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前,曾經有三個首都,分別為赫圖阿拉、遼陽、瀋陽。按照歷史規律,皇室成員墓地一般建在國都附近,方便送葬、祭掃,比如赫圖阿拉有永陵,遼陽有東京陵。在瀋陽,共有兩座清代帝陵,一座是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位於城北,離市區比較近,又有地鐵直達,所以人氣較高,常常有市民散步遊玩;還有一座是東郊渾河邊的福陵,離市區較遠,墓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但由於交通、地理位置等原因,福陵明顯要比昭陵更冷清一些。
福陵的修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太祖的駕崩。那是在明朝的天啟六年,後金的天命十一年,據《清太祖實錄》記載,這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感覺自己的病情十分嚴重,下令前往清河溫泉療養;等到八月初七日,已是病入膏肓、勢將不起,他決定馬上返回首都瀋陽。一行人乘船沿代子河順流而下,並通知阿巴亥,讓她趕緊出城接駕,擔心見不到最後一面了。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駕崩於距離瀋陽四十公裡的璦雞堡。
清太祖的死因是什麼?談到這個話題,正史突然"失聲"了,避而不談,僅留下:"庚戍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的記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後繼之君如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嘉慶、同治、光緒,死因同樣撲朔迷離,尤其是雍正和光緒,坊間多有流傳他們死於非命。什麼泰陵地宮沒有雍正的頭顱,因為被呂四娘砍走了,裡面是一顆黃金打造的金頭;什麼光緒並非正常死亡,他是被慈禧太后用毒藥殺死的等等。
相比之下,努爾哈赤算是幸運的,至少落個善終,雖然清朝官方沒有說明太祖因何而死,但他們的對手:明朝,卻提供了不少信息,比如毛文龍說過:"老奴背生惡瘡,帶兵三千,見在威寧堡狗兒嶺湯泉洗瘡",袁崇煥在給天啟皇帝的奏報中提及:"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朝鮮史料也說努爾哈赤得了"肉毒病"。從這些記載看,清太祖死於皮膚感染或者傷口感染,他生前赴清河的目的,也是認為溫泉水有助於治療感染。
努爾哈赤為什麼會感染呢?有觀點認為是在寧遠之戰受了炮傷,袁崇煥倚仗堅城固守,並使用紅衣大炮攻擊來犯之敵,根據兵部尚書高第的奏報,在寧遠之戰中,明軍的確擊中了一名大頭目,後金軍用紅布包裹他,抬回去放聲大哭,還派兵攻擊了覺華島上的明軍,將船隻、糧草付之一炬。什麼人值得用紅布包裹,並放聲大哭?據此推測當為努爾哈赤本人,對覺華島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統帥受傷後的報復。
對於清太祖來說,寧遠之敗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打擊,還有精神上的挫折。自十三副鎧甲起兵以來,努爾哈赤連戰連捷,統一了女真諸部;在七大恨告天后,又屢屢擊敗明軍,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眼看就要進入山海關,卻遇到了袁崇煥。《清實錄》記載:"帝自二十五歲徵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岔恨而回。"常勝將軍吃了敗仗,心情十分糟糕,加之年事已高,戎馬倥傯多年,身體老邁且消耗過度。在炮傷、年齡、精神的三重作用下,努爾哈赤最終命赴黃泉。
既然人已經走了,需要把後事做個處理。在中原漢地,一般是把皇帝的遺體放入棺槨,埋葬在地下。當時關外的風俗不是這樣的,像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皇帝都是火化的,從康熙開始改為了土葬。清太祖具體什麼時候火化,史書沒有記載,但距離死亡時間肯定不會超過三年,因為天聰三年二月,努爾哈赤就正式下葬了。與太祖皇帝一起火化的,還有他生前心愛的女人阿巴亥。父皇屍骨未寒之際,王爺們逼迫阿巴亥給先帝殉葬,阿巴亥不肯,得到的答覆是"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你不聽也得聽!沒辦法,阿巴亥只好換上禮服,戴上珠寶,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追隨努爾哈赤去了。兩人靈柩一起火化,骨灰裝入"寶宮"。順治年間,多爾袞獲罪,被政治清算,阿巴亥的牌位也從太廟移走,但骨灰並沒有從福陵遷出,因為她與太祖皇帝的骨灰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的。要是不小心把太祖的骨灰也遷出福陵,罪過可就大了。
