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國民政府前總統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搭乘"中美號"專機飛向了臺灣。蔣介石知道他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大陸來了,因此在乘機過程中一言不發,十分心酸。
蔣介石到達臺灣後,一直沒有放棄所謂的"反攻大陸"夢想。然而當時的國民黨雖然有85000人的空軍部隊和400架各類戰機,但是缺乏維護的零件。更糟糕的是,飛機的燃油還不充足,最多只能維持兩個月。國民黨海軍官兵35,000人,艦艇約51艘,和空軍一樣面臨著零件和燃料不能補齊的困難。蔣介石知道,僅憑殘餘國軍,難以完成"反攻大陸"的"夢想",因此把希望放在了美國總統杜魯門身上。然而杜魯門此時已經對蔣介石感到非常的絕望,甚至將"蔣介石"三個字當成國民黨政府貪腐、無能、獨裁的代名詞,不願意給他任何的援助。
蔣介石到了臺灣後。深切反思了自己失去大陸的原因,開始在臺灣執行"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意思是指,國民黨方面將加強政治宣傳,使臺灣民眾相信,臺灣將會成為蔣介石政府"反攻大陸"的基地、蔣介石政府還為此提出了"一年準備,兩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對臺灣民眾進行洗腦。同時,為了讓臺灣民眾相信蔣介石的宣傳。
蔣介石的御用文人們一直在強調:我們最終一定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主義":三民主義,以及世界上"最偉大的領袖":蔣介石總統。我們一定能贏得"反攻大陸"的勝利!
正在開會的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的宣傳政策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1950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所屬第十五兵團跨過瓊州海峽,只用6天時間就解放了海南島。之後解放軍開始向舟山群島進發,知道大事不妙的蔣介石為保存實力,將舟山群島的15萬守軍全部撤離。之後萬山群島、福建海外東山島等島嶼,全部被解放軍解放。臺灣人民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宣言越發嗤之以鼻。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臺灣因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被美國納入戰略防禦體系,成為了美國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蔣介石認為這是第3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奏,因此多次向美國總統杜魯門申請派遣士兵前往朝鮮參戰,以換取美國對他"反攻大陸"的支持。然而杜魯門並不想擴大這場戰爭,因此蔣介石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實現。
蔣介石和外國軍官
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後,蔣介石覺得這是自己"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於是派遣了多批"國民遊擊隊"前往廣東沿岸登陸騷擾,結果全部被解放軍和民兵擒獲。蔣介石對此不以為意,他在接見外國記者時一再吹噓:"我可獨立反攻,蘇俄不會幹涉。"新中國政府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不以為意,美國政府卻對此感到非常的震驚。美國總統甘迺迪甚至專門警告蔣介石,如果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那等於自殺。並指出:如果臺灣單方面對大陸發起戰爭,美方將視為違反《美中共同防禦條約》,不對臺灣予以任何援助。蔣介石轟轟烈烈的"反攻聖戰"規劃,在1962年8月徹底破產。
1962年10月,就在蔣介石對"反攻大陸"感到心灰意冷時,美國太平洋海軍總司令費爾特卻專門飛往臺灣,並告訴他:你"反攻大陸"的時候到了,中國和印度在印度在西藏打起來了。
我國的西藏自治區,位於東亞板塊和南亞次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也是亞洲的屋脊和中心。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如果能控制西藏,就可以對周邊區域形成居高臨下的俯視優勢。同時西藏豐富的礦產以及亞洲水塔的地位,也讓很多國家對西藏抱有野心,其中就包括印度。
西藏地形
