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8日,印度軍隊公然越過克節朗河,兩天後進攻我軍多處邊防哨所,到20日前後共致我軍邊防戰士死傷47人。
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於此間10月12日公開發表聲明:要恢復印度領土完整,把中國軍隊從印中兩方的爭議地帶「清除乾淨」。
我邊防官軍時刻記著黨中央所頒布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駐紮在邊境地帶開始,從沒有主動挑釁印方。可是印方的挑釁卻是從無間斷,在沒有碰觸到我國底線的時候,都是咬著牙忍了過去,不給祖國添麻煩。
可是這次印方來者不善,眼看印方已經武力闖過我邊界,我邊防軍只能被動應戰,展開有力回擊以護佑邊防安危。
後來事態因為印方的野心逐步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中印戰爭。這場戰爭是印方預謀已久的,而在我方則是十分的被動,幾乎是被逼著打了這場沒太大懸念的戰爭。
不禁在心裡有了疑問:當時以尼赫魯為首的印方高層,到底是擁有什麼底氣去挑釁中國,自以為能把中國駐邊部隊,從中國的領土上徹底趕回去?
大航海時代以前,因為喜馬拉雅山的逶迤矗立,我國和印度從沒有爆發過什麼爭端,而且時常有文化上的交流,特別是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可是到了近代,我國和印度卻是一對難兄難弟,我國自清朝末年被列強欺凌,印度也同樣被英國殖民。
中印兩方邊境隔著廣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方出於地緣、宗教、歷史、政治等綜合原因,慢慢形成了一條橫跨東西的邊界,俗稱「中印習慣邊界線」。
東段以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為界,中段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西段則沿著喀喇崑崙山脈為界。
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一時間國內動蕩不安,當然地處西南的西藏地帶不免被波及到。在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瞄準了這一機會,在中印邊界東線,趁機把中印邊界向喜馬拉雅山脈更北推進,進一步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幸運的是當時中方政府並沒有在協議上簽字。
周恩來曾明確指出:「英國企圖抹掉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當時英方以麥克馬洪為首的殖民主義者,依舊賊心不死,就同西藏地方噶廈政府代表,私底下背著中國政府籤訂了一條「麥克馬洪線」,以幫助西藏政府脫離中方的控制,最終騙走中國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地。
1947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從印度退走,印度獲得了獨立,竟然要當時的中方同意:在中方舊政權都沒有取得認可的情況下,承認當時英代印度提出的邊界劃分。其後更是通過武力,來謀求本來就不屬於印度的領土。
同樣,英國在中印西線此前也劃出了所謂的「詹森線」,用以謀奪屬於中方的利益,此後的印度更是堅持英方當初在西線的劃定。
新中國建立後,國民黨的殘餘勢力仍舊猖獗,時時想著反攻大陸;以美帝國為首的狼子野心者,更是時不時的在遠東運動;作為新中國「老大哥」的蘇聯,時不時給中國放冷槍。而重中之重的,中國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經濟民生。
面對印度的一而再挑釁,中國出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大多時候是處於退避狀態,儘量謀求通過談判的手段來解決邊界問題,這就慢慢滋長了印度當局的野心,認為中國軟弱可欺。
從1950年到1958年,中國和印度邊境大體上是處於一種平靜狀態。這是因為:在韓戰中,我國人民志願軍的絕對勝利,給印度當局提了一個醒,中國絕對不是軟弱可欺的。
直到1959年3月,西藏的一些問題徹底解決,我方的決策能在西藏無條件實施下去,一時間讓印度慌了神。因為此前中方的各種問題不斷,西藏在各方勢力的陰謀下,成為了印度和中方的一個緩衝區。而今這個緩衝區沒有了,要不儘快爭取利益,一旦中國成長起來了,印度轉圜之地更小。
就這樣,從1959年開始,印度不再如過去那樣只是簡單挑釁,而是派出小股部隊,越過已經是中國一退再退的「麥克馬洪」線,直接侵略我邊境,以武力迫害我邊防人員,被我邊防駐軍多次擊退。
郎久、空喀山兩次重大事件,更是被印度政府藉機在國際社會掀起了又一波反華浪潮,還從某些方面獲得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配合以美方為首的某些勢力在西藏問題對中國進行污衊。
從1961年開始,到1962年的9月,印度通過不斷的小規模入侵,光在中印西線邊境上的中國領土上,就建立43個入侵據點,位置多位於邊防哨所周圍,一時間中印邊防軍隊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姿態,印方當時在西線侵佔我疆域多達4000平方公裡(數據來源為199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世界屋脊之戰——對印反擊戰紀實》)。
就這樣,一步步的,印度愈發瘋狂了,不斷地增派兵力到邊境,對中國邊防軍大打出手,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大發厥詞,要收復中國的領土歸印度所有。
圖|中印戰爭期間,巡邏在喜馬拉雅山山麓的印度「暴風」戰鬥機
事情傳到北京,當時的領導人們一時間不知說什麼好,他們完全搞不清楚尼赫魯當下的腦迴路是怎樣繞的。畢竟當初有西藏隔著,打印度還費勁,而現在美蘇冷戰,中國態勢穩定,打印度這麼一個條件小丑完全不是問題啊?
