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爭時,美上將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蔣一席話讓他坐立難安

2021-01-19 騰訊網

1949年12月10日,國民政府前總統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搭乘"中美號"專機飛向了臺灣。蔣介石知道他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大陸來了,因此在乘機過程中一言不發,十分心酸。

蔣介石到達臺灣後,一直沒有放棄所謂的"反攻大陸"夢想。然而當時的國民黨雖然有85000人的空軍部隊和400架各類戰機,但是缺乏維護的零件。更糟糕的是,飛機的燃油還不充足,最多只能維持兩個月。國民黨海軍官兵35,000人,艦艇約51艘,和空軍一樣面臨著零件和燃料不能補齊的困難。蔣介石知道,僅憑殘餘國軍,難以完成"反攻大陸"的"夢想",因此把希望放在了美國總統杜魯門身上。然而杜魯門此時已經對蔣介石感到非常的絕望,甚至將"蔣介石"三個字當成國民黨政府貪腐、無能、獨裁的代名詞,不願意給他任何的援助。

蔣介石到了臺灣後。深切反思了自己失去大陸的原因,開始在臺灣執行"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意思是指,國民黨方面將加強政治宣傳,使臺灣民眾相信,臺灣將會成為蔣介石政府"反攻大陸"的基地、蔣介石政府還為此提出了"一年準備,兩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對臺灣民眾進行洗腦。同時,為了讓臺灣民眾相信蔣介石的宣傳。

蔣介石的御用文人們一直在強調:我們最終一定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主義":三民主義,以及世界上"最偉大的領袖":蔣介石總統。我們一定能贏得"反攻大陸"的勝利!

正在開會的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的宣傳政策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1950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所屬第十五兵團跨過瓊州海峽,只用6天時間就解放了海南島。之後解放軍開始向舟山群島進發,知道大事不妙的蔣介石為保存實力,將舟山群島的15萬守軍全部撤離。之後萬山群島、福建海外東山島等島嶼,全部被解放軍解放。臺灣人民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宣言越發嗤之以鼻。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臺灣因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被美國納入戰略防禦體系,成為了美國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蔣介石認為這是第3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奏,因此多次向美國總統杜魯門申請派遣士兵前往朝鮮參戰,以換取美國對他"反攻大陸"的支持。然而杜魯門並不想擴大這場戰爭,因此蔣介石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實現。

蔣介石和外國軍官

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後,蔣介石覺得這是自己"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於是派遣了多批"國民遊擊隊"前往廣東沿岸登陸騷擾,結果全部被解放軍和民兵擒獲。蔣介石對此不以為意,他在接見外國記者時一再吹噓:"我可獨立反攻,蘇俄不會幹涉。"新中國政府對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不以為意,美國政府卻對此感到非常的震驚。美國總統甘迺迪甚至專門警告蔣介石,如果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那等於自殺。並指出:如果臺灣單方面對大陸發起戰爭,美方將視為違反《美中共同防禦條約》,不對臺灣予以任何援助。蔣介石轟轟烈烈的"反攻聖戰"規劃,在1962年8月徹底破產。

1962年10月,就在蔣介石對"反攻大陸"感到心灰意冷時,美國太平洋海軍總司令費爾特卻專門飛往臺灣,並告訴他:你"反攻大陸"的時候到了,中國和印度在印度在西藏打起來了。

我國的西藏自治區,位於東亞板塊和南亞次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也是亞洲的屋脊和中心。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如果能控制西藏,就可以對周邊區域形成居高臨下的俯視優勢。同時西藏豐富的礦產以及亞洲水塔的地位,也讓很多國家對西藏抱有野心,其中就包括印度。

西藏地形

1947年,印度剛脫離英國統治時,就延續了英國的大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妄圖建立所謂的大印度聯邦。在印度統治者眼裡,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都是印度的核心領土,而西藏則應該成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緩衝地帶,隔絕中國對印度周邊地區形成戰略影響,因此印度早在1950年就竭力阻止西藏和平解放,並且不遺餘力地向西藏進行滲透。眼見西藏和平解放已經是定局,印度又恬不知恥地出臺了前進政策。一點點地把邊境線向中方一側推進,同時派駐軍隊在中印邊境修建了很多違法的哨所,妄圖通過改變中印邊境的軍事對比,來實現"實際控制",逼迫中方做出更多的讓步。

