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南島戰役,韓先楚用木帆船撕破了薛嶽的「伯陵防線」

2021-01-19 三悟頻道

海南島是我國的第二大島,1950年,這裡發生了解放戰爭時期最後一次主要的戰役,這場戰役就是解放海南島,它的勝利有兩方面深遠的意義,一是徹底打破並摧毀了蔣介石把海南島變成「第二個臺灣」的夢想;二是使抗美援朝如期打響。

下面,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早已被淡忘的歷史,感受一下當年「跨海搶灘登陸戰」的驚心動魄。

戰役:解放海南島

攻方:第四野戰軍之第15兵團、瓊崖縱隊

守方:駐紮在海南島的蔣軍,共有19個師,總兵力約10萬人

解放軍指揮員:鄧 華,第15兵團司令員

賴傳珠,第15兵團政委

韓先楚,第12兵團第二副司令兼40軍軍長

解 方,第12兵團參謀長

洪學智,第15兵團第一副司令

蔣軍指揮員:薛 嶽,海南防衛總司令

戰役結果:人民解放軍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殲滅守軍3.3萬餘人。

一、薛嶽在海南島編織了一道嚴密的「伯陵防線」

薛嶽,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客家人,他是蔣介石身邊非常優秀的一位軍人。

崗村次寧曾經說過:「撼山易,撼薛家軍難」。

確實,在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他憑藉一手天爐戰法,在三次長沙會戰中,殲滅日軍11.75萬人,不僅保住了長沙,更是重創了日軍。

這也讓他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對日軍打擊最大、殲滅日軍最多的將軍,也是讓日軍最為懼怕的將軍,一時間,他有了抗日「戰神」之美譽。

1949年10月,葉劍英指揮四野解放廣州後,原本一心「鞏固粵北,確保廣州」的蔣軍將領餘漢謀率領自己的殘部倉皇逃往海南島,希望與島上原有的64軍一同與解放軍做最後的殊死較量。

此時,蔣介石讓百戰名將薛嶽出面擔任海南防衛總司令,不辱使命的薛嶽想盡一切辦法將海南島上七零八落的殘餘力量,拼湊整編成19個師,對海南島進行了嚴密的環島防禦。

另外,為了提高防禦水平,有效應對解放軍的攻擊,薛嶽還用50艘海軍艦艇、45架飛機組成海、陸、空立體防禦。

再加上海南島與大陸有海峽天險,這就像一座固若金湯的防火牆,可以阻止解放軍登陸搶灘,這讓薛嶽頗為滿意,他給這道防線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伯陵防線」,而「伯陵」就是薛嶽的字號。

二、你有盾,我有矛,解放軍做好了搶灘登陸海南島的準備

就在薛嶽對自己的「伯陵防線」洋洋得意時,在1949年12月10日,解放軍陣營中的一名軍事天才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攻打瓊涯的詳細建議,他計劃讓韓先楚的第40軍和李作鵬的第43軍參加海南島戰役,並為之配屬加農炮兵第28團、高射炮兵第1團和工兵1部,共計10萬餘人,組成「渡海兵團」。

同時,這位軍事天才做事縝密,考慮周詳,他在提議中做好了人事安排,他建議這支「渡海兵團」交由葉劍英統一領導,由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40軍軍長韓先楚、第12兵團參謀長解方、第15兵團第一副司令洪學智組成指揮部,並擔任指戰員,參加這次渡海作戰。

這還沒有完,如果只是提議解放海南島,而不提具體的戰鬥方法,不是這位軍事天才的作風,他對如何讓部隊渡海,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小部隊偷渡」。

事實證明,這條建議確實具有可行性,後期,能夠打贏這場戰爭,基本是按照這條建議進行排兵布陣的,而提出這條建議的軍事天才就是林彪。

此時,毛澤東主席正在訪問莫斯科,他看到林彪的電報後,做出了重要指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同,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3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同時,毛澤東主席還指出要讓鄧華、賴傳珠向粟裕學習渡海作戰的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確實,對於那時的解放軍來說,渡海作戰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他們中有大多數幹部和戰士不習水性,一見到大海就害怕,再加上,蔣軍有飛機、有艦艇,很難對付。

為此,在戰前,渡海兵團進行了為其3個月的周密準備,模擬了登陸和海上戰鬥的各項訓練,研究了對付蔣軍軍艦的各種辦法,只為「用兵一時」。

三、800名勇士搶灘登陸,將「伯陵防線」撕開一條大口子

狹路相逢,勇者勝。面對薛嶽在海南島布置的「銅牆鐵壁」,解放軍戰士唯有鼓足自己的勇氣,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1950年3月5日晚上7:35分,鄧華命令第40軍118師352團一個加強營的800名勇士,分乘13艘木船,在師參謀長苟在松和352團團長羅紹福的率領下,從雷州半島西南之燈角樓出發,於次日14:50分到達海南島西北面的白馬井,然後,冒著蔣軍的炮火搶灘成功,並與瓊崖縱隊在灘頭勝利會師。

這次偷渡撕開了薛嶽的「伯陵防線」,為後面的主力部隊渡海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此後,40軍和43軍又分批組成加強營,乘坐木船登上海南島,為主力部隊實施大批強渡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四、用木帆船打艦艇,木帆船竟然還贏了

當時,條件有限,解放軍根本就沒有堅船利炮,面對,薛嶽的艦艇,怎麼辦呢?

