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 001-反抗婆羅門的先驅-佛陀的誕生

2020-12-09 扎西哥哥很帥

【感謝】該文章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系列課》感謝 【安端】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 STONE、蘆葦、厚樸、李潤、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桌球SOD、松哥、天涼好個秋、小佔、質多醫伽阿羯羅多的幫助與支持!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5 23:45:26

今天給大家講第一課,佛陀的誕生。在講佛陀的誕生之前,先大概綜述一下佛陀誕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歷史背景。了解任何一個宗教產生,一定要了解一下它的綜合情況。

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

佛陀誕生在公元前6世紀到五世紀,公元前紀年是倒著記的。這個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上稱為大黃金時代,也叫軸心時代。在佛陀的同時,在中國有孔子,在歐洲有亞里斯多德,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在這同一時代出現。為什麼?這個學界一直在爭論,但是大家不知道。總之,第一個大黃金時代的時候,佛陀就出現了。

關於這個時候,印度的社會,資料流傳很少。印度這個國家,是對歷史資料保留非常不善的國家。但從遺蹟文物上可以肯定,當時印度的經濟還是非常發達的。這點,大家意見很統一。從考古裡發現,印度的農業、灌溉、種植的作物種類,包括他們的手工也非常的發達。農業、手工業的發達催生了當時印度的商業的發達,商業往來的頻繁和交換的頻繁,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大城市,城市的出現是商業文明造成的。

在佛陀時代,整個印度全境,有八座大城市,名字都很複雜,都是印度音。有三座,我們經常聽說的,在佛經裡也經常提到三座,是:王舍城,吠舍離城和舍衛城。工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促使這些城市極度發達。

佛陀是原始文明裡最早提出共和、平等思想的宗教,有點像古希臘的民主制。這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印度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圍繞恆河流域建立的,北印度大部分的國家都是世襲君主制。當時中國春秋戰國君主制也是世襲的。但是,有極少數的國家,不是君主世襲制,是貴族共和制。這是一個歷史學家很少關注到的點。釋迦摩尼佛為什麼一上來就有眾生平等的觀念?是因為他的出身以及他出生的地方的文化影響,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共和制的國家裡,釋迦摩尼出生在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

當然,佛教裡描述過,他的父親給他選了四萬多的宮女等等,這都是不可信的,據後來的歷史考證,這是個部落國家,人口規模非常小,面積也不大。

佛陀開始在印度全境活動的時候,正值印度的三國時期。印度的三國時期比中國的三國時期要早。在印度三國時期,整個印度就跟中國當時的戰國一樣,是有16個主要國家,史稱印度的16國。當時這16國非常的亂,經過不停的兼併,在佛陀出現的時候已經就剩下三個國家了。

拘薩羅國,建都於舍衛城的國家。國王叫波斯匿,又叫勝光王,跟佛陀是同一時代。這裡提到他是因為後面,這個人對佛陀正式的出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約公元前360年左右,印度的摩揭陀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史稱難陀王朝,難陀王朝終於使恆河流域這些分立的國家走向了統一。

經過長年的兼併戰爭,整個印度全境的社會是非常動蕩的。整天打仗,人民也很痛苦。所以,早期佛經裡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國王之難。什麼意思呢?就是國王就跟盜賊一樣,簡直是一種災難。

但是在這種社會情況下會出現什麼呢?會出現百家爭鳴。人類歷史上往往這種動亂的時期,思想都非常的解放。同時代,中國也是百家爭鳴。這就是佛陀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全境的社會概貌。

當然,他的出現,也不光有社會情況,還有他本身的文化情況。印度這塊土地,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制度——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由雅利安人建立的。

雅利安人,我們一直認知上有一種錯誤,認為是德國人,其實不是的。雅利安人是伊朗高原的白人,他們向西進入歐洲後來成為德國人,即所謂的雅利安人。另一支向東,從伊朗高原進入了印度。這支雅利安人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就非常的早,就從伊朗高原進入了印度,和當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雅利安文化的亞種,這個亞種叫:吠陀文化。

