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的縮影——看我軍4人如何擊垮印軍一個炮兵營

2020-12-14 桃花島耳卯齋

其實細究起來,主要還是因為領土紛爭

中印邊界沒有被正式劃定過,但自古以來,存在著一條根據雙方行政管轄範圍劃分的「傳統習慣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印度阿薩姆平原。這條線直到喜馬拉雅山脊,一直屬於中國管轄,近代之前很少起過爭端。

但英國在印度殖民時,為維護自身在亞洲的利益,人為炮製了一條「麥克馬洪線」,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向中國內陸推移了150公裡,原屬於中國西藏的9萬平方公裡土地被劃入英屬印度

對於這條線,歷屆中國政府從沒有承認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與同為「第三世界」的印度締結友好關係,我們在不承認這條非法劃線的前提下,主張維持現狀,雙方暫時都不要越線。

周恩來總理曾說:「這個線是不合法的,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認。這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中印兩國人民不負這個責任。現在中國、印度、緬甸都獨立了,我們應該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現實的解決。」

周總理與尼赫魯合影

然而印度為了自身利益,公然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領土。1962年9月20日,印方軍隊更是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也引出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什麼搞我們。」

毛主席

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整個戰場上,我軍陣亡722人,負傷697人,並搗毀了印度新建立的軍事據點;印軍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對中國而言,這是場摧枯拉朽式的勝利。

在這場戰鬥中,誕生了一個英雄戰鬥團體——由龐國興、冉福林、王世軍、周文軒組成的四人戰鬥小組。他們創造了四人擊潰敵軍一個炮兵營的記錄。可以說,龐國興戰鬥小組基本上是中印戰爭的一個縮影。

龐國興、冉福林、王世軍合影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英勇歷史……

那是對印自衛反擊戰東線戰場,我軍步兵55師主攻西山口,申隔地區,面對的是對方62旅錫克族聯隊主力。該部隊在二戰中曾多次擊敗過日軍和德軍,號稱印度的「王牌旅」 。面對這場戰爭,他們自詡為「鬍子兵」,對付中國的「娃娃兵」不費吹灰之力。

但我們,打的就是精銳。

《亮劍》截圖

戰役打響後,55師163團的首長命令9連攻取西山口前面的一個無名高地。在追擊過程中,該連第4班副班長龐國興因夜暗與部隊主力失去聯繫。

迷路的途中,他先後與6班戰士王世軍、冉福林和8班副班長周文軒相遇。4人當時的裝備只有2支56式衝鋒鎗,2支56式半自動步槍。為了最大限度的搏取勝利,4人商議組成一個臨時戰鬥小組,推選龐國興任組長,從此這個小組就利用遊擊,開闢了一個小規模的「移動戰場」,也開始了各自的封神之路……

這個小組一共打了五場仗。

第一戰,小組「分兵」兩路迂迴攻打敵人的炮兵陣地,龐國興當機立斷先行擊斃了印軍指揮官,敵人潰逃,小組繳獲87.6榴彈炮3門。

第二戰,他們在公路上發現南逃印軍的吉普車,四人用子彈「歡送」了一陣,敵軍拋棄車上乾糧、彈藥等輜重,迅速逃竄。

第三戰,當天9時許,小組爬上一個高坡,用剛繳獲來的望遠鏡又探到一個炮兵陣地,他們居高臨下發起了攻擊。印軍猝不及防,搞不清遭遇了多少中國軍隊,便炸毀四門榴彈炮再次逃離戰場。

第四戰,周文軒與小組走散(後與兄弟部隊匯合),剩餘3人遭遇了200敵兵。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小組轉入森林遊擊戰,擊退了200人的反擊。

第五戰,剩餘小組成員開始返回西山口,這時他們發現西山頂上有一股印軍正對中國軍隊主力射擊。便從另一方射殺了敵軍軍官,敵人被嚇跑,龐國興等人重新佔領制高點,並與部隊匯合。

整場戰役,此戰鬥小組孤軍深入敵人縱深7.5公裡,攻佔兩個炮兵陣地斃敵1、2級準尉以下7名親自繳獲敵軍榴彈炮7門與大部隊匯合後,又帶路繳獲8門榴彈炮,使印軍第5野炮團的24門炮,三分之二落入我軍手中。

戰後,為表彰該小組成員英勇戰鬥的精神,龐國興被授予戰鬥一等功,獲「戰鬥英雄」稱號,王世軍、冉福林、周文軒等人分別榮立二等功

在做戰鬥總結報告時,組長龐國興說出了一句霸氣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圖片來源網絡以及電視劇《亮劍》截圖

