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冰釋前嫌後如何了?終究是英雄遲暮令人扼腕

2021-01-19 騰訊網

廉頗和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趙惠文王在世時對二人十分重視。藺相如雖然是一文臣,果敢的氣度不輸武將,在澠池之會上給趙惠文王奪得了臉面和利益,事後論功行賞也不驕不躁,還十分有謙讓精神,沒有直愣愣的跟廉頗對上,省了趙惠文王不少事。廉頗雖是武將,戰場上是一把好手,雖然性子躁了點,不服氣藺相如那文縐縐的一套,但認清事實之後他知錯就改,放下臉面負荊請罪,這樣不挑事兒的臣子真是太讓人省心了。

藺相如是個有大局觀的人,所以,就算臉皮挑釁他也可以裝慫不在乎,廉頗呢,武力值夠了,又能聽得進勸,以小見大,有這樣的組合在,就算秦國很強大,一時半會也不能把趙國怎麼樣。不得不說趙惠文王眼光很好,也很信任自己的臣子。趙惠文王的位子終究是要傳下去的,他的兒子趙孝成王就沒有那樣好的眼光和大度的性子了,不再受重用的廉頗和藺相如會怎麼樣呢?

長平之戰甚是棘手,廉頗遲遲不能擊退秦軍,趙孝成王不高興了,覺得廉頗不給力,乾脆給換個能行的過去,於是就點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事實證明趙惠文王這個決定十分不明智,藺相如原本上書阻攔但是被趙孝成王獨裁了。結果長平之戰慘敗,四十萬趙軍無一生還,趙國從那之後就只能夾起尾巴做人。

好在鄰國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相助於趙國,趙國才沒有在秦國強勁的攻勢下亡國。在這一時期,藺相如心力交瘁,不得重用的失意以及對趙國走到如此地步的悲痛壓垮了他,一代名相不再有澠池之會意氣風發的樣子,就這樣撒手人寰了。

長平之戰後趙孝文王明白了,這個戰亂的年代沒有廉頗不行,又重新重用他,廉頗很給力,扛住了秦軍的壓力還打退了趁火打劫的燕軍。趙孝成王的位子又傳遞下去給了趙悼襄王,然而這一位一上臺就表達了對廉頗的不滿意,直接就撤掉了廉頗的兵權,甚至派人去接替在外為趙國徵戰的廉頗的位置。廉頗氣不過把人打了,跑到魏國。

不知大家可還記得辛棄疾那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詩是有典故的。廉頗一直等著趙悼襄王召自己回國效力,趙悼襄王也想知道廉頗是否還能上戰場徵戰就派了使臣去慰問。廉頗為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首先得證明自己還能吃,於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卻不想大小便失禁了,去了廁所好幾回。趙悼襄王聽後就放棄了召廉頗回來的心思。廉頗後來還被楚王接到楚國,卻沒能回自己的國家,他的鬱悶可想而知吧。

