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洋溢著活躍的韻律美,賦予草書嶄新...

2020-12-16 騰訊網

黃庭堅的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長卷大放異彩。作為其51歲時成熟的代表作,已走出早期《花氣詩帖》用筆生硬、少圓轉的狀態,也完善了中期《杜甫寄賀蘭銛詩帖》筆法圓勁、筆勢連綿的特點。豐富多樣的掠筆、帶筆、蹲筆,尤其是獨創的顫筆技法,讓線條極富振蕩感,洋溢著活躍躍的韻律之美,賦予了草書以嶄新的境界。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

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

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

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

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

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

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

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

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

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

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藺相如

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

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

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無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

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

璧西入秦。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

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

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

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

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

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

璧之故逆強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

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

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

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

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

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

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

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

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

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

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

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

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

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

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

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

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

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

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

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

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

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

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

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

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

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其後與秦王會澠池,相如功大,

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有攻城野戰

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位居我上,我見相如,

必辱之。」相如出,望見廉頗,引車避匿。舍人相

與諫,請辭。相如曰:「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

與諫,請辭。相如曰:「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今之視廉將(此處大段刪節原文)軍,孰與秦王?顧強秦不敢加

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兩虎共鬥,

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

後私讎也。」

相關焦點

  • 黃庭堅:用書法講一個不一樣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北宋黃庭堅書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長的一卷,也是中國書畫手卷中最長的一卷,全長近18米。這件作品非常精彩!《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個故事我都很熟悉,這個故事描述的是趙國名將廉頗和藺相如一文一武同時成為這個趙國的股肱之臣。但是由於藺相如的官職後來比廉頗高,廉頗心裡不服,就和藺相如發生了矛盾,百般的刁難,在藺相如出行的道路上設置阻礙,但是藺相如以國家為主不和廉頗計較,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文臣武將發生爭執對國家是非常危險的。
  • 黃庭堅草書6條技法分析,變幻莫測的線條,神出鬼沒的結字
    黃庭堅的草書是繼唐朝「顛張狂素」之後,草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高在了他在用筆和結字上的獨樹一幟。對於黃庭堅的草書,筆者起初最喜歡他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認為這件作品遠在其它草書作品之上,但學著學著,就發現,其他的像《諸上座帖》《李白憶舊遊詩》等同樣是座豐富的寶藏,在技法和章法上要比廉頗藺相如豐富。