文字素材來源於相關史實資料

我是@鑑史知趣 ,專注於文史類創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謝謝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戰前,印軍在東段和西段的兵力為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約22000人。我軍投入作戰的部隊有:西藏邊防部隊4個多團、新疆邊防部隊1個多團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區的部隊。在克節朗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特點和地形情況,採取了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敵的戰法。自20日上午7時30分開始反擊至當天下午,便大部殲滅了該地印軍。
  • 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屢試不爽的穿插戰術,打得印軍無法招架
    1962年中印邊界爆發的那場速決戰,至今仍是世界軍事教科書中經常研究討論的經典戰例。 58年過去了,如今中印邊境又是麻煩不斷。那場戰爭的意義,有必要再看一看。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 中印紅山頭之戰,炮兵抵近射擊,印軍褲子沒穿,漫無目的打槍
    ——1962年10月6日,毛主席向中印前線部隊發出的作戰指示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印軍企圖依靠武力搶佔地盤,造成既成事實,以達到擴張領土的目的。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由於當時新德裡已經亂作一團,印度外交部也幾乎癱瘓,他們沒有收到或者說忽略掉了中國政府的聲明,也無法核實這條消息的準確性,於是尼赫魯立即召見了中國駐印大使,在確認了消息屬實之後,尼赫魯只問了一句: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啊?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戰神」考爾被張國華將軍痛打,他如何上位
    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軍的最高指揮官,被印度國內奉為「印度戰神」的將軍考爾,戰場上的紙上談兵,間接幫助了我軍迅速取得勝利,減輕了我軍的傷亡。戰爭結束後,考爾直接被印度軍方趕出部隊,終身不得踏入軍隊。這是為何呢?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崩潰,美大使發給華盛頓的報告充滿絕望
    1962年11月16日,第一階段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結束,在我軍成功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等地區的部分領土,殲滅印軍精銳部隊第七旅,俘虜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及其部下後。中方建議雙方和解,避免大規模衝突,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往後撤軍,脫離接觸,這時印度方面自以為真正的戰爭還未打響。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但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大片地區之時,正是我軍進軍西藏不久,根基還不穩。另外,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延續到1956年。蔣氏在東南沿海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 62年中印戰爭,中印雙方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他們是什麼軍銜?
    1962年,中印雙方發生了一次軍事衝突,當時由於印軍的主動進軍,我軍展開了中印自衛反擊戰。這一戰歷時5個月左右,最終以我軍勝利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徹底擺脫了英國殖民的統治,這個時候的印度開始有點「飄」了,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和美蘇兩國平起平坐的,說自己是「第三強國」。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軍隊深知戰爭即將爆發,處於一種恐慌狀態。20日凌晨5點,2顆信號彈騰空而起,隨即猛烈的炮火呼嘯地落在印軍陣地上。印度人驚呆了。中國集中4個多團的軍隊(藏字419部隊、11師1個營及配屬炮兵等),以3:1的優勢,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印軍第7旅迅速崩潰。
  • 中印若再次開戰,印軍是否不堪一擊?
    「冷兵器作戰」中,印軍遭受20餘人死亡上百人受傷的悲哀結局以來,印度總理莫迪下放了印軍「自由交戰權」、印軍隨後大局增兵中印邊境,做出了決戰的姿態。中尤其是在2006年4月至2007年9月的一年半時間裡,作為中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指揮長兼維和工兵營營長,我們與印軍前後三個步兵團合作共事,聯合行動,密切交流,對印軍的了解算是比較深入和透徹的了。先說說印軍在我軍面前「仍舊不堪一擊」的幾個共性根據:第一,印軍的指揮機制,可謂當今全世界最古老、最死板、最教條的機制。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他叫李白石。是一名營長。 事情是這樣的 1962年11月19日中午,我步兵某團三營營長李白石帶領部隊從邦迪拉沿公路追擊一路逃竄的印軍。
  • 1962年印軍潰敗之際,我軍距新德裡僅三百公裡,為何宣布停火
    著名學者馬克斯維爾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的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馬克斯維爾所描述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
  • 中印邊境反擊戰:印軍號稱王牌的第七旅,不到一天被我軍全殲
    日後,歷史學家對這場戰爭有一個精妙的比喻:印度就像一個釣魚的人,他的魚鉤被一條他絲毫不想釣到的魚咬住。中印兩國的邊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在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只是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範圍,自然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一直受到兩國人民的尊重。
  • 「它」又欠收拾了,說說鮮為人知的62年中印戰爭
    當然,中國作為軍事強國,世界性大國,印度是沒有能力對中國有什麼大動作,所以幾十年來也就是邊境小摩擦,而且大部分時間也就是對峙一下,但是近期印度又在中印邊境挑釁。2020年6月15日晚,印度邊防官兵對加勒萬河谷的我軍進行兩次挑釁,引發兩軍激烈的肢體衝突,造成了嚴重的傷亡事件,這是中印邊境地區45年來第一次出現士兵傷亡事件。而加勒萬河谷乃是戰略要地,進可以居高臨下,直入恆河平原,危及印度首都新德裡。
  • 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善待俘虜,我國唯一被俘戰士被印軍當肉盾!
    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邊界戰爭。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回顧那場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簡直是一邊倒,解放軍橫掃印軍,打出了中印邊境幾十年的和平。
  • 中印戰爭後印度再次越線,槍擊交涉人員,我軍半小時佔領高地
    事實上,在此之間,印度就屢次在中印邊境,挑起事端,中印雙方曾經展開過多次的交涉,但都沒有取得成果。在1959年的8月,印方軍隊人為的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使得我國的邊防官兵受傷甚至死亡。至此之後,印度就開始得寸進尺,1962年9月20日,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