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0年開始,蔣介石認為他的「反攻大陸」的機會來了。因為這時的大陸連續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時大陸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和蘇聯有了分歧,還有中印邊界也不穩定。
老蔣知道「反攻大陸」的行動重大,必須要得到美國政府支持。
1965年8月初,蔣介石秘密邀請美國中情局情報官克萊恩來到臺灣,想借美國在越南戰爭升級的關口,以幫助美國作戰為由,打算從廣東或福建登陸,實施多年的「反攻大陸」的夢想。
蔣介石對克萊恩說:「中國假如一個月能製造一顆原子彈,一年就有十二顆,可是事實上只要三顆就可以毀滅臺灣,所以我們不能再等了,哪怕半年也等不及了。」這時候,他對臺灣軍隊還是有點信心的。
克萊恩知道蔣的潛臺詞,委婉地拒絕了蔣介石的「幫助」,因為美國政府反對臺灣「反攻大陸」的政策並沒有變化。
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臺灣海峽是世界上對美國最危險的挑戰之處,他們出於自身戰略利益考慮,反對蔣介石不自量力的進攻大陸,結果可能導致中共收回臺灣。
蔣介石和克萊恩的密談過了沒有幾天,就在8月6日。臺灣海軍「劍門」、「章江」兩艘軍艦從臺灣高雄左營軍港起航,向廣東、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東山島海域進行襲擾,實施為「反攻大陸」計劃作準備的「海嘯一號」行動。
卻被解放軍南海艦隊偵知後,報經中央軍委批准,決定教訓下這些不速之客。派出汕頭水警區4艘護衛艇、4艘魚雷艇駛入預定海域,與國民黨海軍兩軍艦遭遇,雙方展開激烈交火。
經過近3小時45分的持續戰鬥,「章江」號被解放軍打得起火爆炸後沉沒,「劍門」也被解放軍的魚雷擊中隨即沉沒,艦長王蘊山以下34人被活捉。
在同年11月14日,這天的臺灣海軍「山海」和「臨淮」兩艦由澎湖馬公駛出執行運送補給任務,在烏丘嶼南方海面與解放軍12艘艦艇遭遇,這兩艦陷入」重圍」,戰到第二天,「臨淮」艦被擊沉,「山海」艦僥倖逃脫,臺灣海軍有65人斃命、24被俘,解放軍僅傷巡邏艇1艘,犧牲1人,傷10人。
據說,蔣介石連續接到這兩個戰後報告後,氣得跺腳,接連兩次的慘敗,讓他明白臺灣的海軍、空軍根本就沒有優勢可言,也擊碎了他「反攻大陸」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