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三篇。
對印反擊戰時我軍戰士裝具還原
一記重拳
1、古巴飛彈危機:加勒比海上蝴蝶的翅膀
1962年10月14日,美國偵察發現蘇聯在古巴安置可搭載核武器的飛彈。這對美國本土構成了直接威脅,雙方立即劍拔弩張。隨後美國正式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檢查過往船隻,威脅升級,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雙方均威脅要動用核力量,世界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18日,毛主席召開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最終決策,北京隨即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事後有外國評論員說,毛主席正是利用古巴飛彈危機發動了對印度的戰爭。客觀分析,這個時間確實很巧合,毛主席不可能準確預測到會出現古巴飛彈危機,但決策層立刻抓住美蘇自顧不暇這個絕佳時機,做出了"大打"的決策。
2、重拳出擊:克節郎河谷戰鬥
10月18-19日,在克節郎河谷地區的印度軍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軍民開始翻越塔格拉山口,向前線運輸物資,向河谷調動部隊。19日晚,已經到達進攻出發地的中國軍隊野營並燃火取暖。印度軍隊深知戰爭即將爆發,處於一種恐慌狀態。20日凌晨5點,2顆信號彈騰空而起,隨即猛烈的炮火呼嘯地落在印軍陣地上。印度人驚呆了。中國集中4個多團的軍隊(藏字419部隊、11師1個營及配屬炮兵等),以3:1的優勢,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印軍第7旅迅速崩潰。
在克節朗戰役中被我軍俘獲的印度達爾維準將(中)
戰至當晚,大規模戰鬥即告結束,印軍第7旅被全殲,旅長達爾維準將被俘。對於印軍的一觸即潰,完全出乎戰前預料。很多印軍逃進深山老林,後大多被清剿出來。戰爭爆發後,中方立即宣布:自衛反擊作戰不再受麥克馬洪線的限制。隨即,中國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當時北京下達的作戰命令是「敢於殲滅由達旺增援的印軍」。但駐達旺的印軍4000多人聞風南逃,中國軍隊25日佔領達旺。至此,第一階段作戰行動結束。
3、清除據點:西線戰鬥
既然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爆發,約束也就不存在了。同日稍晚,中國軍隊在西線的加勒萬和班公湖地區向印軍哨所發動了進攻。新疆軍區第4師第10團及配屬部隊,面對的是印軍1個旅(114旅,6個營)5600多人,其中深入中國境內的1300多人。印度西部軍區指揮官頭腦比較清醒,接到中國軍隊開始進攻的報告後,立即下令所有未受攻擊的哨所後撤。所以,中國軍隊很快清除了印軍設在阿克賽欽地區的大部分哨所,從北到南橫掃500公裡,推進到傳統習慣線,消滅印軍300多人,其中一半多是俘虜。中國軍隊到達實控線後,沒有繼續推進,但炮擊了在實控線印度一側的印軍後勤基地,直到戰爭結束。
在西段紅山頭一帶的印軍塹壕陣地
4、短暫休戰:一廂情願的勸說VS不談判政策
呼籲談判:克節朗河戰鬥爆發後,印度舉國震驚,一片混亂。24日,中方發表聲明,對中國發動反擊作戰做了說明,並提出三點建議:雙方確認邊界問題必須通過談判解決,尊重並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如果印度同意中方建議,中國軍隊就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兩國在北京或新德裡就邊界爭端舉行會談。就聲明而言,中國仍是基於之前的政策和原則立場。
立即拒絕:印度立即拒絕了中國的建議,並進行戰爭動員。在印度的所有華人商店被搗毀,華僑被集中關押。一方面,印度緊急向美國為首的西方請求軍事援助,把不結盟政策的外衣徹底脫了下來;另一方面,印度內部仍然虛幻地認為:印度在克節朗河的失敗,是因為中國人的「偷襲」,印度軍隊是強大的,尤其在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援助後,完全有實力把中國人趕走,戰爭的叫囂更加激昂。
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不久,赴美與甘迺迪會晤的尼赫魯
國際反應:中印邊界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國反應不一:為美國為首的主要西方國家(共39個)表態支持印度,美國和英國立即無償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另有部分國家(法國、以色列等)同意有償提供軍事援助。英國(甚至美國)對中印邊界爭端的是非是很清楚的,對中國反擊作戰的正當性也是很清楚的。但中印戰爭一爆發,這些國家立馬給印度遞刀子。蘇聯的態度左右搖擺,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為顯示東方陣營的團結以對抗美國,表態支持中國的立場;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後,又轉而支持印度。列強的關係準則,歷來只有利益、只有強權,沒有公理。但大多數亞非拉及東歐國家比較理性,秉持原則,有的呼籲印度接受中國停火談判的建議,有的保持沉默。印度對此感到憤怒,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呼籲談判還是保持沉默,都是不支持印度。