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看來,所謂的前進政策是非常穩妥而且安全的。印度可以通過步步為營逐漸蠶食的方式,一步一步擴大在西藏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時還能避免中印兩國直接爆發大規模衝突,這樣印度只付出了極小的代價,就得到了大片的領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1951年,印度趁我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之際,逐漸搶佔了麥克馬洪線東段以南,中印傳統習慣分界線以北約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相當於一整個浙江省。與此同時,印度還出兵佔領了中印邊線的中印邊界中段2000多平方公裡的中國土地。同時還對中國實際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

中印邊境形勢

在尼赫魯看來,中國的戰略重心應該在東部而不是西部,因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軍事壓力,臺灣蔣介石集團也一直對"反攻大陸"這件事情念念不忘,因此美國、蔣介石才是中國的"心腹大患",而中印邊境在中國的戰略規劃中屈居次席。中國政府應該不會在西部邊界與印度這一"軍事強國"進行大規模衝突。

同時,中國政府為大局考慮,在中印邊境採取的忍讓態度,也讓尼赫魯更加猖狂,覺得自近代以來一直積貧積弱的中國,在經歷了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之後,國內經濟基礎已經非常薄弱。不可能是"世界第三大國"印度的對手。同時印度還佔有天然的地緣優勢,西藏遠離中國統治的核心區域,經濟發展落後,而且西藏山路居多,氣候十分惡劣,交通非常的不便,中國軍隊如果想要在西藏作戰,需要面臨自然環境等諸多困難。印度則與之相反,距離西藏很近,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同時,美國為了遏制共產主義陣營在亞洲發展,積極鼓勵印度和中國進行對抗,同時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也脫離了蜜月期,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1959年8月,印度悍然挑起第1次中印邊境衝突後,蘇聯在沒有知會中國的情況下,通過塔斯社發表了對中國予以譴責的聲明,卻沒有譴責故意發動武裝挑釁的印度,這種種事情讓尼克魯更加的猖狂。

在中國方面卻始終沒有把印度當成過敵人,而是一直把印度看成朋友,在毛主席看來:印度和中國擁有千百年的友好交往歷史,都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現在也經常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殖民,同為第3世界陣營是可以打交道的。

驕橫的尼赫魯

同時早在1954年10月,毛主席就認為印度是被輿論宣傳所誤導,如果我們迅速發起自衛反擊作戰很容易在國際上造成一個勢強凌弱的形象,並受到國際社會誤解和指責。因此中國對印度採取忍讓和克制的態度,通過放印度進入我國領土,讓全世界更能看清誰是衝突的挑起者以及罪魁禍首。毛主席認為,如果當時和印度在邊境進行鬥爭。將會落入國際鬥爭的圈套中去,在當時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我國的國際地位非常獨特,因為中國是新興社會主義大國,再加上在朝鮮戰場上,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回了三八線以南。美國一直將中國看成眼中釘和肉中刺。同時雖然中國和蘇聯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因為中國採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在很多問題上和奉行大國社會主義的蘇聯背道而馳,因此蘇中關係逐漸走向分裂,扶持印度對抗中國,也是蘇聯的既定方針之一。

不過,毛主席雖然從大局出發,對印度的挑釁採取忍讓態度,但是當印度的行為逐漸嚴重挑釁到中國的主權和民族尊嚴,且無法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這件事情時,毛主席逐漸決定予以強硬回擊!

參加會議的毛主席

自1959年開始,中印邊境衝突驟然升級,得寸進尺的印度在非法佔據我國9萬平方公裡的藏南地區後,又再次越過傳統分界線,向我國境內挺近,並建立哨所和據點。1959年11月,對印度仍然抱有希望的毛主席決定實行隔離政策,我方單獨後撤20公裡。前線戰士也被要求在實際控制線20公裡內,不開槍,不巡邏,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印軍先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後才解除其武裝,說服之後禮送出境。

然而面對我軍的和平之舉,印度方面不但沒有停止挑釁,反而認為我軍軟弱可欺,開始變本加厲起來。1961年起,印度當局又開始推行大規模的前進政策,並於1962年7月悍然入侵我國新疆加勒萬河谷地區並設置軍事據點。

中印邊境對峙的雙方部隊

加勒萬河谷事件發生後,中央書記處迅速開會討論了這個問題,參會人員羅列出了針對加勒萬河谷印軍的兩套方案,第一套方案認為,我軍應該迅速將印度軍隊新設的據點全部拔除,並以武力驅逐之。第2種方案認為我軍不使用武力,想辦法把印度軍隊逼退。根據毛主席指示,總參謀部提出了"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20字方針。

