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二人」關麟徵,為何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2020-12-22 悟空談歷史

「西北王」胡宗南畢業於黃埔軍校,並且在黃埔軍校中創造了「五個第一」,因此被稱為「天子門生第一人」。胡宗南創造的「五個第一」中就有第一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的黃埔學生,1939年8月4日,胡宗南被任命為34集團軍總司令,他是所有黃埔學生中第一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人,胡宗南也因此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一人」。

在胡宗南之後,誰是黃埔學生中第二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人呢?這個人就是關麟徵。關麟徵在胡宗南成為34集團軍總司令兩個月後也順利晉升為15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學生中第二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人。

最關鍵的是,關麟徵成為集團軍總司令時年僅34歲,而胡宗南雖然第一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但是他已經43歲了。從年齡上說,關麟徵比胡宗南更有優勢。從晉升集團軍總司令的速度來看,關麟徵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二人」一點都不為過。

黃埔軍校「第二人」關麟徵屬於蔣介石的嫡系,深得蔣介石信任,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都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按理說,這樣能徵善戰的大將,蔣介石即使逃到臺灣也肯定會帶在身邊。不過,1949年國軍敗退臺灣時,關麟徵卻沒有跟隨蔣介石到臺灣,他選擇定居香港。關麟徵為何不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呢?

這主要與陳誠有關。蔣介石在敗退臺灣之前安排了後路,派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提前到臺灣布局。陳誠不僅是蔣介石的嫡系大將,更是蔣介石的心腹與「幹女婿」。蔣介石逃到臺灣後,陳誠成為蔣介石面前最紅的人,官至「副總統」,是臺灣的「二號人物」。

而關麟徵一直與陳誠不和,兩人結怨要從1928年說起。當時蔣介石剛組建十一師,這個十一師也就是後來陳誠的起家資本「土木系」中的「土」。十一師剛組建時,陳誠任副師長,曹萬順任師長。曹萬順不是黃埔嫡系,屬於舊軍閥,因此同在十一師的陳誠的同窗好友羅卓英便聯合關麟徵等軍官,準備向上級反映,趕走曹萬順,讓陳誠當師長。

羅卓英徵詢關麟徵的意見時關麟徵說了一句:「陳矮子並不見得比曹萬順好,有可能比曹萬順還壞」。陳誠個子不高,所以關麟徵稱呼他為「陳矮子」。後來,羅卓英把這句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陳誠,自此之後,陳誠與關麟徵結怨。

兩人的仇恨還不止這一次,1943年,黃維被蔣介石免去54軍軍長,而54軍屬於陳誠的「土木系」,陳誠希望繼續把54軍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過,關麟徵卻推薦張耀明擔任54軍軍長,陳誠堅持用自己「土木系」將領,最終關陳二人拍著桌子吵了起來。

在爭吵中,關麟徵忍不住譏諷了陳誠一句,說:「辭公(陳誠的字為辭修),你將來是統領全國軍事的人物,怎麼能握著一個小小的軍長不放呢?這不是幹大事業該有的胸懷啊」。陳誠被關麟徵的這句話氣得當場吐血,兩人自此結下深仇大恨。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陳誠被蔣介石重用,成為臺灣「二號人物」,而關麟徵因為與陳誠不和只能選擇定居香港。1975年,關麟徵特意到臺灣祭拜蔣介石,這也是他離開大陸後第一次踏入臺灣,只是那時蔣介石與陳誠都已經去了。

參考資料:

