼辦?我想去看三舅母到二姨家轉轉。
  • 文藝創作,獎盃與口碑如何兼得?
    本屆藝術節表彰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其中話劇《深海》、粵劇《紅頭巾》獲得本屆藝術節的最高獎項——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大獎。對於這個結果,不少觀眾和評委認為「實至名歸」。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拿到了政府部門頒發的獎盃,也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口碑。這背後,是院團精打細磨、孜孜以求的不懈創作。唯其如此,才能打造出我省勇攀文藝高峰的扛鼎之作。
  • 向經典取經|《故事裡的中國2》重塑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的觀賞性
    除了保留「綜藝+戲劇+影視」的創作手法,節目還在題材上融合了經典文藝作品與新時代的故事,與當下的社會關注點結合得更為緊密,形成對主流價值觀更加創新的表達。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所說,「把中國的現實表現成文藝的時候,既要同中國當代文化相適應,也要同現代社會相協調。」
  • 火盆旁看演出、院壩裡話振興 中壩村這場文藝秀「真接地氣」!
    1月14日,三角鎮中壩村便民服務中心小院內,「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暨重慶市美麗鄉村文藝秀活動隆重舉行,為這個大山裡的小村子再添幾分喜慶味道。午飯過後,約200平方米的小院裡,擠滿了前來觀看文藝秀的鄉親。中式剪紙造型的舞臺正前方,二十多個背簍裝滿了水晶蘿蔔、南瓜、紅薯等當地土特產,小院四周懸掛著大紅燈籠和金黃玉米,年味兒十足、鄉風撲面。
  • 軍旅文藝系列專題策劃④:舞蹈創作與賞析
    本期推出「軍旅文藝系列專題策劃」④:《舞蹈創作與賞析》一部好的軍旅舞蹈作品一出場就可以讓人瞬間安靜本期推出軍旅文藝系列專題策劃之四「舞蹈創作與賞析」,結合優秀軍旅舞蹈作品,介紹如何貼近火熱的連隊生活,創作表演反映官兵學習訓練、深接地氣的軍旅舞蹈,使官兵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受到教育啟發,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為強軍興軍、建強陸軍書寫絢麗多彩的人生篇章。
  • 「文藝輕騎兵」展魅力
    在全國各地,一些基層文藝院團自覺服務農民、服務基層,一支支「文藝輕騎兵」將舞臺搭到田間地頭,將演出送到百姓家門口,播撒歡樂,種下文明。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近天津、河北、四川、寧夏等地部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近距離感受「文藝輕騎兵」的魅力。
  • 慶陽市文藝精品創作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登(上)
    多出文藝精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何偉電影製片人在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78周年之際,市委宣傳部又召開全市文藝精品創作創作工作會議,這很及時,也很重要。一方面有著很強烈的創作衝動,滿腦子的想法,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經費支持,只能是一紙策劃。紀錄片創作,不僅僅是費時費力,而且還費錢。低成本的也有,但歷史文化題材的一定是要精品之作,所以製作成本不亞於電影製作。 所以,建議對於紀錄片創作也能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吸引更多的創作團隊聚焦慶陽,宣傳慶陽。並通過網絡媒體、自媒體等渠道進行發布,更大範圍的進行傳播。
  • 廣州文藝精品創作正青春
    2018年黃埔區制定了「文創10條」政策,吸引文化名家大師到黃埔設立工作室,開展文化項目創作生產。該政策實施以來,獲資助的工作室已有6個。李海鷹工作室是第一批獲得資助的工作室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來,陸續開展「星海創作營」、藝術創作培訓等文化公益活動,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事實上,廣州一直在加強人才培養,用好「推」「培」「引」「扶」四招,打造一支梯次分明、結構合理的文藝人才隊伍。
  •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全國政協委員講述她們的創作故事及...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與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的路上,「答應我,好嗎?」「保重!」這平凡的話語,不僅是對抗疫一線戰士們的祝願,還是文藝工作者們創作的源泉,成為鼓舞人心的文藝作品。在全民抗擊疫情的當前,文藝工作者孜孜不倦,用音樂、歌舞劇、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創作了一批批感人至深的文藝作品,發時代之先聲,展現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 樟木頭文藝抗疫致敬英雄
    3月10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由武警廣東省總隊宣傳處處長黃定龍與樟木頭鎮文聯主席聶豔聯合創作的《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戰場》全網發布。這不僅是一首抗疫歌曲,也是一首鼓舞士氣的軍歌。歌曲以武警的軍旅生活為創作原型,分男聲、女聲兩個版本,獲多位知名音樂家和歌唱家點讚。文藝戰「疫」,重任在肩。
  • 文藝戰疫,匯聚強大精神力量——贛州市文藝工作者匠心創作2000餘件...