1962年10月10日至11日,印度軍隊又一次入侵了我國的扯冬地區,並向我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打死打傷了我國330名邊防戰士。我國政府迅速向印度政府提出了最高級別抗議,然而尼赫魯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公開宣稱"已命令部隊把中國軍隊從'東北特區'趕出去。"同時兩萬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同時向我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發出號召的尼赫魯

10月18日,毛主席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並指出:"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方法,想要和印度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然而尼赫魯不但不願意和我們保持和平。反而越發欺人太甚,既然把我們逼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那我們也只能奉陪到底。俗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也許我們打一下,邊境才能安靜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在會議上,毛主席就印度軍隊的作戰能力問題,詢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有一些戰鬥力,你覺得我們能不能打贏啊?"張國華自信地回答道:"報告主席,我們打得贏而且一定能贏!"

之後,毛主席走到巨大的軍事地圖面前,凝望了一會兒地圖後,指著地圖上印度軍隊的據點,做了一個橫掃的手勢並鏗鏘有力的說道:"掃了他!"

張國華將軍

10月18日,張國華返回拉薩並召開軍區常委擴大會議,通報了毛主席關於對印作戰的最高指示。考慮到我軍在西藏地區並沒有保持大規模的軍隊,想要和軍隊數量佔上風的印度作戰將會出現很多的困難。因此上級部門有意把這次戰爭的戰爭目標,設置為全殲印度的一個營。然而張國華認為,只消滅一個營不能達到震懾印度決定的目的,於是提出了至少要殲滅印度軍隊一個旅的戰鬥目標。這兩個迥然不同的意見傳到中南海後,毛主席拍板道:"張國華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再打一遍!"

10月20日早七點半,對印反擊戰正式在中印邊境東段的克節朗河谷爆發。我解放軍炮兵部隊接到命令後,對印度陣地進行了飽和式火力打擊。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印度的第1個據點便被我解放軍攻克。同時,一支解放軍部隊在奔襲了100多公裡之後,成功地繞到了印度軍隊的後方,並迅速對敵第七旅指揮部發起總攻擊,經過短暫交火之後將指揮部攻克。群龍無首的印度第7旅開始潰逃,在我軍的猛烈攻勢下,只有極少數印度軍隊逃出生天。當晚八點,克節朗戰役正式結束,張國華搖了搖頭說道:"這麼容易就取得的勝利,我打了33年仗還是第一次見。"

中印邊境作戰圖

尼赫魯沒想到我軍真的敢動手,遂緊急向蘇聯和美國求救。然而毛主席早就斷定美國和蘇聯不會在此時摻和進中印戰爭中。因為,就在1962年10月15日,加勒比海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如果一個處理不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可能會爆發核戰爭。因此,兩國根本沒有精力幫助印度。不過美國不甘心讓中國就此順利地贏得中印戰爭,因此派遣太平洋海軍總司令費爾特緊急前往臺灣拜訪蔣介石。

費爾特見到蔣介石後,對他說道:"蔣先生,中國和印度之間爆發了戰爭,現在是你"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我們的甘迺迪總統要我轉告你,如果你願意此時去"反攻大陸",那麼美利堅合眾國將會對你提供全力幫助。"

蔣介石

費爾特原本以為,一門心思"反攻大陸"的蔣介石,在聽完自己說完這番話後,一定會驚喜若狂。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聽他說完之後並不如何激動,一臉平靜地對他說道:"費爾德將軍,你我都明白,共產黨和印度的這次戰爭是為領土而戰的一次正義戰爭,也是中國收復領土的最佳時機。如果我這個時候在共產黨後面下黑手,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是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

蔣介石的話讓費爾特感到非常的坐立不安,蔣介石的表態讓他認識到,蔣介石已經認識到美國只是在向他開空頭支票,知道美國只是想拿他當炮灰給中國找麻煩而已。因為陰謀被戳穿,而感到渾身不自在的費爾特,在蔣介石府邸坐了沒一會兒就告辭離去。國民黨"副總統"、"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誠將費爾特送走後,回到蔣介石身邊問道:"現在可是'光復大陸'的好機會啊,您確定我們就這樣放棄嗎?"蔣介石搖了搖頭說道:"我又如何不想回大陸呢?可這不容易啊。雖然共產黨經濟實力不如我們,可這些年他們的軍事實力已經突飛猛進。這次教訓印度的戰爭,共產黨只出動了不到1/10的兵力,在華東、華北、華中地區還保留著大量部隊。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貿然行動,可能連臺灣都保不住了。"

