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教中很多人講究「回向功德」,也就是自己積累了功德,自己不要,將它「回向」給某位具體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回向給一切大眾。那麼,這種做法到底有沒有用呢?
在佛陀時代,是沒有回向這種事情的。佛陀讓人去修心,並且只能修自己的心。只有自己修自己的心,自己才能真正獲得利益。
佛陀傳法時,有的比丘見到阿難每天聽佛講法,但是自己不修行,於是佛陀就告誡阿難:「雖有多聞,如不修行,與不聞等。」很多人以為,阿難每天跟著佛陀,能聽無數的法,那麼將來就一定修成正果。結果直到佛陀入滅時,阿難也沒有修成。
要按照「回向功德」的說法,佛陀只要一回向一點功德給阿難,阿難不就修成了嗎?但是,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
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記載著這麼一件事。
有一次佛陀與幾位比丘一起託缽。有一位婆羅門遇到他們,認出是佛陀,於是跟在佛陀的後面。一旦佛陀向人託缽講法,婆羅門就在旁邊辱罵佛陀。這樣一直持續到佛陀託缽完,回到精舍。
這位婆羅門跟著佛陀到了精舍的門口,婆羅門問佛陀:「我這樣羞辱你,為什麼看不見你生氣呢?」這個時候佛陀轉過身來問這位婆羅門:「你給別人禮物,如果別人不要,這個禮物是你的,還是別人的呢?」婆羅門回答道:「當然還是我的。」
佛陀於是對婆羅門說:「你剛才辱罵我的言語,相當於是想將它們『送』給我。如果我不要,那麼它們都會回到你的身上去。」婆羅門恍然大悟。想想自己剛才的言語,羞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