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細究起來,主要還是因為領土紛爭。
中印邊界沒有被正式劃定過,但自古以來,存在著一條根據雙方行政管轄範圍劃分的「傳統習慣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印度阿薩姆平原。這條線直到喜馬拉雅山脊,一直屬於中國管轄,近代之前很少起過爭端。
但英國在印度殖民時,為維護自身在亞洲的利益,人為炮製了一條「麥克馬洪線」,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向中國內陸推移了150公裡,原屬於中國西藏的9萬平方公裡土地被劃入英屬印度。
對於這條線,歷屆中國政府從沒有承認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與同為「第三世界」的印度締結友好關係,我們在不承認這條非法劃線的前提下,主張維持現狀,雙方暫時都不要越線。
周恩來總理曾說:「這個線是不合法的,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認。這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中印兩國人民不負這個責任。現在中國、印度、緬甸都獨立了,我們應該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現實的解決。」
然而印度為了自身利益,公然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領土。1962年9月20日,印方軍隊更是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也引出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什麼搞我們。」
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整個戰場上,我軍陣亡722人,負傷697人,並搗毀了印度新建立的軍事據點;印軍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對中國而言,這是場摧枯拉朽式的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誕生了一個英雄戰鬥團體——由龐國興、冉福林、王世軍、周文軒組成的四人戰鬥小組。他們創造了四人擊潰敵軍一個炮兵營的記錄。可以說,龐國興戰鬥小組基本上是中印戰爭的一個縮影。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英勇歷史……
那是對印自衛反擊戰東線戰場,我軍步兵55師主攻西山口,申隔地區,面對的是對方62旅錫克族聯隊主力。該部隊在二戰中曾多次擊敗過日軍和德軍,號稱印度的「王牌旅」 。面對這場戰爭,他們自詡為「鬍子兵」,對付中國的「娃娃兵」不費吹灰之力。
但我們,打的就是精銳。
戰役打響後,55師163團的首長命令9連攻取西山口前面的一個無名高地。在追擊過程中,該連第4班副班長龐國興因夜暗與部隊主力失去聯繫。
迷路的途中,他先後與6班戰士王世軍、冉福林和8班副班長周文軒相遇。4人當時的裝備只有2支56式衝鋒鎗,2支56式半自動步槍。為了最大限度的搏取勝利,4人商議組成一個臨時戰鬥小組,推選龐國興任組長,從此這個小組就利用遊擊,開闢了一個小規模的「移動戰場」,也開始了各自的封神之路……
這個小組一共打了五場仗。
第一戰,小組「分兵」兩路迂迴攻打敵人的炮兵陣地,龐國興當機立斷先行擊斃了印軍指揮官,敵人潰逃,小組繳獲87.6榴彈炮3門。
第二戰,他們在公路上發現南逃印軍的吉普車,四人用子彈「歡送」了一陣,敵軍拋棄車上乾糧、彈藥等輜重,迅速逃竄。
第三戰,當天9時許,小組爬上一個高坡,用剛繳獲來的望遠鏡又探到一個炮兵陣地,他們居高臨下發起了攻擊。印軍猝不及防,搞不清遭遇了多少中國軍隊,便炸毀四門榴彈炮再次逃離戰場。
第四戰,周文軒與小組走散(後與兄弟部隊匯合),剩餘3人遭遇了200敵兵。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小組轉入森林遊擊戰,擊退了200人的反擊。
第五戰,剩餘小組成員開始返回西山口,這時他們發現西山頂上有一股印軍正對中國軍隊主力射擊。便從另一方射殺了敵軍軍官,敵人被嚇跑,龐國興等人重新佔領制高點,並與部隊匯合。
整場戰役,此戰鬥小組孤軍深入敵人縱深7.5公裡,攻佔兩個炮兵陣地,斃敵1、2級準尉以下7名,親自繳獲敵軍榴彈炮7門,與大部隊匯合後,又帶路繳獲8門榴彈炮,使印軍第5野炮團的24門炮,三分之二落入我軍手中。
戰後,為表彰該小組成員英勇戰鬥的精神,龐國興被授予戰鬥一等功,獲「戰鬥英雄」稱號,王世軍、冉福林、周文軒等人分別榮立二等功。
在做戰鬥總結報告時,組長龐國興說出了一句霸氣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圖片來源網絡以及電視劇《亮劍》截圖
文字素材來源於相關史實資料
我是@鑑史知趣 ,專注於文史類創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