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缺吃少穿的中國軍隊,是如何戰勝印度的?

2020-12-23 家菜味

引言: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戰場上,吃穿用度是贏得戰鬥的基本保障。然後在歷史上卻也不乏後勤保障落後情況之下,依舊取得勝利的例子。

▲中印戰爭路線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親臨前線指揮的張國華中將

01穿的像「難民」的軍隊遇上「來趕廟會」的軍隊

20世紀60年代,正值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相比較起來,那個時候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尚不及印度。經濟條件上的差距,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中印雙方士兵在衣物和食物上存在明顯區別。

在中印邊境線上,一邊是穿的就像「難民」的中國軍隊,一邊是看起來就像「來趕廟會」的印度軍隊。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士兵軍服還原圖

第一批參戰的中國邊防軍戰士,大多數人都配發了棉軍帽;第二批去增援的戰士,則配發了皮帽;而那些零散臨時加入對印作戰的戰士,有很多人戴的還是軍帽。

特別是那些負責穿插迂迴的部隊,為了更便於行軍作戰,主動都把棉帽換成了單帽,把棉鞋換成了輕便的單鞋。

一路走來,負責穿插迂迴隊伍的戰士,基本沒有人的衣服是完整,不是這少一塊,就是那破了一個洞。而為了儘可能保證軍裝的耐心度,戰士們都在自己的棉衣上穿上了車線。這樣一支隊伍,遠遠走過來,看起來就像一群逃難的難民。

▲戰場上的印度士兵

相比較而言,印度士兵穿的簡直太好了。毛呢料大衣、皮靴、外套一應俱全,不僅防風防寒,而且還不怕剮蹭。不過比起中國士兵穿的破破爛爛,印度士兵的穿著打扮則顯得有些滑稽。

原因是,參戰的印度士兵分屬不同民族,而不同民族士兵的穿著打扮都不一樣。湊在一起,看起來就像各族人民上街「趕廟會」似的。

▲俘虜印度士兵

02解放軍的乾糧和印軍的罐頭

儘管在後勤保障上,中國政府已儘可能把補給送上遠在青藏高原的部隊,西藏人民也支援了很多糌粑、酥油和牛羊肉,但比起印度軍隊的飲食還是要差的多。相對而言,負責正面戰場的部隊要吃的好點,麵粉、大米、粉條,甚至還有一些脫水的蔬菜;

▲俘虜印度士兵

而負責穿插迂迴的部隊吃的就要差很多,炒麵、饅頭、生米和麵粉,甚至於在行軍中為了節省時間和隱蔽,很多作戰人員就著冷水吃生米。

相對而言,除了充足的食物供給,為了補充營養,印度軍隊配備有各種各樣的罐頭,有水果的、蔬菜的、牛奶的,品類齊全。不過比起我軍平均分配,印度軍隊因種姓、階層的不一樣,在食物數量和種類上的分配也差別很大。

▲網圖戰況

03攻陷倉庫取衣食,痛擊印軍終取勝

吃穿上雖不及印度,或者說遠落後於地方。但這些不僅沒有影響到我軍戰鬥力,反倒是戰士們士氣高昂。負責迂迴穿插的隊伍,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歷盡艱難困苦,成功到達印軍身後的基地,攻陷了對方倉庫。

於是,一路饑寒交加的我軍士兵,穿上了印軍倉庫的保暖衣,吃上了印軍豐富多樣的食物。吃飽喝足稍事休息後,我軍又繼續痛擊印軍。最後,這場戰爭以中方軍隊勝利結束。

▲追擊印度潰軍

結束語:

儘管中國邊防軍無論在食物,還是在衣物上都比印度差很多。然而,這場戰爭終以中方軍隊勝利而結束。正所謂後勤供給是軍隊戰爭的必要條件,但卻不能決定戰爭的勝利。而戰爭的勝利,從來考驗的都是一國軍隊的意志和戰鬥力。

