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嶽飛抗金、文天祥抗元,都是為保家衛國,儘管一個遭誣陷入獄處死,一個被俘敵營,但其英雄氣概卻永存於世,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代,17年前,餘桂元卻以「他們不是民族英雄「為由將嶽飛、文天祥兩人移出了教材,一時間被廣泛議論,不知數十年後,人們是否會主動去了解這段歷史?
何為民族英雄?詞典中的解釋為:維護國家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志士。
近現代歷史上,孫中山先生、薛嶽等人皆為民族英雄。而在2003年之前,語文課本上也都是在宣揚嶽飛、文天祥等人的英雄氣概,突然間課本上不再有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餘桂元表示,他經過長期的歷史研究發現,嶽飛抗擊的金國人和文天祥抵抗的元人,皆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因此嶽飛、文天祥的所作所為有損民族團結,不應該被收錄進教材。
聽著似乎是有些道理,但其實毫無道理,首先,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分,秦始皇完成統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於各地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增強凝聚力。
漢武帝時期大破匈奴,經營西域,也是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並且外敵來降,其並未趕盡殺絕,如此才有了今天這番面貌。
宋朝年間,我國的經濟、科技等方面都發展迅速,政治開明,我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陳寅恪曾評:「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史學界的學者則是認為宋朝是中國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
1125年,金國進犯,導致靖康之恥,北宋天下生靈塗炭,百姓盡受欺辱,那麼嶽飛抗金又何錯之有?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嶽飛等人挺身而出,維護了國家、民族的尊嚴。
難道向金求和的秦檜才稱得上是沒有破壞民族團結?
文天祥和嶽飛出於一樣的情懷,為國為民抗擊元人,即使被俘遭到囚禁,威逼利誘皆不為所動,令忽必烈都極為動容,文天祥的身上難道就沒有民族氣概嗎?恐怕很難讓人否定
事實上,縱觀我國歷史,無一不體現出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漢書》載:」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意思是說,人若犯我,必然不能漠視,倘若歷史上沒有嶽飛、文天祥這般的人物,我國發展至現代,恐怕是另一番面貌。
而民族的定義,只是淺層意義上的漢族與其他民族的分別嗎?並非如此,而是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民族團結即擁護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