吠陀文化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宗教,一種本地化又結合了雅利安文化的宗教,就是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概述起來就三點,非常簡單,他們的教義非常好理解。

第一條叫:吠陀天啟。什麼叫吠陀天啟?吠陀就是一種詩歌,所有文明的原始狀態的時候,都有一種詩歌。這種詩歌的來源是什麼?來源於巫師。當所有的原始文明處在部落的時候,他們需要祭天、祭地、部落之間的交戰、治病等等都是要啟用部落的巫師。巫師施法,他肯定要唱一些詩歌,後來這些詩歌被總結起來,就成為原始文明早期的這種詩經式的東西。中國也有詩經,歐洲也有史詩,在印度就叫吠陀。婆羅門教管這一類的詩歌叫吠陀天啟,就是說,這些詩歌是老天教給他們的。

第二條叫:祭祀萬能。婆羅門教有一個特點,所有的事兒都要祭祀,他們基本上遺傳了原始巫師的套路,除了祭祀什麼也不會幹,而且其中很多祭祀是非常血腥的,即所謂的血祭。

第三條,也是後來大家反對它的一條,叫婆羅門至上。因為這一點,本地土著肯定接受不了——你忽然外來一個人種別的也就算了,忽然你說你老大,你至上,這事兒本地的種姓是接受不了的。

婆羅門教就以這三大綱領為標誌,確立了印度後來幾千年的四種姓制: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婆羅門教在順著印度的恆河向下傳的時候,有的居民就接受了它這種文化模式。因為雅利安人當時還代表先進的一種文明,當地土著還是一種落後文明。但是有的部族就採取了非常激烈的反抗,他們接受不了婆羅門至上這件事情,反對者逐漸就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潮流。

但是土著形成的社會潮流是不足以反抗先進文明的。大家都知道,反抗先進文明的,一定是先進文明的內部。這個在印度史裡非常有意思,在幾千年的印度文明裡,凡是領導大家反抗種姓文明的都是高種姓,從來不是低種姓。換言之,只有首陀羅安才會於現狀,婆羅門才會帶領首陀羅去反抗,沒有首陀羅自己站出來反抗的。

在公元前六百年左右的時間,婆羅門內部發生了一次大分裂,其中有一部分人對祭祀萬能這件事情產生了懷疑。因為這是是很顯然的,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你祭祀,一次不靈了,大家表示:可以;那什麼,兩次不靈了,大家表示:可以理解。但是幾百年,那祭祀經常不靈,所以大量的祭祀不靈,導致的結果就是婆羅門內部就有人懷疑祭祀是不是萬能的呀?這個時候就有人公開站出來做反抗,形成了在婆羅門內部的新思潮,叫《奧義書》思潮。

《奧義書》的主張跟婆羅門的主張有什麼區別呢?首先,婆羅門主張神創萬物。《奧義書》主張萬物不是神創的,是一種精神的產物,這種精神叫梵,《奧義書》把梵和我合一作為一種人生目標。這樣如果沒有一個神了,那祭祀就沒有價值了,所以一種精神作為萬物產物的這種哲學思潮,就掙脫了祭祀萬能的宗教外殼。

《奧義書》興起標誌著婆羅門教內部的一批有識之士崛起了。這個時候他們就和當地土著,反抗的沙門們結合成了一體,在公元六世紀末期終於形成了一次大對決,一方是以婆羅門叫為首的,一方是以所有沙門集體為首的。

這裡說一下沙門這個概念。沙門,它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有多少呢?當時耆那教的記錄,它有363類沙門,佛教說有九十六外道,就是說有九十六跟婆羅門教不一樣的。大家要記住,這裡提到一個詞,叫外道。因為後來佛教經常用邪魔外道來形容事情,所以大家就覺得外道就是異端,其實外道這個詞的來源不是異端,它就是指對婆羅門教反抗的一方,只要你是一個反抗方,你就是一個外道,佛教本身自己就是一個外道。

除佛教以外,所有沙門方,有影響的,還有思潮、哲學、書籍、理念流傳到今天的大概有六派,而這六派對佛教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佛教史稱六師外道,這六個外道都是他的老師。

