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哪來這麼大勇氣?其實和這個國家有很大關係

2020-12-16 文史紀事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哪來這麼大勇氣?其實和這個國家有很大關係

1962年,由於印軍的不斷挑釁,中方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按理說在50年代抗美援朝一戰,志願軍打出了軍威,奠定了今後的國際地位,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氣魄。那麼為什麼僅過了10年,印度就開始挑釁?他們哪裡來的勇氣?其實這和葡萄牙有較大關係。

15世紀末期,歐洲開始了自己對世界的探索,而這個時期的英國還沒有那麼強大,當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可謂是風頭正盛。之後由西班牙贊助的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不過葡萄牙的達迦馬卻搶先一步發現了去印度的航線,靠著賣香料賺的是盆滿缽滿。

看到利益可圖的英法兩國對此十分眼紅,於是也來到印度建立自己的地盤。一番爭奪後,英國人佔據上風,並開始了自己領導印度的時代。

具有紳士風度的英國沒有將葡萄牙和法國全部趕走,而是允許他們繼續做生意。不過給的地盤都不大,葡萄牙拿到了位於印度西海岸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島,面積大概4000多平方公裡,而法國則是5個沒有設防的城市。

之後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元氣大傷,慢慢對印度等海外領地失去控制。1947年,印度通過自身努力獲得自由,不過英國人雖然走了,但是葡萄牙和法國人卻不願走。對此,印度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畢竟剛自由實力不夠。

不過事情很快得到反轉,法國因為印支半島無暇顧及印度,而印度則乘勝追擊,最後在1954年成功讓法國轉讓手裡的那塊殖民地。而葡萄牙則表現得十分強硬,不管印度怎麼談,就是不肯還。

由於葡萄牙是北約成員之一,實力算是較為強大,因此印度不敢來硬的,最後想了半天有了一個主意,他們打算在1955年印度獨立日當天,派出一支5000人的非武裝人員滲透果阿地區,說服當地人反抗。這一下讓葡萄牙十分惱火,隨即進行打壓,印方200多人死傷。

被打後的印度得到了很多國家的同情,葡萄牙也因此陷入被動局面,之後印方採取一系列辦法,為其營造有利環境,再說服果阿進行反抗,葡萄牙內外受到壓力,十分被動。

1961年,葡萄牙軍在海岸朝著一艘印度輪船開火,造成一名印度百姓死亡,這一下徹底點燃了印度人民的怒火,也給了印方最後的決心,雙方劍拔弩張準備開戰。1961年12月,印軍3萬人對果阿發起猛烈進攻,葡萄牙軍被完全壓制,僅僅48小時,印軍就取得勝利。

