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戰場上,吃穿用度是贏得戰鬥的基本保障。然後在歷史上卻也不乏後勤保障落後情況之下,依舊取得勝利的例子。
▲中印戰爭路線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親臨前線指揮的張國華中將
01穿的像「難民」的軍隊遇上「來趕廟會」的軍隊
20世紀60年代,正值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相比較起來,那個時候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尚不及印度。經濟條件上的差距,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中印雙方士兵在衣物和食物上存在明顯區別。
在中印邊境線上,一邊是穿的就像「難民」的中國軍隊,一邊是看起來就像「來趕廟會」的印度軍隊。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士兵軍服還原圖
第一批參戰的中國邊防軍戰士,大多數人都配發了棉軍帽;第二批去增援的戰士,則配發了皮帽;而那些零散臨時加入對印作戰的戰士,有很多人戴的還是軍帽。
特別是那些負責穿插迂迴的部隊,為了更便於行軍作戰,主動都把棉帽換成了單帽,把棉鞋換成了輕便的單鞋。
一路走來,負責穿插迂迴隊伍的戰士,基本沒有人的衣服是完整,不是這少一塊,就是那破了一個洞。而為了儘可能保證軍裝的耐心度,戰士們都在自己的棉衣上穿上了車線。這樣一支隊伍,遠遠走過來,看起來就像一群逃難的難民。
▲戰場上的印度士兵
相比較而言,印度士兵穿的簡直太好了。毛呢料大衣、皮靴、外套一應俱全,不僅防風防寒,而且還不怕剮蹭。不過比起中國士兵穿的破破爛爛,印度士兵的穿著打扮則顯得有些滑稽。
原因是,參戰的印度士兵分屬不同民族,而不同民族士兵的穿著打扮都不一樣。湊在一起,看起來就像各族人民上街「趕廟會」似的。
▲俘虜印度士兵
02解放軍的乾糧和印軍的罐頭
儘管在後勤保障上,中國政府已儘可能把補給送上遠在青藏高原的部隊,西藏人民也支援了很多糌粑、酥油和牛羊肉,但比起印度軍隊的飲食還是要差的多。相對而言,負責正面戰場的部隊要吃的好點,麵粉、大米、粉條,甚至還有一些脫水的蔬菜;
▲俘虜印度士兵
而負責穿插迂迴的部隊吃的就要差很多,炒麵、饅頭、生米和麵粉,甚至於在行軍中為了節省時間和隱蔽,很多作戰人員就著冷水吃生米。
相對而言,除了充足的食物供給,為了補充營養,印度軍隊配備有各種各樣的罐頭,有水果的、蔬菜的、牛奶的,品類齊全。不過比起我軍平均分配,印度軍隊因種姓、階層的不一樣,在食物數量和種類上的分配也差別很大。
▲網圖戰況
03攻陷倉庫取衣食,痛擊印軍終取勝
吃穿上雖不及印度,或者說遠落後於地方。但這些不僅沒有影響到我軍戰鬥力,反倒是戰士們士氣高昂。負責迂迴穿插的隊伍,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歷盡艱難困苦,成功到達印軍身後的基地,攻陷了對方倉庫。
於是,一路饑寒交加的我軍士兵,穿上了印軍倉庫的保暖衣,吃上了印軍豐富多樣的食物。吃飽喝足稍事休息後,我軍又繼續痛擊印軍。最後,這場戰爭以中方軍隊勝利結束。
▲追擊印度潰軍
結束語:
儘管中國邊防軍無論在食物,還是在衣物上都比印度差很多。然而,這場戰爭終以中方軍隊勝利而結束。正所謂後勤供給是軍隊戰爭的必要條件,但卻不能決定戰爭的勝利。而戰爭的勝利,從來考驗的都是一國軍隊的意志和戰鬥力。
【參考資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