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河谷事件再次讓中印關係跌入谷底,甚至不少專家認為此次事件對雙邊關係的負面影響超過了2017年洞朗危機。不過,事件發生後雙方也一直在通過軍方和外交途徑尋求危機解決方案。中印關係能否再次握手言和,悲觀者和樂觀者似乎有不同的答案。目前來看,中印關係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到一種相對良好的狀態,但如果雙方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彼此釋放積極信號,並採取行動加強邊境地區信任措施建設,相信這對重要的鄰居關係依然有機會和解。但除了邊境問題,中印關係還面臨諸多其他挑戰,未來雙邊互動能否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有待觀察。
自5月份以來,中印邊境地區對峙事件已經持續2個月,由於雙方在加勒萬河谷爆發了嚴重肢體衝突,這也讓此次邊境事件的性質和影響跟以往相比有所不同。事件後印方採取了一系列情緒化的措施,包括禁用中國公司開發的59款應用程式(App)。7月3日,印度總理莫迪還突訪了附近的一個軍事基地,這些行動更加激化了兩國緊張關係。不過,與此同時,雙方也一直在開展軍事和外交渠道對話。7月5日,中印邊界問題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進行了電話交流。據悉雙方達成了一些共識,包括雙方強調儘快完成雙方一線部隊脫離接觸進程,等等。
的確,目前來看,兩國的互動情勢相較複雜,既有諸多的消極面,也有相對積極的一面。所以人們不禁要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預測兩國關係發展走勢的確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考察中印兩國互動關係史,我們會發現近年來中印關係經歷了起起伏伏,不過每次還是走出了危機。雖然這次危機較為嚴重,但如果雙方接下來能夠都以積極心態應對處理,向彼此釋放更多的積極信號,相信中印關係依然有回歸到健康軌道的機會。畢竟目前除了邊境事務之外,兩國還有其他的諸多重要議題需要處理,包括抗擊新冠疫情以及提振各自國內經濟。
當然,即便中印能夠和平化解此次邊境危機,未來兩國關係也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其一是兩國戰略互信水平低,戰略競爭面增大,戰略誤判的風險依然存在。近年來,印度對於中國戰略懷疑明顯加深。例如,印度正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中國在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的存在。同樣,中國戰略界開始警惕印度與美日澳等國的戰略互動以及不斷深化的防務合作。誠然,戰略互疑不僅會干擾兩國的合作議程,而且可能引發兩國戰略誤判,導致悲劇性後果。
其二是兩國間安全困境程度加深,軍事上相互防範的趨勢繼續發展。安全困境是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中印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近年來兩國邊境危機事件並非完全是安全困境造成,但安全困境無疑是促發因素之一。印度對來自中國威脅的敏感性異常強烈,儘管中國的諸多舉措並非針對印度。在印度看來,「中國威脅」不僅來自陸上邊境,也來自海洋;不僅來自傳統安全領域,也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諸如水資源安全等。同樣,隨著印度加速海軍現代化以及印度與美日等國防務合作增多,中國對來自印度的威脅感知逐漸增強,尤其是海上方向。目前兩國安全領域合作十分有限,兩國軍事上相互防範的趨勢繼續發展,軍備競賽呈現加劇之勢。
其三是中印經濟貿易摩擦增多,兩大經濟體的競爭性正被誇大。近年來中印兩國貿易總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兩國間經濟貿易摩擦也明顯增多,印度也一直抱怨其對華貿易逆差。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近年來雙方對中印經濟關係性質及發展趨勢的判斷和認知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兩國國內專家似乎更強調中印兩大經濟體的競爭性。誠然,適當的健康競爭對兩國關係未必是壞事,反而可能會誘發更有意義的合作。但過分強調競爭性可能產生相反效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印度對中企的一系列抵制措施也不僅會對雙邊經濟關係將造成較大的負面衝擊,還可能導致民意上的「敵意螺旋」上升。
可以預見,加勒萬河谷事件後中印和解之路會較為艱難,兩國不僅要解決當前邊境危機,還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應對兩國互動關係中存在的諸多來自其他領域的挑戰和問題。雙方有必要確保好的心態,既不要過於樂觀,也不應太過悲觀。(作者是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都世通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