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2020-12-14 悟空談歷史

蔣介石受二戰時期德國軍事思想影響較深,他曾經效仿德國的情報組織「褐衫黨」創辦了復興社。蔣介石創辦的復興社有嚴格要求,骨幹全是自己的黃埔嫡系。在復興社早期,蔣介石指定了復興社的十三位骨幹,這十三位骨幹又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1932年,復興社正式成立,此後中國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戰事。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

第一,劉健群

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何應欽屬於蔣介石的黃埔系,因此劉健群也跟隨何應欽投靠了蔣介石。

劉健群投靠蔣介石後深得蔣介石信任,經過蔣介石考核,劉健群加入了蔣介石的復興社,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復興社成立後,劉健群擔任了復興社書記,他到處鼓吹蔣介石的領袖地位,為蔣介石做了大量宣傳工作。1949年,劉健群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在臺灣的劉健群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央評議委員」,最終於1972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70歲。

第二,賀衷寒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中,賀衷寒算是名氣較大的一位,他也被稱為黃埔三傑,復興社也是在他與幾個關係較為密切的黃埔同學牽頭下成立的,因此賀衷寒又被譽為復興社四大臺柱之一。早年的賀衷寒是黃埔軍校的優秀學生,深得蔣介石信任與器重。

轉折發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爆發後,賀衷寒不顧蔣介石的安全,自行組織「討逆」部隊,準備以營救蔣介石的名義前往西安「討逆」。還沒成行,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蔣介石得知賀衷寒的做法後狠狠批評了他一頓,自此之後賀衷寒失勢。

1949年,賀衷寒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到臺灣後的賀衷寒被蔣介石任命為「交通部長」。不過他在任上表現並不好,於1954年辭職。辭職後的賀衷寒先後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等職務,於1972年因病去世,終年72歲。

第三,鄧文儀

鄧文儀是黃埔一期學生,他也是一位深得蔣介石信任的黃埔嫡系。鄧文儀在畢業後不久就擔任了蔣介石的侍從秘書,復興社成立後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善於演講,是一位與賀衷寒怡一樣優秀的演講天才。

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鄧文儀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逃到臺灣後的鄧文儀被蔣介石任命為「內政部政務次長」。晚年的鄧文儀沉迷於道教研究,擔任了中國道教總會理事長。鄧文儀晚年還致力於促進祖國和平,他為祖國的和平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包括籌建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等。1998年,鄧文儀因病去世,終年93歲。

第四,康澤

對復興社來說,康澤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康澤畢業於黃埔三期,復興社的名字就是康澤所取。康澤是復興社的創始人之一,又深得蔣介石信任,理所當然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解放戰爭期間,康澤在襄樊戰役中兵敗被俘,之後被關進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康澤身體不好,不過他依然在戰犯管理所中積極改造,於1961年被保外就醫。1963年,康澤被第四批特赦。被特赦後的康澤擔任了全國政協文史專員,他依據自己的真實經曆書寫了大量關於復興社的文獻資料,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獻。1967年,康澤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63歲,他也是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中僅有的兩個留在大陸的人。

第五,桂永清

桂永清是黃埔一期學生,他與黃埔三傑之一的賀衷寒私交甚好。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的桂永清與賀衷寒等人一起參與籌建了復興社,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桂永清感情細膩豐富,曾經因為同情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的遭遇而得到蔣介石的嘉獎。不過,桂永清的指揮作戰水平著實不行,蘭封會戰就是因為桂永清的臨陣脫逃而失敗。

桂永清此人情商極高,得到了何應欽與陳誠的賞識。在兩人的推薦下,桂永清被蔣介石任命為海軍總司令。1949年,桂永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到臺灣後的桂永清繼續被蔣介石重用,並被任命為「參謀總長」。不過桂永清卻短命,於1954年因病去世,終年54歲。

第六,酆悌

酆悌畢業於黃埔一期,畢業後的酆悌對情報工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宋希濂的介紹下,酆悌加入復興社,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在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中,酆悌的下場算是比較慘的。1938年,酆悌擔任長沙警備司令,長沙文夕大火後,酆悌被當成替罪羊後被蔣介石槍決,終年35歲。

第七,鄭介民

鄭介民是著名的大特務,曾擔任過軍統局局長,也擔任過復興社代理書記。鄭介民畢業於黃埔二期,此後不久就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軍閥混戰時期,鄭介民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瓦解了桂系軍閥與張發奎等人的反蔣行動。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鄭介民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到臺灣後的鄭介民被蔣介石任命為「國防部參謀次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1954年,鄭介民被蔣介石任命為「國家安全局局長」。不過鄭介民的身體不好,沒為蔣介石效力幾年就因病退休。1959年,鄭介民因病去世,終年62歲,他死後被蔣介石追晉為一級上將。

