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2020-12-14 我手寫我心人生百態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講了三個故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這三個故事顯示了兩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藺相如,機智勇敢,隨機應變,深明大義。廉頗,老成持重,深謀遠慮,知錯能改。其實,我自己感覺,可能是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因素,誇大了藺相如的才幹。

我們來看看藺相如在這幾段故事中的表現,在著名的「完璧歸趙」中,秦王拿著和氏璧傳給嬪妃看的時候,藺相如就想了一個法子,對秦王說,璧有瑕,請我指給你看,拿到和氏璧之後,藺相如退後幾步,說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話,意思就是秦王你想得到和氏璧,我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國是大國,這時候的趙國雖然弱一些,但還有實力,再加上秦國和楚國交戰,不願意跟趙國撕破臉面,面對藺相如的玉石俱焚的決心,秦王只好讓步,按照藺相如說的法子,齋戒沐浴,雖然最終沒有得到和氏璧,秦王也沒拿藺相如怎麼樣。

秦王其實才不在意藺相如的生死,只是出於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才沒有跟趙國計較,所以藺相如的那些小伎倆怎麼可能唬住秦王,秦王只不過從大局考慮,暫時退讓。在澠池之會上,秦王戲弄趙王,讓趙王彈琴,藺相如也毫不示弱,讓秦王為趙王擊缻,秦王不肯,然後藺相如拿出的他的殺手鐧,以死相逼,「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多麼勇猛無畏啊!秦王沒法,只好敲盆。

看來,好像又是趙國贏得了勝利,只是這樣的勝利贏得多麼得吃力。秦王並不是害怕藺相如,而是覺得趙國實力還比較強,再加上廉頗在邊境設置了大軍,不能硬碰硬,所以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友好和平,等時機成熟,你藺相如再怎樣以死相逼,才不怕呢!所以,目光遠大的秦王再次委屈自己,放下身段,敲了一下盆。

在這兩個故事中,我只看到了藺相如的無畏,說起才能,我真覺得談不上有多少才幹,一個臣子動不動就以死相逼,又有多出色呢,如果不是當時的趙國實力不弱,秦國又忙著攻打楚國,不願跟趙國起衝突,這個法子根本沒什麼用!既使沒有藺相如,換另一個人出使,同樣會完成任務,難怪當初廉頗會覺得不服氣,所以我覺得藺相如只能算一個合格的外交家。藺相如因為這兩件事被升為宰相,可見趙國又是多麼缺乏人才啊!

幾年後,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成為新一任的君主。這時候的秦國終於準備充分,要跟趙國大幹一場,新上任的君王嫌棄廉頗老了,起用新人趙括,培植自己的勢力,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國一蹶不振,藺相如毫無建樹,在憂心如焚中去世,廉頗被迫逃到楚國,客死他鄉。一代將相落到這樣的下場,又是多麼的悲涼啊!