1947年,印度剛脫離英國統治時,就延續了英國的大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妄圖建立所謂的大印度聯邦。在印度統治者眼裡,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都是印度的核心領土,而西藏則應該成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緩衝地帶,隔絕中國對印度周邊地區形成戰略影響,因此印度早在1950年就竭力阻止西藏和平解放,並且不遺餘力地向西藏進行滲透。眼見西藏和平解放已經是定局,印度又恬不知恥地出臺了前進政策。一點點地把邊境線向中方一側推進,同時派駐軍隊在中印邊境修建了很多違法的哨所,妄圖通過改變中印邊境的軍事對比,來實現"實際控制",逼迫中方做出更多的讓步。
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看來,所謂的前進政策是非常穩妥而且安全的。印度可以通過步步為營逐漸蠶食的方式,一步一步擴大在西藏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時還能避免中印兩國直接爆發大規模衝突,這樣印度只付出了極小的代價,就得到了大片的領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1951年,印度趁我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之際,逐漸搶佔了麥克馬洪線東段以南,中印傳統習慣分界線以北約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相當於一整個浙江省。與此同時,印度還出兵佔領了中印邊線的中印邊界中段2000多平方公裡的中國土地。同時還對中國實際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
中印邊境形勢
在尼赫魯看來,中國的戰略重心應該在東部而不是西部,因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軍事壓力,臺灣蔣介石集團也一直對"反攻大陸"這件事情念念不忘,因此美國、蔣介石才是中國的"心腹大患",而中印邊境在中國的戰略規劃中屈居次席。中國政府應該不會在西部邊界與印度這一"軍事強國"進行大規模衝突。
同時,中國政府為大局考慮,在中印邊境採取的忍讓態度,也讓尼赫魯更加猖狂,覺得自近代以來一直積貧積弱的中國,在經歷了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之後,國內經濟基礎已經非常薄弱。不可能是"世界第三大國"印度的對手。同時印度還佔有天然的地緣優勢,西藏遠離中國統治的核心區域,經濟發展落後,而且西藏山路居多,氣候十分惡劣,交通非常的不便,中國軍隊如果想要在西藏作戰,需要面臨自然環境等諸多困難。印度則與之相反,距離西藏很近,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同時,美國為了遏制共產主義陣營在亞洲發展,積極鼓勵印度和中國進行對抗,同時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也脫離了蜜月期,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1959年8月,印度悍然挑起第1次中印邊境衝突後,蘇聯在沒有知會中國的情況下,通過塔斯社發表了對中國予以譴責的聲明,卻沒有譴責故意發動武裝挑釁的印度,這種種事情讓尼克魯更加的猖狂。
在中國方面卻始終沒有把印度當成過敵人,而是一直把印度看成朋友,在毛主席看來:印度和中國擁有千百年的友好交往歷史,都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現在也經常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殖民,同為第3世界陣營是可以打交道的。
驕橫的尼赫魯
同時早在1954年10月,毛主席就認為印度是被輿論宣傳所誤導,如果我們迅速發起自衛反擊作戰很容易在國際上造成一個勢強凌弱的形象,並受到國際社會誤解和指責。因此中國對印度採取忍讓和克制的態度,通過放印度進入我國領土,讓全世界更能看清誰是衝突的挑起者以及罪魁禍首。毛主席認為,如果當時和印度在邊境進行鬥爭。將會落入國際鬥爭的圈套中去,在當時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我國的國際地位非常獨特,因為中國是新興社會主義大國,再加上在朝鮮戰場上,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回了三八線以南。美國一直將中國看成眼中釘和肉中刺。同時雖然中國和蘇聯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因為中國採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在很多問題上和奉行大國社會主義的蘇聯背道而馳,因此蘇中關係逐漸走向分裂,扶持印度對抗中國,也是蘇聯的既定方針之一。
不過,毛主席雖然從大局出發,對印度的挑釁採取忍讓態度,但是當印度的行為逐漸嚴重挑釁到中國的主權和民族尊嚴,且無法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這件事情時,毛主席逐漸決定予以強硬回擊!
