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個人做「回向功德」,到底有沒有用?

2020-12-23 水往雲來

眾所周知,佛教中很多人講究「回向功德」,也就是自己積累了功德,自己不要,將它「回向」給某位具體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回向給一切大眾。那麼,這種做法到底有沒有用呢?

在佛陀時代,是沒有回向這種事情的。佛陀讓人去修心,並且只能修自己的心。只有自己修自己的心,自己才能真正獲得利益。

佛陀傳法時,有的比丘見到阿難每天聽佛講法,但是自己不修行,於是佛陀就告誡阿難:「雖有多聞,如不修行,與不聞等。」很多人以為,阿難每天跟著佛陀,能聽無數的法,那麼將來就一定修成正果。結果直到佛陀入滅時,阿難也沒有修成。

要按照「回向功德」的說法,佛陀只要一回向一點功德給阿難,阿難不就修成了嗎?但是,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

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記載著這麼一件事。

有一次佛陀與幾位比丘一起託缽。有一位婆羅門遇到他們,認出是佛陀,於是跟在佛陀的後面。一旦佛陀向人託缽講法,婆羅門就在旁邊辱罵佛陀。這樣一直持續到佛陀託缽完,回到精舍。

這位婆羅門跟著佛陀到了精舍的門口,婆羅門問佛陀:「我這樣羞辱你,為什麼看不見你生氣呢?」這個時候佛陀轉過身來問這位婆羅門:「你給別人禮物,如果別人不要,這個禮物是你的,還是別人的呢?」婆羅門回答道:「當然還是我的。」

