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冷戰下的世界格局開始緊張起來,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與北方的蘇聯一直保持了十分友好的關係。然而在新的領導人赫魯雪夫上臺之後,蘇聯開始想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中蘇關係開始交惡。
赫魯雪夫
而與此同時,蘇聯與印度開始交好。事實上,在此之間,印度就屢次在中印邊境,挑起事端,中印雙方曾經展開過多次的交涉,但都沒有取得成果。在1959年的8月,印方軍隊人為的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使得我國的邊防官兵受傷甚至死亡。至此之後,印度就開始得寸進尺,1962年9月20日,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10月2日,印度領導人尼赫魯更是公開宣稱「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0天之後,他還公開下令,要將中國軍隊徹底的清除掉。
面對印度的一次次的蠻橫行為,中國政府發動了自衛的反擊戰爭,中國軍隊歷時32天,殲滅了印度軍方的4000餘人,繳獲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將入侵者趕出了中國領土。而在戰爭勝利之後,立即撤退,並歸還了繳獲的物資以及俘獲的戰俘。這一次的作戰,使得當時號稱是世界第三強國的印度不敢再叫囂。
然而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從那之後印度方面一直老實到了現在。其實就在中印戰爭爆發的25年之後,也就是在1987年,印度軍隊再次在我國邊境挑起事端,甚至還率先使用武器,造成我軍人員傷亡,而這一次,中國也立即予以了回擊。這一次的中印衝突事件,被稱為是桑多河事件,雖然人們了解的比較少,但卻十分重要,而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中印雙方差點爆發第二次戰爭。那事件的經過又究竟是怎樣的呢?結果又如何?
中印邊境圖
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方向,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與我國接壤的邊境地區絕大部分在西藏,而同時也有一部分在新疆地區。中印戰爭之後,我國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在邊境地區駐紮了大量的兵力,防止印度再次挑起事端。在平時,我軍邊防部隊都會在全防區經進行巡查,然而西藏地區位於我國的內陸,冬季氣候十分寒冷,經常出現大雪封山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四到五月份。
在這段時間內,我軍只能對一些重點的關隘和重點目標進行防控巡邏。1987年5月,西藏邊境的冬天剛剛結束,而此時我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還在持續著。在這個非常時期,邊防部隊不敢有絲毫的鬆懈,立即組建巡邏分隊對邊境進行巡視,防止印軍利用季節蠶食我國的領土。
這隻巡邏分隊,由一個步兵連加強一個偵察班(騎兵)、82迫擊炮排(3門火炮)、一個82無坐力炮排(4門炮)、一個重機槍排(3挺重機槍)組成。很顯然,這支分隊時刻做好著應對一切意外情況的準備。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意外真的發生了。
這天暮色漸濃,巡邏隊來到了桑多河谷地段,當時的隊長,山南軍分區某團副團長下令全隊在此休息整頓,天亮繼續巡邏。然而,到了晚上九點多的時候,值班的哨兵發現了南端邊界的山口有火光,仔細觀察才知道,原來是印軍,足足有一個連的兵力,甚至還在河谷中構建了軍事工事。
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副團長立馬通知士兵與軍區取得聯繫,但是由於當時不在分區電臺的預定時間,未能夠取得聯繫。而情況緊急,副團長命令全隊,做好戰鬥準備,並擬定了作戰預案。一夜無眠,第二天清晨,我軍再次對駐紮在我國邊境制高點的印軍進行了偵察,發現印軍配備有話迫擊炮重機槍等重武器,並且工事已經完成,儼然做好了戰鬥準備。於是巡邏隊迅速與軍區取得聯繫,說明了情況,並表示戰鬥隨時可能發生,請立即增援。
但是本著和平共處的原則,我軍依然打算與印軍進行交涉。在聯繫軍區之後,副團長帶領著副營長以及幾名偵察兵,翻譯員,到印軍佔領的我方高地進行交涉,命令他們立即退出我國的領土。然而這一次,印軍顯然是故意挑起事端,不僅表示不會撤退,還要求我軍退出我國的邊境領土。雙方的交涉,進入僵持。而此時,印軍發現自己在人數上佔有優勢,竟然率先用武器對準我軍人員,不僅如此,還對我軍進行言語和手勢上的侮辱。在交涉失敗的情況下,副團長打算帶領交涉人員準備撤退,與其他人員集合。
然而就在我軍已經撤退的時候,印軍竟然突然向我軍的交涉人員開槍,打傷了前來交涉的副營長。見到印軍開槍,副團長立即命令全隊發起反擊。按照之前制定的戰鬥預案,派一小分隊突入敵人後方,採取迂迴包夾的戰術,並在迫擊炮和機槍的掩護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僅僅在半個小時之後,我軍就佔領了印軍駐紮在我國境內的高地。擊斃印軍13民,俘獲8人。然而,我軍戰士也陣亡了4人,其中副營長因失血過多而犧牲。
而在佔領高地之後,我軍並沒有鬆懈,而是立即布防,準備抵抗敵人的反擊,因為這顯然是一次有設計的陰謀。果然,不久後,印軍就開始使用火炮對我軍陣地進行攻擊,我軍予以猛烈的回擊。而印軍也在不斷地加強攻勢,不斷有部隊增援過來。我軍再次向軍區請示增援,並表示會戰至最後一人,以死捍衛我國的領土主權。
雙方的激烈戰鬥持續了3天,最終我軍山南軍分區的增援部隊趕到,帶來裝備有火炮和火箭炮,雙方不斷地進行著拉鋸戰爭。誰也不知道,這次戰爭會不會逐漸擴大。而在衝突發生的兩周之後,印軍終於不再掩飾,直接調集了一個軍部,兩個師的兵力,甚至還出動了炮兵與坦克,想要與我國展開大規模的作戰。
而面對印軍的示威,我軍也迅速反應,以應對隨時升級的戰鬥,我軍一共調集了三個集團軍的兵力,準備來到西藏邊境,參加可能發生的第二次對印自衛反擊戰,而其中就有參加過第一次中印戰爭的130師。一時之間,雙方劍拔弩張,在邊境線附近,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我軍的許多師部級以上的指揮員都被派往了西藏,隨時準備指揮戰鬥。
事實上,印度之所以如此的興師動眾,無非是因為當時我國邊境軍隊正在與越南做最後的爭鬥,所以可能無暇顧及西藏邊境。然而面對我軍如此迅速的調度,一時之間亂了陣腳。原定的計劃被打亂,使得印軍開始理性思考起來,鑑於上次戰爭的教訓,印方很多的人表示很難戰勝中國,即使那時我軍正在與越南打仗。而印度當時的底氣,還來源於蘇聯的支持。然而當時的蘇聯自己國內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沉迷冷戰不能自拔。於是「老大哥」表示,不能支持印度的戰爭。
最終在失去靠山,同時也不想歷史重演的情況下,印度方面主動放棄了作戰的想法,撤離部隊,提出和平解決。而我軍也接受了和平解決的提議,部隊也陸續地撤離,飛奔過來的各地區指戰員也再次飛奔回去,一切都恢復了平靜。
最終,這場險些爆發大規模戰爭的衝突,被及時的遏制了下來。這也再次讓我們意識到,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不怕犧牲,不怕艱苦的戰士來支撐。在中國日益強大的時代,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捍衛國家的主權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