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2020-12-14 薩沙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 1949年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建議讓蔣介石痛下決心
    1049年1月10日,蔣介石讓蔣經國赴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命其將庫存共值3.7億多美元的黃金、白銀與外匯秘密運往臺灣。接著又將抗戰時期從北平、南京轉移的文物5000多箱,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報》遷至臺北出版。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之後,蔣介石一直在等待,等待什麼呢?當然是只等國際風雲突變時,刀上進行反攻大陸。
  • 重慶珍檔∣山城破曉:1949年重慶解放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際,西南重鎮重慶還處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之中。作為蔣介石多年苦心經營的陪都,重慶曾是他幻想東山再起的「福地」。為徹底消滅國民黨殘餘勢力,粉碎蔣介石割據西南的陰謀,實現大陸的全部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解放大西南、解放重慶戰役。
  • 中印戰爭時,美上將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蔣一席話讓他坐立難安
    1949年12月10日,國民政府前總統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搭乘"中美號"專機飛向了臺灣。蔣介石知道他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大陸來了,因此在乘機過程中一言不發,十分心酸。 蔣介石到達臺灣後,一直沒有放棄所謂的"反攻大陸"夢想。
  • 解放軍的兩次海戰,擊碎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美夢
    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那麼張發奎後來為什麼會反對蔣介石呢?這就得從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一事說起了。1927年,為了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拉來胡漢民當國民政府主席。張發奎不同意蔣介石這一計劃,公然打出了要討伐蔣介石的旗幟。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高雄屠夫」彭孟緝犯下大錯,依然被蔣介石重用,晚年信佛贖罪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臺灣,陳儀被蔣介石任命為臺灣行政長官,彭孟緝則追隨陳儀駐守臺灣,之後彭孟緝並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將司令官。也在此任上,彭孟緝鑄成滔天大錯。事情發生在1947年2月28日,緝私人員與臺北市民發生衝突,槍殺了幾位群眾,由此引發島內居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遊行。
  • 民國軍閥知多少(二): 國民政府時期的民國軍閥,有沒有你們省的
    李宗仁在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後與蔣介石爆發蔣桂戰爭,失敗後退回廣西與蔣對抗。李宗仁在抗戰中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曾指揮臺兒莊戰役等,戰功赫赫。1948年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任代總統,想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桂系軍隊被消滅後出走美國。1965年7月輾轉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歡迎,此後致力於祖國一統,1969年1月30日逝世於北京。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對蔣介石而言,國庫的黃金就是其日後立足臺灣、「另起爐灶」的本錢,所以必須早做準備。 1948年11月底,蔣介石密令財政部長俞鴻鈞,要求他在一周內,將國庫的一半黃金運到臺灣,之後於1948年12月1日,海軍艦艇「海星號」等軍艦,就帶著260萬兩黃金、400萬枚銀元,悄無聲息地駛向了臺灣基隆港。
  • 驚爆:大躍進時期蔣光復大陸計劃內幕
    每人平均稻穀量由1957年的二百零五公斤,驟降至1961年的一百五十四公斤。營養失衡已經遍及各個層面。農村地區,包括蔣氏老家溪口,到處可以看到肚子腫脹的人。不久,難民成千上萬由廣東湧進香港。自從1949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反攻大陸」的希望乍現曙光!但是蔣介石跟過去一樣,除非大陸內部接近崩潰或爆發內戰,他不願孤注一擲,採取大動作。1961和1962年大陸狀況並未符合這些條件。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幹將」陳誠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陳誠曾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參謀總長和海軍總司令的職位,後雖蔣校長去臺灣,曾擔任副總統,於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臺北,終年67歲。
  • 歷史上的4月18日發生了什麼,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發生大地震舊金山發生8.25級大地震,導致煤氣管道爆裂,舊金山被震動和火焰吞噬。火焰"寵幸"了舊金山整整3天,地震也"愛撫"著它。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國民黨政權,1928年成為中國的合法政府。統一中國之後,南京政府展開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重工業、修建公路、開展科學技術等達到了近代較高的水平。
  • 國民黨逃往臺灣時,本有機會擊落蔣介石專機,為何手下留情?
    桂系白崇禧等人登報要求蔣介石下臺,並且與共產黨友好談判進行協商,在內憂外患下,蔣介石開始另謀出路。在綜合考慮後,最後聽取了張其昀的建議,將臺灣視為最後的退路、安身立命之地。1948年12月29日國民黨發布任職命令,令蔣介石的心腹陳誠成為臺灣省政府主席。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北京宣布成立。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蔣介石已去世45年,至今仍然「棺不落土」,這是為什麼?
    蔣介石是上世紀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最高長官,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也是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在抗戰結束之後,老蔣不顧中國無數百姓剛剛遭受過戰爭的苦難,悍然發動起了內戰。於是在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戰爭期間,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接連潰敗,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消滅了國民黨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並且還有許多國民黨將領,因為看不到國民政府的未來直接起義棄暗投明。而蔣介石在看到自己大勢已去之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力量,只能選擇撤離大陸退守臺灣。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綏遠省政要錄
    1928年9月5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決議將綏遠特別區改建為綏遠省。10月20日,國民政府發布任命令,當日,綏遠省政府正式在歸綏成立。設委員7至9人,從委員中產生1人為主席,下設秘書處及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個廳和高等法院。
  • 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後90天
    摘自:朱文軼   著《進城1949》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出版   閱讀提示:1949年初,李宗仁當上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對他感到不滿的孫科隨即就將行政院遷往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