我想,是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當局,在明面上脫離了英國的殖民,可是骨子裡還是習慣著被控制,英國留下的東西,不管好與不好,他們都無條件的接受了,就這樣一步步陷入了自欺欺人之中。
中國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一步步走向大國崛起。
毛主席看待問題的眼光,從來都是從大局出發,同時兼顧局部。他經常要面對的對手是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這些打個噴嚏世界就要抖三抖的巨頭,無形之中,毛主席早已站在了一覽眾山小的高度。
可是碰到尼赫魯這麼個還在山腳的傢伙,十幾年裡就只想著眼前那點利益,整日活在自我幻想之中,毛主席就想不明白了。這不就有了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毛主席說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尼赫魯的目的,這其實不是真的想不通,而是不敢相信,作為印度總理的尼赫魯,大局觀念怎麼會這麼差!
二戰後的世界格局日新月異,哪個國家的領導人不是人精中的人精,政客中的政客,每逢出手,必是有無數的先手,那玩得是一個讓你咬牙切齒的同時,又不得不得豎個大拇指。
可而今的尼赫魯呢?這不是下出了一記「無理手」,壓根就是一招「臭棋」。只不過毛主席實在不敢相信,在當今的對手中還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傢伙。在軍委開會的時候,毛主席還不打心底確定,向大家質詢:「他尼赫魯真想打仗啊,印度真打算打仗了吧?」
能得毛主席如此高「讚譽」的人,尼赫魯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這個讚譽當然得加上引號,所謂的十天十夜就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就像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只是為了更加形象而已。
到這兒,我不禁會想問個為什麼,尼赫魯出於鞏固小利益的心思,為何會讓我方領導那般費解?甚至公開調笑說尼赫魯這是「神操作」!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在冷戰的同時展開軍備競賽,德日等二戰戰敗國開始拼命發展經濟,歐洲諸國則各自有各自的謀求,整個世界大範圍內處於一種病態的平靜狀態。
而此時的中國和印度都沒有加入到美蘇兩方任何陣營中,屬於第三方勢力,當時第三方勢力普遍比較弱小,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才能抗衡以美蘇為主體的霸主勢力。
相反,若是互相鬥個不可開交,那些整天找地下嘴的無恥傢伙,肯定會來吃掉你一塊肥肉,還美其名曰「為了世界的穩定和安定,為了你們國家早日恢復平靜」。
這明顯就是下下之策,就像早先印度人民被英國所奴役,印度人民需要的是團結起來,在合適的時機把英國人趕出印度。而不是被奴役的沾沾自喜,轉而去欺負被欺凌得比較嚴重的。
尼赫魯應該比普通印度民眾更有頭腦吧,當初的印度人民都沒有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可他們的總理尼赫魯,卻是這樣做了,而且做得徹徹底底。
此前中印兩國關係,明面上還是很不錯的,總體上呈良性。
當初周總理首次在國際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尼赫魯首先投了贊同票。同樣的,印度的「不結盟運動」,我國也表示會積極支持。雙方都曾深受帝國主義的殖民侵害,更應該站在統一戰線,不讓帝國主義的野心再次降臨到頭頂。
隨著印方公開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彼此的共識,我方都已經打算和印度進一步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誼,可尼赫魯突然明面上來了這麼一下,這不是一個合格政治家的思維方式啊?甚至連一個正常人的思維都算不上。
這是站在中方的角度看問題,而且要建立在對中方各方面情況,了解得真實詳盡,才得出的各種可能。然而,若是站在印方,似乎尼赫魯當時也只有如此選擇了。
圖|萬隆會議期間,(左起)周總理和翻譯、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親切交談