    文藝戰疫,匯聚強大精神力量——贛州市文藝工作者匠心創作2000餘件戰疫作品配樂詩朗誦《在贛州靜候曙光》 何志清 攝《春天裡的一面旗》樂譜《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羅琪 作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贛州市文藝工作者的心。連日來,全市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自覺擔當,用文字、聲音、舞姿和畫筆,創作出了一批批形式多樣、感人至深、激蕩心靈的文藝作品,為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加油鼓勁。
  • 「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11月30日在寧召開
    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11月30日,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在寧召開。來自省內各文藝領域的十多位知名專家、評論家圍繞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與文藝書寫方式,就南京文藝創作現狀及未來的創作走向展開了深入的學術研討。研討會由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主持。
  • 以人民情懷創作電視劇精品
    電視劇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閉門造車,看起來加快了創作過程,實現了多快好省,但其實消耗了電視劇的生命力。有段時間,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懸浮劇流行,雖也能滿足一部分觀眾的需求,但大多數觀眾並不買帳,導致國產劇的口碑和市場呈現流失狀態。文藝創作脫離現實、孤芳自賞,就無法深入人心、觸動靈魂,不可能造就精品。
  • 蕪湖舉辦朱明德西河人物畫展:紮根鄉村接地氣 筆墨丹青繪民情
    展出的近150幅畫作,充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畫裡展現的都是蕪湖西河古鎮風土人情,描述的都是西河普通的人和事,即便村民開會,也在畫家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十分接地氣。2014年,退休後的朱明德離開京城,他要在江南農村尋找一個有利於美術創作的生活環境,接地氣、貼生活、近鄉親。幾經輾轉,朱明德最終選擇了蕪湖縣紅楊鎮的一個古老村落一一西河古鎮落戶。
  • 文藝創作年輕力量崛起!廈門「80後」漆畫家斬獲雙獎
    廈門文學藝術獎是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設立的該市最高文藝獎項,旨在獎勵弘揚特區精神、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和為廈門文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文藝工作者。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俗話說「百裡千刀一斤漆」,漆畫創作從基本材料的採割開始就是一趟慢節奏的旅程。由於材料的特殊性,漆畫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幅作品要反覆經歷堆漆、起紋、罩漆、磨顯等步驟後再推光,漆需要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環境下才容易幹透。而漆畫的製作技法多樣,如:髹塗、鑲嵌、刻填、描繪、變塗等,因此漆畫創作周期十分繁雜漫長。張玉惠漆畫作品《織情敘意》。
  • 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2日訊(通訊員 譚周易)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加強對文藝工作者的引導和團結,進一步推動婁底文藝精品創作邁上新臺階,5月8日,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建平出席並講話。
  • 福建長汀縣:家門口的草根宣講 用"小文藝"講"大道理"
    「《浪子回頭》《婚嫁新風》這兩個小品,把移風易俗和禁毒宣傳融入其中,既接地氣,又讓大家在笑聲中接受了新觀念,比看展板或小冊子生動多了。」看完小分隊的表演,退休居民張加林誇讚道。  以社區居民為主,聯合轄區共建單位一起為居民提供接地氣的文藝宣講。這種聚散有時的活動方式,正是長汀「文藝星火」宣講的常態。
  •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校友跨界合作《晴空》——新時代新文藝新創作
    中國文聯「文藝進萬家」公益課堂,李世剛講授的「繪畫與音樂共融」,在疫情期間治癒和鼓舞了萬千心靈……與《晴空》同名畫作,由畫家張利明創作,曾入選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青年畫家扶植計劃。《晴空》、《星空》由祁媛作詞、趙軍作曲,農民兄弟樂隊監製,蔣燁凝傾情演唱,獻給中國青年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