陳誠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中國政府提議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裡,脫離實際接觸。驕傲自大的尼赫魯沒有理睬中國政府的正義要求,反而下令印度進入緊急狀態,並在中印邊境東西段增加了兩個師、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部隊各一部,前線戰鬥人員由22000人增至3萬人。為了徹底"打醒"尼赫魯,我國決定執行第二階段的反擊作戰,向東部邊境增派了第十一、第五十五、第一三零師等部隊。西藏軍區針對印度的作戰風格制定了"打頭、切尾、斬腰、剖腹"的作戰方案,並派遣多支部隊對敵軍部隊後方進行穿插迂迴攻擊。

11月14日,印度軍隊為了向尼赫魯生日獻禮,從瓦弄方向向我軍發起小規模攻擊,我軍一三零師予以了堅決反擊,並於16日正面殲滅了1200餘名敵軍。

11月17日,我軍迂迴部隊抵達印軍第4師縱深地帶,直接導致印度軍隊陷入了混亂狀態。次日我軍第55師從西山口發起正面進攻,一舉切斷了印軍第4師和邦迪拉的聯繫。失去統一指揮的印軍第4師大部被殲滅,殘餘人員丟棄了大部分車輛和重裝備後,向深山老林逃竄。1月18日至20日,新疆軍區派遣部隊清掃了中印西段邊境,印度殘存的6個據點。對印反擊戰第二階段,以我軍完全勝利宣告結束。

戰果:整場對印反擊戰歷時一個月,解放軍戰士以傷亡2400餘人的微小代價,全殲了印度三個旅、基本殲滅了印度3個旅、同時另外殲滅了印度5個旅各一部。俘獲印度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擊斃印度第62旅旅長辛格準將。共計殲滅印度軍隊8900餘人,俘獲各類火炮300餘門。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00多輛,各類槍枝6300餘支(挺),各類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若干。

投降的印度軍隊

我軍在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之後,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而是在到達傳統分界線附近後,就主動撤軍,順便把戰鬥中繳獲的物資全部交還給了印度。我軍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早在戰爭之初,毛主席就為這場戰爭定了調子:

第1步我軍打到喜馬拉雅山腳下,在鷹窠山口、比裡山口和莫吉山口附近就停下來。

第2步,我軍主動撤退到實際控制線以北。

第3步,交換印度俘虜;

第4步,交還印度槍枝。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這項決策,是因為藏南地區並不適合我軍防守。一旦進入冬季,大雪封山之下,我軍後勤補給將會非常困難。同時,我軍主動撤退可以讓全世界都看到印度的侵略者嘴臉。果然,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後,讓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非常良好的聲譽。同時,也讓剛結束古巴飛彈危機的美蘇兩國完全沒理由插手這件事情。戰爭結束後,我軍仍然只在中印邊境保留少量兵力,而印度因為擔心我國不知何時會收復失地,在邊境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嚴重負擔。

