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族譜大全!朱家人必看!

2021-02-07 朱氏全球群


朱姓是人口超過千萬的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今中國排行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朱姓曾在中國歷史上建立過兩個王朝,分別是五代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起源始祖源流一


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應該是炎帝系統中有影響的先帝之一,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源流二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源流三


源於祁姓,出自遠古堯帝之子丹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祁姓朱氏,以丹朱為開姓始祖,是中華民族大聖人之一堯帝的嫡傳後裔。一種正統的說法認為,堯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後代。被稱為正史之祖的《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嶠極,嶠極生帝嚳。帝嚳娶陳鋒氏部落的女子慶都為妻,生子放勳,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堯帝。堯帝姓祁,名叫放勳,號稱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堯或者唐帝。堯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大聖人大賢君,他統治的時代是中國理想時代的最完美代表。堯帝屬於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國文明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黃帝,而居於舜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堯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為妻,生了十個兒子。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練」),也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跡見載於最古老的文獻《尚書》和《世本》、《莊子》、《六韜》、《呂氏春秋》、《史記》、《山海經》等多種正史和子書。氏書與正史記載,堯子丹朱的後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以狸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後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丹朱後裔朱氏成員,在當年舜敗丹朱於丹浦後,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所謂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帶到了蒼梧,而且也將朱氏族的圖騰神木即朱木也帶到了這裡。《山海經》中因此才有了舜與丹朱葬於蒼梧以及舜所葬嶽山有朱木的記載。

丹朱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較強,他們在強存弱亡的社會進化演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並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源流四


源於朱氏族,出自遠古帝嚳時期大臣朱虎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虎,亦稱朱彪,又名伯虎,是遠古舜帝時代的大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文獻記載,朱虎是帝嚳高辛氏統治時期的一位部族首領,屬於當時的「八元」之一。

朱虎的後裔源遠流長,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為古老的一支,皆尊顯祖朱虎為朱氏為得姓始祖。這一點,得到了許多歷史上姓氏學家們的認同,在經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記載有「朱……一雲舜臣朱彪(讀作hǔ)之後」的記載。此後,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均記載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後裔。

源流五


源於子姓,出自宋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宋微子是商王紂的庶兄,是宋國的開國君主。春秋時期,宋國被諸侯聯手所滅,其後裔有逃至碭(今安徽碭山),改宋氏為朱氏,是為江蘇朱氏。在今日朱氏大家族中,還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這一支朱氏源於宋國始祖、商朝末帝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後,以公子朱為始祖。最早記載朱氏為微子之後的是東漢大學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銘》中說:子姓朱氏的開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孫、宋開國祖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氏,此即後世子姓朱氏的來歷。子姓朱氏,發源於宋國,後遷徙於江蘇碭山,然後再遷徙於河南宛縣。一說自宋國遷至沛國郡相縣,再自沛國遷南陽宛縣。到兩漢時期,宛縣朱氏顯赫一時。


源流六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源流七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公元479~556年),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將複姓改為漢姓朱氏。

⑴.鮮卑族渴燭渾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⑵.鮮卑族可足渾氏,亦稱可朱渾氏、可燭渾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⑶.代北可朱渾昌氏,後遷居懷朔(今內蒙古固陽),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一起改為朱姓。鮮卑族朱氏,在唐朝中、晚期大部皆逐漸融入漢族,少部分融入蒙古族、女真族、達斡爾族中,成為北方少數民族中朱氏的主流。

《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記載:「北方渴燭渾氏,後改為朱氏。」   鮮卑族可足渾氏,改朱姓。可足渾也寫作可朱渾、可燭渾。比如可足渾長生,鮮卑族,任官員外散騎常侍,後改為朱長生,本代北人(今 山西及 河北 一帶)人,後因官徙居河南,後裔形成六朝望 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渾昌,鮮卑族,也出自代北,又居懷朔,隨北魏南徙河南,後魏任吏部尚書,封樂陵郡開國公,後改名朱瑞,字元龍。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山東鄒縣)、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等地名。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等記載:

