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之一,距瑞麗20公裡,全市面積95平方公裡,人口才1萬多人,但畹町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當中國沿海都被日本佔領以後,中國的海上通道全部被切斷,她是中國唯一一個跟國際社會保持物資運輸的口岸城市。
在當時雲南省主席龍雲的主持下,
雲南民工用最原始的工具在9個月的時間內,在群山中搶修了滇緬公路,
他們是滇緬公路的總指揮、總設計師等功勳。雲南人民更是以平均每公裡犧牲了六個民工,總共約10萬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修通了滇緬公路,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滇緬公路的終點就是連接緬甸的畹町口岸,跟緬甸中央鐵路連接,直達仰光港。全部的援助物資都是通過畹町口岸的畹町橋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內地的。當年的中國遠徵軍也是從畹町橋走出國門遠徵緬甸去抗擊日軍的。
畹町市內有一個私人性質的遠徵軍紀念館,
可惜票價不菲來參觀的人都止步於門前,
大多就在門前留個影就離開了!
畹町還有一個南洋機工紀念館,南洋機工這個名詞對很多人是陌生的,但他們卻是代表了千千萬萬的海外華人為保衛祖國、抗擊侵略作出了巨大犧牲的一個群體。
南洋機工紀念館建在這個小山包上,
陳嘉庚的雕像後面是南洋機工紀念碑。旁邊就是南洋機工紀念館,
山下遠處矮房子的地方就是緬甸。
海外援助的物資是通過海路運到緬甸的仰光港,再通過緬甸的中央鐵路運到臘戍、曼德勒等地,這些戰備物資都需要由汽車運回國內,當時國內的汽車數量和司機的人數都已經無法承擔這個運輸任務了,而國際援助及海外華僑所捐的汽車,為了在海運時增加輪船的運輸量,都是呈零件方式運到緬甸的,所以不光急需司機還急需熟練的機工,於是在南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不光捐錢捐物,
南洋各國的華僑子弟共3200多名自願放棄了優越平靜的國外生活,組成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從東南亞各國回到祖國,為中華民族抵抗侵略貢獻力量。"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後來便簡稱為「南洋機工」。
他們當中雖然大多數本來在南洋從事的職業就是司機或工人,但也不乏有著龐大家業的富家子弟,他們完全是憑著一腔愛國熱血回來報效祖國的,他們的家人在日軍佔領南洋各國後遭到屠殺。
他們在緬甸用最快的速度組裝汽車,然後用組裝好的新汽車直接滿載物資沿滇緬公路開回中國。在機工們的報國熱情面前,艱苦的生活不算什麼。當時美國工程師給的計劃是一周6個人一組裝完1輛卡車,但南僑機工夜以繼日發揮技術特長,竟然一組每天裝完4輛汽車。
作為運輸隊的南洋華僑子弟們在崎嶇的滇緬路上日夜奔忙,與雲南的瘴癧疾病鬥,與雨天路上的落石泥濘鬥,與危險路段鬥,同時還要與天上肆虐轟炸的日本飛機鬥。
據統計,1939年2月至1942年5月,南僑機工僅搶運軍火、汽油、糧食等即達40餘萬噸,維修車輛千餘輛。
1000餘名南洋華僑機工犧牲在滇緬路上,沒有一個逃兵。
這是怒江上唯一可以汽車通行的跨江大橋「惠通橋」。跟瀾滄江上的昌淦橋一起,是滇緬公路的運輸咽喉,在滇緬公路沒有被日軍阻斷之前,是日軍飛機轟炸的主要目標。
在昌淦橋被炸毀後,使用竹筏堅持運輸。
昌淦橋被日軍炸毀以後又被重新修好,改名為「功果橋」。
第一次遠徵失敗以後,遠徵軍退回國內,日軍一路尾隨,為了防止日軍渡過怒江,中國軍隊緊急炸毀了惠通橋,致使一部分車隊未能撤到怒江東岸。部分南洋機工落入敵佔區,被日軍搜捕到的南洋機工被殘酷的活埋和砍頭等方式殺害。
當年回國的南僑機工,不僅冒著槍林彈雨為中國正面抗戰運輸補給軍事物資,還利用語言及專業技術優勢,為盟軍反攻擔當翻譯、偵查人員,在後勤修理大炮、武器等。
據戰後統計,3200多名華僑青年中,有1000餘人為國捐軀,1000餘人復員返回南洋,1000餘人居留國內。
南洋機工代表海外華人,為抗日戰爭作出的重要貢獻,永遠為後人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