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2月1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中聯部「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下設多個平行論壇,《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在「中國—東協人文交流」 論壇上發布。
胡乾文先生致辭 主辦方供圖
中國前駐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柬埔寨王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大使胡乾文先生在發布會致辭中表示,《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在廣外55周年校慶、東語學院50周年院慶之際發布,有重要意義,值得祝賀。報告凝聚了研究團隊的汗水,為中國—東協人文交流發展、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參考,獲得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在社會科學出版社公眾號不久前發布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之東協好書推薦」中,該報告位列第二,期待研究團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左:姜景奎教授;中:羅林教授(線上參會);右:張振江教授 主辦方供圖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院長羅林教授表示,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緊密,各學科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國別和區域研究不斷加深。藍皮書內容翔實,詳細記錄了形式多樣的中國—東協人文交流過程,填補了國內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教育部外指委副主任委員、非通用語分指委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教授表示,人文交流給非通用語專業發展帶來了很多啟示,區域國別研究與民心相通的文化研究相輔相成,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讓讓文化先行。非通用語人才,應該堅守初心,做好文化研究,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為做好新時代國別區域研究做出貢獻。教育部高等學校政治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人華僑研究院院長張振江教授提到,外語學科推進國別區域研究有自身的優勢。「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政治、安全、外交、經濟交流的目的,也是能真正粘合政治、安全、外交關係的手段。《東協文化發展報告》對增進中外人文交流與中外關係發展,貢獻功不可沒,期待研究團隊繼續推出更多成果。
下左:周麗編輯(線上參會);下右:劉志強教授 主辦方供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首席編輯周麗女士代表出版社高度評價《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肯定了報告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廣泛影響了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東協卻在今年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雙邊旅遊、人員往來受疫情影響較為突出,愈發凸顯了人文交流研究的重要意義。本系列藍皮書已連續出版三年,感謝廣外研創團隊一直以來的努力和貢獻。希望藍皮書能夠持續出版下去,通過雙方共同努力,長期積累,使之成為學者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並最終打造成為藍皮書中的優質品牌。藍皮書主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劉志強教授介紹了《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的主要內容、亮點和特色,表示研究團隊將繼續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推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封面 主辦方供圖
藍皮書發布會由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語分指委、教育部國別和區域工作秘書處、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指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人華僑研究院、信息工程大學洛陽外國語學院、雲南民族大學南亞東南亞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科研處及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領導、專家學者、專業教師等,現場參加或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出席了發布會。
中國—東協人文交流論壇暨《東協文化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會與會人員合影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