而蔣介石聽到我軍主動撤退的消息後,在宅邸裡愣了很久,千言萬語化作一個無聲的嘆息。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之後,蔣介石一直在等待,等待什麼呢?當然是只等國際風雲突變時,刀上進行反攻大陸。
  • 中印戰爭爆發時,美國勸說「反攻大陸」,蔣介石為何拒絕
    作者:王德華1960年10月18日和19日,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線,印軍持續向中國邊防哨所發動炮擊。印軍「裡窩那計劃」開始實施,中印戰爭全面爆發。在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的率領下,我5萬官兵在東、中,西近600公裡的防線上同時發動猛烈反擊。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為了他所謂的反攻大陸計劃,蔣介石為了他這個計劃,竟然與二戰時期日本犯過罪罄竹難書的戰犯岸信介秘密勾結,共同組建反共聯盟,在臺灣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解放軍的兩次海戰,擊碎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美夢
    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
  • 62年中印戰爭,美國慫恿老蔣反攻,老蔣的回應讓世界敬佩
    為了維護和平與統一,我國又進行了解放戰爭,最終國軍接連失敗,無奈從大陸撤兵退守臺灣。至此他們就一直盤踞在臺灣,等待再次反攻的機會。老蔣在臺灣地區小動作不斷,一直在招募新兵,想著壯大自己的隊伍之後再打回去。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中印開戰後,在臺省的蔣介石很快就得到消息,他十分關注這場戰爭。 一天,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總司令費爾特上將在陳誠的陪同下來到臺北士林官邸,拜會蔣介石。 賓主座定,費爾特說:「蔣先生,目前中印戰爭爆發。這是你反攻大陸的好時機。中方無力兩面開戰,只要你願意反攻,我們可以全力幫助你。」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除此之外,「五虎上將」還屢被重用,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的職務。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在這期間,有5個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他們在軍閥混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率殘部逃至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1962年元旦,甘迺迪政府秘密批准了中央情報局的建議,允許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沿海進行小股襲擊行動,蔣介石也於元旦當天發表文告,號召「全民動員、迎接這一國民革命反攻復國的總決戰」。 此舉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戒備。
  • 川普確診消息被放大,蔡英文坐立難安,臺灣專家不忘「補刀」
    當然了,鑑於川普確診這一消息,國內人士也都發了推特,希望川普夫婦能夠早日康復。除了大陸這邊對川普進行比較親切的關注之外,臺灣當局也是針對川普進行了密切的關注。其中蔡英文對川普的關注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
  • 產後媽媽緣何「坐立難安」?
    產後媽媽緣何「坐立難安」?本應一家人喜氣洋洋,齊樂融融,可吳女士卻整日眉頭不展,坐立難安。原來,她生完孩子後就一直便秘,產後一個多月時,突然感覺肛門有刀割樣疼痛,每次解完大便,便池上隱約有鮮紅的血絲。起初她沒在意,直到10多天後,疼痛愈發加劇,讓她日常起居,行走活動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於是吳女士焦急地來到我院肛腸科門診求助。
  • 揭秘:蔣介石曾三度打算出兵韓戰始末
    6月25日中午,蔣介石收到了麥克阿瑟的電報後,立即召集陳誠、俞大維、葉公超、周至柔、孫立人、王叔銘、桂永清、黃鎮球、彭孟緝、肖毅肅、俞濟時和王世傑等人再次到陽明山「總統官邸」開會,直到深夜。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等人一致認為,出兵朝鮮參戰這是反攻大陸的一個天賜良機,到時可以藉助美軍的力量,由韓國北進大陸,先在東北打開一個缺口,然後再在東南沿海相機發起反攻大陸的作戰。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不僅尋求美國幫助,還向老蔣提一建議!
    1962年的中印戰爭,短短數月之間,印度被解放軍打得潰不成軍,不能不尋求西方國家的幹涉和幫助。1962年中印戰爭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時,遞上了一封甘迺迪的親筆信。美國的軍火馬上被運到了中印邊境,有的甚至直接空投到了第一線作戰部隊。同時,印度一部分人還計劃在中國開闢第二戰場—中國臺灣。印度一家報紙公開說:「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促使臺灣入侵中國大陸的華南沿海。」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五人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高職,都是上將軍銜,在國民黨中能力出眾名氣巨大。「幹將」陳誠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虎,每個稱號是什麼,最後一個下場最好
    說起五虎上將,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出現這個詞。當時五虎上將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五個將軍,個個都獨當一面。所以後世很多時候都把一個時期厲害的將軍湊在一起說是五虎上將,在民國的時候就有這種說法。比如蔣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將。這些人在打仗上還是比較厲害的。我們看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個人,每個人的稱號是什麼,最後的下場如何?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虎,稱號都是啥?最後一個結局最好!
    說起五虎上將,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出現這個詞。當時五虎上將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五個將軍,個個都獨當一面。所以後世很多時候都把一個時期厲害的將軍湊在一起說是五虎上將,在民國的時候就有這種說法。比如蔣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將。這些人在打仗上還是比較厲害的。我們看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個人,每個人的稱號是什麼,最後的下場如何?
  • 驚爆:大躍進時期蔣光復大陸計劃內幕
    自從1949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反攻大陸」的希望乍現曙光!但是蔣介石跟過去一樣,除非大陸內部接近崩潰或爆發內戰,他不願孤注一擲,採取大動作。1961和1962年大陸狀況並未符合這些條件。但是,鑑於大陸經濟大亂、難民大量逃出、中印(度)爭端上升,北京與莫斯科交惡也不再是秘密,蔣介石必須表現得已經按捺不住、要發動反攻的姿勢。
  • 國民黨「反攻大陸」始末
    臺「國防部」1950年徵用臺東市天后宮,承諾「反攻大陸」後歸還。最近,天后宮管理委員希望要回房舍,理由是臺灣已在「經濟上反攻大陸」(ECFA表示壓力很大)。而臺軍稱軍事上尚未「反攻大陸」,不應歸還。「反攻大陸」一詞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人們卻生出一種別樣情緒。近日新浪網用圖集方式回顧了國民黨「反攻大陸」始末。我們一起回憶國民黨真想「反攻大陸」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