參加會議的毛主席
自1959年開始,中印邊境衝突驟然升級,得寸進尺的印度在非法佔據我國9萬平方公裡的藏南地區後,又再次越過傳統分界線,向我國境內挺近,並建立哨所和據點。1959年11月,對印度仍然抱有希望的毛主席決定實行隔離政策,我方單獨後撤20公裡。前線戰士也被要求在實際控制線20公裡內,不開槍,不巡邏,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印軍先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後才解除其武裝,說服之後禮送出境。
然而面對我軍的和平之舉,印度方面不但沒有停止挑釁,反而認為我軍軟弱可欺,開始變本加厲起來。1961年起,印度當局又開始推行大規模的前進政策,並於1962年7月悍然入侵我國新疆加勒萬河谷地區並設置軍事據點。
中印邊境對峙的雙方部隊
加勒萬河谷事件發生後,中央書記處迅速開會討論了這個問題,參會人員羅列出了針對加勒萬河谷印軍的兩套方案,第一套方案認為,我軍應該迅速將印度軍隊新設的據點全部拔除,並以武力驅逐之。第2種方案認為我軍不使用武力,想辦法把印度軍隊逼退。根據毛主席指示,總參謀部提出了"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20字方針。
1962年10月10日至11日,印度軍隊又一次入侵了我國的扯冬地區,並向我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打死打傷了我國330名邊防戰士。我國政府迅速向印度政府提出了最高級別抗議,然而尼赫魯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公開宣稱"已命令部隊把中國軍隊從'東北特區'趕出去。"同時兩萬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同時向我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發出號召的尼赫魯
10月18日,毛主席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並指出:"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方法,想要和印度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然而尼赫魯不但不願意和我們保持和平。反而越發欺人太甚,既然把我們逼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那我們也只能奉陪到底。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也許我們打一下,邊境才能安靜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在會議上,毛主席就印度軍隊的作戰能力問題,詢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有一些戰鬥力,你覺得我們能不能打贏啊?"張國華自信地回答道:"報告主席,我們打得贏而且一定能贏!"
之後,毛主席走到巨大的軍事地圖面前,凝望了一會兒地圖後,指著地圖上印度軍隊的據點,做了一個橫掃的手勢並鏗鏘有力的說道:"掃了他!"
張國華將軍
10月18日,張國華返回拉薩並召開軍區常委擴大會議,通報了毛主席關於對印作戰的最高指示。考慮到我軍在西藏地區並沒有保持大規模的軍隊,想要和軍隊數量佔上風的印度作戰將會出現很多的困難。因此上級部門有意把這次戰爭的戰爭目標,設置為全殲印度的一個營。然而張國華認為,只消滅一個營不能達到震懾印度決定的目的,於是提出了至少要殲滅印度軍隊一個旅的戰鬥目標。這兩個迥然不同的意見傳到中南海後,毛主席拍板道:"張國華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再打一遍!"
10月20日早七點半,對印反擊戰正式在中印邊境東段的克節朗河谷爆發。我解放軍炮兵部隊接到命令後,對印度陣地進行了飽和式火力打擊。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印度的第1個據點便被我解放軍攻克。同時,一支解放軍部隊在奔襲了100多公裡之後,成功地繞到了印度軍隊的後方,並迅速對敵第七旅指揮部發起總攻擊,經過短暫交火之後將指揮部攻克。群龍無首的印度第7旅開始潰逃,在我軍的猛烈攻勢下,只有極少數印度軍隊逃出生天。當晚八點,克節朗戰役正式結束,張國華搖了搖頭說道:"這麼容易就取得的勝利,我打了33年仗還是第一次見。"
中印邊境作戰圖
尼赫魯沒想到我軍真的敢動手,遂緊急向蘇聯和美國求救。然而毛主席早就斷定美國和蘇聯不會在此時摻和進中印戰爭中。因為,就在1962年10月15日,加勒比海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如果一個處理不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可能會爆發核戰爭。因此,兩國根本沒有精力幫助印度。不過美國不甘心讓中國就此順利地贏得中印戰爭,因此派遣太平洋海軍總司令費爾特緊急前往臺灣拜訪蔣介石。
費爾特見到蔣介石後,對他說道:"蔣先生,中國和印度之間爆發了戰爭,現在是你"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我們的甘迺迪總統要我轉告你,如果你願意此時去"反攻大陸",那麼美利堅合眾國將會對你提供全力幫助。"