這場勝利令印度舉國上下歡呼雀躍,他們自己也沒想到能夠輕而易舉地拿下葡萄牙軍隊,這讓長期被殖民,缺乏自信的印度極度亢奮,甚至有些飄飄然。可以說,葡萄牙的慘敗給印度極大信心,在隨後的中印戰爭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
    在1962年的時候,中印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很快就把印度打得落花流水,印度驚慌失措,雖然最後和平解決,但是兩國之間的矛盾就一直積累下來。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基本上可以說中國得到了以下幾個好處。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美國和蘇聯見印度的影響力在亞非國家中如此之大,也開始有意無意「招惹」印度,予以各種誘惑。一下子「翻身農奴把家唱」的印度,開始自鳴得意,目中無人。中印的邊境爭端從英國還在殖民統治印度的時候就有,中國對於領土的完整問題從來不會後退半步。但印度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中國一直將印度定義為友邦,當友邦開始對中國進犯時,中國的第一反應是容忍了下來。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後有外國評論員說,毛主席正是利用古巴飛彈危機發動了對印度的戰爭。客觀分析,這個時間確實很巧合,毛主席不可能準確預測到會出現古巴飛彈危機,但決策層立刻抓住美蘇自顧不暇這個絕佳時機,做出了"大打"的決策。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大航海時代以前,因為喜馬拉雅山的逶迤矗立,我國和印度從沒有爆發過什麼爭端,而且時常有文化上的交流,特別是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可是到了近代,我國和印度卻是一對難兄難弟,我國自清朝末年被列強欺凌,印度也同樣被英國殖民。
  • 印度拒絕撤兵!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從現有的情況看,印度已經打算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峙地帶繼續耗下去。同時,印度還頻頻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決心。無論是季節條件和國際背景,都跟1962年中國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很相似。那麼,58年後,這裡會發生戰鬥嗎?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中印之戰更側重政治意義 ▼ 1962年5月,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明確:「中印邊境鬥爭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而軍事鬥爭的勝利,又是取得政治鬥爭的重要條件。」有了這個總基調,後續戰鬥中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戰果,都只能服務當時的政治鬥爭。 那麼,政治意義是什麼呢?這就需要談到中、印兩國當時在國際上的微妙關係和地位。
  • 1962年中印衝突,印度為什麼被打斷了腿
    前兩天中印邊境突然爆發衝突,據外媒報導雙方互有傷亡,氣氛一下緊張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講下發生在1962年中印衝突這件事。  不過要說清楚這事,又說來話長,因為那件事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可以理解為一個結果,又可以理解為一個開始,因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印之間的齟齬才剛剛開始。
  • 印度至今仍為1962年戰爭失敗耿耿於懷!
    5月9日,中印兩國士兵在北錫金地區納庫拉山口發生對峙,期間爆發了肢體衝突,但在雙方高層溝通後事件很快得到了解決。從事件發生後雙方的反應來看,中印都不想將事態擴大。中印兩國在邊界地區一再出現對峙事件,除了邊界問題之外,印度對1962年戰爭的失敗耿耿於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戰勝方的中國,對那場衝突的記憶遠不如印度人那麼的刻骨銘心!印度輸掉了戰爭,並導致尼赫魯的下臺,但對中國來說,1962年的戰爭幾乎算不上什麼大事,在中國官方和民眾看來,中美關係、臺海問題、新冠疫情......等問題才是頭等問題。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 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從東線主動撤退,真是因為後勤補給不上?
    01 大遺憾想探討這個問題有段時間了,但不知為何,每次想下筆時都覺得沒準備好。現在不管它了,寫成什麼樣就什麼樣。時間回到1962年,主席對印度發起那場快如暴風雪的閃電反擊,相當於在印度的喉嚨裡插入一根刺,讓其耿耿於懷幾十年。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幾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正在對戰爭中的印度提供軍事援助。
  • 破解1962中印戰爭神級傳說
    中印邊境戰爭發生在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地點就在中印2000公裡邊界的西段與東段進行,其中又以東段的藏南地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位在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不管是解放軍還是印軍都有後勤補給的困難,戰爭最終在中國取得勝利目標,印度向美軍求援後結束。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看來,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實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來得非常及時:並沒有真正導致領土的喪失。只是將無人居住的阿克賽欽地喪失正式化。尼赫魯和甘地總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有利的。
  • 1962年一場持續32天的中印戰爭,因為一人,讓印度做了50年的噩夢
    在他從軍校畢業後將近6年的時間裡,儘管國家正深陷戰爭的硝煙中,考爾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作戰,一直到1941年,考爾才開始參加部隊的作戰。像是1943年考爾帶領部隊在義大利的一場作戰,這場戰爭考爾帶著連隊在山區大展身手,對德軍造成了巨大傷害,使得德軍被迫退兵撤出羅馬,考爾也因為這場戰爭被英國媒體吹捧為"印度戰神"。
  • 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到今天的中印對峙
    一:毛主席說:「打就要打出威風來,要保證30年的和平。」二:可見1962年中印戰爭的目的是讓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風」,打掉的是印度的囂張氣焰,不是大量殺傷印軍,製造仇恨。所以很快把印度的許多俘虜都放了。以此表明中國並不好戰。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在1951年到1958年的這三年裡,印度政府在中國忙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內務事宜處理和參與抗美援朝等事情,覺得我們基本無法顧及中印邊界問題的時候,一步又一步的踏進中國的領土。 甚至開始蓄意的挑起爭端,製造邊境的各種衝突,這使得中印關係到達了戰爭的臨界點,而且還強硬的對我們說拒絕和平談判,面對這樣的局面,1963年10月20日,解放軍邊防部隊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對其進行了反擊。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此事的印度可以說是極為尷尬,因為它不僅輸掉了戰場,更輸掉了政治,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計劃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被中國打得粉碎。其實很多人並不理解為什麼中國要主動撤軍,為什麼在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一舉攻下新德裡震懾印度,至少也要解決藏南爭議問題,不然現在也沒有這麼多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