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2020-12-22 騰訊網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綜合中外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試圖探討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尊重歷史事實,力求客觀評價。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今天刊發第三篇。

對印反擊戰時我軍戰士裝具還原

一記重拳

1、古巴飛彈危機:加勒比海上蝴蝶的翅膀

1962年10月14日,美國偵察發現蘇聯在古巴安置可搭載核武器的飛彈。這對美國本土構成了直接威脅,雙方立即劍拔弩張。隨後美國正式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檢查過往船隻,威脅升級,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雙方均威脅要動用核力量,世界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18日,毛主席召開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最終決策,北京隨即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事後有外國評論員說,毛主席正是利用古巴飛彈危機發動了對印度的戰爭。客觀分析,這個時間確實很巧合,毛主席不可能準確預測到會出現古巴飛彈危機,但決策層立刻抓住美蘇自顧不暇這個絕佳時機,做出了"大打"的決策。

2、重拳出擊:克節郎河谷戰鬥

10月18-19日,在克節郎河谷地區的印度軍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軍民開始翻越塔格拉山口,向前線運輸物資,向河谷調動部隊。19日晚,已經到達進攻出發地的中國軍隊野營並燃火取暖。印度軍隊深知戰爭即將爆發,處於一種恐慌狀態。20日凌晨5點,2顆信號彈騰空而起,隨即猛烈的炮火呼嘯地落在印軍陣地上。印度人驚呆了。中國集中4個多團的軍隊(藏字419部隊、11師1個營及配屬炮兵等),以3:1的優勢,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印軍第7旅迅速崩潰。

在克節朗戰役中被我軍俘獲的印度達爾維準將(中)

戰至當晚,大規模戰鬥即告結束,印軍第7旅被全殲,旅長達爾維準將被俘。對於印軍的一觸即潰,完全出乎戰前預料。很多印軍逃進深山老林,後大多被清剿出來。戰爭爆發後,中方立即宣布:自衛反擊作戰不再受麥克馬洪線的限制。隨即,中國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當時北京下達的作戰命令是「敢於殲滅由達旺增援的印軍」。但駐達旺的印軍4000多人聞風南逃,中國軍隊25日佔領達旺。至此,第一階段作戰行動結束。

3、清除據點:西線戰鬥

既然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爆發,約束也就不存在了。同日稍晚,中國軍隊在西線的加勒萬和班公湖地區向印軍哨所發動了進攻。新疆軍區第4師第10團及配屬部隊,面對的是印軍1個旅(114旅,6個營)5600多人,其中深入中國境內的1300多人。印度西部軍區指揮官頭腦比較清醒,接到中國軍隊開始進攻的報告後,立即下令所有未受攻擊的哨所後撤。所以,中國軍隊很快清除了印軍設在阿克賽欽地區的大部分哨所,從北到南橫掃500公裡,推進到傳統習慣線,消滅印軍300多人,其中一半多是俘虜。中國軍隊到達實控線後,沒有繼續推進,但炮擊了在實控線印度一側的印軍後勤基地,直到戰爭結束。

在西段紅山頭一帶的印軍塹壕陣地

4、短暫休戰:一廂情願的勸說VS不談判政策

呼籲談判:克節朗河戰鬥爆發後,印度舉國震驚,一片混亂。24日,中方發表聲明,對中國發動反擊作戰做了說明,並提出三點建議:雙方確認邊界問題必須通過談判解決,尊重並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如果印度同意中方建議,中國軍隊就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兩國在北京或新德裡就邊界爭端舉行會談。就聲明而言,中國仍是基於之前的政策和原則立場。

立即拒絕:印度立即拒絕了中國的建議,並進行戰爭動員。在印度的所有華人商店被搗毀,華僑被集中關押。一方面,印度緊急向美國為首的西方請求軍事援助,把不結盟政策的外衣徹底脫了下來;另一方面,印度內部仍然虛幻地認為:印度在克節朗河的失敗,是因為中國人的「偷襲」,印度軍隊是強大的,尤其在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援助後,完全有實力把中國人趕走,戰爭的叫囂更加激昂。

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不久,赴美與甘迺迪會晤的尼赫魯

國際反應:中印邊界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國反應不一:為美國為首的主要西方國家(共39個)表態支持印度,美國和英國立即無償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另有部分國家(法國、以色列等)同意有償提供軍事援助。英國(甚至美國)對中印邊界爭端的是非是很清楚的,對中國反擊作戰的正當性也是很清楚的。但中印戰爭一爆發,這些國家立馬給印度遞刀子。蘇聯的態度左右搖擺,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為顯示東方陣營的團結以對抗美國,表態支持中國的立場;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後,又轉而支持印度。列強的關係準則,歷來只有利益、只有強權,沒有公理。但大多數亞非拉及東歐國家比較理性,秉持原則,有的呼籲印度接受中國停火談判的建議,有的保持沉默。印度對此感到憤怒,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呼籲談判還是保持沉默,都是不支持印度。

