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古代國家中,支撐它的也有「三駕馬車」,那就是皇帝、丞相和大將軍。
皇帝當然是擁有一切的最高權力,但皇帝一個人沒有那麼多精力全權處理所有的軍國大事,於是就設置了丞相和大將軍,協助皇帝分別管理百官和軍權。皇帝既要集中權力,還要平衡和制約好丞相和大將軍之間的權力,防止倒向一邊,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穩定。
將和相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那麼很協調的,畢竟有很大的政治利益充斥在其中。然而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國趙惠文王時,卻有一段「將相和」的美談一直流傳至今,他二人便是廉頗和藺相如。
說起「將相和」的故事,我們在教科書裡都學過,主要涉及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
一、完璧歸趙
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趙惠文王18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一塊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了,就想據為己有,跟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來交換它。趙王有一個宦官叫繆賢,向趙王推薦說自己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去完成使命。
藺相如到了秦國,見到秦王,將和氏璧獻上去。秦王很高興,並讓官員左右傳看。藺相如見秦王沒有談論城池的事,就說:「璧有瑕,請指示王。」秦王把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拿著壁後退幾步,靠在柱子上說:「大王真要拿城換壁,就請齋戒五日,如果一定要逼我,我就和壁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只好齋戒五日,再次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說:「我已派人將壁送回了趙國,如果大王真想拿城換,那就先把十五座城交割趙國,再派使者和我回趙國取壁,秦強而趙弱,趙國絕不敢欺騙大王的。」秦王無奈,又很賞識藺相如,就把他放回了趙國。藺相如於是被趙王封為了上大夫。
二、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趙惠文王20年),秦昭襄王想攻打楚國,又擔心趙國會乘機打他,就約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會談。
會上,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奏一曲吧!」趙王彈起了瑟,秦國史官記道:「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對秦王說:「我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缻,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藺相如怒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對趙國史官說:「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大臣說:「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說:「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宴會結束,秦國始終沒佔到趙國什麼便宜。
三、 負荊請罪
回趙後,藺相如因功勞大被趙王封為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滿,說:「我攻城徵戰,藺相如只不過說了幾句話,就位於我之上,下次遇見他,我一定叫他好看!」
藺相如聽說後,就裝病不去上朝。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子,就叫車夫掉頭迴避。他的門客看不慣,說:「你也太膽小怕事了吧。」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二人啊,我這樣做,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聽說了後,很慚愧,就脫去上衣,露出肩膀,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門前請罪。二人交歡和好,從此成為刎頸之交。
此後,趙國在藺相如和廉頗的共同治理下,蒸蒸日上。期間秦趙還發生過一次閼與之戰,不過被趙國的趙奢給打敗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從此傳為佳話。
趙惠文王去世後,繼位的趙孝成王剛愎自用,不久就發生了秦趙為爭奪上黨之地而發生的長平之戰,趙奢和藺相如也相繼去世了,老將廉頗以守為攻,與秦軍對峙三年,秦不能勝,趙王聽信謠言,用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出兵攻秦,結果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共被坑殺趙軍四十五萬餘人,趙國從此一落千丈,再不能與強秦相抗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