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儒說歷史第67期,歡迎您的關注評論。
毛主席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尼赫魯要打我們」。
毛主席的疑問可能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疑問。
白駒過隙,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接近60年,毛主席說「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這個目的也早已達到。
中國向來不喜歡宣揚,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場1962年的中印戰爭知之不詳,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忘記,但是它畢竟真實存在過,回顧它,銘記它,也是一種責任。
本文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分兩次來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
一、50年代中印甜蜜期
印度1947年成立,新中國1949年成立,兩個大國都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有著共同的境遇和苦難,兩國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都致力於獨立自主發展,都認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新成立的中國對印度是十分重視的,作為中國的第二大鄰居(蘇聯第一),黨中央一直把印度視為可以爭取的中堅力量,儘管雙方在西藏地區存在領土爭端,但中國也是儘量以談判協商的方式去解決。
中國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以實際控制線為領土來劃分,就是目前你佔領的就是你的,我佔領的就是我的。
周恩來總理曾在1954年至1960年四次訪問印度,尼赫魯也在1954年訪問過中國一次,一直致力於協商解決領土問題。
為何50年代的甜蜜期轉眼即逝?中印兩國在1962年大動幹戈?
二、印度人眼中的「印度」
有人說印度是霸權主義與殖民主義!我們來回顧一下印度的歷史。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離印度,留下了印巴分治的「妙招」,讓印度斯坦人和巴基斯坦人各自成立自己的國家,分割南亞次大陸。
佔據絕對優勢的印度斯坦人成立了印度聯邦,基本上佔據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經過多年的鬥爭,有威脅的巴基斯坦被印度一分為二,形成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再環顧四周,不丹、尼泊爾等小國家對印度基本上無招架之勢,每天在印度的「淫威」下戰戰兢兢,惶恐不安。
雄踞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地理位置太好了,三面環海,一面靠山。
正是因為如此好的地理位置和在南亞打遍無敵手的心態,讓印度自信心爆棚,開始追求自己的大國地位。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說到「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於是,印度瞄上了和他們有領土爭端的中國,妄圖以我們為墊腳石,打出自己的國際地位,以增加自己的砝碼,來換取美蘇更大的支援力度。
三、我國的想法與態度
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不在西部的西藏地區,而在東部沿海的臺灣地區。
美國的不懷好意和臺灣的蠢蠢欲動一直存在,中國一直想先解決臺灣問題,根本不想樹敵於印度。
60年代也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
1959年-1961年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
中國和蘇聯鬧翻,蘇聯要求中國連本帶息一起償還抗美援朝時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貸款,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臺灣國民黨準備「反攻計劃」,臺海局勢不穩。
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表明中國根本不想和印度大動幹戈。
1959年,西藏叛亂全面發生,印度領導人表示「同情」,並以高規格接納出逃的達賴,中國軍隊追擊叛徒,雙方已經發生武裝衝突。
即便已經這樣,毛主席還是不想打,他提出了一個建立「隔離帶」的設想,即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兩國武裝力量各自後撤20公裡,各自的武裝力量脫離接觸。
印度不接受這一建議,不肯後撤,也不肯談判。
中國則單獨採取行動,將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
中國真的是不想打,但是印度一直咄咄逼人。
尼赫魯一直認為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沿海,在西面邊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
既然如此,就打吧,打疼你,打怕你,打的讓你想起來就心驚膽顫。
下篇文章,討論戰爭的經過、戰爭的反應、戰爭的影響三個方面,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閱讀。
本文由老儒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