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們分別是「幹將」陳誠、「忠將」顧祝同、「福將」劉峙、「飛將」蔣鼎文,以及「虎將」衛立煌。這五人可以說是個個都驍勇善戰,英勇無比。在確立蔣介石的軍閥混戰中,他們都有過突出的戰功。除此之外,「五虎上將」還屢被重用,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的職務。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擔任了黃埔軍校的第一任校長,這也是他日後發跡騰飛的重要資本。在這期間,有5個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他們在軍閥混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率殘部逃至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第一,「幹將」陳誠。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之後與蔣介石結識,是蔣介石最得力的心腹。黃埔軍校成立後,他出任炮兵科教官。後來在北伐戰爭、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中多次為老蔣立功,官也升至參謀總長。在國民黨高層中,有「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的說法。其中中正就是蔣介石的名,辭修是陳誠的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蔣介石不可一日無陳誠,足見陳誠對蔣介石的重要性。解放戰爭後,他便跟隨蔣介石逃至臺灣,開始進行土地改革,是臺灣僅次於老蔣的「二號人物」。
第二,「忠將」顧祝同。顧祝同跟陳誠一樣也是保定軍校畢業,但是比陳誠晚了好幾期,屬於他的小師弟。1922年,兩人在粵軍許崇智部相識,當時蔣介石是許崇智的參謀長,在他的大力推薦下,顧祝同出任上尉副官兼軍事教導隊區隊長,由此開始追隨蔣介石,並對他忠心不二。而顧祝同能夠發跡離不開蔣介石的推薦,所以心裡十分感激蔣介石,對蔣可謂忠心耿耿。1949年他先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不過又返回大陸,在西南負隅頑強抵抗,後於1950年再次逃回臺灣,成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與「國防會議秘書長」。
第三,「福將」劉峙。劉峙同樣是在蔣介石成立黃埔軍校時就投靠了他,並擔任當時的戰術教官。之後在北伐戰爭中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人就說他的運氣非常好,因為每次都能在對蔣介石不利的戰局中幫助其轉危為安,因此他也被稱為是蔣介石的「福將」,官至戰區司令。不過在淮海戰役中他輸得一敗塗地,將蔣介石的80萬精銳軍葬送殆盡。因此後來,劉峙沒敢跟隨蔣介石一同去臺灣,而是帶著多年搜刮來的巨額財富前往印尼,當了一個富家翁。但是他在印尼被人搶劫後一貧如洗,生活無望下,又於1954年逃到臺灣,被蔣介石掛了一個虛職。從此之後開始養老。
第四,「飛將」蔣鼎文。蔣鼎文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堂,一開始和蔣介石並沒有什麼淵源。1924,已經是上校參謀的蔣鼎文連降四級,進入黃埔軍校擔任起學生隊的「小隊長」,不久後因為和蔣介石都有早起的習慣,才給蔣介石留下了好印象,得以重任。而他在軍閥混戰中行動迅捷、飄忽不定,還被人們稱為是「飛將」。不過,蔣鼎文卻在抗日戰爭中犯下了大錯,當時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貪腐上,豫湘桂戰役爆發後,手握數十萬重兵的蔣鼎文卻不戰而潰,失地千裡!蔣鼎文自知責任難逃,所以選擇了引咎辭職,後來逃到臺灣後也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重用,而是被委任為「顧問」的虛職。
第五,「虎將」衛立煌。最能打、軍事才能最高的衛立煌無疑成了最「特殊」的一位,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衛立煌雖然屬於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但是他卻極其厭惡內戰。內戰爆發後,衛立煌故意出國考察,目的就是遠離內戰戰場。1948年,他被蔣介石派往東北和我軍作戰,遼瀋戰役結束後,他避居香港,後來他從香港回國定居,受到了大陸的熱烈歡迎。此後,衛立煌被推選為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甚至還接替龍雲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最終於1960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3歲。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唯獨衛立煌一為何留在了大陸,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