1962年11月印度在邊境戰爭中全線潰退,阿薩姆邦不得不給婦女派發武器自衛

終於被打痛了

調兵遣將:停戰期間,由於印度拒絕中國的停火談判建議,雙方在展開外交攻勢的同時,都在積極準備再戰。中國方面,緊急修築了到達旺的戰備公路,戰爭物資源源前送,並在色拉山口(達旺以南)方向部署主力部隊,擺開大規模的進攻架勢。為了徹底打敗、打痛印度人,中央軍委還緊急調54軍130師赴西藏參戰。印度方面,由于堅持其戰爭政策,考爾於10月29日恢復了指揮權。考爾與印度軍方分析後,認為印軍在瓦弄地區佔有絕對優勢,決定在瓦弄地區大幹一場,以挽回面子,證明印度軍隊有實力把中國人趕走。於是,印度緊急向瓦弄前線輸送軍隊和物資。在麥克馬洪線沿線,印度採取「東攻西守」的策略:在東端的瓦弄地區,採取進攻態勢;在西端的西山口方向,面對中國軍隊的進攻態勢,印軍第4師沿色拉山口、德讓宗到邦迪拉一線的山谷,從北到南沿公路擺開三個旅(62、65、48旅,約12000人),呈層層防守態勢。

獻禮攻勢:在10月20日的作戰中,在瓦弄方向(麥克馬洪線印度的最東端),印度曾經擊退過中方的進攻(實質是中方軍力不足,沒有繼續進攻)。印度認為,在瓦弄地區只有數量不多的中國邊防部隊駐守,且戰鬥力較弱。因此,印度大肆叫囂要在瓦弄地區進攻,連進攻計劃都刊登在報紙上,並為瓦弄方向的作戰行動準備了三個星期。10月27日,北京命令奉調出川赴藏參戰、正開往西山口途中的130師轉向瓦弄,於11月7日到達戰區。印度人對此渾然不知。印度集中在瓦弄地區的一個旅(11旅,4個營),準備進攻中國軍隊陣地。

1962年11月14日,丁盛(左二)與韋統泰(右二)及其他指戰員親赴航堆以南地區視察陣地

此戰,考爾滿懷信心,親自到前線指揮,計劃13日開始,14日結束。因為14日是尼赫魯的生日。印軍計劃以一次大勝,為總理的生日獻禮,印度很多報紙已經準備好了「瓦弄大捷」的新聞稿。由於準備工作拖拉,進攻行動於14日上午發起,中國邊防部隊在頂住印軍6個小時的進攻後,130師開始反攻,仍是通過縱深迂迴戰術,戰到16日,印軍11旅被全殲。這次,印度人目瞪口呆了:準備了三個星期、具有優勢軍力和裝備、一直期待的「瓦弄大捷」,卻等來一次大敗。

西山口戰鬥:印軍第4師3個旅沿色拉山口、德讓宗、邦迪拉(60英裡)一線擺開,計劃利用沿途的各個山口逐次抵擋中國軍隊的進攻,大量殺傷中國軍隊。這一線的山谷有公路相連,兩邊都是難法逾越的高山。

印軍的布置看上去十分合理,但有個明顯的漏洞:有一條從北方翻越大山直插德讓宗與邦迪拉之間、英國人貝利1913年勘探麥克馬洪線時發現的小道。印度人也知道這條小道,但認為貝利小道太險要了,大部隊不可能通過。所以僅布置了少量部隊(先後派出約一個連)去守衛貝利小道末端的山口。

印度人還是低估了我軍。中國動用了近3個師(藏字41955師和112個團,共8個團、2.2萬人),以1.81的優勢,組織這次進攻。主力負責從色拉山口方向進攻,第11師的一個加強團約1500人負責穿插。這支穿插部隊在第11師師長的帶領下,經過7天5夜的艱難行軍,於17日晚突然出現在貝利小道末端的班登,一下子切斷了色拉山口和德讓宗2個旅印軍的退路。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其實這是一步險棋:一個在高原缺氧環境下、負重行軍6天、翻越高山深谷的疲憊之師,突然出現的在印軍2個旅之間。如果印軍的戰鬥意志堅決一些,很難想像會是什麼結果。但實際結果是:藏字419和55師18日上午向色拉山口展開進攻,第11師穿插部隊一邊堵截北邊色拉山口和德讓宗方向的印軍,同時分出一部分部隊進攻邦迪拉。戰至20日,印軍被圍的2個旅被全殲,第62旅旅長辛格準將在潰逃途中被擊斃。同時,第11師部隊進佔邦迪拉,其前鋒部隊再接再厲,迅速追擊並殲滅了從邦迪拉南至查庫的第48旅殘部,進抵傳統習慣線。這裡已經接近印度的平原地區,已經無險可守,更重要的是印軍在東北地區已經沒有成建制的作戰部隊了。