他們發明了木帆船和土炮艇。

所謂的木帆船就是把十輪大卡車上的發動機卸下來,安裝在漁船上,有風使帆,無風則開動機器。

而土炮艇相對來說,攻擊力強一些。這是將步兵用的戰防炮安裝在木帆船上,這種炮能打穿坦克的裝甲,如果在作戰時,戰防炮不夠用,就用高射機槍、重機槍和迫擊炮。

4月16日19:30分,第40軍1.8萬名將士乘坐300多艘戰船,浩浩蕩蕩地揚帆起渡,一路上,順風順水,航速很快,誰知,當行駛了大約20裡時,忽然風停了,海面上一片寂靜,各船只能通過搖櫓划槳的方式繼續前進,當船隻行至海峽主流時,忽然兩聲悶響,一顆顆照明彈將海面照得雪亮。

這時,韓先楚用無線電向炮兵主任黃宇發出命令:「左前方發現敵艦,護航隊馬上迎戰,掩護主力船隊通過」。

剛說完,蔣軍艦隊瘋狂地向解放軍的木帆船開火。

黃宇馬上組織「土炮艇」撲向蔣軍的艦艇。

蔣軍的艦艇見識過土炮艇的厲害,他們見一艘艘土炮艇圍攻自己,嚇得連忙規避。

正當雙方上打得激烈時,海面上突然又颳起了東風。韓先楚命令主力船隊加速前進,同時,讓5艘土炮艇不遺餘力地拖住蔣軍的3艘軍艦。

別看土炮艇配置低,但是,威力挺大,他們用大炮和重機槍打得3艘軍艦調頭逃竄,從而掩護了主力部隊順利登陸。

五、薛嶽判斷失誤,韓先楚的指揮船遭到重創

4月17日凌晨2點,43軍的主力船隊接近玉炮港一線沿岸;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岸上的守軍向海面上胡亂地射擊,企圖打退漸漸逼近海灘的木帆船。

此時,密集的槍炮聲,驚醒了薛嶽。他認為玉炮港距離海口較近,解放軍的渡海部隊主攻方向肯定是海口,於是,他連忙下令防守其他地段的守軍迅速向海口附近集結。

誰知,韓先楚技高一籌,他選擇了另外一個搶灘地點,這個搶灘地點就是博鋪港。

在博鋪港,韓先楚親自率領40軍的主力船隊搶灘登陸,由於守軍拼死頑抗,不惜用密集的炮火向海面上射擊,許多木帆船中彈起火,就連韓先楚的指揮船都未能倖免。

他的指揮船桅杆被炸斷,帆布掉到了海裡,就在這萬分危難之際,解放軍第一批偷渡到海南島的40軍加強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們神出鬼沒地爬上了臨高山,這裡是海口市以西的最高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山頂修築炮兵陣地,將兩門重炮安裝在那裡。

第40軍的加強營爬上山頂後,消滅了駐守在這裡的守軍,然後,調轉炮頭向海灘上的守軍陣地猛轟。

由於腹背受敵,守軍見勢不妙,紛紛落荒而逃。

就這樣,令薛嶽自以為豪的「伯陵防線」被解放軍撕得七零八落,全線潰敗。

不甘服輸的薛嶽急忙調令5個師瘋狂反撲,但是,兵敗如山倒,已經喪失鬥志的守軍一鬨而散,四處逃命去了。

薛嶽已是無力回天,便乘坐飛機飛往臺灣去了。

此戰,人民解放軍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共殲滅薛嶽的守軍3.3萬餘人,擊毀2架敵機,擊傷5艘艦船、擊沉1艘艦船,其餘殘部大都逃往到臺灣。

至此,海南島徹底解放了。

這場戰役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未雨要綢繆,居安要思危。

薛嶽自以為有了海陸空立體防禦的「伯陵防線」就高枕無憂、放鬆警惕,這是一種安於現狀的表現,不管曾經有多麼輝煌,面對當下的時局,都要有一種順應形勢的判斷和未雨綢繆的先知先覺。