尼赫魯可能對中國了解得不甚清楚,他覺得中國建立的時間,比印度獨立還晚,兩個國家都土地肥沃,而且印度在二戰中的損失相對中國是比較少,印度雖然被英國殖民,可是卻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先進經驗和科技。
相反的是,中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戰爭,早已是千瘡百孔,建國沒幾天,又跑到朝鮮和美國硬抗,最後雖然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可是國內早已不堪重負了,國民黨還時時想著反攻。
尼赫魯覺得印度只是奪取中方遙遠的一塊爭議領土,中國應該不會勞師遠徵,畢竟印度和中國內陸的情況,與朝鮮與中國的情況是兩回事。就算是中國真的出兵,印軍也有把握戰而勝之。
其次,當下的國際氛圍是這樣的:蘇聯為了對抗美國,在古巴部署飛彈,美蘇正處於高度敏感時期,加勒比海地區的空氣中都充滿了緊張。中國因為某些事情,與蘇聯交惡,中國在國際上幾乎處於被孤立的狀態。
而印度正好相反,自從印度獨立後,一直在良性發展,國力穩步提升,而尼赫魯更認為自己是一位站在國際前沿的政治家,可以左右國際局勢,甚至在有關場合號稱自己領導的印度是「世界第三大國」。
當然,還有更深的一個層面:相對中國,印度不是自發覺醒的。
要知道中國在被列強殖民的時候,通過自發覺醒,發動一系列革命事件,逐漸通過自己的武裝力量,取得民主與自由;而同樣被列強所殖民的印度,雖然也曾爆發過革命,有過一定的覺醒,可是卻總被英國,用宗教的名義,以武裝的手段,輕易的消解掉了。
印度長期被英國殖民,英國的帝國主義思想早已不知不覺深入了印度人民的骨子裡,他們只信奉強者為王,用武力取得利益,這才是天經地義的。自從英國當局撤離印度後,印度就強行用武力兼併了南亞數個獨立政權,而這些政權當初和印度一樣,同時被英國殖民欺凌。
而今英國撤離了,印度就自發地擔當起英國的角色,而印度當局卻不認為這是侵略他國,破壞世界和平,孰不知印度已經在悄悄地走上一條絕緣地帶的帝國主義之路?
圖|1952年,印度宗教活動家Vinoba Bhave 和當地的農民在一起
不僅如此,英國在離開印度時,還把巴基斯坦扶植了起來,給印度留下了一個永遠的對手。
巴基斯坦人多信奉穆斯林,而印度人則是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信仰不同不可怕,怕的是彼此的信仰相衝突,可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這樣。
以前英國是這片土地的最高統治者,經過打壓與調停,彼此還算互不打擾。可耐不住英國離開前刻意引發衝突,把巴基斯坦從印度給分離了出去,從此本是同根生的印巴人民陷入了相煎何太急的境況。
這兒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能在實現獨立的同時,實現平等與民主,而印度則辦不到?
我國和印度同為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兩國後人時常驕傲,可中國文化終究沒有斷層,而印度卻不是這樣。
這是兩國在歷史發展中的不同而決定的。中國自從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建立了統一的文字與度量衡,其後更是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不管是怎麼樣的亂象,中國人都相信「華夏一家,同根同源」。
加之辛亥革命和新文化主義革命,中國幾乎完全掃滅了那些不好的東西;而印度是雅利安人徵服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後,以種姓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個等級分層特別嚴密的鬆散聯盟。
儘管英帝國主義撤走後,印度廢除了種姓制度,可是沒有經過一次次革命的洗禮,那種與生俱來的上尊下卑還是無法消弭。
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領導,雖然支持中國和平外交五項原則,可是心底裡仍舊是把所有國家和人種都分了三六九等,並且大多數都無法拋棄那種種姓制度帶給他們的優越感,這也是他們不懈努力要恢復英國殖民印度時期的領土的重要原因。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經典:印度是典型的「沒有帝國主義的命,得了帝國主義的病」。
印度這麼輕狂的代價,自然是免不了被一頓收拾,這場戰爭中國軍隊可是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摧枯拉朽」!