佛陀於是對婆羅門說:「你剛才辱罵我的言語,相當於是想將它們『送』給我。如果我不要,那麼它們都會回到你的身上去。」婆羅門恍然大悟。想想自己剛才的言語,羞憤而去。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回向?該如何回向?
    「回向」是佛教用語,即回首面向,將自己布施、行善、念佛的功德、智慧、善行,不自己獨享,不存一己之私,而是踐行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慈悲精神,趨向法界眾生和佛菩薩共享,以拓寬自己的心量,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流散,這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念佛,怎樣回向?功德更大,由一件事情看來
    當一個人擁有願力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做得好。願從苦中來,因為我們在人間吃了太多的苦了,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孩子、我們的身體,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在吃苦當中,所以我們才會產生一種願力,這種願力會成為你一生的動力。佛教中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不斷提醒和強調的一個部分。這個願就像一個準星一樣,讓我們的力量有地方釋放。
  • 回向,讓功德圓滿!
    關於回向的重要性,之前跟大家強調過很多次,比如做完功德以後若不回向,功德就不會圓滿,並且難以存留,果報很快會窮盡。這次從另一個角度講回向巨大的功德。  第一,把我們的善根福德做回向,是一種分享精神,這本身就是一種殊勝的布施。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對一個智者來說,自已的善根和福德是最珍貴的。善根和福德第一,生命第二,財富第三,並且,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回向給一切眾生,眾生無量,所以善根無量,福德也無量。因此,回向的意義重大,功德也非常大。
  • 聽菩薩說|所做善根功德要回向
    如果大家有時間、有意樂,可以把偈頌背下來,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學修,這樣一定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不可思議的力量和利益。以下講解回向。乙三(末善尾義)分二:一、教授隨喜與回向;二、以攝上述道果諸義而教誨。丙一(教授隨喜與回向)分二:一、回向;二、彼之果。
  • 佛教:度人先度己,念完《心經》,需要回向?
    世間一切都在講究「規矩」二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人間有法律法典來約束人的所做所為,而在道德觀念上面則是需要心法的約束。所以佛菩薩將佛法傳出,不僅讓人知曉因果之報,還能通過佛法明白何為空性,從而讓自己明心見性脫離穢土世界。
  • 夢參老和尚:念佛誦經後,這樣回向,功德才大,因果絲毫不差
    當一個人做善事的過程中,內心是清淨的,就是功德,不清淨只能得到福德。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福德只能在三界、六道享福;而功德則可以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就像梁武帝一樣,他建立佛教道場四百多座,供養出家人幾十萬,有一次他問達摩祖師:「我功德大嗎?」祖師回答:「並無功德。」如果梁武帝問:「我福德大嗎?」祖師一定回答:「甚大!甚大!」
  • 能這樣回向的人,他的功德是說不盡的|夢老講《地藏經》
    我們不認為這個錢好像一塊錢,我們要是給一個人沒有了,你給他了,不能再做別的,但是這個回向功德無窮無盡,沒有物質的限量,回向完了再回向,一塊錢變成十塊錢,十塊錢變成一百塊錢,變成千千萬萬的錢來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回向的功德輾轉生息,你自己不要吝惜,這是擴大再生產的意思。  回向完了又回向,儘管你最初誦經的功德不太大,經過你累次的回向,功德大了,這叫回向功德。
  • 禪意直指本心,布施的功德天上福報,回向功德救度眾生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大臣們終於有了結論:這一定是天賜華巾,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每一個大臣都肯定地這麼以為。只有一個人,接過了這條所謂「上天賞賜」的華麗手巾後,看也不看就傳給了旁邊的人,沒有一句嘆。
  • 有目的做善事,有沒有功德?
    為了自己獲得名譽、地位、福報乃至功名而去行善,做點好事就要到處去說一說,讓所有人知道;給別人一時的幫助,渴望得到回報等等,帶著此類心態去做善事
  • 佛教最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大全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佛教:遇到大事,如何在家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
    佛教:遇到重大事情,在家如何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 文:金剛智慧海佛教:遇到重大事情,在家如何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百求百靈,無願不滿,但是很多人不懂得在家裡祈求供養的方法。
  • 這樣回向,你業障消失得很快 !回向的神奇力量居然如此之大...
    回向得愈大,功德輾轉增勝——不是那個物質多少,這是一般的物質供養。咱們念經的時候,咱們讀《普賢行願品》,大家都知道法供養為最。不論你念《地藏經》、念《金剛經》、念《阿彌陀經》,你念完了你要加以回向,用普賢的回向願來加以回向,你那功德就變成不可思議的功德了。你能夠把你這個念經的功德、或者修行的功德回向給現在苦難一切眾生,那對你自己,業障消失得很快。
  • 誦《地藏經》的功德如何回向才更好?
    問:  弟子每天回向時都將所誦經的功德及一切功德先小回向父母親,然後大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但今天有人說地藏經不能亂回向別人,有的冤親債主不原諒只能更壞,就回向自己的冤親債主就好,自己的業自己了,弟子不知道該如何回向才更好,又希望弟子所修功德都能利益家人及眾生,請師父慈悲開示。
  • 人生實苦,故修和悅之道,君子以朋講習,回向功德至大
    分享是和悅的根本,就以佛家來說,分享就是回向。善行、布施,本身就是回向出去的。抄經、念佛、念經、持咒,願以此功德,回向十方三世一切冤親債主,一切有情眾生,一切諸佛菩薩:消除業障、離苦得樂、超升極樂;喜獲無量福田、圓成佛道,同證菩提。不回向幾無功德,全部回向出去,不存一己之私,利益一切眾生,自然包含自己。
  • 佛教語常念隨喜讚嘆有功德嗎,放生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卷六十一有曰,謂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在佛教文化中,隨喜是佛教語,無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人都會經常用到。佛家常念隨喜讚嘆,那麼念隨喜讚嘆有功德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答案當然是有功德,功德是沒有大小分別的。但是每個人的發心不一樣,會導致功德不能圓滿回到自己的身上。
  • 佛教回向文中的冤親債主和六親眷屬、如母有情,你懂什麼意思嗎?
    佛教中,在做完法事,或者做完功課的時候,最後有個回向偈。甚至是共同參與的一些善事,乃至自己做了善事,都是要回向的。那什麼叫做回向呢?回向,梵語Parināma,又作轉向、施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並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於佛道。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
  • 供燈功德回向文
    願供燈功德回向一切持如來教法的大德高僧恆久住世,世出世間住世明燈!願供燈功德回向給地藏道場佛弟子生生世世的父母及普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願他們生者安康快樂,亡者遠離惡道得佛加被離苦得樂!願供燈的功德回向給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願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幸福平安,福慧增長!願供燈功德回向給所有身受病苦、貧困以及所有身受苦難的人們,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
  • 學佛人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大全!
    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這裡面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頗引人深思,這使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間性。在《心地觀經》裡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國土恩)。四、三寶恩(上師恩)。
  • 放生如何做回向,最簡單的回向文
    願放功德回向給我們生生世世 的父母及普天下所有的父母親,願他們生者安康快樂,亡者遠離惡道得佛加被離苦得樂!願放生的功德回向給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願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幸福平安,福慧增長!願放生功德回向給所有身受病苦、貧困以及所有身受苦難的人們,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 願放生功德回向所有造作殺業的人們,知曉因果不虛,早日回心向善!願所有放生的物命,永脫網捕吞殺,獲盡天年,得生淨土!
  • 修行人,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
    可是有的人貪戀世間福報,把自己的功德轉化為世間的享受,這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世間的福報是有漏之果,當我們享受世間福報的時候,我們修行的目的就變得不純粹了,會失去我們本來的東西。世間很多人會把福報暴露出來,把惡習藏起來。比如有的人福報很大,用這種福報賺了很多錢,但是都拿來自己享受,把世間那些虛幻的榮華富貴拿來奢侈,其實這都是在損害自己積累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