就像解放軍,為了解放海南島,提前做好搶灘登陸的實施方案;為了適應海戰,提前將一個個「旱鴨子」訓練成了一條條能翻江倒海的「蛟龍」,這種準備功課做得非常細緻,做得非常充分,這也是我們成大事的前提。

2.團結就是力量

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縱隊在海南島已有23年的武裝歷史,在當時,這支瓊崖縱隊有 3 個總隊、1 個獨立團和其他地方武裝,共約2萬人,他們還有3個整縣的大塊根據地。薛嶽來到海南後,不得不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來對付瓊崖縱隊和瓊涯解放區,僅僅依靠三分之一的兵力布防沿海,以至於兵力分散,精神分散,從而讓解放軍有了渡海作戰的可乘之機,這些因素對解放海南島都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這就說明團隊的重要性,隊內要講團結,要充分信任每一位隊內成員,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擰成一股繩,幹成一件事。

3.勇氣就是追逐勝利的法寶

其實,@三悟認為薛嶽的守軍這麼不經打,只是因為他們缺乏必勝的勇氣,想想看,解放軍從雷州半島啟程,來到海南作戰,他們的後勤給養肯定寥寥無幾。

薛嶽及其守軍憑藉以逸待勞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只要鼓足勇氣,用心去打,即便打不贏解放軍,哪怕他們能拖上幾天,也不會輸得一塌糊塗。