一片恐慌:這次,印度算是被徹底打痛了。當天夜裡,尼赫魯緊急請求美國直接參戰,派15個空軍中隊轟炸前線陣地,以阻止中國軍隊繼續前進。甘迺迪總統立即宣布派遣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往孟加拉灣。印度國內更是一片恐慌,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甚至在東北邊境地區下達了實行焦土政策的命令。不過,印度的這種恐慌僅僅24小時就過去了:21日凌晨,中方宣布單方面停火併準備撤軍了。至此,印度及全世界才終於明白,中國不是要侵略印度,也不是要佔領土地,只是要對印度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懲罰。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
    在1962年的時候,中印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很快就把印度打得落花流水,印度驚慌失措,雖然最後和平解決,但是兩國之間的矛盾就一直積累下來。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基本上可以說中國得到了以下幾個好處。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幾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正在對戰爭中的印度提供軍事援助。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政治上,中國在國際上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與蘇聯交惡之後,中國被撤掉所有援助,兩國之間的關係基本破裂。而以美、英為包圍圈的西方列強從未停止瓜分中國利益的企圖。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為敵,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與中國反目成仇的局面。東有美國、北有蘇聯、南面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國民黨蔣介石,彼時的中國稍有不平衡,便是四面楚歌聲,一遭亂世起。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中國政府顯然不希望與印度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與美、蘇兩國關係都很緊張,不想四面樹敵;另一方面,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發起國,中印爆發衝突,中國政府擔心會影響亞非拉國家對中國的看法,進而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
  • 中印戰場,為何贏得西方國家的一致讚賞,稱之為瀟灑至極的戰爭?
    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1962年10月8日,印度軍隊公然越過克節朗河,兩天後進攻我軍多處邊防哨所,到20日前後共致我軍邊防戰士死傷47人。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於此間10月12日公開發表聲明:要恢復印度領土完整,把中國軍隊從印中兩方的爭議地帶「清除乾淨」。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印軍「王牌旅」——第四師第七旅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旅長達爾維準將被活捉,印度舉國震驚,總理尼赫魯痛心疾首。
  • ...戰爭是誰指揮的?貧窮的中國是如何打贏了有蘇聯和美國支持的印度?
    中印戰爭打到哪裡 中印戰爭打到哪裡?有人說中國軍隊打過了喜馬拉雅山脈,離印度首都只有幾百公裡,嚇得印度居民逃離,各國大使館也紛紛撤離。1962年十月,印度發起了中印戰爭。那個時候中國國內的困難期剛剛結束,臺灣一直都想趁機反攻大陸,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和蘇聯都站在了印度這邊,中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 印度拒絕撤兵!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從現有的情況看,印度已經打算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峙地帶繼續耗下去。同時,印度還頻頻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決心。無論是季節條件和國際背景,都跟1962年中國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很相似。那麼,58年後,這裡會發生戰鬥嗎?
  • 果阿戰爭:印度殖民地歷史的終結,卻是中印戰爭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1962年,中印兩國圍繞藏南問題爆發了著名的「中印戰爭」,在這場為期一個月的戰爭中,自詡強大的印度軍隊一敗塗地,尼赫魯曾經信心滿滿聲稱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夢想瞬間破滅,沒過幾年就鬱鬱而終。那麼,承襲英屬印度大部分遺產的印度是怎麼認定自己足以武裝對抗強大的東方鄰國?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由於當時新德裡已經亂作一團,印度外交部也幾乎癱瘓,他們沒有收到或者說忽略掉了中國政府的聲明,也無法核實這條消息的準確性,於是尼赫魯立即召見了中國駐印大使,在確認了消息屬實之後,尼赫魯只問了一句: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啊?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從東線主動撤退,真是因為後勤補給不上?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印度簡直是沒完沒了。印度之所以經常在中印邊境碰瓷,就因為在1962年那場戰爭中輸得既徹底又不甘心;想找回尊嚴,又擔心邊境鬧大之後再次遭遇類似慘敗。其實中國在那場戰爭中也有巨大的遺憾:那場戰爭中國明明打勝了,但卻在東線撤軍,讓印度非法佔領藏南幾十年。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在印度,大多數40歲以下的人,對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在教科書中,也只有一兩個段落提及這段歷史。1962年之後,印度更加注重軍事準備,這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被證明是決定性的。否則,印度就會被巴基斯坦打得措手不及,遭受重創。獨立後的印度一直生活在非暴力的幻想中。尼赫魯曾經說,如果我們是非暴力的,就意味著我們將沒有敵人。1962年之後,印度徹底放棄了這種幻想。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到今天的中印對峙
    一:毛主席說:「打就要打出威風來,要保證30年的和平。」二:可見1962年中印戰爭的目的是讓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風」,打掉的是印度的囂張氣焰,不是大量殺傷印軍,製造仇恨。所以很快把印度的許多俘虜都放了。以此表明中國並不好戰。
  • 解密: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上)
    白駒過隙,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接近60年,毛主席說「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這個目的也早已達到。中國向來不喜歡宣揚,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場1962年的中印戰爭知之不詳,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忘記,但是它畢竟真實存在過,回顧它,銘記它,也是一種責任。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哪來這麼大勇氣?其實和這個國家有很大關係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哪來這麼大勇氣?其實和這個國家有很大關係1962年,由於印軍的不斷挑釁,中方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按理說在50年代抗美援朝一戰,志願軍打出了軍威,奠定了今後的國際地位,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