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摘要
中青快評
一方面,平等的職業觀念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職業焦慮與迷茫日益突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隨著「打工人」這一網絡模因(英文meme:有「文化的遺傳因子」之義)突然走紅,網上幾乎處處可見這句頗為「無釐頭」的順口溜。一時間,不論是在流水線上辛苦勞動的產業工人,還是在格子間裡低頭伏案的都市白領,不同行業、不同收入水平的工薪收入者,紛紛在網上用起了「打工人」這個共同的自稱。
乍看上去,「打工人」和大多數網絡流行語並沒有多少分別,它不過是部分網友一時興起玩了個「梗」,陰差陽錯戳中了公眾的痛點,結果成了全網追捧的熱詞。然而,細究下去,不難發現:儘管「打工人」的流行確實具有一定偶然性,但在這場潮流背後,驅動廣大網友集體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力量,遠不止是人們覺得這個「梗」好玩這麼簡單。
短短幾天之間,「打工人」便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從一個帶有玩笑性質的稱謂,變成了一面能夠激發勞動者廣泛共鳴的旗幟。這個令人驚訝的轉變,顯然無法僅憑網際網路文化的理論框架加以解釋。與其說「打工人」是個新近走紅的網絡流行詞,不如說這是工薪階層醞釀已久的一次集體情緒宣洩。在這種宣洩中,既有對當下境況的不滿,也有相伴相生的自我激勵與自我解嘲。
從表面上看,熱衷於傳播「打工人梗」的網友,似乎總擺著一副嬉皮笑臉、玩世不恭的態度。但是,倘若因此便以為他們對「打工人」這個身份頗為滿意,無疑是大錯特錯。正如一位表演藝術家所言,許多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當網友們以「打工人」為主題嬉笑怒罵、調侃打工生活的時候,他們想表達的其實是打工生活的艱辛,以及對個人生存境況的無奈。
懷有共鳴的「打工人」,自然可以一邊吐槽,一邊相視一笑。但是,如果有人明明沒有共鳴,還硬要跟著一起傻笑,甚至誤把「打工人」這個自嘲意味濃厚的說法,當成讓人加倍賣力打工的「雞血」,只會徒增尷尬。面對「打工人」的流行,每個人都該想一想:自己是否也面臨著「打工人」的典型困境,社會又該以怎樣的方式,切實提高工薪收入者的幸福感。
在「打工人」這個說法流行之前,「打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像什麼好詞。儘管在詞義上,「打工」指的僅僅是「受僱於人」,但社會大眾對這個詞總是有種偏見,認為只有不穩定、低收入的工作才叫「打工」,以至於一些有編制、高收入的人常常不屑於與打工者為伍,不認為自己是「打工仔」。然而,今天,各行各業的工薪收入者都成了「打工人」,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告別了彼此的偏見與鄙視,平等的職業觀念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遍的職業焦慮與職業迷茫。
不論我們是否自認為是「打工人」隊伍中的一員,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該對這種現象及其背後的成因有所認識。工薪收入者既是勞動人口結構的絕對主體,也是社會運轉的中流砥柱,當工薪收入者開始集體自嘲的時候,社會理當有所警惕,及時作出相應調整與反饋。在這件事上,除了高喊「致敬打工人」「打工人加油」之類的口號,更要問一問「打工人」到底需要怎樣的保障與支持,為他們解決一點眼前的問題。畢竟,「打工人」需要的是社會的傾聽、理解與行動,而不僅是口頭和精神上的「鼓勵」。
撰文/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