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大農村已普遍實現了機械化,然而幾十年前,我的童年時代,那時的農村還完全處於農耕時代,耕牛就是那時的第一生產力!而耕牛身上最不能缺少的行頭就是牛鈴鐺,耕牛的脖子下掛著牛鈴鐺表示它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沒有戴牛鈴鐺的牛可不是真正的牛!
製作牛鈴鐺的材料一般是銅,裡邊的珠子也是銅的,銅應該是製作金屬樂器中最常用的材料,用它製作的樂器,音色很美!
印象中的牛鈴鐺像個放大了的花生,外形光滑,閃閃發亮。在鈴鐺的下面有個長方形的小口,裡邊時不時地能看到一個珠子在滾動,珠子滾動時,牛鈴就會發出「叮噹」「叮噹」的聲音,清脆而響亮!
還有一種牛鈴鐺呈喇叭形,裡邊懸掛一個金屬塊,金屬塊碰擊鈴鐺,也會發出「叮噹」「叮噹」的聲響。這種鈴鐺只在特殊情況下才讓牛佩戴。村上嫁娶新人的時候,掌鞭們就會把壓廂底的大鈴鐺取出來,牛車接了新人、進了村莊,男女老少奔走相看,掌鞭們會驕傲地舉起扎鞭,使勁「啪」地一甩,那牛就飛快地跑了起來,此時那「叮噹」「叮噹」的聲響就格外悅耳動聽,這是牛鈴鐺最高光的時刻!
關於鈴鐺,我還聽到過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話說鎮平城南約二十華裡有個侯集街,街上有位製作牛鈴鐺的師傅,老師傅手藝很精湛,他收了個徒弟,這徒弟從小跟著他做工,勤快懂事,燒火擔水,掃地煮飯,切割鍛造樣樣在行。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眼看小徒弟已經二十多歲了,可愣是出不了師。小徒弟知道「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樣一句話,小徒弟也知道遲遲不能出師的原因,因此他天天心裡很鬱悶!
這老師傅也真是誠府深!這樣的徒弟勤快懂事咋能讓他出師啊?飛了多可惜!老師傅天天防著徒弟。
老師傅只教徒弟做鈴鐺外殼,教的時候也真的是無微不至!徒弟學了一手好手藝,做出的外殼有模有樣。師傅家的鈴鐺堆積如山!可徒弟愣是不知道這銅珠子是怎麼放進去的?研究來研究去,這珠子比這孔大好多?珠子怎麼弄進去的啊?他百思不得其解,為此他熬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這齣不了師掙不到錢,連個媳婦也說不來啊,小徒弟為此而愁腸百結。
話說這侯集街年年都有個小滿廟會,廟會上賣啥的都有,生意非常紅火!有一年小滿廟會時,老師傅帶著徒弟,拉著架子車,也來趕會了。那天賣的格外好!這時候徒弟有了主意,他跟師傅請了假,說,會上有人介紹對象,要我跟她相親哩。師傅就準了他的假,小徒弟於是一路小跑,「挖蹦子」回到了師傅家!
小徒弟口裡喘著粗氣,還沒進門就喊道,「師娘師娘,今天生意好的很吶,鈴鐺賣完了!師傅叫我回來再取。」
進了堂屋,小徒弟故作焦急地說,「這都是空殼鈴鐺,該咋辦啊?」因為平時這夥計人好勤快,師娘也挺愛見他的,對他也沒啥防備,於是師娘就說,「這好辦哩很,來,你去擔水,我燒火。」小徒弟馬上把水擔來,師娘把水倒在一個大盆裡,用火燒一堆零碎的銅片,不一會全化成了銅水,師娘用布墊住空殼鈴鐺,然後叫徒弟拿出小勺子舀銅水往鈴鐺殼裡倒,用手一搖,馬上放在水盆裡,只聽見「刺拉」一聲,一股白煙騰空而起,從水裡拿出來,一搖,那鈴鐺發出「叮噹」「叮噹」的聲音,真好聽!
小夥計高興壞了,一勺一勺地往殼裡澆,覺得差不多了,小徒弟就說,「師娘,我該走了!生意這麼好,師傅要等急了!」師娘趕快把鈴鐺收拾好,喜笑顏開地交給徒弟!小徒弟接過鈴鐺,心滿意足地出屋走了。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牛一直被視為農家的命根子,從牛犢學會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掛上一串銅製的鈴鐺。農忙季節,牛可用於犁田、耙田;農閒時分,牛能幫助拉磨,碾壓菜籽、稻穀,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現今的農村,人們早已不用牛來精耕細作了,歲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間成了絕響。家鄉的茵茵綠草仍在,家鄉的駘蕩和風仍在……只是少了耕牛,少了牛鈴,那「叮噹」「叮噹」的悅耳聲響,也只能在夜深人靜時出現在我的夢裡了。
圖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