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上)

2020-12-23 老儒說歷史

老儒說歷史第67期,歡迎您的關注評論。

毛主席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尼赫魯要打我們」。

毛主席的疑問可能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疑問。

白駒過隙,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接近60年,毛主席說「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這個目的也早已達到。

中國向來不喜歡宣揚,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場1962年的中印戰爭知之不詳,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忘記,但是它畢竟真實存在過,回顧它,銘記它,也是一種責任。

本文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分兩次來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

一、50年代中印甜蜜期

印度1947年成立,新中國1949年成立,兩個大國都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有著共同的境遇和苦難,兩國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都致力於獨立自主發展,都認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新成立的中國對印度是十分重視的,作為中國的第二大鄰居(蘇聯第一),黨中央一直把印度視為可以爭取的中堅力量,儘管雙方在西藏地區存在領土爭端,但中國也是儘量以談判協商的方式去解決。

中國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以實際控制線為領土來劃分,就是目前你佔領的就是你的,我佔領的就是我的。

周恩來總理曾在1954年至1960年四次訪問印度,尼赫魯也在1954年訪問過中國一次,一直致力於協商解決領土問題。

為何50年代的甜蜜期轉眼即逝?中印兩國在1962年大動幹戈?

二、印度人眼中的「印度」

有人說印度是霸權主義與殖民主義!我們來回顧一下印度的歷史。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離印度,留下了印巴分治的「妙招」,讓印度斯坦人和巴基斯坦人各自成立自己的國家,分割南亞次大陸。

佔據絕對優勢的印度斯坦人成立了印度聯邦,基本上佔據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經過多年的鬥爭,有威脅的巴基斯坦被印度一分為二,形成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再環顧四周,不丹、尼泊爾等小國家對印度基本上無招架之勢,每天在印度的「淫威」下戰戰兢兢,惶恐不安。

雄踞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地理位置太好了,三面環海,一面靠山。

正是因為如此好的地理位置和在南亞打遍無敵手的心態,讓印度自信心爆棚,開始追求自己的大國地位。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說到「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於是,印度瞄上了和他們有領土爭端的中國,妄圖以我們為墊腳石,打出自己的國際地位,以增加自己的砝碼,來換取美蘇更大的支援力度。

三、我國的想法與態度

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不在西部的西藏地區,而在東部沿海的臺灣地區。

美國的不懷好意和臺灣的蠢蠢欲動一直存在,中國一直想先解決臺灣問題,根本不想樹敵於印度。

60年代也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

1959年-1961年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

中國和蘇聯鬧翻,蘇聯要求中國連本帶息一起償還抗美援朝時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貸款,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臺灣國民黨準備「反攻計劃」,臺海局勢不穩。

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表明中國根本不想和印度大動幹戈。

1959年,西藏叛亂全面發生,印度領導人表示「同情」,並以高規格接納出逃的達賴,中國軍隊追擊叛徒,雙方已經發生武裝衝突。

即便已經這樣,毛主席還是不想打,他提出了一個建立「隔離帶」的設想,即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兩國武裝力量各自後撤20公裡,各自的武裝力量脫離接觸。

印度不接受這一建議,不肯後撤,也不肯談判。

中國則單獨採取行動,將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

中國真的是不想打,但是印度一直咄咄逼人。

尼赫魯一直認為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沿海,在西面邊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

既然如此,就打吧,打疼你,打怕你,打的讓你想起來就心驚膽顫。

下篇文章,討論戰爭的經過、戰爭的反應、戰爭的影響三個方面,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閱讀。