【參考資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春卷

相關焦點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當時中國建國還沒有過多久,西藏留存的分裂勢力受印度一些國家的鼓動與支持,爆發了叛亂,中國派出解放軍對叛亂進行了平定,印度趁中國注意力被吸引,舉兵進犯中國,成功的吞下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對印度的行為,我國態度一開始是冷靜克制的,但是印軍就此以為我國怕了他們,越來越放肆,沒有停下侵略中國邊境的腳步。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對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發生的那場戰爭,讓印度的國際地位不復存在
    自1951年開始,印度以為中國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朝鮮戰場,就以麥克馬洪線為由,一直蠶食中國領土,到1959年、1960年時小動作更是達到了頂峰,印度以為中國還未從上一場戰爭損耗中恢復過來,想抓緊佔便宜。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對印自衛反擊戰,暴露56式半自動步槍的一些問題,依然痛擊敵人
    1962年,中國對印度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在這場戰爭中,我軍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在青藏高原作戰,物資的集結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1962年的中國軍隊還沒有實現機械化,汽車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也並不常見,同時當時我國的主要軍工企業離邊境有著數千公裡的距離,在當年那個缺乏運輸工具的年代。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一戰打出國威,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財產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前,印度已經多次越過中印邊境並逐步侵犯中國領土。雖然中印展開多次協商交涉,但都無疾而終。後來衝突擴大,兩國邊防軍更是展開激烈交火。忍無可忍、無需再忍。1962年,中國決定對印展開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只持續了不到半年,但對兩國都意義重大,更是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產。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國人對於印度的形象,總離不開那些個閱兵疊羅漢、航母造摩託、人海扒火車,甚至是戲稱「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
  • 對印自衛反擊戰,負責前線指揮的軍長張國華,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對印自衛反擊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當時印度強佔了我國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不僅如此,還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邊境,屢次挑起事端。1962年10月,印軍悍然在中印邊境全線發動了大規的模武裝入侵。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中國速戰速勝的原因
    文/尚勸餘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對印度軍隊發起了全面自衛反擊戰,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於11月20日閃電般地抵達中印傳統習慣線。中國軍隊的進攻如此犀利神速,令世人驚嘆。那麼,中國速戰速勝的原因究竟何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速勝的原因,也就是印度速敗的原因。因此,中印學界從中印兩方面對此進行了解析。
  • 老兵回憶對印反擊戰:撤軍時,我們宣誓一定會再回來,終成遺憾
    我之前在工作的時候,曾經有幸遇到了一名參加過對印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客戶,出於好奇曾問過他一些關於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問題,這位老兵也給我講了很多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故事。之前我也寫過幾篇關於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文章,講述了其中的一些故事,在老兵給我講的那些故事當中,我印象和感慨最深的便是我軍撤兵時的情形。
  •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還擊越南,印度官方是啥態度?
    推薦語: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一直在倡導和平,關於這個原則中國一直都沒有改變過,可能會有有心人士拿越南,印度說事,但是必須要說的是,對於越南和印度的反擊戰,中國由始至終都是站在正義的那一邊的,中國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去侵犯別的國家,是別的國家一直挑戰中國的底線,侵擾中國的領土,傷害中國的子民,所以才會有反擊戰的出現。
  •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中國和柬埔寨,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地緣關係
    ,但是相對於距此最近的一場自衛反擊戰—對印自衛反擊戰就可以稱傷亡慘重了。 1977年2月,越南在蘇聯人的支持下佔領了寮國,緊接著,越南就打算對柬埔寨動手,柬埔寨是傳統的親中國家,在後來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的前17小時,鄧小平還會見了在中國的西哈努克親王。而後,越南領導人黎筍開始了大規模的驅逐壓迫華人運動。
  • 1979年的三月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中國凱旋而還
    對越自衛反擊戰以中國979年3月7日勝利撤回、3月16日勝利凱旋而歸結束,圖為凱旋而歸的中國軍隊。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長距離的越南邊界上拉開了戰線,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二十天的的戰鬥中,雖然中國軍隊雖有傷亡,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裡。
  • 1979年,中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給越南帶來怎樣的影響?
    雙方從1955年開始,就摩擦不斷,終於在1961年全面爆發了戰爭。雖然北越軍隊的戰鬥力十分頑強,但終究是不敵裝備精良的美軍。無奈之下,胡志明多次派黎筍前往北京,向中國求援。 越南與中國唇亡齒寒,而且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都緊密的圍繞在蘇聯的周圍,而且美軍還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出於各種原因1965年中國從廣西增兵越南。
  • 印媒:解放軍對印軍播放印度流行歌曲 62年也曾播過
    原標題:果然,解放軍對印軍播放的就是那首歌!解放軍對印軍播放我在東北玩泥巴印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猜測,解放軍此舉或是為了轉移印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為了給自己減壓。大聲播放歌曲不僅表明解放軍試圖分散印軍的注意力,還試圖向印軍表明解放軍了解印軍所有的行動。報導稱,除了播放旁遮普語音樂,解放軍還使用印地語向印軍大聲喊話,提到印度士兵如何在一場無法勝利的戰事中送命,以及他們應該擔心冬天的到來。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打響!背後卻是中、美、蘇三國的政治博弈
    從1959年開始,中印關係開始變得微妙起來。印度頻繁越過我國境內,還設立了幾十個侵略據點。1959年3月20日,印度總理尼赫魯還向我國提出,想要將侵佔的土地,劃入印度版圖之內。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我國的嚴厲拒絕。而背後的隱情,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62年對印反擊戰後,獲勝的中國為何選擇放棄藏南,死守阿克賽欽?
    62年對印反擊戰,中國在短短一個月內殲滅印軍8000多人,軍事上取得完勝。不過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獲勝後的中國為何選擇在藏南地區主動後撤,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守阿克賽欽地區呢?按照常理,獲勝方不會後退,但這不能按照一般邏輯去理解,中國當年的對印戰略有著深遠的智慧和影響。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印邊界爭議領土超過12萬平方公裡,引子是英帝國強盛時期在亞洲製造的不合法邊界,印度對立後野心較大,企圖將上述邊界合法化並從英國那裡繼承下來,但新中國怎麼可能承認這種事情?於是演化成了後來的對印反擊戰,62年我軍痛列印軍。
  • 中印邊境反擊戰:印軍號稱王牌的第七旅,不到一天被我軍全殲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邊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麓,中國邊防部隊向入侵的印度軍隊發起進攻,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一次實施邊境自衛反擊戰。消息傳到新德裡,印度朝野震動,當天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被記者追問:「在哪裡可以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
  • 1962年中印戰爭的縮影——看我軍4人如何擊垮印軍一個炮兵營
    1962年9月20日,印方軍隊更是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也引出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什麼搞我們。」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他叫李白石。是一名營長。 事情是這樣的 1962年11月19日中午,我步兵某團三營營長李白石帶領部隊從邦迪拉沿公路追擊一路逃竄的印軍。
  • 1962年印度軍隊和中國差距有多大?我軍久經戰火,印軍實戰差
    1962年的印度軍隊和中國差距有多大呢? 第一、我軍戰爭經驗豐富,能徵善戰,不是印軍能比的 解放軍的前身是紅軍以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1962年,我軍戰士已經經歷了近乎40年的戰火洗禮,我們先後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內戰、14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