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中心,因此粵軍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粵軍中人才輩出,其中有三位能徵善戰的大將被稱為「粵軍三劍客」,這三人分別是張發奎、葉挺以及薛嶽。
「粵軍三劍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張發奎,他的部下出了好幾位元帥;葉挺的獨立團被稱為「鐵軍」;薛嶽則是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薛嶽。
提到薛嶽,他最著名的功績就是四次長沙會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薛嶽被蔣介石任命為19集團軍總司令,他先後指揮與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等戰役,成功阻止了日本人南下的步伐,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內佔領中國的妄想。
1938年,薛嶽擔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二年薛嶽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開始指揮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是中國與日本侵略者在長沙展開的一系列大型戰役,這場戰役前後歷時三年之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型會戰。
長沙會戰一共進行了四次,前三次中國部隊都取得了勝利。長沙會戰中,薛嶽發明著名的天爐戰法,以少勝多殲滅了大量的日本侵略者。戰後統計,中國士兵傷亡9萬餘人,日軍傷亡則高達11萬人。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有效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抗戰取勝的信心。
不過,唯有第四次長沙會戰以失敗告終,長沙失守。長沙失守後,日軍進犯衡陽,薛嶽繼續指揮部隊守衛衡陽,衡陽保衛戰爆發。衡陽失守後薛嶽指揮部隊退守江西、廣東地區,阻止日軍繼續南下,為抗日戰爭的取勝爭取了時間。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整個抗日戰爭中,薛嶽是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他也因此被稱為戰神。
俗話說「人無完人」,薛嶽也是如此。第二次湘北戰役以中國失敗告終,作為指揮官的薛嶽背負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薛嶽卻把戰敗的責任推給74軍的廖齡奇師長。廖齡奇在戰前請假回老家結婚,湘北戰役失敗後薛嶽向蔣介石報告,說廖齡奇臨陣脫逃導致第二次湘北戰役失敗。盛怒之下的蔣介石槍斃了廖齡奇,可以說廖齡奇含冤而死薛嶽是罪魁禍首。
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解放戰爭爆發,在抗日戰爭中用兵如神的薛嶽,卻在解放戰爭中備受蔣介石猜忌,在戰場上連連失敗,薛嶽也因此與蔣介石的矛盾越來越深。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薛嶽繼續留在海南島頑固抵抗。
1950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海戰役,薛嶽兵敗如山倒,海南解放。渡海戰役後,薛嶽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薛嶽在大陸時期就與蔣介石積累矛盾,而且到臺灣後的蔣介石也有意不再重用以前的老人,因此薛嶽到臺灣後只被蔣介石授予「總統府戰略顧問」這個閒職。
薛嶽整日無所事事,在臺灣過著幾乎養老的生活。蔣介石雖然尊重他,卻不給他權力,導致薛嶽躊躇滿志也無處施展自己的抱負。晚年的薛嶽就在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度過,不過薛嶽卻很長壽,直到1998年才去世,終年103歲。
參考資料:
《薛嶽傳》王心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