⑴.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又稱鄂爾沁氏、珠爾齊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gitemok Hala。蒙古族、滿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佔(今內蒙古通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

⑶.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 Hala。蒙古族、滿族卓爾古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源流十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世代相傳至今。

清代居住在甘肅省碾伯縣的土族人馬朱崇(字山父,號山子),曾改為朱氏。他的後人便以朱為姓。居住地稱朱家堡。碾伯縣即今天的樂都。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稱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漢字姓為朱。據《德昌縣姓氏》記載,彝族人土比氏,漢姓為朱。臺灣省土著民族賽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漢姓也為朱姓。雲南省拉族中有稱為黑苦聰人的,他們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漢姓為朱。此外,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如納西族、蒙古族、回 族、東鄉族、白族、朝鮮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源流十一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當朱氏建立明朝,貴為國姓時,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藉以籠絡,以示懷柔。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了籠絡蒙古貴族,便將許多蒙古人賜姓為朱氏。如賜蒙古族人策珠爾姓名為朱探,賜託果齊叫朱靜,賜甘珠爾叫朱滿,賜都呼叫朱恩,賜布都罕叫朱窺。

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如朱元璋曾賜義子李文忠(字思本)、冰英、何文輝(字德明)、徐司馬(字從政)等人均為朱氏,但不久後又允許他們恢復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鄭成功(字明儼),本是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國後改為鄭森。明末清初,鄭氏父子擁立唐王,忠心報國,唐王朱聿鍵為了嘉獎他的一片赤誠,便賜他為朱氏,賜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當時東南沿海與日寇都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源流十二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世居吉林長白山、遼寧大凌河等地的滿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烏蘇氏、珠佳氏、珠錫哩氏後來均改為朱氏。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顏氏,與之對應的漢字姓是朱。

遷徙傳播

朱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臺灣省則排名第三十二位,皆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八百四十六萬一千餘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5%左右。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江蘇)。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此時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後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朱姓 、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高姓等姓。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 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臺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清康熙年間,臺灣的農民起義首領朱一貴,是落籍臺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朱一貴,原福建省長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後,他遷居臺灣臺南縣羅漢門,夏率眾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各地農民紛起回應。他率領義軍,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人數發展到三十萬,進而佔領了全臺灣。他被推為中興王,年號永和。後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作戰失利,他被俘就義。從此,朱一貴在臺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後裔朱術桂隨鄭經來臺開墾。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嶼、恆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跡。現今臺灣的新竹、臺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隋朝滅陳國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此支朱氏,為沛郡一世祖朱詡之後。

沛 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此支朱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司馬朱詡。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朱氏通稱沛國,以遠祖興起發源斯地,故名。


鳳陽郡:隋時置郡。治所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此支朱氏,為沛郡一世祖朱詡之後。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此支朱氏,主要為北魏時期濁渾氏、朱可渾氏所改的朱氏後代。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太康縣:秦朝時期置陽夏縣。隋朝時期改為太康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地區。

錢塘縣: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永城縣:東漢朝時期的臨睢縣,晉朝時期廢除。隋朝時期又改置為永城縣,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時期改置為義陽國,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縣南部一帶地區。

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裡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一本堂":餘姚朱氏的始祖,據《餘姚朱氏宗譜》清同治版記載:「南陽沛國朱氏南遷祖,分徙越州,又始於煒伯謙者,迨明州錄事參軍瑞府君嫡孫兵部尚書美甫君,分居雙雁,為遷姚始祖。」


紫陽堂: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別號紫陽,江西省婺源縣人,紹興進士,宋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敗徽國公。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學說發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為理學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教授五十餘年,四方仰慕,弟子眾多。其學派稱為「程朱學派」。朱熹著作甚多,對後世影響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陽堂」,源此。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朱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臺灣省則排名第三十二位,皆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八百四十六萬一千餘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5%左右。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江蘇)。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此時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後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朱姓 、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高姓等姓。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 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亥:戰國勇士,魏國人。是朱姓最早出人頭地的人物。據說他力大無窮,勇氣過人,曾經憑著40斤重的鐵錘,保存了情勢危急的趙國。