1962年11月印度在邊境戰爭中全線潰退,阿薩姆邦不得不給婦女派發武器自衛
終於被打痛了
調兵遣將:停戰期間,由於印度拒絕中國的停火談判建議,雙方在展開外交攻勢的同時,都在積極準備再戰。中國方面,緊急修築了到達旺的戰備公路,戰爭物資源源前送,並在色拉山口(達旺以南)方向部署主力部隊,擺開大規模的進攻架勢。為了徹底打敗、打痛印度人,中央軍委還緊急調54軍130師赴西藏參戰。印度方面,由于堅持其戰爭政策,考爾於10月29日恢復了指揮權。考爾與印度軍方分析後,認為印軍在瓦弄地區佔有絕對優勢,決定在瓦弄地區大幹一場,以挽回面子,證明印度軍隊有實力把中國人趕走。於是,印度緊急向瓦弄前線輸送軍隊和物資。在麥克馬洪線沿線,印度採取「東攻西守」的策略:在東端的瓦弄地區,採取進攻態勢;在西端的西山口方向,面對中國軍隊的進攻態勢,印軍第4師沿色拉山口、德讓宗到邦迪拉一線的山谷,從北到南沿公路擺開三個旅(62、65、48旅,約12000人),呈層層防守態勢。
獻禮攻勢:在10月20日的作戰中,在瓦弄方向(麥克馬洪線印度的最東端),印度曾經擊退過中方的進攻(實質是中方軍力不足,沒有繼續進攻)。印度認為,在瓦弄地區只有數量不多的中國邊防部隊駐守,且戰鬥力較弱。因此,印度大肆叫囂要在瓦弄地區進攻,連進攻計劃都刊登在報紙上,並為瓦弄方向的作戰行動準備了三個星期。10月27日,北京命令奉調出川赴藏參戰、正開往西山口途中的130師轉向瓦弄,於11月7日到達戰區。印度人對此渾然不知。印度集中在瓦弄地區的一個旅(11旅,4個營),準備進攻中國軍隊陣地。
1962年11月14日,丁盛(左二)與韋統泰(右二)及其他指戰員親赴航堆以南地區視察陣地
此戰,考爾滿懷信心,親自到前線指揮,計劃13日開始,14日結束。因為14日是尼赫魯的生日。印軍計劃以一次大勝,為總理的生日獻禮,印度很多報紙已經準備好了「瓦弄大捷」的新聞稿。由於準備工作拖拉,進攻行動於14日上午發起,中國邊防部隊在頂住印軍6個小時的進攻後,130師開始反攻,仍是通過縱深迂迴戰術,戰到16日,印軍11旅被全殲。這次,印度人目瞪口呆了:準備了三個星期、具有優勢軍力和裝備、一直期待的「瓦弄大捷」,卻等來一次大敗。
西山口戰鬥:印軍第4師3個旅沿色拉山口、德讓宗、邦迪拉(60英裡)一線擺開,計劃利用沿途的各個山口逐次抵擋中國軍隊的進攻,大量殺傷中國軍隊。這一線的山谷有公路相連,兩邊都是難法逾越的高山。
印軍的布置看上去十分合理,但有個明顯的漏洞:有一條從北方翻越大山直插德讓宗與邦迪拉之間、英國人貝利1913年勘探麥克馬洪線時發現的小道。印度人也知道這條小道,但認為貝利小道太險要了,大部隊不可能通過。所以僅布置了少量部隊(先後派出約一個連)去守衛貝利小道末端的山口。
印度人還是低估了我軍。中國動用了近3個師(藏字419、55師和11師2個團,共8個團、2.2萬人),以1.8:1的優勢,組織這次進攻。主力負責從色拉山口方向進攻,第11師的一個加強團約1500人負責穿插。這支穿插部隊在第11師師長的帶領下,經過7天5夜的艱難行軍,於17日晚突然出現在貝利小道末端的班登,一下子切斷了色拉山口和德讓宗2個旅印軍的退路。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其實這是一步險棋:一個在高原缺氧環境下、負重行軍6天、翻越高山深谷的疲憊之師,突然出現的在印軍2個旅之間。如果印軍的戰鬥意志堅決一些,很難想像會是什麼結果。但實際結果是:藏字419和55師18日上午向色拉山口展開進攻,第11師穿插部隊一邊堵截北邊色拉山口和德讓宗方向的印軍,同時分出一部分部隊進攻邦迪拉。戰至20日,印軍被圍的2個旅被全殲,第62旅旅長辛格準將在潰逃途中被擊斃。同時,第11師部隊進佔邦迪拉,其前鋒部隊再接再厲,迅速追擊並殲滅了從邦迪拉南至查庫的第48旅殘部,進抵傳統習慣線。這裡已經接近印度的平原地區,已經無險可守,更重要的是印軍在東北地區已經沒有成建制的作戰部隊了。
一片恐慌:這次,印度算是被徹底打痛了。當天夜裡,尼赫魯緊急請求美國直接參戰,派15個空軍中隊轟炸前線陣地,以阻止中國軍隊繼續前進。甘迺迪總統立即宣布派遣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往孟加拉灣。印度國內更是一片恐慌,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甚至在東北邊境地區下達了實行焦土政策的命令。不過,印度的這種恐慌僅僅24小時就過去了:21日凌晨,中方宣布單方面停火併準備撤軍了。至此,印度及全世界才終於明白,中國不是要侵略印度,也不是要佔領土地,只是要對印度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懲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