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他有多少兵力,北伐中原會成功嗎?

2020-12-22 騰訊網

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從劉備手裡接過蜀漢政權後,不顧蜀弱魏強的力量對比,堅持發動北伐。有資料顯示,蜀漢政權在被滅時,只有28戶,94萬人,只有這麼點人,實力顯然是三國中最差的。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帶了多少兵力,有沒有北伐中原成功的可能呢?

首先,蜀漢的94萬人口,這個數字一直被史家學者所質疑。專家認為,在東漢末年戰亂紛起之前,益州及武都郡的人口已經達732萬。戰亂開始後,四川並未受到兵災,反而有可能吸收從其他地區逃難過來的百姓,實際人口增加會加速。諸葛亮早就說過益州民殷國富,東漢高峰時有五、六千萬人口,如果四川只有幾十萬人,顯然是稱不上民殷國富。因此,蜀漢的人口至少不會比戰亂前少。

為什麼戶籍數字與實際差這麼多,有732萬是94萬的8倍,這個戶籍也太離譜了吧。在古代,戶籍不準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到了朝代末期,這些戶籍大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老數字,官府以戶籍數字定徵稅徵糧的標準,地方官吏顯然不會增加戶籍數字的動力,人口越多,上級徵的糧稅就越多。

而實際操作中,官吏們完全有可能向治下每個百姓徵糧徵稅,卻以戶籍數字上交,這樣就形成一個巨大的差額,便被各級官吏給私吞了。另一方面,很多大戶是不向官府納稅的,他們治下同樣有大量的農戶。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隨時可以拉起一支隊伍,就因為他們控制了很多土地和佃戶,等於是一個個小的諸侯國。

既然有700多萬人,蜀國能有多少兵力?在當時,一般來說,各割據政權都基本上採用三戶徵一兵的比例,曹操控制下的冀州有90萬戶,徵到了30萬兵。這樣的話,蜀國可以有50萬軍隊,是正常的。諸葛亮自己說過,要帶數十萬人馬匡扶漢室,如果蜀漢只有94萬人,怎麼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兵力。

從蜀漢的實際兵力布防情況下,50萬軍隊應該是可能的。劉禪投降時,成都有10.2萬軍隊,漢中作為伐魏的前線,保持有20萬軍隊。江洲至少有2萬,因為李嚴一次就從江洲帶走2萬人。永安也是軍事重鎮,推測有5萬人,其他22個郡,如果每郡駐防兵5000,合起來也有11萬。這樣總兵力就差不多有50萬了。劉禪投降得這麼快,實在是可惜。