本文由老儒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他叫李白石。是一名營長。 事情是這樣的 1962年11月19日中午,我步兵某團三營營長李白石帶領部隊從邦迪拉沿公路追擊一路逃竄的印軍。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眾所周知,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和印軍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激烈碰撞,打了一場二戰後極為典型的地區性低烈度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也都知道了,出乎西方人的預料,解放軍一路衝殺氣勢如虹,整個作戰過程一面倒,打得印軍落花流水,大敗虧輸。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一戰打出國威,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財產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前,印度已經多次越過中印邊境並逐步侵犯中國領土。雖然中印展開多次協商交涉,但都無疾而終。後來衝突擴大,兩國邊防軍更是展開激烈交火。忍無可忍、無需再忍。1962年,中國決定對印展開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只持續了不到半年,但對兩國都意義重大,更是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產。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中印邊境反擊戰:印軍號稱王牌的第七旅,不到一天被我軍全殲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邊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麓,中國邊防部隊向入侵的印度軍隊發起進攻,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一次實施邊境自衛反擊戰。消息傳到新德裡,印度朝野震動,當天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被記者追問:「在哪裡可以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 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缺吃少穿的中國軍隊,是如何戰勝印度的?
    ▲中印戰爭路線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 對印自衛反擊戰,負責前線指揮的軍長張國華,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對印自衛反擊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當時印度強佔了我國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不僅如此,還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邊境,屢次挑起事端。1962年10月,印軍悍然在中印邊境全線發動了大規的模武裝入侵。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崩潰,美大使發給華盛頓的報告充滿絕望
    1962年11月16日,第一階段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結束,在我軍成功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等地區的部分領土,殲滅印軍精銳部隊第七旅,俘虜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及其部下後。中方建議雙方和解,避免大規模衝突,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往後撤軍,脫離接觸,這時印度方面自以為真正的戰爭還未打響。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另外,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延續到1956年。蔣氏在東南沿海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張國華(1914~1972),江西永新人。
  •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還擊越南,印度官方是啥態度?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應用而生,解放軍還擊越南本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麼當時印度對此又是什麼態度呢?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前,越南對中國就已經進行了武裝侵犯,當時越南當局集結了大量武裝部隊在中越邊境,他們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打響!背後卻是中、美、蘇三國的政治博弈
    從1959年開始,中印關係開始變得微妙起來。印度頻繁越過我國境內,還設立了幾十個侵略據點。1959年3月20日,印度總理尼赫魯還向我國提出,想要將侵佔的土地,劃入印度版圖之內。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我國的嚴厲拒絕。而背後的隱情,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1962年10月18日,印軍總參謀部下令全面攻擊! 印軍數百門火炮打出的數萬發炮彈飛向中國的土地——邊防哨所。印方悍然挑起了大規模侵蝕我國領土的戰爭。
  • 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還在受益
    但後來英國佔領了印度,弄出來英國子虛烏有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的西藏和新疆圖謀不軌,就這樣埋下了中印爭端的導火索。如果想知道1962年的中印衝突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有一點是絕對要提的,並且至今我們都在受益,那就是在怎樣在一個複雜的戰場條件下,給作戰部隊保證充足的補給。
  • 1962中印之戰解放軍手中的大殺器:120毫米迫擊炮
    1962年,印軍不顧中國的反對和警告,在中印邊境地區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領土,我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起自衛還擊作戰,一舉將印軍打回到中印傳統習慣線,印度一側後,主動後撤。1962年民工向前線運送炮彈這場邊境衝突中,解放軍投入的兵力、火力都極為有限,由於受地形和通行條件的限制,炮兵主要以步兵支援火炮為主,口徑普遍比較小,而有一種迫擊炮卻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當時印軍在戰場上全線潰敗,我軍部分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了麥克馬洪線,這讓印度人非常恐慌。沒了藏南作為緩衝區,距離中印邊境只有300公裡的新德裡瞬間成了前線重鎮,而新德裡面前就是一片開闊地,按照解放軍的推進速度,只要居高臨下一個俯衝,新德裡估計要變「舊德裡」了。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從1950年到1958年,中國和印度邊境大體上是處於一種平靜狀態。從1961年開始,到1962年的9月,印度通過不斷的小規模入侵,光在中印西線邊境上的中國領土上,就建立43個入侵據點,位置多位於邊防哨所周圍,一時間中印邊防軍隊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姿態,印方當時在西線侵佔我疆域多達4000平方公裡(數據來源為199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世界屋脊之戰——對印反擊戰紀實》)。
  • 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從現有的情況看,印度已經打算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峙地帶繼續耗下去。同時,印度還頻頻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決心。無論是季節條件和國際背景,都跟1962年中國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很相似。那麼,58年後,這裡會發生戰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