為此,成大事要有成大事的勇氣。

相關焦點

  • 海南島戰役,韓先楚上將冒著生命危險登島,才有了今天的南海局勢
    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席捲南方各省,國民黨軍部隊紛紛向南潰敗,蔣介石也越發認識到了海南島的重要性。廣州解放後,由廣東潰逃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集團殘部迅速逃往海南島,連同島上原有的第64軍等部,總兵力約10萬人,統一由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指揮。當時海南島上還有50艘艦艇,45架飛機,薛嶽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海南島的防線是「伯陵防線」。
  • 韓先楚獻計解放海南島,卻無奈放跑了薛嶽,粟裕攻臺因此再改戰術
    1949年12月,廣西戰役取得全勝,中國歷史上的桂系永遠消失。擺在四野面前的,只剩下與兩廣隔海相望的海南島,還有薛嶽精心打造的「海陸空一體防線」。12月下旬,林彪電令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指揮第40軍、第43軍組成渡海兵團,進駐雷州半島進行戰役籌備。
  • 《紅色迴響》之勇毅篇丨「旋風司令」韓先楚
    解放戰爭時期,韓先楚在遼瀋戰役中率部攻克錦州,生擒範漢傑,在遼西殲敵西進兵團,活捉廖耀湘,被杜聿明、陳誠、衛立煌先後幾任東北剿總司令稱作「旋風司令」。隨後,這股旋風從東北一直刮到東南,從白山黑水殺到南海之濱。1950年,韓先楚奉命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
  • 28軍9000將士血戰金門,韓先楚「犯上直諫」,40軍強奪海南島
    因此他特派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開創「天爐戰法」消滅10萬日軍的薛嶽親自布防,薛嶽在海南部署了10多萬兵力和大量的艦船、飛機,還修建了許多攻防一體的工事,被國民黨給予厚望,謂之海陸空立體防禦的「伯陵防線」。
  • 薛嶽在瓊州海峽打造海陸空立體防線,為何還是沒守住海南島
    薛嶽雖然在瓊州海峽打造了海陸空立體的防禦體系,號稱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當整個防線,整個局勢是漏洞百出的。而且這10萬人,駐守偌大的海南島,兵力根本不夠用,用解放軍40軍軍長韓先楚的話來說:海南島的海岸線大約1584公裡長,這麼長的海岸線,敵人10萬人設防,那麼平均一公裡只有60人,另外,敵人也很難判斷出我軍在何時登陸。這樣,敵人只能分兵把守,這對我軍突然偷襲登陸是十分有利的。
  • 1948年解放海南島,韓先楚擊潰「柏陵防線」痛打「長沙之虎」
    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在1949年早早被潰退的國民黨軍隊佔領了,國民黨名將薛嶽用了一年時間用心打造了一條號稱固若金湯的「柏陵防線」。 而當時的人民解放軍主要步兵和炮兵為主,空軍和海軍基本還是一個空白。 一、金門戰役的陰影?
  • 海南島戰役,韓先楚冒著炮火登島,一個連的戰士嚇得慌忙把他按住
    海南島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海南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對望,東南和南部在南海與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為鄰,是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海上節點,也是我國維護南海利益的前哨。1949年12月,在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的時候,蔣介石開始重點加強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等基地的建設,想要憑藉其海空軍優勢圍堵大陸。
  • 金門戰役我軍9086人幾乎全部犧牲,海南島戰役如何讓薛嶽不堪一擊
    再來看看其後發生的海南島戰役,韓先楚之所以能夠以較小代價迅速解放海南島,除了汲取金門戰役的教訓外,最大的功勞就在於海南有瓊崖縱隊,加之科學的指揮體系,否則,海南也必將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韓先楚還真不一定能那麼快啃下。渡海不比渡江,渡海的部隊,完全沒有支援,只有被挨打的份,金門戰役就是吃了這個虧,導致全軍覆沒。
  • 國民黨眼中的「旋風部隊」:東北戰場屢建奇功,14天解放海南島!
    廣州解放後,大批國民黨軍逃到我國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加上原駐島的部隊,共約10萬人,還有50艘軍艦和30多架飛機,構成了陸海空立體防禦體系,以海南島衛防總司令薛嶽的字命名為「伯陵防線」。 1950年2月,渡海作戰前敵指揮部在廣州召開了攻打海南島的作戰會議。議定,5月底渡海作戰準備完畢,6月渡海登陸作戰。
  • 1950年4月16日 解放海南島戰役開始
    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軍依然靠著簡陋的木帆船與國民黨精銳的海陸空立體防禦作戰,強渡瓊州海峽,並於17日凌晨突破「伯陵防線」,勝利完成瓊島北部的敵前登陸。隨後,人民解放軍向縱深進軍,相繼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鎮、控制了海南島北部長達400裡的海岸線。4月30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三亞等重要城市。5月1日,解放全島。海南島戰役共殲敵3萬多人,其餘部逃至臺灣。
  • 虎膽悍將韓先楚,力排眾議,成為解放海南的大功臣
    當時有人提議說撤退,不過卻被韓先楚給否決,他認為這兩天激戰已給敵軍造成極大的損失,只需要重新組織火力,便一定能夠將敵軍給攻克。最終在1949年11月2日,韓先楚所指揮的部隊發動最後的衝鋒,經過激戰成功衝上敵軍正面陣地,將國軍的這支王牌部隊給殲滅,敵師長也成為我方俘虜。這場戰役也成為我軍在東北戰場上,首個全殲敵軍整師的記錄。
  • 解放海南島,韓先楚「對抗領導」越級上報,成功避免成為第二臺島
    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在1949年早早被潰退的國民黨軍隊佔領了,國民黨名將薛嶽用了一年時間用心打造了一條號稱固若金湯的「柏陵防線」。而當時的人民解放軍主要步兵和炮兵為主,空軍和海軍基本還是一個空白。一、金門戰役的陰影?金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寶島的門戶。
  • 國軍「戰神」薛嶽,海南島戰役後隨蔣介石臺灣,晚年過得如何?
    回顧抗日戰爭時期,國軍高級將領中在對日戰爭中取得大勝的高級將領不多,但薛嶽絕對算得上一個。作為抗日戰爭時期長沙戰役的總指揮,薛嶽自創天爐戰法,多次會戰中殲滅日本軍隊十萬人,這是在抗日戰爭中少有的大勝利,對之後的抗日戰爭格局影響非常大。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天爐戰法在長沙打退日軍三次猛攻,為何在海南島,卻一敗塗地
    為此薛嶽制定了伯陵防線,打算以天爐戰法取得海南島戰役的勝利。 但結果卻另令他失望,面對我人民軍隊的凌厲攻勢,天爐戰法威力全失。在苦苦支撐五個多月後,薛嶽只得帶殘部逃往臺灣。 在三次長沙保衛戰中取得對日大勝的天爐戰法,為何在卻守不住解放戰中的海南島呢?
  • 參加海南島戰役的40軍、43軍軍長是韓先楚、李作鵬,政委分別是誰
    海南島戰役,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對海南島國民黨守軍實施的渡海登島作戰。海南島戰役自1950年3月5日起,至5月1日結束,歷時56天,實現了海南島全島解放。
  • 「戰神」薛嶽名震抗日戰場,為何守不住海南?真相令人感慨萬千
    而這一年他卻駐守海南,但沒想到卻被解放軍勢如破竹地攻破,難道薛嶽只適合於對付日軍嗎?或者薛嶽是個毫無價值的虛名?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伯陵防線」?薛嶽在海南島設下了這樣一種戰略布局,結果卻是個大笑話,因為這道「伯陵防線」很快就被解放軍攻破了,並且成功地佔領了海南島。
  • 時光倒流70年 央視全景再現《解放海南島戰役》
    為紀念解放海南島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了三集文獻紀錄片《解放海南島戰役》,將於5月25日起在CCTV-4晚八點檔《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解放海南島戰役》海報  該片包括《運籌帷幄》《分批潛渡》《決勝全島》三集,全景再現了這場渡海登陸作戰的輝煌戰役,精彩呈現了戰地記者拍攝的大量珍貴影像,包括兵團搜集船隻、培訓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