朱然(182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揚州丹陽郡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官至大都督。

朱敬則: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鸞臺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

朱淑貞:(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元末農民起義,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1368年,率軍攻克大都(北京),推翻蒙元,建立明朝,廟號太祖。其後共傳12代17帝,立國276年。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親徵蒙古、收復交趾、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筆名孟實、盟石。

朱鎔基: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國務院總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朱楩之後。

朱宣鹹(1927-2002),傑出的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活動家。

朱光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朱清時: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現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相關焦點

  • 《中華朱氏字輩派語大全》
    《中華朱氏字輩派語大全》(朱清莙/收錄)熱度 9已有 5808 次閱讀2017-10-9 20:45 |個人分類:朱氏靑君堂| 朱氏, 靑君堂, 朱清莙>        族譜和字輩派語都是姓氏家族的重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盛世中國和大好社會的今天,又有網絡的特別筆記本電腦,可以說,時代的變遷,族譜可能遺失,冥宅碑文可能毀壞,然,而唯有網上所記述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真能做到永遠的源遠流長的!
  • 朱氏遷徙史!朱家人一定要知道!
    請點上面「朱氏宗族」加入朱氏家族!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朱」,先點上面藍字朱氏宗族,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讓我們攜手紅楊朱氏文化,傳播朱氏正能量!2.春秋時期春秋以前,作為後世朱氏主體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歷史舞臺自然都由發源於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佔領。這個時期有史可查的朱氏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開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還有朱汗漫和朱張。朱汗漫曾耗盡千金家財去學習屠龍技術,三年之後學有所成,但卻無用武之地。
  • 梁氏族譜大全,梁家人必看!
    梁氏族譜大全!梁家人必看!
  • 朱氏古現代名人大全!朱家人你知道幾個?
    朱氏古現代名人戰國勇士朱亥:漢朝朱買臣中大夫。等等還有好多朱氏名人就不在這一 一羅列出來。
  • 【必看】最完整的蕭氏族譜大全!快來認領你所在的族譜
    湖南平江蕭氏重修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蕭蘭莘編修,清光緒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漢壽沅江蕭氏四修族譜十七卷,首三卷 (民國)蕭麥秋等主修,民國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益陽桃江蕭氏四修族譜八卷,末一卷 (民國)蕭大伋主修,民國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武岡寶慶蕭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 《陝西紫陽靑君堂朱氏家譜》朱清莙/主編
    可以肯定地說:我朱氏人歷代為世界的社會進步和祖國的經濟發展都作出過重要貢獻,這是族人之光榮,也是祖宗之榮耀。這些流芳萬世英豪之記載,多數來自族譜之中,可見族譜之珍貴。 家譜序言--陝西紫陽縣青君堂朱氏家譜家譜序言:——主編/朱清莙。       古人說: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今人不記事,後輩不知事;今人不記述,後人無史讀。
  • 朱氏起源