【學習探究】

黃金時代 西方思想家是指蘇格拉底,不是亞里斯多德。

【資料】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兼領有迦屍國,與摩竭陀國並列為佛陀時代的大強國。波斯匿王與佛陀同齡,曾和佛陀辯論而結成好友,視佛陀如師,在印度與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意譯為和悅、月光,新譯為勝光王、勝軍王,拘薩羅國國王

摩揭陀王國

摩揭陀王國,又稱摩揭、摩羯陀(英文名稱,Magadha kingdom),是古代中印度王國,佛陀時代印度四大國之一,鼎盛於頻毗婆羅王和阿闍世王時期,疆域包括恆河南岸(今比哈爾邦),國都在王舍城(今拉傑吉爾Rajgir)。在不同王朝統治下,摩揭陀王國的疆域有很大變化,有時以摩揭陀為核心區域的政權會擴張為囊括整個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區的大帝國。

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

相關焦點

  • 佛陀是如何看待種姓制度的?完全站在了婆羅門的對立面上!
    從古至今,種族問題一直是矛盾的根源,就算到了今天,種族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那麼作為世間覺者的佛陀又是如何看待種族問題的呢?以梵我一知的思想為根本,將種姓制度神格化,從梵天口中生便為尊是為婆羅門氏,能與神溝通,特權極大,在教育與宗教方面佔統治地位。臂中生次之,是為剎帝利氏,其職為守護婆羅門氏,主掌軍政大權,管理國家人民與資源。肋下生為再次,是為吠舍氏,沒什麼權利,即平民百姓,可從事工商農等工作。腳底生為末,是為陀羅氏,世代奴隸,只能淪為前兩種姓的物品。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關於法的基本傾向,在整個部派時期是有兩種傾向的:一種,是以上座部長老各派,他們偏向於說「有」,因為他們知道在哲學觀上如果沒有一個「有」,很多東西是站不住腳的。
  • 【佛教經典】佛陀的一生
    ◎ 出生成長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生於二千六百年前。當時,印度的北方有一國家名為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國王姓喬達摩,名淨飯王,其夫人名為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四十五歲那年(公元前565年),在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誕生了太子。當時,天象蔚為壯觀,天空大放光明,有龍天護法、諸天神靈過來慶賀,並受到九龍洗禮。
  • 神話小說中的佛教異同,看婆羅門文化的「文化輸出」
    但並不是所有宗教人員都能稱為婆羅門,而是祭司級別的宗教人員,才能冠以婆羅門的姓。這也間接的影響到了印度佛教在中原的傳播。佛教是在東漢永平年間就傳入中國,當時佛教幾乎成為了印度的代名詞,這在《西遊記》中,大家也能夠感受到。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 佛教與印度傳統思想之異同(直擊根本,破除迷信)!
    佛陀創立佛教受印度傳統思想影響至大,然佛教於印度諸教派中終成為異流三派之一,試就此為文將佛教思想與印度傳統思想之主要異同處排比申述。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左右,印度正是處於政治上的黑暗時代,婆羅門貴族的專橫,四階級制度的嚴分,使人民生活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階級高枕無憂,被統治者則淪為賤民奴隸,萬劫不復。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中國人之所以對佛教如此熱衷,表面上是人們喜歡修心向善的一種結果,但在更深層,也存在著它的必然性。佛教是在2500年前,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信奉的是古代婆羅門教。在當時,婆羅門教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修行界,都擁有絕對的權力。作為種姓制度的最頂層,婆羅門教的領袖,擁有絕對的權威。
  • [佛陀聖跡]王舍城
    5世紀中國法顯來此,看見城已荒廢。7世紀唐僧玄奘抵此,描繪城「外郭已壞,無復遺堵。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裡,面有一門」,「城中無復凡民,唯婆羅門減千家耳」。佛陀在世時,增長期在此居住。據說他未成佛前,第一次來城,受到頻毗娑羅王禮待,願將國土分一部分給他。成道後,在此傳教說法,富有的商人為他施造了竹林精舍。佛陀圓寂後,信徒根據佛陀生前的業行,建立了眾多的佛跡和寺塔。舊城北門外有佛與外道提婆達多鬥法塔,東北是舍利佛證果塔,往北是外道勝窟皈佛塔,時縛迦大醫為佛建的說法堂和塔。
