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5 23:45:26
今天給大家講第一課,佛陀的誕生。在講佛陀的誕生之前,先大概綜述一下佛陀誕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歷史背景。了解任何一個宗教產生,一定要了解一下它的綜合情況。
佛陀誕生在公元前6世紀到五世紀,公元前紀年是倒著記的。這個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上稱為大黃金時代,也叫軸心時代。在佛陀的同時,在中國有孔子,在歐洲有亞里斯多德,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在這同一時代出現。為什麼?這個學界一直在爭論,但是大家不知道。總之,第一個大黃金時代的時候,佛陀就出現了。
關於這個時候,印度的社會,資料流傳很少。印度這個國家,是對歷史資料保留非常不善的國家。但從遺蹟文物上可以肯定,當時印度的經濟還是非常發達的。這點,大家意見很統一。從考古裡發現,印度的農業、灌溉、種植的作物種類,包括他們的手工也非常的發達。農業、手工業的發達催生了當時印度的商業的發達,商業往來的頻繁和交換的頻繁,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大城市,城市的出現是商業文明造成的。
在佛陀時代,整個印度全境,有八座大城市,名字都很複雜,都是印度音。有三座,我們經常聽說的,在佛經裡也經常提到三座,是:王舍城,吠舍離城和舍衛城。工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促使這些城市極度發達。
佛陀是原始文明裡最早提出共和、平等思想的宗教,有點像古希臘的民主制。這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印度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圍繞恆河流域建立的,北印度大部分的國家都是世襲君主制。當時中國春秋戰國君主制也是世襲的。但是,有極少數的國家,不是君主世襲制,是貴族共和制。這是一個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到的點。釋迦摩尼佛為什麼一上來就有眾生平等的觀念?是因為他的出身以及他出生的地方的文化影響,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共和制的國家裡,釋迦摩尼出生在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
當然,佛教裡描述過,他的父親給他選了四萬多的宮女等等,這都是不可信的,據後來的歷史考證,這是個部落國家,人口規模非常小,面積也不大。
佛陀開始在印度全境活動的時候,正值印度的三國時期。印度的三國時期比中國的三國時期要早。在印度三國時期,整個印度就跟中國當時的戰國一樣,是有16個主要國家,史稱印度的16國。當時這16國非常的亂,經過不停的兼併,在佛陀出現的時候已經就剩下三個國家了。
拘薩羅國,建都於舍衛城的國家。國王叫波斯匿,又叫勝光王,跟佛陀是同一時代。這裡提到他是因為後面,這個人對佛陀正式的出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約公元前360年左右,印度的摩揭陀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史稱難陀王朝,難陀王朝終於使恆河流域這些分立的國家走向了統一。
經過長年的兼併戰爭,整個印度全境的社會是非常動蕩的。整天打仗,人民也很痛苦。所以,早期佛經裡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國王之難。什麼意思呢?就是國王就跟盜賊一樣,簡直是一種災難。
但是在這種社會情況下會出現什麼呢?會出現百家爭鳴。人類歷史上往往這種動亂的時期,思想都非常的解放。同時代,中國也是百家爭鳴。這就是佛陀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全境的社會概貌。
當然,他的出現,也不光有社會情況,還有他本身的文化情況。印度這塊土地,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制度——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由雅利安人建立的。
雅利安人,我們一直認知上有一種錯誤,認為是德國人,其實不是的。雅利安人是伊朗高原的白人,他們向西進入歐洲後來成為德國人,即所謂的雅利安人。另一支向東,從伊朗高原進入了印度。這支雅利安人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就非常的早,就從伊朗高原進入了印度,和當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雅利安文化的亞種,這個亞種叫:吠陀文化。