    清朝姓氏學家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述:「朱氏遠矣,當從白帝朱宣為氏也。」  在朱宣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一支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朱氏,成為朱氏家族中較古老的一支即嬴姓朱氏。但朱宣氏後裔的嬴姓朱氏,甚少見諸于姓氏書籍和譜牒家乘的記載,這有待進一步考證求實。
  • 張氏族譜大全!張家人必看!
    張氏宗親:點擊加入張氏張氏族譜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族的內部資料,一般由本族長者或事業有成者發起、闔族齊心方能編修成功。族譜主要分為家族淵流、家規祖訓、人丁生卒葬歿等篇章,單列的人物傳記主要記載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貿等等方面取得成績的族中子弟。
  • 朱氏後人保存600年,如今無償上交
    誰知道這個村子裡的人都是朱氏的後代,他把這幅畫像保存了600多年。後來經過專家鑑定,這幅畫像確實是明朝的文物。原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夠永久,所以把後代封到各個地方,這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朱氏的後代都可以繼續。後來,儘管明朝滅亡了,但民間仍有不少朱氏後裔,改名換姓後隱居在山村,但保留著祖上傳下來的家譜和文物。
  • 蔣氏族譜大全!蔣家人必看!
    龍井蔣氏宗譜福建龍井蔣氏族譜【主修稔公
  • 朱氏遷徒分布(一)
    他們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國名「邾」為氏,另一部分則以另一國名「鄒」為氏,還有一部分以國名邾婁中的後一字「婁」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為氏的邾國後裔,最為興旺發達。2.春秋時期:春秋以前,作為後世朱氏主體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歷史舞臺自然都由發源於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佔領。
  • 蔣氏族譜大全!蔣家人必看!
    科甲肇遂興之首,簪纓不二世族;閥閱自湖楚而上,鐘鼎第一名家——此聯為宋末文天祥為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南鄉衡溪蔣氏重修族譜所題為了姓蔣的人傳下去吧!你身邊有木有姓蔣的人?家人?親戚?戀人?朋友?同學?知己?藍顏?
  • 張氏族譜字輩大全
    湖南) 20957 張氏續修支譜 清宣統元年(1909)金鑑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10 (湖南) 20958 張氏族譜 清清河堂木活字本,2冊,存卷2、6 (湖南) 20959 張氏四修族譜 清彝倫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15 (湖南) 20960 張氏三修族譜 民國10年(1921)懷德堂木活字本,6冊,存卷4、7、9、12、卷首 (湖南)
  • 古沛朱氏折檻重修宗祠落成典禮暨春祭大典
  • 【碑誌春秋:山東】青州博物館訪朱氏墓誌並及壽光《朱岱林志》
    未知何時朱氏一支徙居青州益都縣境。查《元和姓纂》卷二,朱姓「義陽」下有朱穆、朱序、朱修之(循之),也無以判斷朱氏北遷之跡也。是否這也如古人早就說過的,是「冒認祖先」,以光本族呢?如果按現有朱氏相關文獻,可見益都朱緒、朱神達墓誌主與壽光朱岱林墓誌主及《魏書》之朱元旭,為同祖同宗而分居兩房。其簡單族譜略如下圖:
  • ●傅氏族譜大全!傅家人必看!
    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傅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傅氏、復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傅三家聯宗之說。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 全國許氏族譜目錄141種匯集
    ┋(清)許兆霖纂修┋版本:木活字本┋居地:萍鄉┋堂號:端本堂 24.陽羨白茫潭許氏九修族譜┋許鳳岡等纂修┋版本:木活字本┋居地:陽羨┋堂號:陽羨許氏 25.許氏族譜┋(清)許胄昌等纂修┋版本:木活字本┋居地:湘陰┋堂號:高陽堂 26.許氏族譜┋(清)許商傳等纂修┋版本:木活字本┋居地:湘陰┋堂號
  • 末代榜眼朱汝珍與白米埔「朱氏宗祠」的故事
    說起末代榜眼的故事,不得不說他與白米埔「朱氏宗祠」關係。清新縣(現清新區)三坑白米埔的朱氏宗親在「榜眼公」朱汝珍衣錦還鄉之時,上縣城邀請他回白米埔祭祖,朱汝珍欣然應允,並親筆撰寫「朱氏大宗祠」牌匾和旗杆夾,轟動一時。後來有好事者以白米埔朱氏亂認宗親為由,寫了一副對聯大肆譏諷,對聯寫著「田螺唔同石螺種,蟛蜞唔同蟹祖宗」。說的是朱汝珍與白米埔朱氏是否同出一脈?
  • 吳姓寶寶起名字大全——提供吳姓取名建議
    >>>去百家姓起名大全查看更多姓氏男女寶寶起名  >>>海量寶寶取名方法與攻略  >>>2013蛇寶寶取名字大全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