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薛嶽,渡海戰役後追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2020-12-23 悟空談歷史

廣東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中心,因此粵軍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粵軍中人才輩出,其中有三位能徵善戰的大將被稱為「粵軍三劍客」,這三人分別是張發奎、葉挺以及薛嶽。

「粵軍三劍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張發奎,他的部下出了好幾位元帥;葉挺的獨立團被稱為「鐵軍」;薛嶽則是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薛嶽。

提到薛嶽,他最著名的功績就是四次長沙會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19集團軍總司令,他先後指揮與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等戰役,成功阻止了日本人南下的步伐,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內佔領中國的妄想。

1938年,薛嶽擔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二年薛嶽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開始指揮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是中國與日本侵略者在長沙展開的一系列大型戰役,這場戰役前後歷時三年之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型會戰。

長沙會戰一共進行了四次,前三次中國部隊都取得了勝利。長沙會戰中,薛嶽發明著名的天爐戰法,以少勝多殲滅了大量的日本侵略者。戰後統計,中國士兵傷亡9萬餘人,日軍傷亡則高達11萬人。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有效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抗戰取勝的信心。

不過,唯有第四次長沙會戰以失敗告終,長沙失守。長沙失守後,日軍進犯衡陽,薛嶽繼續指揮部隊守衛衡陽,衡陽保衛戰爆發。衡陽失守後薛嶽指揮部隊退守江西、廣東地區,阻止日軍繼續南下,為抗日戰爭的取勝爭取了時間。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整個抗日戰爭中,薛嶽是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他也因此被稱為戰神。

俗話說「人無完人」,薛嶽也是如此。第二次湘北戰役以中國失敗告終,作為指揮官的薛嶽背負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薛嶽卻把戰敗的責任推給74軍的廖齡奇師長。廖齡奇在戰前請假回老家結婚,湘北戰役失敗後薛嶽向蔣介石報告,說廖齡奇臨陣脫逃導致第二次湘北戰役失敗。盛怒之下的蔣介石槍斃了廖齡奇,可以說廖齡奇含冤而死薛嶽是罪魁禍首。

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解放戰爭爆發,在抗日戰爭中用兵如神的薛嶽,卻在解放戰爭中備受蔣介石猜忌,在戰場上連連失敗,薛嶽也因此與蔣介石的矛盾越來越深。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薛嶽繼續留在海南島頑固抵抗。

1950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海戰役,薛嶽兵敗如山倒,海南解放。渡海戰役後,薛嶽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薛嶽在大陸時期就與蔣介石積累矛盾,而且到臺灣後的蔣介石也有意不再重用以前的老人,因此薛嶽到臺灣後只被蔣介石授予「總統府戰略顧問」這個閒職。

薛嶽整日無所事事,在臺灣過著幾乎養老的生活。蔣介石雖然尊重他,卻不給他權力,導致薛嶽躊躇滿志也無處施展自己的抱負。晚年的薛嶽就在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度過,不過薛嶽卻很長壽,直到1998年才去世,終年103歲。

參考資料:

《薛嶽傳》王心鋼

相關焦點

  • 國軍「戰神」薛嶽,海南島戰役後隨蔣介石臺灣,晚年過得如何?
    薛嶽早期考入黃埔軍校,跟隨孫中山打天下,擔任過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第三營營長等職務,有著粵軍「三劍客」之一的稱號,其中另外兩個分別是張發奎和葉挺,都是後來聲名赫赫的大人物,可見這個「三劍客」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薛嶽的抗日戰爭功績自然為我們熟知,但是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的解放戰爭中,薛嶽的表現著實讓蔣介石失望。
  • 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身邊有一個叫張群的人,他和蔣介石在日本的時候是在同一所學校裡讀書的,所以張群不僅是蔣介石的心腹,還算是他的同學。兩人的交情一直不錯,後來更是結拜為兄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的最終結局,他追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末期,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三李一王」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李延年與李玉堂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李仙洲與王耀武兵敗被俘,被關進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被特赦後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山東的「三李一王」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秦漢的父親孫元良,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陸後,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之後孫元良一直生活在臺灣,他的兒子孫祥鍾也是在臺灣成名並成為金馬影帝的。那麼,曾經的國民黨高官秦漢的父親孫元良的晚年結局如何呢?孫元良出生於1904年,四川成都人,出生在一個家境殷實的書香門第。少年時期的孫元良秉承祖訓,想通過學文出人頭地。不過,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學文是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的。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陳氏兄弟早年就開始追隨蔣介石,因為陳其美的原因,蔣介石對陳氏兄弟多有照顧,尤其是對弟弟陳立夫。蔣介石不僅讓陳立夫擔任自己的機要秘書,而且還把整個國民黨的黨務交給了陳立夫。今天我們來說說陳氏兄弟的代表人物陳立夫,他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客觀來說,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代表,但是從財產角度來說,陳家算不上什麼大家族。陳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把持了國民黨黨務,控制著與「軍統」齊名的「中統」,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派系「cc系」。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抗日英雄」餘程萬,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餘程萬雖然因為常德保衛戰而成為抗日英雄,但是戰後他的結局並不好。因為常德保衛戰失敗,餘程萬被蔣介石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被判兩年有期徒刑的餘程萬的晚年結局。餘程萬出生於1902年,他是廣東臺山人,黃埔一期畢業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餘程萬並沒有進入部隊,而是走上了行政崗位。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當然,胡璉在抗戰中還有其他著名戰績,比如石牌要塞戰役,此戰胡璉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11師與日軍在石牌要塞展開肉搏,消滅日軍一千餘人,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後,胡璉也因為戰功成為18軍副軍長,並在一年後成為18軍軍長,抗日勝利後晉升為少將,一時風光無二。
  • 一代抗日名將薛嶽的晚年生活如何?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抗日名將薛嶽的故事,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薛嶽將軍,出生於廣東韶關,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就加入了國民黨,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屢立奇功,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武漢國民政府也與南京國民政府順利合併,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後,國民黨各個派系完成了統一。張發奎彷徨無措,不久之後蔣介石復出,張發奎又成了蔣介石的部下,兩人又一次共事。
  • 1950年,海南島戰役,韓先楚用木帆船撕破了薛嶽的「伯陵防線」
    海南島是我國的第二大島,1950年,這裡發生了解放戰爭時期最後一次主要的戰役,這場戰役就是解放海南島,它的勝利有兩方面深遠的意義,一是徹底打破並摧毀了蔣介石把海南島變成「第二個臺灣」的夢想;二是使抗美援朝如期打響。下面,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早已被淡忘的歷史,感受一下當年「跨海搶灘登陸戰」的驚心動魄。
  • 新一軍的三任軍長,兩人留在大陸,一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遼瀋戰役後,新一軍的三任軍長各自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他們當中兩人留在大陸,一人逃到臺灣。那麼,這三人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第一任軍長鄭洞國1942年10月,新一軍成立時鄭洞國就任新一軍第一任軍長,之後他指揮新一軍參加了遠徵軍第二次遠徵。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陳果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沒錢治病窮困潦倒,晚年結局如何?
    陳其美死在仇家之手後,很多人都怕被牽連不敢去收屍,蔣介石顧念舊情,不怕被牽連,為他收屍,並為他立碑,將他下葬,還將陳其美的兩個侄子,也就是陳果夫、陳立夫都帶在身邊培養,今天主要給大家講一講兩兄弟中作為哥哥的陳果夫的故事。因為受到叔叔的影響,陳果夫很早就是同盟會的一員了。
  • 他曾3次逼蔣介石下臺,被日本人稱之為「戰神」,晚年結局如何?
    最後這場解放戰爭才打了3年多,國民黨大部分主力就遭到我們解放軍的殲滅,而蔣介石最後無奈地逃到了臺灣紮根,真的是丟人啊! 本文中我們要重點介紹的這個人那就是桂系的絕對實權人物,而且他還是日本人口中稱讚的「戰神」,這也可以說明此人在戰場上是非常厲害的將領,另外他還曾經3次逼迫蔣介石下野,和蔣介石的關係那絕對是鬧得非常僵的,他就是有著國民黨「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
  • 他曾3次逼迫蔣介石下臺,日本人稱之為「戰神」,晚年結局如何?
    最後這場解放戰爭才打了3年多,國民黨大部分主力就遭到我們解放軍的殲滅,而蔣介石最後無奈地逃到了臺灣紮根,真的是丟人啊!其實國民黨內部腐敗確實是很大的問題,再者國民黨的內部並非是團結一致,內部派系太多了,比如什麼陳誠的土木系,李宗仁的桂系、蔣介石的中央軍、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
  • 「戰神」薛嶽,為什麼打不過粟裕?
    抗日戰爭中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後在1950年的海南島戰役中任海南防衛總司令,戰役失敗後撤退至臺灣。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3歲。
  • 「遠徵軍」113團團長劉放吾,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仁安羌大捷的關鍵人物113團團長劉放吾的最終結局。劉放吾出生於1899年,他是湖南桂陽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1941年12月,中國遠徵軍成立。1942年,劉放吾任113團團長,跟隨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前往緬甸,而仁安羌大捷就是劉放吾前往緬甸後發生的。
  • 薛嶽的兩位參謀長都是中將,一個死在臺灣,一個留下來結局不錯
    作為一代戰神,薛嶽當然也有很多參謀長。今天來介紹其中比較重要的兩位。在薛嶽一生最為輝煌的長沙保衛戰時,這兩位都在他身邊。他們也都是國民黨中將,只不過因為出身不同,後來的結局也不同。一位叫吳逸志,這個看過電視劇《長沙保衛戰》的都不陌生,那個戴著眼鏡斯斯文文整天跟在薛嶽屁股後面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