努爾哈赤的遺體火化後,皇太極需要為他找萬年吉地。當時後金才建國十幾年,許多制度並不完善,給最高統治者建造陵寢也是頭一遭,不像康熙、雍正、乾隆等人,生前就已經把陵寢修得富麗堂皇,就等百年之後"拎包入住"了。為妥善處理父汗後事,皇太極命令貝勒、大臣四處尋找風水寶地,最終將陵址定在"瀋陽城東二十裡渾河北石嘴山頭"。福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後來謁陵的大臣,還有康熙皇帝,都對這裡的風水讚不絕口。怪不得大清的基業越來越旺,從東北一隅到統一全國,祖墳位置選得好:這是他們的觀點。但有一說一,福陵選址有個很大的弱點,離渾河太近了!每當暴雨、洪水時節,陵門前一片汪洋,努爾哈赤看了都得默默流淚。
皇太極為什麼選在石嘴山呢?有兩個傳說。第一個,說皇太極某次路過石嘴山,看到山裡祥雲圍繞,頓時產生了興趣,登上頂峰後,發現一條長蛇正與雉雞嬉戲,突然,雉雞揮動翅膀向雲端飛去,長蛇也化為光柱直衝霄漢。竟有如此奇物,皇太極認定石嘴山的確是風水寶地,決定把努爾哈赤的寶宮埋葬於此。第二個傳說,滿朝文武苦尋萬年吉地始終沒有結果,皇太極為此十分焦慮,陵寢關乎江山的社稷安危,不可不慎。此時,欽天監大臣報告皇帝,瀋陽城東有一座石嘴山,如果能在那裡找到一百眼泉水,並安葬先皇的龍體,江山就會一統萬萬年。皇太極馬上派人去找,果然發現了一百眼泉水,好吧,就讓太祖皇帝魂歸於此。
地址選定了,陵寢叫什麼名呢?最早的時候,福陵不叫福陵,叫"先汗陵",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才把父親的陵寢命名為:"福陵",寓意大清福澤萬年,這也為後世子孫定下了基調,清朝所有帝王陵都是兩個字,比如孝陵、裕陵、昌陵、定陵等等。為了彰顯皇家地位,順治年間,清政府還將福陵所在的石嘴山改名為:"天柱山",聽起來是不是高大上了許多?明朝皇帝的陵寢在天壽山腳下,清東陵在昌瑞山腳下,名字都非常的氣派。
但是在努爾哈赤下葬之初,福陵的建築規模遠遠沒有那麼氣派。當時後金只有東北一隅之地,每逢天災糧食減產,就要到關內燒殺搶掠,因為經濟、人口都十分有限。在創業階段,拿出數額巨大的錢財給先帝修陵是不可能的,首先要保證這個政權能夠維持下去。當時福陵有多簡陋?只有大門、圍牆以及享殿等基礎建築,而且所謂的享殿也不過是三間瓦房罷了,每間只有個小門,太祖皇帝、孝慈高皇后、莽古爾泰母妃富察氏、多爾袞母妃阿巴亥,四個人的骨灰就埋在享殿下面。沒有石像生,沒有明樓,沒有寶頂,甚至連地宮都沒有。等到順治、康熙年間,滿清領土擴大了好多倍,手頭上的財富也多了起來,決定擴建祖宗陵寢。順治年間,給福陵增設了石像生,擴建了享殿,還在方城之上蓋了角樓。康熙年間修建了地宮,把太祖帝後的骨灰重新挖出來,恭恭敬敬地埋入地宮,所以努爾哈赤實際上下葬過兩次,最近一次是他重孫在位期間;福陵的碑亭也是康熙蓋的,上面的碑文是他起草的,開篇第二句是:"我皇曾祖太祖高皇帝,肇興東土,奮師一旅,式闢皇圖。"
在清朝,福陵作為開國皇帝的陵墓,地位相當之高,平時戒備森嚴,尋常百姓根本無法靠近,高級官員前往謁陵,走到大紅門附近的下馬坊,就必須步行,表達對先帝的敬意。每逢清明、冬至、中元、太祖忌日等時間節點,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現在的福陵是瀋陽東郊一個有名的景點,乘坐公交即可抵達。昔日諱莫如深的皇家禁地,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反映了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遷。
END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本文系網易新聞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時拾史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明朝小公務員猝死之謎:家人說是病故,神秘人指控妻子偷情謀殺,真相到底如何?
張學良的後半生(大結局)難回大陸,客死異國他鄉
為了保命,王戎把身體和名聲一併搞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