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12:08 來源:鄉村幹部報網 編輯:陶昌順
近日,廣西永福縣永福鎮曾村村書記曾有發,將村裡的重點事務以「紅色帳本」的形式發在公示欄上,接受村民監督。
曾村曾是一個軟弱渙散村,自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蔣玲榮聯繫該村以來,創新推出黨組織「紅色帳本」模式,根據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等重點任務確定「帳本」內容,要求每名黨員領取任務,限時完成,每季度對帳銷號,提升了黨組織戰鬥力。
曾村的變化,是永福縣推行黨委(黨組、工委)書記黨支部聯繫點制度的一個縮影。據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縣各級黨委(黨組、工委)書記都確定1個農村黨支部作為聯繫點,聯繫人定期列席主題黨日等組織活動,定期到聯繫點上黨課。目前,全縣共建立聯繫點159個,協調解決一線難題500多件,使聯繫點成為示範點、連心點。
示範導向,提供可複製樣本
走進羅錦鎮崇山村,只見田園綜合體內稻穗飽滿,古民居群別具一格,黨群服務中心、休閒廣場、籃球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以前的崇山村,基礎設施滯後、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造血能力差。縣委書記廖照德將該村作為聯繫點後,指導該村黨員群眾開啟「騰籠換鳥」模式,盤活古民居旅遊資源,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建成後,年遊客量預計可達30萬人次,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將超過25萬元。
聯繫點制度要求堅持示範導向,圍繞2021年村「兩委」換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養村級後備力量等基層黨建工作重點,探索破解難題的現實路徑,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現實樣本。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做到社情民意必須問、黨員群眾必須訪,將群眾訴求、問題清單,作為整改提升的「施工圖」。
制度框架,護航攻堅克難
「以前村『兩委』發展集體經濟缺少點子,就想著有人帶著我們幹。」永福鎮塘堡村黨總支部書記李建華說,改變從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鄧錦波掛點那天開始。
針對缺錢缺人缺項目困境,鄧錦波帶領村「兩委」實施中小型項目下放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協助落實50萬元村民合作社承接中小型項目專項啟動資金,通過「村民合作社+施工隊+村民」方式推進實施。目前,通過承接項目為村集體帶來5萬多元集體收入。
永福縣還建立了聯繫點制度框架,通過聯繫調研製度、問題建議收集辦理制度、「兩委」幹部談心制度等,推動聯繫點以黨建為引領,有效確定工作載體,選準工作著力點。
考核推動,設置紅榜黑榜
永安鄉太和村有村民5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1戶359人,一直以來,產業選不準、做不優,制約著該村發展。
永安鄉黨委書記帶頭掛點聯繫,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構建以桑蠶產業為主,砂糖桔、糖蔗種植齊發力多元產業格局。到8月初,該村已脫貧100戶358人,桑樹種植面積近1000畝,預計蠶繭年產量可達18萬公斤。
為推動聯繫點取得實效,永福縣對聯繫點進行評審,建立了聯繫點黨支部體檢清單,按照政治建設、組織設置、帶頭人隊伍建設等方面分類設置考核指標,結合日常督查情況,按照三個等次進行評定,A為好、B為一般、C為後進。太和村聯繫點,因為成效明顯,被評為A類聯繫點。
該縣還強化督導,把聯繫點黨支部工作情況,列入基層黨建調研重點內容,聯繫成效較差的上黑榜;成效好的上紅榜,還在智慧黨建平臺及媒體公示,促進比學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