小說裡,諸葛亮六次北伐,實際上4、5、6、7次之說都有。其中只有234年2月出斜谷,大舉伐魏那次有明確兵力記載,差不多有十萬人。其他幾次從史料上分析,每次不會超過五萬。問題來了,既然蜀漢實際有五十萬軍隊,伐魏的前線漢軍也有20萬人,為什麼諸葛亮只帶這麼點人北伐,他真的是想打敗曹魏嗎。諸葛亮唯一一次帶十萬大軍北伐時,卻死在五丈原,永遠無人知道他的真實目的了。此文僅乃一家之言,歡迎大家理性討倫。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公元228年冬,諸葛將軍上《後出師表》,第二次北伐。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
  •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想光復中原,還是另有陰謀?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中原一直沒有達成目的,難道這是戰略性錯誤?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啊,但是若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諸葛亮的瞞天過海還蠻的真不錯的。在正史《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只北伐了三次,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不多說,我們就按照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到底是在想什麼?在說書人看來,諸葛亮的目的僅限以下幾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所以魏國到了曹叡手裡,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諸葛亮心裡也明白,此時蜀國內部已經穩定,曹叡剛剛上臺,是一個好時機。其次,自己答應了劉備,所以這場北伐是必須要發動的。而且這場戰鬥總的來說是數次北伐中最成功的的一次,前期一口氣拿下三個郡,威脅到了魏國都城的安危。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三、目標: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四、過程: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並非像演義所說那樣,都是兵出祁山
    因為古今地理有所不同,關於諸葛亮北伐可以走哪些道路歷來有所爭議,不過一般認為有六條,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就是順沔水而下攻擊上庸、魏興。在《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六次都是出祁山。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真相,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諸葛亮北伐,一直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為啥總是繞遠路?諸葛亮的基地在漢中,戰略目標是首先拿下關中,然後再進取中原。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只有拿下郡治才能算取了這個郡,就像街亭、列柳城雖然都地屬廣魏郡,但當時有郭淮在上邽頂著,廣魏太守和郡治臨渭沒有降,所以一出祁山時,魏國不認為自己失了廣魏郡。同樣那次北伐也沒有取武都的記錄。這意味著諸葛亮為了保證能成功突襲冀城,並沒有去取下辨。一出祁山由祁山道繞過了下辨,二次北伐又從陳倉道繞過了下辨。
  • 諸葛亮【六出祁山】過程和原因分析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司馬懿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 祁山是現在的哪裡,其軍事意義究竟多重要?諸葛亮為何必出祁山
    後來又北伐中原,留下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而一說到祁山,大家似乎都沒什麼印象,好像這個地方只是出現在了三國的故事當中。那麼今天就來看一看祁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首先先來看一看祁山的整體規模,祁山位於甘肅省禮縣境內,說實話算不得什麼名山大川。相對比於青海西藏境內綿延數百公裡的險峻山脈,這僅僅有五十多華裡的祁山就像個大人面前的小孩。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這次諸葛亮準備由陳倉道北伐,直入關中。所以嚴格來說,並不能被稱為二出祁山。考慮到上次北伐分別用了祁山道和褒斜道,這兩道曹魏必定會重點防範,換條路徑試試也符合邏輯。問題是諸葛亮會這麼想,曹魏那邊同樣會這樣想。當下駐守長安的已經不是夏侯楙。曹叡從關中回軍時,就把這位娶了自己姑母(清河公主)的皇親國戚給帶回了洛陽,把曹真留下來鎮守關中。
  • 這就是諸葛亮15:北伐失利,諸葛亮勇擔當不卸責,自貶三級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參軍蔣琬從成都來到漢中,知道了這件事,對諸葛亮說:「現今天下未定,而殺了馬謖這樣的智士謀臣,豈不可惜!」諸葛亮果斷地回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是因為他軍法嚴明。現在天下尚未統一,我們北伐中原剛剛開始,就為了馬謖而不顧軍法,那以後怎麼能指揮部下同敵人作戰呢?」蔣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諸葛亮賞罰分明。在街亭之戰中,王平堅守崗位,多次向馬謖提出正確意見,最後又積極掩護蜀軍撤退。諸葛亮就提拔他當參軍,統率五部人馬,還給了其他的封賞。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使諸葛亮思潮起伏,百感交集。劉備臨死時的話又在他耳邊迴響:「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 秘境隴南 | 第二期:隴南大敘事——隴原之戰 六出祁山
    站在太平山上,向西望去,只見大堡子山與鹽官平原之間有一凸起土丘,橫在南北兩山中間,宛若一枚巨型楔子,死死釘在了這隴南腹地上,堵住東西之行,這土丘便是祁山。匯集各種細流的西漢水,繞著祁山堡南面山腳而過,在山腳處打了第一個迴旋,奔向大堡子山。史上有諸葛亮六出祁山,成就北伐大計之史載。然天不佑蜀,北伐未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
  • 諸葛亮為何寧願被累死都要堅持北伐?七出祁山其實別有用心
    諸葛亮苦苦支撐,安居平五路,又降服了南蠻、北羌,終於給蜀國續上了數十年的壽命。難道諸葛亮不知道蜀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偏偏要逆天改命,難道他不識時務嗎?不,諸葛亮早就將天下大勢瞭然於胸中。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諸葛亮就預言了之後二十年天下大勢的變化,也成功輔佐劉備在夾縫中生存。如果他不識時務,天下就沒有人敢說自己識時務了。於是乎,就有人惡意揣測其諸葛亮北伐的意圖來。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姜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祁山北伐家喻戶曉,但卻少有人知道諸葛亮走的祁山路的開頭一部分還是一位東漢名將所修。當時,從蜀漢北伐基地漢中通往諸葛亮北伐目的地祁山、天水、街亭等地,會經過略陽、徽縣、成縣;在徽縣與成縣之間,又有東西兩條兩條出口。
  • 同樣在諸葛亮北伐中戰敗,馬謖被斬首,趙云為何只是官降三級?
    劉備因此一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希望諸葛亮能光復漢室北定中原。諸葛亮平定了內部南方部族叛亂後,擺在眼前的只有北伐中原了。再加上蜀國內部荊州、東州、蜀地三個集團的內鬥不斷,諸葛亮為轉移內部矛盾終於決定北伐。為了北伐,諸葛亮提前遷駐漢中為北伐練兵。在一次北伐討論會上,諸葛亮否掉了魏延「博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的「子午谷」奇計。統一了兵出祁山佔隴右的方針。
  •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哪位三國大臣有能力阻止他呢?
    曹真和張郃在蜀軍撤出後,快速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認為蜀軍今番進攻祁山失敗,斜谷道又被趙雲燒毀和大水衝蝕,下次該會以陳倉作目標,便派將軍郝昭、王生等與千餘人屯兵陳倉。  第二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說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
  • 續命之戰:諸葛孔明的五次北伐真的是為了收復中原嗎?
    杜甫的一首《蜀相》,道盡了世間英雄對於諸葛亮北伐未能收復中原的扼腕嘆息之意。在世人眼中,諸葛亮一生為了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英雄倒在了實現信仰的路上,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然而,智如孔明之人,對於如此艱難的北伐,難道真的一直懷有著演義裡那種神話般的信仰嗎?他真的認為自己可以完成這份使命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 魏國西陲的守護神,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攔路虎王雙
    王雙使用的武器與常人不同,常人一般都是一種武器傍身,但是他卻是兩者武器傍身。六十斤重的大刀及隱藏於暗處的流星錘。三國演義中對於王雙的武力值描寫為用六十斤重的大刀,騎可日行千裡的馬,可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萬夫莫開的氣質。
  • 假設諸葛亮北伐主將是韓信,那麼戰爭結局會有所改變嗎?
    可以說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謀超群的人物。劉備死後,靠自己維持蜀漢政權。雖然他最終沒能收復漢朝,但他的忠誠精神將永遠被後人銘記。杜甫的一句話「但在他能徵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讓無數人悲傷。後人崇拜諸葛亮,但對他北伐失敗感到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