  • 佛陀十大弟子是誰?都是什麼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
  • 佛教:一個人做「回向功德」,到底有沒有用?
    眾所周知,佛教中很多人講究「回向功德」,也就是自己積累了功德,自己不要,將它「回向」給某位具體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回向給一切大眾。那麼,這種做法到底有沒有用呢?在佛陀時代,是沒有回向這種事情的。佛陀讓人去修心,並且只能修自己的心。
  • 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古印度思想家、教育家、宗教改革家,佛教的創始人;稱號為釋迦牟尼佛、佛陀。「釋迦」是其種族之姓,意為「能仁」,「牟尼」則是古印度對於聖者的尊稱,意為「寂默」)。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佛教出現以前,印度已有婆羅門教為國教,表達國家意志,維護國家體制,佛陀忽閃而出,以「惟我獨尊」的姿態,挑戰了婆羅門教的權威。首先,佛教是佛陀對自身及人類命運的思考,以個人體驗創教立宗,並不是為國家或民族神道設教,創造信仰,佛教是很個人化的,所以佛教與婆羅門教迥異。
  • 佛教為什麼有咒語?
    因為對於佛祖釋伽牟尼來說,他更為關注的是世人的徹底解脫,即出離生老病死之苦,而持咒,據經典的記載,在婆羅門那裡,持咒最好的效果不過是神通再現,緩解暫時的痛苦或圖一時的享樂,所以,持咒跟佛的教旨並不相符,甚至有很多相互違背的地方,這就是佛祖釋伽牟尼並主張弟子的持咒的真正原因。那麼,佛教後來為什麼要引將持咒這法門引入佛法中呢?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
     舍利弗智慧第一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五穀磚——等同佛陀真身的佛教聖物
    五穀磚--等同佛陀真身的佛教聖物五穀磚拘屍那羅城位於印度北方邦哥達拉克浦縣凱西以北約2.5公裡的摩達孔瓦爾鎮,釋迦佛陀涅槃於此,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其它三大聖地為:誕生地-藍毗尼、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地-鹿野苑
  • 【佛教常識】【朝聖】朝聖是什麼意思?朝聖的意義是什麼?
    常見的教徒歸屬的宗教有(排名不分先後):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猶太教等。朝聖的意義(為什麼要朝聖)  佛陀曾在《雜阿含經》中開示道:『諸比丘!在我涅槃之後,具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要盡形壽朝禮與憶念四個聖地。是哪四個呢?就是世尊誕生(金剛座)、成道、初轉法輪(鹿野苑)與最後涅槃的地方(上茅城)。諸比丘!當我涅槃後,應該禮拜轉繞這四個聖地的佛塔。』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的三寶是怎麼來的
    咱們這裡說的是佛教的三寶,也是佛教存在於世的象徵,分別是佛、法、僧。各種三寶佛教三寶產生的背景在古代天竺,人們被分為四個種姓,嚴格的等級劃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特權階級中的祭祀,是最高的特權享有者,壟斷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和教育,以及宗教祭祀,自稱是神的代言人,制定了各種不合理的條條框框。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的階級,他們享有軍事特權和行政的特權,保衛著特權階級現有的權力。
  • 心經: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核心只有一個字,卻用了49年
    佛的名詞並非是佛陀獨創,而是在更早之前的沿襲,很多人只是單純的知道佛陀和婆羅門的意識鬥爭,實際上佛陀也是師從婆羅門,佛陀依照前人的法苦修了六年,餓得瘦骨嶙峋也沒能得見真理,最後他來到菩提樹下入深定,七天後醒來看到滿天繁星後開悟。
  • 迦葉尊者統一佛教經典 雞足山入定
    他還被稱為「頭陀第一」,「頭陀」是譯音,意為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淨,後皆皈依佛陀。大迦葉從佛出家後,受佛教化,發正智,八日即證入阿羅漢果。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