吠陀文化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宗教,一種本地化又結合了雅利安文化的宗教,就是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概述起來就三點,非常簡單,他們的教義非常好理解。
第一條叫:吠陀天啟。什麼叫吠陀天啟?吠陀就是一種詩歌,所有文明的原始狀態的時候,都有一種詩歌。這種詩歌的來源是什麼?來源於巫師。當所有的原始文明處在部落的時候,他們需要祭天、祭地、部落之間的交戰、治病等等都是要啟用部落的巫師。巫師施法,他肯定要唱一些詩歌,後來這些詩歌被總結起來,就成為原始文明早期的這種詩經式的東西。中國也有詩經,歐洲也有史詩,在印度就叫吠陀。婆羅門教管這一類的詩歌叫吠陀天啟,就是說,這些詩歌是老天教給他們的。
第二條叫:祭祀萬能。婆羅門教有一個特點,所有的事兒都要祭祀,他們基本上遺傳了原始巫師的套路,除了祭祀什麼也不會幹,而且其中很多祭祀是非常血腥的,即所謂的血祭。
第三條,也是後來大家反對它的一條,叫婆羅門至上。因為這一點,本地土著肯定接受不了——你忽然外來一個人種別的也就算了,忽然你說你老大,你至上,這事兒本地的種姓是接受不了的。
婆羅門教就以這三大綱領為標誌,確立了印度後來幾千年的四種姓制: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婆羅門教在順著印度的恆河向下傳的時候,有的居民就接受了它這種文化模式。因為雅利安人當時還代表先進的一種文明,當地土著還是一種落後文明。但是有的部族就採取了非常激烈的反抗,他們接受不了婆羅門至上這件事情,反對者逐漸就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潮流。
但是土著形成的社會潮流是不足以反抗先進文明的。大家都知道,反抗先進文明的,一定是先進文明的內部。這個在印度史裡非常有意思,在幾千年的印度文明裡,凡是領導大家反抗種姓文明的都是高種姓,從來不是低種姓。換言之,只有首陀羅安才會於現狀,婆羅門才會帶領首陀羅去反抗,沒有首陀羅自己站出來反抗的。
在公元前六百年左右的時間,婆羅門內部發生了一次大分裂,其中有一部分人對祭祀萬能這件事情產生了懷疑。因為這是是很顯然的,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你祭祀,一次不靈了,大家表示:可以;那什麼,兩次不靈了,大家表示:可以理解。但是幾百年,那祭祀經常不靈,所以大量的祭祀不靈,導致的結果就是婆羅門內部就有人懷疑祭祀是不是萬能的呀?這個時候就有人公開站出來做反抗,形成了在婆羅門內部的新思潮,叫《奧義書》思潮。
《奧義書》的主張跟婆羅門的主張有什麼區別呢?首先,婆羅門主張神創萬物。《奧義書》主張萬物不是神創的,是一種精神的產物,這種精神叫梵,《奧義書》把梵和我合一作為一種人生目標。這樣如果沒有一個神了,那祭祀就沒有價值了,所以一種精神作為萬物產物的這種哲學思潮,就掙脫了祭祀萬能的宗教外殼。
《奧義書》興起標誌著婆羅門教內部的一批有識之士崛起了。這個時候他們就和當地土著,反抗的沙門們結合成了一體,在公元六世紀末期終於形成了一次大對決,一方是以婆羅門叫為首的,一方是以所有沙門集體為首的。
這裡說一下沙門這個概念。沙門,它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有多少呢?當時耆那教的記錄,它有363類沙門,佛教說有九十六外道,就是說有九十六跟婆羅門教不一樣的。大家要記住,這裡提到一個詞,叫外道。因為後來佛教經常用邪魔外道來形容事情,所以大家就覺得外道就是異端,其實外道這個詞的來源不是異端,它就是指對婆羅門教反抗的一方,只要你是一個反抗方,你就是一個外道,佛教本身自己就是一個外道。
除佛教以外,所有沙門方,有影響的,還有思潮、哲學、書籍、理念流傳到今天的大概有六派,而這六派對佛教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佛教史稱六師外道,這六個外道都是他的老師。
【學習探究】
黃金時代 西方思想家是指蘇格拉底,不是亞里斯多德。
【資料】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兼領有迦屍國,與摩竭陀國並列為佛陀時代的大強國。波斯匿王與佛陀同齡,曾和佛陀辯論而結成好友,視佛陀如師,在印度與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意譯為和悅、月光,新譯為勝光王、勝軍王,拘薩羅國國王
摩揭陀王國
摩揭陀王國,又稱摩揭、摩羯陀(英文名稱,Magadha kingdom),是古代中印度王國,佛陀時代印度四大國之一,鼎盛於頻毗婆羅王和阿闍世王時期,疆域包括恆河南岸(今比哈爾邦),國都在王舍城(今拉傑吉爾Rajgir)。在不同王朝統治下,摩揭陀王國的疆域有很大變化,有時以摩揭陀為核心區域的政權會擴張為囊括整個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區的大帝國。
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