相關焦點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餘位君主,從沒有一個是能切實遵守信約的。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
  • 將相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了。」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 黃庭堅:用書法講一個不一樣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北宋黃庭堅書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長的一卷,也是中國書畫手卷中最長的一卷,全長近18米。這件作品非常精彩!《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個故事我都很熟悉,這個故事描述的是趙國名將廉頗和藺相如一文一武同時成為這個趙國的股肱之臣。但是由於藺相如的官職後來比廉頗高,廉頗心裡不服,就和藺相如發生了矛盾,百般的刁難,在藺相如出行的道路上設置阻礙,但是藺相如以國家為主不和廉頗計較,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文臣武將發生爭執對國家是非常危險的。
  • 負荊請罪的故事,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恩怨的故事
    藺相如,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侍官。在幫助趙國成功拿回和氏璧後,被趙王重用。後來在陪同趙王赴會秦王的宴會時,出言幫助趙王,趙王很感動,封他為大官,而且他的官職比當時的廉頗還要大。廉頗不服氣,所以兩人有著不合傳言。
  •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洋溢著活躍的韻律美,賦予草書嶄新...
    黃庭堅的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長卷大放異彩。 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但是趙王也捨不得這塊寶玉,於是便讓藺相如帶著這塊寶玉到秦國去。秦王看見這塊寶玉之後 ,那是十分的喜歡啊,拿在手上不肯放下,看了許久也未對城池之事發聲。此時藺相如知道,秦王準備耍賴皮了,於是他便對秦王說,寶玉之上有一處瑕疵,找了半天沒有找到的秦王便讓藺相如指給他看。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將相和源於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對於《將相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在語文課本中見到了,也即比較熟悉了。藺相如、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廉頗,一個讓人印象朦朧的歷史人物,酷愛手遊電競運動的讀者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王者榮耀》裡面為了守護部落而踏上徵途的那位強大坦克。喜歡文學的人可能會想起成語故事裡面完璧歸趙後負荊請罪的將相和故事。而資深的漫畫迷們可能會想起漫畫名著《尋秦記》裡面那位白髮蒼蒼的趙國柱石。
  • 重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國有強弱,但無高下之分,藺相如厲害了
    趙惠文王認清了局勢,趙國難以與秦國相抗衡,秦國的陰險眾人皆知,因而派出能者藺相如成就了「完璧歸趙」的佳話。趙國雖不如秦國強盛,卻也不甘於懦弱,並沒有懼之而獻璧,可見趙國非懦國,對待自己國家的東西亦十分珍惜。由此觀之,趙國也會更愛惜百姓與國土的安危。
  • 從「將相和」到「亡國恨」,藺相如和廉頗晚年境遇,背後暗藏真諦
    廉頗劇照 而趙惠文王對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中的表現,自然也是十分滿意。於是,沒過多久便將藺相如擢升為上卿,官階甚至比趙國名將廉頗還要高出一些。可這卻讓廉頗心中十分不快,畢竟自己的官位那可是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反觀藺相如這一介書生卻僅憑著一張嘴,便能夠身居高位。因此,對此極為不滿的廉頗便總想著找個機會給藺相如一點顏色看看。
  • 面對實力強大的秦國,藺相如如何不辱使命?
    原來當初這位宦官想要逃出趙國前往燕國的時候,藺相如作為門客堅決地站了出來阻止了他的行為,藺相如說道:"現在燕國是弱國,而趙國強大,您現在以為燕國對您給出良好待遇而去燕國,殊不知燕王只是以為您受趙王的寵信才會想與您結交,您如果想偷偷潛逃到燕國,燕王不僅不會優待您,反而會認為您潛逃過來會引起趙國的猜忌,會給燕國禍患,"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將相不和,國家敗!」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老師不會告訴你,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趙國2萬軍隊被秦國全殲
    這篇文章取材於《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由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會、廉頗負荊請罪等幾個段落組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藺相如,被塑造為一個智勇雙全、膽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繼位後,他再次拿著這塊玉去找楚武王獻寶,楚武王仍然把他當成騙子,又砍了他的右腳。
  • 語文老師為何從不說,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後續?只因代價太慘烈
    藺相如臨危受命,帶著和氏璧來到了秦國,秦昭襄王雖然非常喜歡和氏璧,但遲遲不提換城池的事,藺相如知道他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玉璧,就說玉璧上有一塊瑕疵,他從秦昭襄王手中奪過玉璧後,以玉碎要挾秦昭襄王換取城池。俗話說狗急跳牆,秦昭襄王怕他真砸壞了玉璧,就讓人拿出地圖,劃出了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心想秦昭襄王肯定是騙他,要是讓出了玉璧,這城肯定拿不到手,於是藺相如就讓秦昭襄王齋戒5天。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的典故,但廉頗和藺相如的下場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正當趙惠文王為此事發愁時,繆賢推薦了藺相如,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趙惠文王暫且相信藺相如,讓他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藺相如不辱使命,實現「完璧歸趙」的承諾。此事過後,趙惠文王非常賞識藺相如的才能,直接封他為上大夫。後來,秦、趙澠池會盟,藺相如一頓操作猛如虎,保全了趙王的顏面,捍衛了趙國的利益,其功勞比打贏一場仗還大。
  • 家道窮必乖異,容人者求大同方有出路,藺相如如何徵服將軍的心
    他機智勇敢,挫敗了秦國騙取天下至寶和氏璧的陰謀,又在澠(mian)池會上力壓秦王,保住了趙王的尊嚴,所以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是趙國的宿將,心中很不服氣,就說:「我是將軍,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一點功,職位卻在我之上,況且他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我遇見他,一定要好好羞辱他。」藺相如聽到此言,不肯和他相會。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年老標籤,還是他年輕時沒出色作為可言?
    編者按:如果說到老兵遲暮,相信在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出的第一個成語通常會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一說到老將那麼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廉頗年七十」,第二個則是「黃忠年六十」。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廉頗始終是一個鬚髮花白的老將形象。那麼,廉頗真的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嗎?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與趙國的命運到底有多緊切?
    廉頗老了,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已經是垂垂老矣、日漸西山之勢。也沒有人會來慰問他,任用他,沒有誰會來,一個人也沒有。但是,廉頗卻一直在等,在等一個人來,在等一句話,可是,他什麼都沒有等到,到死也沒有等到。有人認為,廉頗後來逃亡魏國、楚國等地是一種叛徒之舉。他沒有效忠於自己的君王,沒有用盡全力守護他的臣民。但是,誰又站在廉頗的位置上替廉頗思考了呢?趙王又是怎樣對他的?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我們上中學時,都學過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文中提到的和氏璧,屬戰國時期的趙國所有,秦王得知後,朝思暮想,必欲得之而後快,便許給趙國15座城池為代價,交換那塊和氏璧。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趙國不敢拒絕。讓誰持璧出使秦國,去換回那15座城呢?幾經推薦,趙國最後選中了能言善辯、智商超群而又不懼生死的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