《關麟徵回憶錄》關麟徵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敗逃臺灣,黃埔軍校「第二人」未跟隨,其原因怕一人報復
    「西北王」胡宗南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成為集團軍總司令的人,胡宗南上任二個月之後,還有一人也順利晉升為15集團軍總司令,他被稱為黃埔軍校「第二人」,他就是關麟徵。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作為蔣介石的心腹,關麟徵在蔣介石敗退去臺灣後,卻沒有跟隨,這是為何呢?
  • 黃埔軍校的老師方鼎英,沒有跟隨蔣介石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英雄就是這樣的人,金錢和權勢對他來說不值一提,國泰民安才是他唯一的追求。這位令人尊敬的英雄人物就是方鼎英。方鼎英出生於1888年,他是湖南新化人,方鼎英的家庭條件優渥,這讓他有機會接受先進的教育。方鼎英年輕時赴日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深深地明白了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同時也從日本方面學到了很多先進的軍事知識。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1949年他先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不過又返回大陸,在西南負隅頑強抵抗,後於1950年再次逃回臺灣,成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與「國防會議秘書長」。
  • 秦漢的父親孫元良,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陸後,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之後孫元良一直生活在臺灣,他的兒子孫祥鍾也是在臺灣成名並成為金馬影帝的。那麼,曾經的國民黨高官秦漢的父親孫元良的晚年結局如何呢?孫元良出生於1904年,四川成都人,出生在一個家境殷實的書香門第。少年時期的孫元良秉承祖訓,想通過學文出人頭地。不過,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學文是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的。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關麟徵為什麼不跟著蔣介石去臺灣,是不想去!還是另有隱情
    關麟徵陝西人,他是民國時期蔣介石集團中著名的戰將,也是一位抗日英雄。在八年抗戰中,他轉戰全國,多次與日寇交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因此被敵人稱之為關鐵拳。可以說,關麟徵是國軍中難得的一位將才。而國軍中號稱第六大主力的52軍,就是他一手締造出來的王牌軍,該軍下轄二十五師(號稱國軍千裡駒師)也是他一手帶出來的部隊。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在陳誠的提拔下,胡璉很快就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營長。
  • 「抗日英雄」餘程萬,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因為常德保衛戰失敗,餘程萬被蔣介石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判兩年有期徒刑的餘程萬的晚年結局。餘程萬出生於1902年,他是廣東臺山人,黃埔一期畢業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餘程萬並沒有進入部隊,而是走上了行政崗位。他坐了幾年辦公室後覺得無趣,主動申請進入部隊。因為是半路出家,所以餘程萬雖然是黃埔一期學生,軍銜卻一直不怎麼高。
  • 鐵血抗日戰將關麟徵:
    黃埔名將之十三:鐵拳無敵關麟徵摘要:關麟徵在黃埔一期中也是非常著名的,不僅和胡宗南一樣最早就當上了軍團長,而且成為繼蔣介石之後的第二任黃埔軍校也就是後來的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並成為黃埔系將領在大陸的最後一任陸軍總司令,這些都堪稱黃埔一期中的佼佼者。
  • 國民黨兵團司令,反對傅作義起義,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如果大家有深度解讀過蔣介石這個人的話,就應當對他的用人習慣有一定了解,他總是格外看重黃埔出來的學生及浙江出身的將領,據說他用人有三條準則:第一,黃埔系;第二,浙江人;第三,要對自己忠誠。 在這三條準則裡面,黃埔系被視為嫡系,也是蔣介石用人最重要的標準。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遠徵軍」113團團長劉放吾,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1942年4月,劉放吾在師長孫立人與副師長齊學啟的指揮下奇襲仁安羌,以少勝多打敗了駐守在仁安羌的日軍,成功解救出7000餘名英國人,史稱「仁安羌大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仁安羌大捷的關鍵人物113團團長劉放吾的最終結局。劉放吾出生於1899年,他是湖南桂陽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1941年12月,中國遠徵軍成立。
  •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
    黃埔軍校成立後,陝西人杜聿明恰巧進京參加考試,他本想考個大學,但想到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學文之人難有出頭之日,臨時決定棄筆從戎。恰巧他又看到黃埔軍校的招生廣告,因此南下廣州,準備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那個年代門戶觀念極重,杜聿明一介農家子弟,直接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如果持有名人的介紹信,情況就不同了。杜聿明出生於陝西,為了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他特意前往老鄉于右任的住處,從于右任那裡拿到了一封介紹信,憑藉這封介紹信才報名參加了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之後順利成為黃埔一期學生。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都是什麼結局?為何只有四個人逃到臺灣省
    大家都知道蔣介石的發跡得以於其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拉攏了一批絕對服從他的將領的和軍隊,正是因為這一點,蔣介石才能在孫中山死後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擊敗汪精衛等人,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近代的焦點人物。那麼蔣介石手下有哪些出名的將領呢?
  • 蔣介石敗走臺灣時,為何一定要遷走黃埔軍校?看看這些學生就懂了
    其實按現在的標準,當時的黃埔軍校算不得正規學校,畢竟沒有正規手續,不過當時的年代正規政府都沒有,又怎麼會有正規手續呢?不顧即便如此,黃埔軍校開辦後走出了無數將星,不只是在共產黨這一方,在國民黨更是如此。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戶縣的抗日名將系列之—關麟徵將軍
    4月下旬,關部奉令開至嶧縣以東、邳縣以北防守,將日軍國崎支隊包圍在碼頭鎮西的北澇溝,給敵以重創,僅日軍四一、四二聯隊傷亡就達一千四百多人。臺兒莊大捷後,關麟徵升任第32軍團長。蔣介石聲稱:「中國軍隊如都象五十二軍那樣戰鬥力強,打敗日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時人則稱臺兒莊戰役中負責防守的孫連仲和負責攻擊的關麟徵為「孫鋼頭」和「關鐵拳」。
  • 「天下第一軍」軍長鄭洞國,沒有跟蔣介石到臺灣,最終結局怎麼樣?
    在撤退過程中,孫立人的新編三十八師跟隨指揮官史迪威進入印度;廖耀湘的新編二十二師先跟隨杜聿明沿著野人山撤退,之後因為補給問題改道印度。最終,新編三十八師與新編二十二師在印度匯合。1943年,孫立人的新編三十八師與廖耀湘的新編二十二師組建新一軍。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來說說陳氏兄弟的代表人物陳立夫,他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客觀來說,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代表,但是從財產角度來說,陳家算不上什麼大家族。陳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把持了國民黨黨務,控制著與「軍統」齊名的「中統」,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派系「cc系」。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中國有句老話,叫「沒有永遠的仇敵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變換過多次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抗日將軍馮玉祥,他曾經數次變化立場,多次臨陣倒戈。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