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