1962年10月17日,我中央軍委正式下令給西藏和新疆兩大軍區,準備隨時殲滅入侵印軍。次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議上,定下了這場戰爭的調子——我國出於自衛,對印軍實施武裝反擊。
不得不說,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恨不得在每一個細節處都錙銖必較,當時的中國比印度強大,儘管中方心裡知道嘴上不說,印方心裡不清楚嘴上不贊同。
可是稱之為自衛反擊,在很多人看來頗有點怯弱的感覺。其實這也蘊含著領導人的智慧,這樣可以達給印方輕敵的結果,並且把自己在國際社會上擺到了一個謙遜的姿態上,表示我國不是主動發起戰爭,只是被動自衛而已。
中國軍隊在參戰的首日,就將印度最為精銳的第7旅消滅掉,一時間印度舉國譁然,在稍微擴大戰果後,暫時休戰。出於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堅持,周總理屢次致函尼赫魯,要他接受中國提出的三張和平對等建議,兩國各自退兵20公裡,脫離接觸,然後靠談判解決問題。
然而印當局以尼赫魯為首的官員,並不甘心既得利益就這樣失去,一邊應付中國的同時,一邊向美蘇英各國請求軍事與政治援助,好打破中國的「假和平宣言」。
印度再次挑起戰爭,我軍只能被動迎擊,當時的印度在他國並沒有爭取到什麼大的援助,所以戰爭沒有任何懸念,中國自然是勝了。
據事後統計,我方犧牲了772名軍官和戰士,負傷的有697人(數據來源為199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人民解放軍戰史》)。而印度的傷亡人數為4885人,被俘虜的印方官兵有3968人,其後都被我國友好放還,這在國際社會上為我國迎來了不少喝彩。我軍以一比五的戰損,大敗印軍,給印當局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噩夢。
在這場戰爭中,我軍戰士就是敵人的噩夢,敵軍每戰必潰,老話說「窮寇莫追」,可印軍這十來年真是太囂張了,入印部隊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現在正好好好發洩一下。然而,軍人的使命是服從,為了中國在世界上有更高的地位,我軍官兵還是選擇了克制。
圖|1962年11月,西藏地方邊防部隊遵照中央指示,把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印軍武器擦拭一新,準備交還印方
有人說,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垮了印度至少30年的國運。我覺得這一點也不誇張,印度獨立後十多年來建立起來的自信,被我國僅僅用兩個月就打得支離破碎。而對印度而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尼赫魯,因為這場戰爭敗得如此徹底,心中燃燒的熊熊火焰沒有了源泉,在中印戰爭結束後一年多就去世了。
要知道從英國手中被動獨立的印度,正是以尼赫魯為主要領導人,逐漸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尼赫魯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印度繁榮富強而推行著兩項重要改革:工業化、世俗化。
印度在發展中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種姓制度、宗教問題、地方勢力。
這在經過無數近代史專家解析的今天,我們可以清晰的察知具體的情況,並提出有關解決方法。可是在當年的印度,身處其中的印度人,能看到這些問題,並能逐步改善並解決的人,寥寥無幾。因此,可以說尼赫魯就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先驅。
這場中印戰爭規模並不大,對當時的我國來說,卻有不小的挑戰。剛剛穩定下來的西藏地區工業和農業基礎都比較薄弱,我軍的後勤都是從內地,超遠距離運送到中印邊線的。只是我中華兒女從來迎難而上,最終沒有讓前線官兵有任何後顧之憂。
同時這也是一次特別大的機遇,畢竟我們作為戰勝國,肯定是有不少收益的,不說在戰場上的繳獲,這最後都還給了印度,此後長達十多年裡,中印邊境再無大的摩擦。
更重要的是,我國在南亞一帶的影響力就是這一仗打來的。
巴基斯坦因為中國贏得了此戰,從此和中國成了鐵哥們。
1962年自衛反擊戰的乾脆至極的絕對勝利,一個無心插柳的結果就是:我們在一旁單手吊打印度,旁邊有一個「小迷弟」躲在陰影裡滿是星星眼地看著。
從此,巴基斯坦堅定站到了我方的陣營,和我國同進同退。
1962年,兩國就中巴邊界通過談判達成原則協議。
次年,基本上解決了所有邊界問題;1964年,周總理應巴基斯坦邀請,訪問圓滿成行。
同年,巴基斯坦總統訪華;從1965年開始,巴方在多次聯合國大會中,明確支持恢復中國的應有權益……就這樣,中巴雙方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友好往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並將地久天長。
圖|1956年12月,周恩來訪問巴基斯坦時,在蘇拉瓦底總理(右一)陪同下參觀紡織廠
回首這段歷史,筆者依然為當年我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與英明決斷而深感嘆服,也對英勇奮戰在高原地區的人民子弟兵們感到由衷崇敬。
這一場不常被今人提起的戰爭,卻是一場特別且意義重大的戰爭。在戰爭前線的作戰部隊忍受著嚴寒和補給困難所帶來的物資短缺,頑強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在高山深谷之中大膽迂迴穿插,並採取分割包圍戰術,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完成作戰任務,贏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保衛了領土主權。
我國領導人則靈活運用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不僅獲得反擊戰的勝利,也贏得了道義和國際地位上的勝利,得到了外交鬥爭的主動權。
向老一輩政治家、革命家和所有參戰人員致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