相關焦點

  • 將相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了。」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將相和源於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對於《將相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在語文課本中見到了,也即比較熟悉了。藺相如、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著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
  • 從「將相和」到「亡國恨」,藺相如和廉頗晚年境遇,背後暗藏真諦
    廉頗劇照 而趙惠文王對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表現,自然也是十分滿意。於是,沒過多久便將藺相如擢升為上卿,官階甚至比趙國名將廉頗還要高出一些。可這卻讓廉頗心中十分不快,畢竟自己的官位那可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反觀藺相如這一介書生卻僅憑著一張嘴,便能夠身居高位。因此,對此極為不滿的廉頗便總想著找個機會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
  • 黃庭堅:用書法講一個不一樣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北宋黃庭堅書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長的一卷,也是中國書畫手卷中最長的一卷,全長近18米。這件作品非常精彩!《千裡江山圖》不過12米,廉頗藺相如列傳有18米長,就年代來說王希孟的生活在徽宗年間也比黃庭堅要晚,這樣的一幅作品在美國展出居然沒有人看,非常可惜。儘管書法和繪畫的審美情趣是不同的,但好的作品還是需要人們來認知,那麼今天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這幅作品有多高的藝術成就,背後有哪些文化價值?
  • 將相和的說法是誤傳,因為正史裡的藺相如也是武將
    因為藺相如不是宰相,他也是武將。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立下大功,被封為上卿。上卿是爵位,文官和武將都可以被授予。並不是文官的專有職位。《史記》有藺相如武將身份的明確記載。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段文字是負荊請罪的原文,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很好懂,我們對這件事也比較熟悉,就不在一字一句去翻譯了。
  •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洋溢著活躍的韻律美,賦予草書嶄新...
    黃庭堅的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長卷大放異彩。 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 負荊請罪的故事,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恩怨的故事
    負荊請罪的故事是歷史上的真實的故事,後來被記錄下,流傳到現在,故事發生在藺相如與廉頗兩個人身上,所以後人又稱這個故事為將相和。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在《水滸傳》第四十六回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將相和,國家興。將相不和,國家敗!」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
  • 老師不會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趙國2萬軍隊被秦國全殲
    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一篇課文《將相和》留下深刻印象。這篇文章取材於《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由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會、廉頗負荊請罪等幾個段落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藺相如,被塑造為一個智勇雙全、膽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 《將相和》傳為佳話,而兩人結局悽涼令人惋惜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齣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將,廉頗。相,藺相如。這是我們小學的課文,可你知道兩人最後的結局嗎?
  • 廉頗藺相如和好另有隱情,趙惠文王三個思路導演了「將相和」局面
    「將相和」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我們被藺相如高風亮節和廉頗知錯能改的豪氣所折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更是成為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但我們所學的只是真相中的小部分,還有更多隱情不為我們所知道,二人和好還有背後鮮為人知的內幕,其中趙王,即趙惠文王,並不是我們了解到的那樣平庸,他才是背後最高明的人。
  • 重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國有強弱,但無高下之分,藺相如厲害了
    趙惠文王認清了局勢,趙國難以與秦國相抗衡,秦國的陰險眾人皆知,因而派出能者藺相如成就了「完璧歸趙」的佳話。趙國雖不如秦國強盛,卻也不甘於懦弱,並沒有懼之而獻璧,可見趙國非懦國,對待自己國家的東西亦十分珍惜。由此觀之,趙國也會更愛惜百姓與國土的安危。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我們上中學時,都學過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文中提到的和氏璧,屬戰國時期的趙國所有,秦王得知後,朝思暮想,必欲得之而後快,便許給趙國15座城池為代價,交換那塊和氏璧。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趙國不敢拒絕。讓誰持璧出使秦國,去換回那15座城呢?幾經推薦,趙國最後選中了能言善辯、智商超群而又不懼生死的藺相如。
  • 說到老兵遲暮就想到廉頗老矣?明明年少得志,怎麼就成了將相和裡的老將軍
    藺相如完璧歸趙24歲趙王何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將相和。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同年秦將白起伐楚28歲趙王何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樓昌將,攻魏幾,不能取。十二月,廉頗將,攻幾,取之。
  • 廉頗藺相如冰釋前嫌後如何了?終究是英雄遲暮令人扼腕
    藺相如雖然是一文臣,果敢的氣度不輸武將,在澠池之會上給趙惠文王奪得了臉面和利益,事後論功行賞也不驕不躁,還十分有謙讓精神,沒有直愣愣的跟廉頗對上,省了趙惠文王不少事。廉頗雖是武將,戰場上是一把好手,雖然性子躁了點,不服氣藺相如那文縐縐的一套,但認清事實之後他知錯就改,放下臉面負荊請罪,這樣不挑事兒的臣子真是太讓人省心了。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年老標籤,還是他年輕時沒出色作為可言?
    廉頗之所以在我們印象中是一個老年的形象,主要還是拜兩個典故所賜——長平之戰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兩個典故預先給定了廉頗一年老的標籤,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梳理廉頗的生平卻發現有一個有趣的狀況:將相和的時候,廉頗實際頂多算個中年人,而他因戰功被封上卿並以勇氣聞名諸侯時,可能只有二十多歲!屬於名副其實的少年得志。
  • 趙心放:戰國時期趙國「將相和」的導演是誰?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卓著,藺相如只憑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說以後見面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就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細閱有關史籍,筆者管見,並非僅僅是「不服氣」這麼一回事。「將相和」有著深刻的內涵。
  • 面對實力強大的秦國,藺相如如何不辱使命?
    原來當初這位宦官想要逃出趙國前往燕國的時候,藺相如作為門客堅決地站了出來阻止了他的行為,藺相如說道:"現在燕國是弱國,而趙國強大,您現在以為燕國對您給出良好待遇而去燕國,殊不知燕王只是以為您受趙王的寵信才會想與您結交,您如果想偷偷潛逃到燕國,燕王不僅不會優待您,反而會認為您潛逃過來會引起趙國的猜忌,會給燕國禍患,"
  • 將相和,則國強,「刎頸之交」美名揚
    將和相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那麼很協調的,畢竟有很大的政治利益充斥在其中。然而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國趙惠文王時,卻有一段「將相和」的美談一直流傳至今,他二人便是廉頗和藺相如。說起「將相和」的故事,我們在教科書裡都學過,主要涉及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