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佛門的第一課是什麼?修持佛法的基礎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三寶,皈依三寶,還是皈依三寶。
關於皈依,關於三寶,你知道多少?
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寶之意,亦名「三皈依」。只有「三皈依」之後,才稱得上是一名佛教徒。
那麼究竟何為三寶?佛是梵語佛陀之略稱,義譯為覺者、智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即稱之為佛。佛寶是指已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他們是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
法是梵語達摩之義譯,一是指「軌」,二是指「持」,佛之所說,既能任持自性而常不改變,復能依循真理而常為軌範,是為法。簡單說來,法是指佛教中各類教法,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主。
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稱。義譯為和合眾或眾合會,原為比丘三人以上稱之,但其後一人也可稱為僧。僧寶指的便是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僧團或僧伽。佛法僧三者,又何以稱之為佛教三寶呢?
《寶性論》中有這樣一句偈子:佛法僧中有稀有義、離垢義、勢力義、莊嚴義、最勝義、不改義六義,這些是指引芸芸眾生解脫生死的導航者,所以佛法僧被稱為三寶。
關於信眾皈依的心理原因,有調查顯示,大多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滲透佛教思想的傳統中國文化)和小環境(親朋友好友中有虔誠的佛教徒)有關,因而他們對佛教信仰普遍懷有好感。佛教本身的教理教義、信仰佛教後找到心理的歸屬感與安全感、信佛後的一系列福報都是促使信眾皈依的主要原因。簡單點說來
,皈依者一方面是深受生存環境影響,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求佛祖庇佑,這種庇佑有可能是物質上的,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正如《大方便佛報恩經》中寫到:「所歸以救護為義……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皈依七十頌》中說到:「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佛是大覺者,解脫生死,究竟圓滿。佛也是大智者,能夠解脫眾生的一切怖畏。佛更是大慈者,與眾生樂,拔眾生苦。同時,佛還是大平等者,以平等無區別心對待每一位眾生。
皈依三寶後,便是佛陀的弟子。同樣是佛教弟子,出家修行的僧人與在家修行的居士所求又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求大多為己,例如解除煩惱、解脫生死等。而對於出家僧人而言,他們大多為眾生,立志將佛陀的慈悲攝力感染到更多的人。佛陀初轉法輪後,在從鹿野苑(佛陀初次說法之處)前往摩揭陀國的路上,一路教化眾生,當時便有諸多信眾受其教誨而皈依。等到佛陀到達摩揭陀國首都時,皈依者更是數以千計。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舍利佛、目犍連等。彼時的皈依儀式極為簡單,只需要在佛前發願: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便完成儀式,成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受本土情況影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皈依儀式。明代的見月律師,嚴禁持戒,遂參照比丘戒、菩薩戒的受戒儀軌,編寫了《三皈五戒正軌》。此後,「三皈依」儀軌逐漸流行開來。如今漢傳佛教的「三皈依」儀軌仍然以這本冊子為準。皈依儀式通常由皈依者在引禮師的帶領下迎請傳授「三皈依」的法師,在香贊聲中求受皈依戒。法師開示後將主法迎請十方三寶,皈依者發心懺悔並由法師授皈依戒。最後發願皈依三寶、聆聽勸囑、回向,皈依儀式圓滿。「三皈依」儀式以後,法師會為皈依者取一個法名,並
頒發一本皈依證書,以此證明為一名正式的佛教徒。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法師只是代表僧團幫助皈依者舉行皈依儀式的。
皈依者皈依的並不是法師,而是佛法僧三寶,或者說是佛教這個整體。☉以戒為師(攝影:楊志遠)
虛雲大師曾經說過:「今生能做和尚,皆是過去培有善根,否則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出家僧人與在家居士無論是從修行方式還是修行內容上看,都有很大差別。而出家僧人的要求更為嚴格。
就修行方式而言,僧人代表著中國佛教的命運與未來,因而他們必須捨棄俗世間的雜念,遵循「以戒為師」的祖訓,按照叢林清規如法如律修行。
從修行內容上來看,僧人需要常駐寺院,閱讀各類佛教經典,遵守戒律。除此之外,各寺院僧人還需要根據寺院要求,每天定時上早課,定期舉辦法事活動等。
☉昆明寶泉寺三壇大戒中的受「三皈依」儀式(攝影:唐雪鳳)
而居士作為在家修行者,主要的修行事項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持齋是指在每月固定日子內遵行戒律不茹葷食。在家居士踐行三皈五戒,不造身口意三業,誦讀經書,與人行善,清淨身心,這便是居士在家修行的標準。
居士在家修行時,有一點需要注意。雖上文說到皈依的是佛教整體,但佛教四萬八千法門,因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所以修行時需找到個人法門,切忌樣樣都學、樣樣都修。
無論皈依初衷是什麼,修行方式是什麼,真正的皈依,應該是對三寶真實的信賴,對三寶全身心的歸投,這樣才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護持。
關於皈依,你有什麼故事或想法?歡迎後臺留言分享。
楊曾文,中國佛教基礎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薛敏慧,佛教徒皈依原因、宗教性差異調查與佛教心理保健功能探析,吉林大學,2011.尹潔,當代佛教徒修行的民族志——基於G寺的人類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18.