蔣介石
費爾特原本以為,一門心思"反攻大陸"的蔣介石,在聽完自己說完這番話後,一定會驚喜若狂。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聽他說完之後並不如何激動,一臉平靜地對他說道:"費爾德將軍,你我都明白,共產黨和印度的這次戰爭是為領土而戰的一次正義戰爭,也是中國收復領土的最佳時機。如果我這個時候在共產黨後面下黑手,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是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
蔣介石的話讓費爾特感到非常的坐立不安,蔣介石的表態讓他認識到,蔣介石已經認識到美國只是在向他開空頭支票,知道美國只是想拿他當炮灰給中國找麻煩而已。因為陰謀被戳穿,而感到渾身不自在的費爾特,在蔣介石府邸坐了沒一會兒就告辭離去。國民黨"副總統"、"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誠將費爾特送走後,回到蔣介石身邊問道:"現在可是'光復大陸'的好機會啊,您確定我們就這樣放棄嗎?"蔣介石搖了搖頭說道:"我又如何不想回大陸呢?可這不容易啊。雖然共產黨經濟實力不如我們,可這些年他們的軍事實力已經突飛猛進。這次教訓印度的戰爭,共產黨只出動了不到1/10的兵力,在華東、華北、華中地區還保留著大量部隊。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貿然行動,可能連臺灣都保不住了。"
陳誠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中國政府提議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裡,脫離實際接觸。驕傲自大的尼赫魯沒有理睬中國政府的正義要求,反而下令印度進入緊急狀態,並在中印邊境東西段增加了兩個師、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部隊各一部,前線戰鬥人員由22000人增至3萬人。為了徹底"打醒"尼赫魯,我國決定執行第二階段的反擊作戰,向東部邊境增派了第十一、第五十五、第一三零師等部隊。西藏軍區針對印度的作戰風格制定了"打頭、切尾、斬腰、剖腹"的作戰方案,並派遣多支部隊對敵軍部隊後方進行穿插迂迴攻擊。
11月14日,印度軍隊為了向尼赫魯生日獻禮,從瓦弄方向向我軍發起小規模攻擊,我軍一三零師予以了堅決反擊,並於16日正面殲滅了1200餘名敵軍。
11月17日,我軍迂迴部隊抵達印軍第4師縱深地帶,直接導致印度軍隊陷入了混亂狀態。次日我軍第55師從西山口發起正面進攻,一舉切斷了印軍第4師和邦迪拉的聯繫。失去統一指揮的印軍第4師大部被殲滅,殘餘人員丟棄了大部分車輛和重裝備後,向深山老林逃竄。1月18日至20日,新疆軍區派遣部隊清掃了中印西段邊境,印度殘存的6個據點。對印反擊戰第二階段,以我軍完全勝利宣告結束。
戰果:整場對印反擊戰歷時一個月,解放軍戰士以傷亡2400餘人的微小代價,全殲了印度三個旅、基本殲滅了印度3個旅、同時另外殲滅了印度5個旅各一部。俘獲印度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擊斃印度第62旅旅長辛格準將。共計殲滅印度軍隊8900餘人,俘獲各類火炮300餘門。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00多輛,各類槍枝6300餘支(挺),各類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若干。
投降的印度軍隊
我軍在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之後,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而是在到達傳統分界線附近後,就主動撤軍,順便把戰鬥中繳獲的物資全部交還給了印度。我軍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早在戰爭之初,毛主席就為這場戰爭定了調子:
第1步我軍打到喜馬拉雅山腳下,在鷹窠山口、比裡山口和莫吉山口附近就停下來。
第2步,我軍主動撤退到實際控制線以北。
第3步,交換印度俘虜;
第4步,交還印度槍枝。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這項決策,是因為藏南地區並不適合我軍防守。一旦進入冬季,大雪封山之下,我軍後勤補給將會非常困難。同時,我軍主動撤退可以讓全世界都看到印度的侵略者嘴臉。果然,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後,讓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非常良好的聲譽。同時,也讓剛結束古巴飛彈危機的美蘇兩國完全沒理由插手這件事情。戰爭結束後,我軍仍然只在中印邊境保留少量兵力,而印度因為擔心我國不知何時會收復失地,在邊境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嚴重負擔。
而蔣介石聽到我軍主動撤退的消息後,在宅邸裡愣了很久,千言萬語化作一個無聲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