  • 書法史上的「一代奇人」,草書冠絕天下,連蘇東坡都甘拜下風!
    黃庭堅草書長卷學過書法的朋友都知道,黃庭堅是宋朝第一草書高手,他也是書法史上的「一代奇人」,草書冠絕天下,連蘇東坡都甘拜下風!在宋朝「寫意」的書法環境當中,在行書上有米芾、蔡襄、蘇東坡等人,在草書上只有黃庭堅一人獨挑大旗,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這除了得益於他天資的穎悟之外,還有他對於草書的高度理解,達到了後人難及企及的高度。他是宋朝草書第一高手,他的字筆走龍蛇,達到了書法的至高境界!
  • 《廉頗藺相如列傳》:將相和的背後透著無限的悲涼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藺相如,原本是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廉頗,趙國的大將,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最後成了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白璧微瑕」這些著名的成語都出自於這篇列傳,「將相和」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這一千古佳談真得那麼完美嗎?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著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
  • 將相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了。」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 黃庭堅書法藝術
    諸上座帖(局部)黃庭堅還有一種草書如《花氣燻人帖》,屬於小草,與狂草有別,但相對少見。《經伏波神祠》中的「帋」字       再看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右起第二行首字「璧」,上部突出一筆向右上挑出,顯然不合章法,但它一方面打破了本行的沉悶,另一方面呼應了鄰行,因而別具情趣
  • 黃庭堅的草書神品《諸上座帖》,你知道怎麼臨摹嗎?
    黃庭堅在書法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家。黃庭堅深刻而獨特的見解,指導著他的書法實踐,取法很廣卻不紛亂,用功精勤而不落刻板,能明晰古人的短長而為我所用,在張芝、張旭、懷素之外振奮狂草並發揚廣大。黃庭堅的書法理論散見於他的文集中,文字言簡意賅,明白曉暢。
  • 黃庭堅草書《花氣薰人帖》
    黃庭堅草書《花氣薰人帖》  局部中國書法的兩個高峰期:晉、唐,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輝煌的典範作品和傑出的書法名家
  • 黃庭堅臨終前寫的草書,出神入化、神鬼莫測,堪稱「人間絕筆」!
    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他就是「宋四家」中的黃庭堅!這一年他因為得罪權臣而被貶黔中,也就是今天的貴州省地區,在滿腹惆悵的心境當中,他寫下了一幅「曠世傑作」,此作代表了黃庭堅畢生最高的草書成就,甚至可以媲美與張旭與懷素。
  • 千年草書,不過25人
    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 王寵 草書《送李願歸盤谷序》
    部分資料內容來自網際網路,如相關內容有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們!若其他微信號需要轉載,請註明:「轉載自書藝公社」,謝謝合作!王寵 草書《送李願歸盤谷序》王寵(1494——1533)時而筆勢長拖,如「耳」、「中」;時而連綿不絕,如「茂樹以」、「於前孰」、「而疾馳」等以一筆書成,筆筆中鋒,行氣、筆意頗有懷素(活動於公元八世紀中期)氣概。此外,「食」、「居」二字之左撇長曳,隱約間又有黃庭堅(1045-1105)消息。  綜觀通幅行筆時縱時緩,擒放自若;時而上下絲牽,連環勾鎖,參差錯落,攲斜有致。除了草書的流暢外,亦參具個人風貌之拗折筆法,神化無窮。
  • 草書丨舞者之心
    美學家宗白華的美學體系,書、樂、舞有著同一品格,都是貫穿著同一精神的美,都是三位一體、互動相通的藝術。無疑張旭為代表的書法實踐與舞蹈有驚人的相似美,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究竟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徵。所以唐代大書家張旭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筆法,大畫家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說:「庶因猛厲以通幽冥!」
  • 中學老師臨摹黃庭堅草書,像胡亂畫的草稿紙,結果被列入國展行列
    黃庭堅在行書、草書、楷書的領域都有著不菲的成績和卓越的貢獻,他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有偏愛,曾寫詩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可見造詣之深。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書法風格受到了蘇軾很大的影響。
  • 書法有法丨國展草書:「歷史的繁榮期」?「當代無草書」?
    對這一局面,書壇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下草書創作處於歷史繁榮期,展覽推動了書家對草書的借鑑與吸收,「二王」、《書譜》、黃庭堅、晚明大草、北碑因子等經典草書在今人的筆下被複製、還原、喚醒、嫁接、揉合、表現,此之謂發展;另一種觀點則相對保守,比如林鵬先生認為「當代無草書」。他說,草書的精神已經失落,當下今草創作只是徒有其表,而無草書的內涵與精神。
  • 黃庭堅:數百年來懂草書只有張旭、懷素和我
    由此可見,黃庭堅能成為上承唐代張旭、懷素,下啟明朝祝允明、王鐸的關鍵人物,絕非偶然因素,當屬時物造化。點評近代草書,他認為:「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黃庭堅的草書代表作有《李白憶舊遊詩卷》及《諸上座法帖》等,《李白憶舊遊詩卷》,是庭堅晚年時期的作品。
  • 負荊請罪的故事,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恩怨的故事
    當時的趙國有一名名將,就是廉頗,廉頗有著一身好本事。這就造成了藺相如與廉頗恩怨的開始。二、負荊請罪的故事恩怨的由來自此以後,廉頗就放出話來說,自己因為與這種出生卑微之人一起同朝為官而感覺噁心,自己以後不想與這個人見面,有自知之明的就別出來,如果兩人在街上見到了,那藺相如就會被我狠狠侮辱一番。藺相如聽到後,出門就儘量避免和他們見面。三、負荊請罪的故事結局
  • 重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國有強弱,但無高下之分,藺相如厲害了
    趙惠文王認清了局勢,趙國難以與秦國相抗衡,秦國的陰險眾人皆知,因而派出能者藺相如成就了「完璧歸趙」的佳話。趙國雖不如秦國強盛,卻也不甘於懦弱,並沒有懼之而獻璧,可見趙國非懦國,對待自己國家的東西亦十分珍惜。由此觀之,趙國也會更愛惜百姓與國土的安危。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我們上中學時,都學過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文中提到的和氏璧,屬戰國時期的趙國所有,秦王得知後,朝思暮想,必欲得之而後快,便許給趙國15座城池為代價,交換那塊和氏璧。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趙國不敢拒絕。讓誰持璧出使秦國,去換回那15座城呢?幾經推薦,趙國最後選中了能言善辯、智商超群而又不懼生死的藺相如。
  • 崔瑗|草書勢
    更為重要的是,他讚揚了草書的「勢」,從而肯定了它的審美價值,是書法美學史上的巨大貢獻。崔瑗指出草書形式美的三個特徵:一是「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一改過去篆書多圓筆,隸書多方筆的書體平整均衡的風尚,行書方式更為自由飛揚,更適合充分表現書家的情感;二是指出草書具有強烈的動感,「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