第八,曾擴情

曾擴情是黃埔一期學生,也是一位深得蔣介石信任的黃埔學生。曾擴情從黃埔軍校畢業後逐漸展現出對情報工作的興趣,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參與到復興社的籌建,由此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蔣介石對曾擴情極為信任,曾說過「誰反對曾擴情就是反對我蔣介石」。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曾國情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主動留在大陸。為了逃避追捕,曾擴情選擇出家當和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曾擴情最終沒能逃脫制裁。曾擴情被捕後先是被關進重慶白公館監獄,之後又被關進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1959年,曾擴情被第一批特赦,之後回到遼寧擔任遼寧政協文史專員,於1988年在遼寧去世,終年89歲。

第九,梁乾喬

梁乾喬也是黃埔一期畢業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梁乾喬被蔣介石派到蘇聯留學。在蘇聯留學期間,梁乾喬與賀衷寒等人臭味相投。回國後不久,梁乾喬參與創建復興社,由此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梁乾喬藉助抗戰發展自己的特務事業,由此得罪了特務頭子戴笠。之後梁乾喬投靠胡宗南,幫助胡宗南經營西北。1946年的一天,梁乾喬被胡宗南大罵一頓,回家後氣急生病,之後因病去世,終年43歲,是十三太保中早逝的一位。

第十,蕭贊育

蕭贊育也是黃埔一期學生,他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與了東徵與北伐,之後被蔣介石派到蘇聯留學,回國後參與創辦籌建復興社,由此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在國民黨內部,蕭贊育主要從事行政工作,先後擔任中央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務。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蕭贊育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在臺灣期間,蕭贊育主要從事文化宣傳工作,曾擔任過「中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中央評議會委員」等職務。晚年的蕭贊育致力於兩岸和平,他以黃埔同學的名義做了大量促進和平的工作,於1999年去世,終年94歲。

第十一,滕傑

滕傑是黃埔四期畢業生,他也是復興社的籌建者之一,深得蔣介石信任。1932年,蔣介石採納滕傑的建議,以黃埔學生為骨幹成立復興社。滕傑是復興社的籌建者之一,他也順理成章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滕傑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民國最後一任南京市市長。1949年,滕傑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之後被蔣介石任命為「國大代表」與「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晚年的滕傑同樣致力於祖國和平,於2004年去世,終年99歲。滕傑是蔣介石十三太保中最後去世的,同時也是十三太保中最長壽的一位。

第十二,戴笠

戴笠是黃埔六期畢業,他對情報工作有天然的敏感性,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即進入特務調查小組從事情報工作。1932年,戴笠參與籌建復興社,由此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戴笠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他也被譽為近代最神秘的特工,同時也是最大的特務頭子。抗日戰爭期間,戴笠著用自己的情報網絡為祖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46年,戴笠因飛機失事喪生於岱山,終年49歲。戴笠也是十三太保中早逝的一位。

第十三,胡宗南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中,胡宗南是名氣最大的一位,他是黃埔一期學生,創造了黃埔軍校五個第一,也被譽為「天子門生第一人」。1932年,胡宗南參與籌建復興社,成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不久,胡宗南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不過,到臺灣後的胡宗南立刻被彈劾,差點丟掉性命,最終蔣介石保下胡宗南。到臺灣後的胡宗南被蔣介石任命為「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以及「中央評議委員」,於1962年因病去世,終年66歲。

參考資料:

《蔣介石十三太保的最後結局》何明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新一軍的三任軍長,兩人留在大陸,一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遼瀋戰役後,新一軍的三任軍長各自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他們當中兩人留在大陸,一人逃到臺灣。那麼,這三人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第一任軍長鄭洞國1942年10月,新一軍成立時鄭洞國就任新一軍第一任軍長,之後他指揮新一軍參加了遠徵軍第二次遠徵。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末期,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三李一王」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李延年與李玉堂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李仙洲與王耀武兵敗被俘,被關進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被特赦後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山東的「三李一王」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在這期間,有5個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他們在軍閥混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率殘部逃至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國軍的八大金剛,七人逃到臺灣,一人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在大陸時,他一直緊握大權,在總部主持政務。移居臺灣後,他說自己關起門來反省發生的事情,不再關心政務。何應欽與蔣的關係並不密切,但他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他與蔣有兩次意見不合,但沒有消除。何應欽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他活到了97歲,被認為是國民黨軍隊中的長壽老人。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五虎將中唯一留在大陸之人。是八大金剛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陳繼承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戰術教官。早年先後就讀於江蘇陸軍小學、陸軍第四中學、保定軍校。 參加兩次東徵,東徵後調任黃埔軍校教導團第四團團長。1924年被聘為黃埔軍校中校教官。北伐戰爭中任第二十二師師長。1932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洛陽衛戍司令,負責衛戍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關事宜。
  • 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身邊有一個叫張群的人,他和蔣介石在日本的時候是在同一所學校裡讀書的,所以張群不僅是蔣介石的心腹,還算是他的同學。兩人的交情一直不錯,後來更是結拜為兄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的最終結局,他追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誕生了四大家族,分別是蔣宋孔陳家族,這四大家族以蔣介石家族為核心,把持了民國的政治與經濟。四大家族中,蔣氏家族、孔氏家族與宋氏家族互為姻親,只有陳氏家族比較特殊。陳氏家族的陳果夫與陳立夫是蔣介石結拜兄弟陳其美的侄子。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不過,在之後不久,蔣介石北伐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南京國民政府內部,很多人開始反對蔣介石。尤其是桂系軍閥李宗仁與白崇禧,公然要求蔣介石下野。
  • 秦漢的父親孫元良,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臺灣有一名演員,名字叫秦漢,他曾經獲得過巴拿馬電影展最佳男主角,也獲得過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是一位演技高超的影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漢原先的名字並不叫秦漢,秦漢只是他的藝名,他的本名叫孫祥鍾。我們為什麼要提到秦漢的本名呢?因為我們今天的故事與秦漢的父親有關。
  • 安徽出了五個抗日名將,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逃到臺灣
    他們五人中,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那麼,這五人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第一,戴安瀾200師師長戴安瀾是安徽無為人,1942年,戴安瀾追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進入緬甸,先後參加了同古保衛戰、棠吉之戰等一系列戰事,不過,遠徵軍卻因為多頭指揮以及配合不好等原因被日軍打敗,戴安瀾奉命掩護第五軍撤退。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在陳誠的提拔下,胡璉很快就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營長。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遠徵軍」113團團長劉放吾,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1942年4月,劉放吾在師長孫立人與副師長齊學啟的指揮下奇襲仁安羌,以少勝多打敗了駐守在仁安羌的日軍,成功解救出7000餘名英國人,史稱「仁安羌大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仁安羌大捷的關鍵人物113團團長劉放吾的最終結局。劉放吾出生於1899年,他是湖南桂陽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1941年12月,中國遠徵軍成立。
  • 「陸軍總司令」餘漢謀,1950年逃到臺灣,最終的結局如何?
    1936年,「南天王」陳濟棠聯合桂系軍閥反對蔣介石,最終被蔣介石巧妙化解,「南天王」陳濟棠下野,之後逃到香港。在這之後,蔣介石特意安排了自己的心腹進入廣東,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安排的這個心腹就是餘漢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餘漢謀的故事。
  • 「戰神」薛嶽,渡海戰役後追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19集團軍總司令,他先後指揮與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等戰役,成功阻止了日本人南下的步伐,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內佔領中國的妄想。1938年,薛嶽擔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二年薛嶽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開始指揮長沙會戰。
  •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圖:馮玉祥要說馮玉祥的西北軍,那就是他手下的「十三太保」,這13個人是馮玉祥最信任的人,他們跟隨馮玉祥徵戰多年,那麼「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左二:宋哲元這13個人又細分了一下,有「老五虎將」和「新五虎將」,「老五虎將」主要有宋哲元、鹿鍾麟、李鳴鐘、張之江、劉鬱芬;這個五人在北伐的時候非常出名,北伐的時候他們都在要職,但不是十三太保
  • 孫立人的三個妻子,一個留在大陸,兩個留在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1942年,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作戰,孫立人將軍指揮的新編38師奉命營救出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以及戰地記者、傳教士等7000餘人。孫立人將軍以少勝多,戰勝了數倍於己的敵人,此役過後,將軍的威名傳遍整個世界,他也因此被稱為抗日名將。
  • 「抗日英雄」餘程萬,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餘程萬雖然因為常德保衛戰而成為抗日英雄,但是戰後他的結局並不好。因為常德保衛戰失敗,餘程萬被蔣介石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判兩年有期徒刑的餘程萬的晚年結局。餘程萬出生於1902年,他是廣東臺山人,黃埔一期畢業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餘程萬並沒有進入部隊,而是走上了行政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